如果满清当时坚持不入关,自己在东北发展,历史会怎样改写?

不要迷恋哥的发型


这个问题很好,满清不入关自己在东北发展的话历史会怎么样?


我们先来倒推一下,满清是怎么入关的?


满清入关的事情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他就是日后成长为“三番之乱”乱主的吴三桂。吴三桂当年听了李自成的招降信之后,是带领的兵马准备回到京师觐见紫禁城的新皇帝李自成的,可是刚刚走开,就听说李自成已经下令将他老爸吴襄拷打了一番,甚至还有人说已经被打死了,吴三桂开始犹豫了,并且给自己的老爸写了一封信就又率领军队回到了山海关驻守。


山海关本来已经完成了权力的交接,可是吴三桂突然变卦重新夺回了山海关,李自成大怒,下令征讨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李自成带领的东征军浩浩荡荡杀过来的时候,吴三桂开始组织全面反抗,同时还写书信向多尔衮求救。


吴三桂想得到多尔衮的援助大败李自成,而多尔衮想要利用吴三桂从而顺利进军关内,从而成功入主中原,吴三桂和多尔衮这两个人可是说是各自心怀鬼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算盘。


多尔衮看到吴三桂的求援信之后,他的内心其实是犹豫的,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李自成和吴三桂的阴谋,假如他真的率军入关,他们联手剿灭了刚刚成长起来的清军,那该怎么办?


多尔衮需要等,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证明吴三桂是否真的和李自成闹翻了。


等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彻底超威了山海关的时候,多尔衮才真正觉得出大事了,假如吴三桂真的扛不住李自成的大炮,那么无疑相当于将山海关拱手想让给了李自成,他要是想要进关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多尔衮下令行军,火速进驻山海关。


以上差不多是满清入关的简单介绍。


我们再来看看满清不入关怎么办?


满清不入关,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一定会丢失,而满清也就会迎来最大的一个敌人,那就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灭掉了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是李自成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顺手抗击东北的满清军队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不妨看看李自成当初怎么败在了吴三桂和多尔衮的手中。


当时的李自成用了9天的时间急行军到达了山海关关外,刚刚到达关外,就展开了攻城,吴三桂的关宁军团渐渐开始扛不住了。可是李自成不知道,在山海关旁边还有多尔衮的部队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他,多尔衮就是希望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之后,顺利收割全场,正在酣战的李自成军队看到迎面重来了数以万计的骑兵部队冲到了阵中。一时间,战场乱成一团,李自成的阵营完全被多尔衮的军队给打乱了。


李自成的军队开始迅速溃散,从山海关---北京---西安,一直到彻底灭亡。


溃败的速速简直就是让人叹为观止,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之前的战斗力哪去了?


最后看,满清在东北历史如何改写。


满清在东北发展的话,那么久只能是山海关失守,而北部京畿一带全部归李自成所有,而大顺政权也就有了在北京城立足和深耕的机会。


接下来,全国主要会有两大敌对势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VS南方的南明政权。


李自成所代表的大顺政权是深得人心的,而他自己起义正是代表着人民利益的,可是南明政权就不同了,当初崇祯皇帝自缢后,北京的官员没少投靠南明政权,可是南明政权却拒绝了这些人的入局,其具体的结果可是参照一下清军入关之后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官员跑去投靠了清军政权。


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李自成统一全国,建立一个似是而非的新王朝。


历史总探长


1642年,皇太极曾向崇祯皇帝主动议和,满清不入关,明清和平相处,并且议和条件对于当时的明朝是非常的优厚。

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此时的明朝,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

而皇太极对于明朝的使臣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并且提出了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非常优厚的议和条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看到这个条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渊之盟”,同样是和平共处,同样是互通互市,同样是交付岁币,也同样是兄弟相称。

这次议和,因为明朝和崇祯皇帝所谓的“铮铮铁骨”而破产,也有人说皇太极并不是真心议和,而仅仅是设下的又一个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议和对于清朝、对于明朝,乃至未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朝、清朝能够按照这次和谈的约定执行,哪怕是仅仅只执行个三五年的时间,那么中国明清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将出现极大的变化。


