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明英宗即位后,曾经发动过五次麓川之战。这场历时十年的兵祸,给了正处于盛世末端的大明朝一记闷棍,也正是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西南边陲战祸,让明朝对北方蒙古瓦剌部的崛起掉以轻心,使好大喜功的明英宗陷入到强大盛世的幻觉中不能自拔。所谓“麓川之役”的大捷也不过是一个闪烁着七彩光芒的肥皂泡而已。

平缅宣抚司

麓川,位于今天的云南瑞丽,麓川是傣语勐卯的汉语译称。

忽必烈把大理纳入蒙古版图后,在云南地区设立了金齿宣慰司。金齿宣慰司的治下有柔远路、忙施路、镇康路、镇西路、平缅路、麓川路六路,元朝任命了当地六位首领作为土官,对地方事务进行管辖。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麓川路前总管芳罕之子混依翰罕宣布脱离金齿宣慰司,建立麓川王国,自号“思汗法”。麓川王国建立之后,开始扩展自己的版图。随着麓川王国的逐渐强大,元朝开始向麓川用兵。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思汗发派自己的儿子莽三向元朝投降纳贡,元朝设立平缅宣抚司,思汗发被任命为宣抚使。元朝对麓川开始羁縻统治。

思汗发去世后,经过多年的内部争夺后,思汗发之孙思伦发即位。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在基本平定中原后,明太祖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与沐英为副将出征云南。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大理、金齿相继被明军攻下,近在咫尺的麓川之主思伦发眼见明军如此强大,主动向明朝投降。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延续元朝的羁縻政策,设立平缅宣慰司,思伦发出任宣慰使。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思伦发派遣自己的手下刀令孟向朝廷进献方物,同时上交了元朝时期的宣慰司印。明太祖朱元璋将平缅宣慰司更名为平缅军民宣慰司。几天后,再次更名为麓川平缅宣慰司。之后,明朝在西南边陲地区设立了包括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内的十个宣慰司,这种土司制度的实施,基本实现了当地土官的自治。

屡次叛乱

在麓川平缅宣慰司设置的第二年,思伦发就发动叛变,攻打景东。在这次战役中,明军由于是在大雾天的情况下,受到突然袭击,明军大败。在收到麓川叛乱的消息后,朝廷派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带白金文绮前往云南慰问受难的景东知府土官等人。

身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承担了这次平叛任务,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沐英派都督宁正在摩沙勒大败思伦发,斩首1500多人。同年三月,思伦发为报摩沙勒之仇,发兵三十万,驱赶百余头大象攻打定边。能征善战的沐英命令云南前卫指挥使率领前锋五十人迎敌,其后以弩箭射杀大象,大象中箭后思伦发军中大乱,开始撤退。次日,沐英增加了火器、神机箭的数量,轮番向思伦发队伍中射击,这一战明军斩首敌军三万多人,俘虏一万,大象死伤一半,生擒三十七头。思伦发逃走。朱元璋派遣使者让沐英移师到景东附近屯田。这就是著名的“定边之役”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定边之役中,思伦发损失惨重,一年多以后,思伦发被逼投降,并向明朝廷重新纳贡。次年,明朝在景东、蒙化设置两卫,用以加强对西南边陲以及麓川附近地区的军事威慑。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麓川发生内乱,根源是来自于两场思伦发的人事安排。按照平缅当地的风俗习惯本不信佛教,有一位云南来的和尚,擅长讲因果报应之说,思伦发对这位和尚深信不疑,对他十分礼待。不久,有一位金齿的逃卒投靠平缅宣慰司,此人身怀制造火器的技能,也被思伦发看中赐给他金带。麓川平缅宣慰司连续出现了两位不寻常的人物,受重用的程度都在原来的部族首领们之上,自然引起了当地首领们的不满。