如果清朝放弃入关,明朝放弃东北,尽管失去了辽东的领土,但是与李自成、张献忠的战争结局则有可能发生改变。

明清的议和,对于当时的明朝的来说,可以用“雪中送炭”来形容,尽管会丧失领土,但是至少可以缓解甚至是挽救明朝被李自成攻灭的局面。

一方面,明清停止了东北地区的战事,同时也是对于明朝京畿重地军事威胁的解除,明朝的军队彻底摆脱了两线作战,受到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明朝可以放心的把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兵力投入到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上,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就是东北的军费支出,为了同满清作战,明朝五次加收“辽饷”,每一次加饷都加重了农民负担,才使得农民起义是愈演愈烈。而与满清的议和将会让明朝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缓解内部矛盾。根据议和的约定,明朝每年为此支出的100万两白银以及1万两黄金,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毕竟在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崇祯年间数额更为巨大,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辽东与满清的战场上,将辽东节省下来的军费用在剿灭农民军上,也就不会出现明朝灭亡时、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战而降的局面,平定农民起义军也将指日可待。


清朝可以继续在东北安心发展,但是依然要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蒙古和沙俄。

满清与明朝议和,可以安心在东北发展,继续经营东北,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东北不是现在的东北,现在的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还是富饶的北大仓,可是在明朝时期的东北,依然是蛮荒之地,不仅人口稀少,开发程度很低,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原差距甚远。

但是满清政权还要面对两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一个就是蒙古,一个就是沙俄。

此时的蒙古已经分为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包括科尔沁、察哈尔等部落已经被满清征服,但是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依然是对满清政权的极大威胁。

而沙皇俄国此时也已经开始了东进的步伐,与满清政权的争夺也是不可避免的。

纵观没有入关前的满清王朝,全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明朝降将带来的军队,巅峰时期也就二十多万。再加上东北的开发程度,在兵员补充和军需补给上,都不能与后来大一统强盛时期的清朝同日而语,毕竟后来清朝的军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绿营的官兵,清朝打仗更多的依靠江南地区的钱粮,少了这两样的支持和支撑,如果真的是与蒙古和沙俄进行长期的征战,未必有绝对的胜利的把握。


明亡清兴,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自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没有存续时间超过300年的,当然,汉朝要分前汉和后汉。1642年的明朝也已经存续了270年,也是走在行将就木的路上,即便可以撑过300年,但是面对已经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和已经凋敝的国家根基,很难支撑太久,即便不是被李自成所灭,之后也将会被新的政权所取代,后者会开启新的王朝统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明朝对于西藏、新疆地区都没有实施实际性的管控,控制能力较弱,北方除了满清,还要面对蒙古各个部落的袭扰;而满清政权如果偏暗东北地区,也将无法独自面对沙俄和蒙古的进攻。

也正是因为此,明亡清兴,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清朝继承了明朝原有的领土,以及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同时带来的是长城以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和八旗铁骑军队,并且加强了对于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控制,又持续性的平定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这也才成就了清朝鼎盛时期近13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版图,而这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历史没有假设,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我,谢谢。


雍亲王府


满清要是不入关,在东北发展,东北包括长城以北的蒙古都将并入大清国领土。

没有清兵的攻击,明朝不会灭亡那么快,也许还会延续两代三代。但是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转的。明朝共276年历史,中国朝代有300魔咒,276年离300年就差24年,就让它多些年,再延续两代三代也就差不多了。



明朝灭亡,新的朝代建立。新朝代新气象,朝气蓬勃,必然对大清国有所考虑。结果会有两种,一种是遇到强势皇帝,大清国被收回,即便不收回也会变成附属国。另一种是,没有强势皇帝,像宋朝一样,大宋和金成为分别独立的国家。



大清成为独立国家可能性很大,明朝灭亡,时间不长,大清强劲的势头不会快速消亡。在军事上,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历来都不占优势。中原王朝要灭掉势头强盛的大清很难。

新建的中原王朝,如果不能在王朝初期灭掉大清,那么终极一个朝代也很难灭掉大清。灭不了大清,中原王朝的版图将大打折扣。延续下来,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可能缩水很多。



清兵入关,取代明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之一。清朝灭亡,把它所管辖的满蒙新疆西藏全盘交由中华民国管理,很好的保持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性。

应该说,中国有今天的版图,大清朝是做出了贡献的。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在开疆拓土、发展人口上功勋卓著。但是也由于清朝中期统治者的骄傲自满、闭关锁国,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的隐患。
(明末已收缩为两京13省)

清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功过参半。它是由东北地区的满族所建立的政权,也是继蒙古人的元朝之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前身是1616年由建州女真(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直到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大清。

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还是会灭亡,只不过灭亡的时间应该会更晚一些。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尽身亡,明朝彻底灭亡。此后,明朝宗室虽然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流亡政权(南明),但都未能实现明朝中兴。


(清朝初年,周边形势恶劣)

明朝末年时,其实际控制范围已经从永乐时代的“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收缩为汉地十三省。而且有明一朝,始终未能恢复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新疆)。同时,明朝用了200多年都未能解决蒙古边患问题。即便是在明朝最强盛的永乐时代,也只是利用漠北蒙古诸部相互牵制,然后发兵驱赶。

在清王朝入关前,皇太极率领八旗已经消灭了漠南蒙古。康熙年间,漠北蒙古又归降清朝。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和硕特汗国取得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吐蕃攻陷西域(新疆)已经过去了近千年。
(清仁宗嘉庆25年最大版图)

清朝入关后,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王朝、明郑(台湾郑氏)、三藩等势力,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清朝没有入关,而是继续在东北发展,那么历史的走向很难说。极有可能也会像宋辽时期那样,出现关内势力与关外势力并立的局面(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


历史的荒野


如果满清当时不入关,估计到现在,有可能还是明朝天下!我们来解读一下!

满清接手的是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是崇祯皇帝!要说这明朝灭亡原因真是历史所罕见!他不像一般的封建王朝灭亡那样,都是昏君当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推翻统治!有人可能要反对!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来说说崇祯皇帝!这位皇帝17岁登基!治理朝政17年!不能说他昏庸!因为崇祯上台以后还是干了不少大事件的,并且也有决心想要治理好国家!我看他有那个能力!至于详细事件,我就不举例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个民不聊生!要说大明朝灭亡!真有点国运到头,老天不容的情况!崇祯皇帝17岁登基治理17年!阿拉伯数字谐音都是要去的意思!这个稍微有点牵强哈!崇祯时期正好赶上小冰川时期!完后引起各地粮食连年欠收!老百姓没饭吃,各地纷纷发动造反起义!消耗不少明朝国力!明朝在镇压的同时,也有安抚动作,这说明,统治阶层从管理上还是有体恤老百姓的地方!

再从崇祯杀女,景山自尽!这里可以看到,这是历代大王朝灭亡中很少见的一种!死的非常有气节!也不愧是朱元璋的后代,没给朱元璋丢脸!尤其是临死前留下的几句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看看多么壮烈!尤其最后一句!让敌人来分裂我的尸体吧!不要伤害一个老百姓!本身这种度量就足以见得这个人的能量!

说明朝灭亡真是冤枉!可能是气数已尽,天道循环!如若满清不入关,我估计崇祯就有时间扭转乾坤了!在加上,当时洪承寿守还是没多大问题的!崇祯在大好局面下,逼洪出兵,主力被灭,葬送河山!真是有点天意使然的感觉!

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说,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党争,宦官乱政!但是崇祯在上台以后大为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那些不是主要原因!他的灭亡好像印证了那句冥冥之中皆有定数的感觉!天意使然,气数已尽……


九哥脱口秀


事实明摆着,如果满清坚持不入关,对于中国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客观上讲满清给中国带来了三样东西即,落后、挨打和愚昧,但是也不否认其为中国所贡献的版图基础。至于历史会怎么改写,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还会灭亡

明朝最终走向灭亡源自于万历怠政,万历皇帝长达几十年的政务荒废,从而制造了各种社会矛盾的诱因,到崇祯朝时集中爆发,所以才会出现焦头烂额、内忧外患,形势失控的局面。而此时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并是摆脱不了300年就是一个朝代大限的桎梏。因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当权者的施政理念和为民举措息息相关,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但规律是人把握的,人也可以左右其方向。如果把一个朝代的灭亡赋予太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为统治阶级的不做为去开脱。



二、满清还能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

满清本身就是一个奴隶制的游牧民族,所以它代表不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王朝与时俱进的推动力,更不会让一个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与繁荣。如果满清停留在东北,也许结果会更好,因为与其没有提升华夏文明的能力,倒不如被动接受其他民族先进文明的洗礼。而现在的蒙古就是其一个类同的缩影,因为两者之间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上都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和默契。蒙古族虽然也历经无数次时代的大变迁,但其民族自身许多鲜明的文化特征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满清虽然可以把曾经入主中原视作一种无上的荣耀和辉煌,但现在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局,因为自身的民族特征已经荡然无存。