思伦发的手下有一位叫刀干孟的首领,发动叛乱,率领部分当地首领攻打明朝腾冲府。思伦发眼见刀干孟已经无法控制,只得率领家眷逃往西平侯处,此时西平侯沐英已经过世,继任的是他的儿子沐春。麓川发生叛乱的消息传到明朝廷,朱元璋任命沐春为征虏前将军、何福为左将军、徐凯为右将军。对刀干孟进行征讨。

听说思伦发从朝廷搬来了救兵,刀干孟顿时心虚,自请进贡称臣,被朝廷拒绝,最终在明朝廷军队的帮助下,刀干孟被擒,思伦发得以回到平缅继续出任宣慰使。作为交换条件,思伦发同意了朝廷在他原来的地盘上设立了三府和四长官司,分别归属云南和金齿。思伦发在回到平缅后,一年左右也亡故了。

分其地,设孟养、木邦、孟定三府,隶云南;设潞江、干崖、大侯、湾甸四长官司,隶金齿。

思伦发去世后,他儿子思行发向明朝廷申请承袭麓川平缅宣慰使。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对孟养府和木邦府升级为宣慰司,与麓川平缅宣慰司平起平坐。如此一来,原本的麓川平缅宣慰司被分割成三个宣慰司、一个府和四个长官司,麓川平缅宣慰司的管辖地域也大幅缩水。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思行发病重,他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弟弟思任发代其职位。明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思任发成为了下一代麓川平缅宣慰使。

思任发最初对明朝廷保持着藩属的关系,进贡的方物特产也保持着正常数量,明朝廷反馈的赏赐也自然丰厚。这种和平的状态大约保持了十年左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思任发终于耐不住寂寞,发动了对南缅州的滋扰,不久后,他又向朝廷进行谢罪进贡,以谢兴兵犯南缅州之罪。此时,明成祖朱棣的军事重点在北方阿鲁台,所以对思任发朱棣采取了宽大处理的做法。

思任发第一次试探性的做法,得到好处之后,从宣德年间他就开始减少纳贡的金额。思任发本是一个反反复复,得寸进尺的人,逐渐地他就想把其父失去的三府四长官司收回。

次子任发袭为麓川宣慰,狡狯愈于父兄,差发金银,不以时纳,朝廷稍优容之。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云南三司和黔国公沐晟先后请旨征剿思任发,都被明宣宗否决。只是给于了他严厉的警告。在收到警告后的思任发,狡狯的他及时向朝廷进贡,明朝廷也就没有继续追究他。

明初的几位皇帝在对待西南边陲的政策是相对宽松和明智的,对于土司之间疆域上的一些争夺明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招抚为主。明朝初年的重点基本放在了对付北元残余势力,有了北方的稳定,中原地区才会平安。

明英宗时期的五征麓川

第一次麓川之役

从明英宗即位后,思任发不断试探明朝廷的底线。

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十一月,黔国公沐晟任总兵官,与都督沐昂与方政合兵到金齿。方政作为前锋,趁黑夜突袭了思任发手下部将缅简大营,缅简一路逃亡,追至高贡山下,斩杀麓川叛军3000余人。

突袭得手后的方政,对麓川军一路追赶,犯了穷寇莫追的兵家大忌,再加上沐晟的援兵未至。参与突袭的明军陷入思任发的埋伏,最终方政战死。

沐晟在得到方政战死的消息后,无心恋战,只得暂时退兵。当行至楚雄时,正好遇到朝廷派出的使者,当收到朝廷使者带来的敕书之后,惊惧的沐晟暴卒于军中。与此同时,思任发趁机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第一次麓川之役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麓川之役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爱面子的明英宗任命右都督沐昂为左都督,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率领右都督吴亮、都督佥事马翔等人展开了第二次征麓川之战。明军从湖广、贵州、四川等地集结了五万人,经过半年后,大军才到达金齿,经过第一次麓川之战后,沐昂被吓破了胆,畏敌如虎。消极的情绪导致了初战失利,大败消息传到朝廷,明英宗大怒,将沐昂记死罪并贬为都督同知,戴罪立功。右都督吴亮等人被押赴京城。