三、中国的发展要高于现在的水平

如果一个民族既不能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世界,也不能以包容的胸怀去学习新事物,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伍,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我国从汉朝就有了雄视世界的眼光,并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万国来朝摩肩接踵,与中国频繁交流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宋朝的海上贸易高度发达,而清朝却在大航海如火如荼的时代选择了闭关锁国。尽管闭门造不出车,还盲目自大,不但对国外的科技发明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而且视为雕虫小技、奇淫技巧。所以说,正是由于满清统治阶级的短视,才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背道相驰,差距也越来越大。



总结:

满清统治中国,很多的时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无奈,因为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中国与世界争锋,也没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只是一唯的不择手段的去维护自己的政权稳定。因此,如果满清在坚持在东北发展,于国家于民族,都是一件幸事,至于中国的版图面积只会比现在更大,因为真正的领土是用鲜血拼搏、捍卫而来,而不是靠别人施舍不去劳而获。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如果满清坚持不入关,历史发展的最大可能是:满清和中原先后被灭。

被谁灭了呢?且看凌烟阁的分析。

一、满清自身:向海上、朝鲜、蒙古、西伯利亚方向发展

后金国号改为清的时候,已经统一了女真诸部和内蒙古各部。因此以古代标准看,他的实力很强,拥有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合计20万人的军队。

如果不向中原发展,则满清只能向海上、朝鲜、蒙古、西伯利亚方向发展。

  • 海上:虽然满清有渔猎的基因,但是不善于海上冒险,这个方向的成功率极低。

  • 朝鲜:极可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 蒙古:清已经控制了内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此时也比较分裂,漠西蒙古也分裂着,还没有形成准噶尔汗国,满清很大概率上能占领漠北和漠西蒙古,统一蒙古诸部于其下。

  • 西伯利亚:此处碰到的是对土地痴迷的沙俄,17世纪初沙俄的力量还不占明显优势。满清应该能与沙俄打个平手。

以上各个方向发展的推测基于一点:满清有力量(也就是财力基础)做到这些。

然而,没有了中原的庞大财力,满清做到这些很困难。以后来康熙对抗并打败噶尔丹的几次战役来看,没有了中原的财富,满清很难长期养着庞大的军队。因此,即使在朝鲜、蒙古方向能够获胜,恐怕满清自己也被耗的差不多了。

缺乏财力,养不起(也就是控制不住)草原的军事贵族;因此,即使勉强把朝鲜与蒙古诸部统一,满清内部也很难长期保持平稳。

二、关外的满清,最后必然在沙俄的压迫下向中原挤压过来

公元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使团访问清朝。皇太极率领文武官员出沈阳20里迎接。当时满洲的军事贵族们,大部分主张与明朝议和,他们统一了女真和漠南蒙古,已经很满足了。清朝的和谈条件:

  •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将他们遣返。

  •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清朝则提供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 第四,明朝皇帝本人或者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当年大宋与辽的兄弟之国盟约,几乎与此相同。好处是换来了辽宋边界100年的平安。换句话说就是,宋用金钱买来了和平。

但大明使团回国泄密了,被明朝的言官们知道了,搞得满城风雨,崇祯帝的臭架子放不下来,为了撇清关系还把和谈负责人给杀了完事。这样,明清之间的最后和平机会丧失了,明不得不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自己把自己累死。

此处假设前提:明与清达成了和议。那么,历史绝对会重演当年大金先后灭辽灭北宋的一幕。只是,这一次来灭清和中原王朝的就不是中华文明圈的民族了,很可能是沙俄。

沙俄出手的时机一定是满清内乱之时。

满清的内乱是一定的,因为纯粹的游牧王朝很难超过百年。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草原王朝的首领必须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小孩子和能力弱的青年都很难继位,因此一般就是兄终弟及。而等到弟弟(们)也去世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大哥的儿子继位,还是二哥的儿子继位,或者是另外的谁谁谁继位?这样内部就乱起来了。

满清统一蒙古之后也将遵循这一逻辑,因此其国运也很难过百年。那么在18世纪中期之前,满清内乱之时的沙俄,正是所谓的彼得大帝时期,此时段沙俄向西打败了瑞典,向南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势头猛。

满清与中原一样,因为离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太远,所以武器与欧洲国家差距明显(十七世纪末的雅克萨之战就可以看出双方火器差距)。因此,一旦在18世纪中期之前遇上沙俄的扩张,必然无法阻挡。再加上满清内部的夺权斗争、蒙古部族林立,整个满清帝国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武力不行、内部分裂,因此整个满清估计在立国百年左右被沙俄吞并。

抵抗不住北方的压力,满清就向南挤压中原王朝。中原王朝此时是什么样?