见到皇帝动真格的了,沐昂只得硬着头皮,指挥大军继续讨伐思任发。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沐昂与方政之子指挥佥事方瑛,指挥柳瑛、土官知府陶瓒等人攻破了叛军重镇之一的孟罗,斩首敌军五百余。思任发眼见明军势盛,赶紧向沐昂投诚。之后,思任发派人向北京朝贡。第二次的麓川之战,先败后胜

第三次麓川之役

对于思任发的投降的诚意有几分,明朝廷是存在怀疑态度的。是否需要进行第三次麓川之役,朝堂上分为两派,支持再次征战的是以王振、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王骥等人为主,持反对意见的是以杨士奇、杨溥、翰林侍讲刘球为主。刘球还提出了麓川等地实施屯田,不直接动用大批武力镇压的方案,但是此时的明英宗最信任的只有王振。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趁明军立足未稳,思任发派遣刀令道等人来到大侯州,此次明军的指挥是兵部尚书王骥,明军利用火铳和箭矢的优势取得了大侯州大捷。这次短暂的交锋,明军斩首麓川军三百五十余人。

此后,明军兵分三路进攻上江,王骥利用火攻,拿下易守难攻的上江寨,斩杀敌军五万余人。思任发一路溃逃,在马鞍山被明军攻破叛军象阵,斩首叛军十余万。

思任发逃回麓川,明军在王骥的带领下,再次采用火攻,攻破了麓川城。思任发逃往孟养,此次麓川之战,明军大胜。

第四次麓川之役

明军撤退后,思任发之子思机发占据者蓝等地,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思机发向明朝廷进贡谢罪,同时也放任涓孟在麓川进攻芒市。

缅甸宣慰使将思任发拘捕,将他囚禁在阿瓦城,但是缅甸宣慰使提出的条件却是割让孟养,这个条件对于爱面子的明英宗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明英宗再次调集五万人,任命定西侯蒋贵等人,第四次发兵麓川。

思机发得知明军再征麓川的消息后,多次向蒋贵、王骥表示了投降的愿望,鉴于思机发的表现,明军的主要进攻方向转向了缅甸。缅甸占据地利与明军周旋,明军在杀敌三千余人后,并没有得到思任发。明军转向了思机发,数万大军只是擒拿了思机发的下属头目以及家属九十余人、象11只。此次麓川之战,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是无功而返。

第五次麓川之役

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迫于明朝廷的压力,缅甸交出思任发以及他的妻儿三十二人。自知难逃一死的思任发在被押往京师的路上,拒绝进食,千户王政将他杀死,首级被送往了京城。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明英宗再次任命王骥总督军务再次出兵麓川,征剿目标是思机发。明军此次出征人数达到了三十五万之众,明军渡过金沙江后,思机发逃往鬼哭山山寨。明军采用火攻,攻破山寨后,思机发逃走。

麓川之役:明英宗失败的西南边陲羁縻政策,耗尽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虽然此次明军大获全胜,可是之后在明军回朝后,当地人立思机发之弟思禄为首领,再次占据了孟养。明朝与思禄最终达成协议,划金沙江而治。

骥还兵,其部众复拥任发少子思禄据孟养地为乱。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无眠心语:

明朝正统年间发动的麓川之役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这十年的战役,劳师动众,极大地消耗了明朝从仁宣期间积累下来的国力。

明朝在西南边陲沿用了元朝延续下来的土司制度,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羁縻的自治制度。在麓川平缅宣慰司对朝廷过度忤逆的时候,采用适当的军事打压(羁)是正确地,同样地给予一定的好处进行招抚(縻)也是同样需要的。掌握好这种羁縻的平衡,才是当时西南边陲问题的解决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