三、中原王朝:极端维护皇权的末代王朝,很难抵挡住满清和沙俄两波攻击

大明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即使他与清达成了和议,内部的改朝换代战争仍将推翻它。但李自成也不行,他的集团没有更高的目标,也缺乏人才,因此,最终必然是其他的豪杰统一了中原。

这时的古代中国,已经走进了极端维护皇权的平民社会。没有什么力量能有效制约皇权,皇权仍将为所欲为。传统儒家的秩序体制,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出近现代工商制度、发展不出工业革命。因此,末代中原王朝很大概率上与南宋或者明朝很像很像。在维持了明与清协议的基础上,中原王朝满足于现状。

中原王朝也有可能从海上接触并学到了西方较新的火器和技术,并加以模仿改造。但是,中国历来只擅长定性研究,缺乏精细化定量研究的传统,也没有科学体系,因此很难有进步,很难超过沙俄。

很快,在18世纪中前期,西方列强没有从海上来,从北边追着满清来了。

满清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一定会向关内冲过来。此时他们国都亡了,内部纷争也应该尘埃落定了。剩下最核心的群体冲入中原,与末代中原王朝激战。

满清的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皇太极在吃过火器的大亏之后,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队,大炮、火枪根本不逊色与当时的大明。

所以,满清与末代中原王朝的火器也大概是相当的。双方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或者中原王朝依靠体量大,勉强灭了满清残余力量),沙俄掩杀过来。极有可能就此占领了整个中国,就像当初的大元。

结语:对中国而言,满清坚持不入关不是什么好事

满清不入关,相当于中华文明圈有多个政治实体(满清、中原王朝、西藏),这些分立的“小”政权,因为离工业革命中心太远,还将一直遵循农业社会的逻辑。所以,即使碰上沙俄这种二流的初步工业化国家,就将无法抵挡,被各个击破,中华文明危矣。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满清不入关,明朝一样会被推翻。汉贼李自成造反,明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是官员却腐败无能。最后,会被另一个王朝替代明。

(假如这个王朝由汉族建立,我们先假设他的国号为汉)

不过因为满清不入关,所以明长城以北的蒙古,新疆,东北都不能算中原王朝。

再过了几百年,西方进入了我们这个假设的王朝,我们一样会和西方列强打起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例子)

这时日本和俄国入侵满清,蒙古。但因为满清的东北和蒙古不算汉人属地,所以,中原王朝不会理会。满清,蒙古就会灭亡,蒙古和东北一部分地区变成黄色俄国,一部分会被日化。

时间继续推移,日俄会在北方站稳脚跟,然后入侵中原。

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有人说,如果是汉族统治中国,西方列强不会打进来,那就大错特错。那郑成功是从谁手里收复的台湾?西方人表面上是和中国做生意,实力是掠夺资源!你天真的会认为西方人有多好?

我知道,有汉吹不服气!但是,明朝怎么亡的?是满清入侵吗?那些鞑子了没那个本事,是该死的南蛮子汉贼李自成毁了汉人的天下,毁了大明!

我也知道,有人说,明朝到了1900年肯定会发展起来,别逗了。明朝的皇帝会把人送到西方学习?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终止了?明明是和发展的好机会?这也怪满清么?

石油,煤炭,矿石,钢材,木材,粮食,牛羊,都在东北,蒙古,新疆。都在明长城以北,我没听说中原有大量的这些物资,没了这些,新中国靠什么发展起来?到了民国,中原的主要交易资源,盐和茶已经不是紧缺物资了!满清不入关,固守长城以北,到了1900年以后,就会被俄国和日本吞并。就算明朝延续到1900年,还会是封建社会。根本不会在乎长城外的厮杀!一旦北方落入这些狼子野心的人手里,入侵中原,只是时间问题!


CC125589673


假如满清不入关,这不可能,来自东北那个苦寒之地的民族,那个势大后不去打中原的主意,有能力而不去抢富裕之地,纯属脑壳进水。

再加上儒家大一统观点的深入,满人一样受中华文明影响,不可能老老实实在东北侍着,而关内的中原政权也不可能让满清幸福的侍着,大家都是大一统的继承者。

假如满清真没大志只蹲在他那东北自家三亩地里。

那么俄毛就会带着工业化后的武器吞并东北。

因为没有进关的满清,没有战略缓冲地,那时也没有闯关东,东北人数很少,那是俄毛的对手。

也许用不到俄毛,准噶尔就把满清灭了,不过这两个势均力敌,有长期的战可打的了。


关内李自成的大顺就占了长江以北,因为前面己有千年的成功范例,大顺还是会沿用明朝那套管理。

有人会说大顺会让中国进入工业化革命,别意淫了,不可能。

西方在自然科学的建立普及后,开挂似的进行工业化革命,蒸汽机,机床,合成药品,等等以惊人的速度开挂的前进,大顺离西方太远,等看见时,西方己打到家门口了,一样照打你不误。

而且当时张献忠在四川,南明在长江以南,以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打不过明军,打进北京是拾了个漏)肯定是不可能很快收复的。

南明可占着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是鱼米之乡的好地方。

张献忠的大西可占着,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西南地区。

这几个政权也是势均力敌,然后互攻杀。

最坏的情况成五代十国样。

最好的情况成南北朝。

长年战乱,中国大地肯定赤地千地,民不聊生,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加上东北被沙俄所占,沙俄也会借势攻打关内,沙俄早想去温暖的地方了。

什么汉地十八省,拉倒!

能保住人种不变,就是祖宗保佑了!

所以大家别乱想,历史是不容改变,就是改变也不见得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更糟,洗洗,睡吧!

我知道的太多了!


蓉儿是妹纸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哈,如果满清不入关的话,那整个东亚的格局都会有新的变化。

首先是大清自己,如果不入关定天下,满清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势必还会入关劫掠,抢夺人口和财富,用来开发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东北地区可以说除了冬天冷以外,是资源丰富,要啥有啥。中国的优质煤矿,东北就要占一大份额。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皮草资源,东部沿海还有珍珠一类奢侈产品,可以说是一个“聚宝盆”了。

另外当时满清贯彻的政策是和蒙古和亲,在1644年之前,大清便已经收拢了所有的科尔沁蒙古,还在争夺喀尔喀蒙古的控制权。如果满清不入关,会更早的和沙俄发生交流,就是打仗也好,贸易也罢,其力度必然是要大于后来统一了中国的大清帝国的。因为总体资源的减小,满清会更倚重和沙俄的贸易,兴许还会获得更多的毛子军火。



同时期西北的准格尔帝国也在崛起,最后必然会跟大清争夺漠北蒙古的控制权,相信短时间内关内是没有实力干涉北方争端的,所以到时候很有可能是沙俄这只大尾巴狼夹在中间搞事情,意图削弱满清和准格尔,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没有内地庞大的资源做支撑,清帝国想干掉准格尔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最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不过这并不影响大清成为辽国一样的区域帝国。


再就是关内局面,首先李自成和黄巢是一种类型的人,所以这个新的大顺王朝根本不可能站得住脚,一旦落败,就是张献忠和南明反攻的机会。如果清军不入关,左良玉去打马士英必然不会被终止,纵容左良玉死了,他儿子和手下将领也会继续东进,以左军的实力,干掉马士英的部队是不成问题。到时候大明纵然能够慢慢的复国,也会出现唐末汉末那样的军阀割据,然后关内必然混乱十几年,再加上明代的经济制度比唐代的还差,所以大明覆灭的速度会很迅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军阀割据,会有一个新的王朝诞生,然后根据历代中国王朝的规律,这个新王朝如果能长时间存在,势必会在前四代对准格尔和大清发动战争,在吸取了宋代军制和明代财政的弊端后,想必这个新王朝是可以创下和大清帝国领土相当的扩张伟业。


另外要提一下郑芝龙,没有清军入关,大明政府也管不了他,那他必然还是东亚东南亚的海洋领主,西方的殖民势力若想获得新的利益势必会和郑氏集团发生冲突,这也会刺激郑家集团海军的进步,也是为中华帝国的海防事业做了功绩。

所以如果清军不入关,应该在百年之内,东亚的发展历程会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多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