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我们知道,咸丰皇帝是不满意的,希望修改条约。但是,列强索取到手的东西,怎么肯在让出去,想当然地遭到了拒绝,并要求清廷尽快批准,互换批文。

在咸丰帝希望改约的期盼中,1859年初,英、法、美三国的外交机构都作出了人事调整。英国政府任命普鲁斯为驻华公使,法国再次任命了强硬派布尔布隆为驻华公使,美国任命华若翰为驻华公使。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本文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修改

英国公使在赴任之前,巴麦尊给他下达了指令,要求他排除一切阻止他前往北京的企图,并在北上时要带上一支“足够的海军力量”。这样的训令,充分显示了《天津条约》如果不能顺利互换,如果遭到清政府的阻挠,不惜再战的姿态。

咸丰帝希望修改《天津条约》的心情很迫切,也料定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也担心列强会再借端生事。因而,他一面谕令僧格林沁等官兵要做好大沽口的战备工作,敌人来了也不要轻易开枪,要晓以利害,使其知难而返。咸丰帝同时谕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与英、法两国公使约明:“不准随带多人,执持军械,惊扰民人,方合和好之意。”指定由北塘登陆,再到天津夷馆。这个要求再次遭到了英、法两国公使的拒绝。恒福发出的照会他们看都不看就退回来了,清军以示友好,给他们送食物,也遭到联军的拒绝。声称“定行接仗,不走北塘”,[1]坚持要从大沽口经白河进北京换约。

这些情况使咸丰帝感到,希望改约的愿望是很难实现了,因为,列强已态度蛮横地要求尽快互换《天津条约》,根本不愿与大清官员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纠缠。1859年6月初,英、法、美三国新任公使抵达上海。还没有到达上海之前,他们就通过在华官员通知清廷官员,希望在北京呼唤条约。

6月6日,英国公使普鲁斯到达上海,他一到上海就发出了一个气势凌人的照会,对于《天津条约》,“本大臣立意毫不更改,仍拟不日进京交换条约,……迫查看条约各款……毫无缺简之形,始克出都,设令有涉怀疑之处,则本大臣非释疑之日,亦断刻不暂离。”普鲁斯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还说:“我们不得不在天津给予中国政府另一次教训,……我一定要使清朝皇帝及其大臣相信:一旦我提出要求,就定要把它索取到手,如不顺从我的要求,我已准备凭借武力威胁来索取。” [2]

在普鲁斯发出这个照会之前,主持和局的桂良也是抱有一丝改约的希望的,对于条约文本的批准书的互换,他也希望在上海进行。可是,桂良没想到,普鲁斯根本不予理会,而是在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抵达上海后,一起率舰北上了。这使桂良感到形势不好,也赶紧回京了。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进京与清廷互换《天津条约》

桂良回京后,向咸丰帝报告了三国公使要进京的意图。咸丰帝见改约、在上海换约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便又退了一步。表示,三国公使的兵船到大沽后可驶入澜江沙,公使需由北塘登陆进入北京换约。咸丰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

咸丰帝知道,大沽口已经有障碍物的设置,即便是敌人挑衅,也有所防范。再者,北塘一路历史上都是藩属国进贡的“贡道”,选择这样一条路线,多少可以使大清朝保持一些“天朝上国”万邦来贺的尊严。

咸丰帝的愿望挺美好,可是就在咸丰帝发布谕令的前一天,1859年6月17日,英侵华海军司令何伯已率先行舰队来到大沽口外,狂妄地要求三天之内撤去口内的木筏铁戗。咸丰帝的谕令来得太晚了。6月20日、21日,英、法、美三国公使也陆续到达大沽口外,英国公使命令何伯用武力清除大沽口内的水中障碍。6月23日,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国公使,告知在北塘登岸。6月24日,何伯向大沽口的清廷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让路,使英军通过。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英军攻击珠江上的清军水师

英军的要求遭到了大沽口守军的拒绝。当夜,英军舰船强行闯入大沽口,向大沽口炮台发起了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在大沽人民的支持下,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当时,前往大沽的联军军舰有13艘,6艘遭受重创,4艘被击沉,联军士兵被击毙击伤400余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在对外战争中获得的第一个胜利。这次战斗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使得当时的直隶总督恒福事后也感慨地说,“民情可用,于此益信”[3]。

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作为主帅的僧格林沁对于敌人的失败也隐隐露出担心。他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分析了英法联军在这次战败的心理:“他们必定积怨已深。河上大多数夷人炮船都已被毁坏。他们必定要回到广州和上海,聚集(更多)战船,图谋报复。” [4]僧格林沁还说,大沽口之战,英国损失最大,再来报复是有可能的,但也应该防范法、美作为同盟国,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发动大规模报复行动是有可能的。

僧格林沁的担心也是咸丰帝所担忧的,对于列强,他不想与他们打仗。咸丰帝希望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他把这种尊严寄予在对敌人的羁縻上,通过恩惠来使他们感恩戴德,比如说,关税全免这样的事情。他还认为,即便是大清朝不惧打仗,但也不能天天打仗。更何况,太平天国叛乱还没有平复,对于夷人他仍然寄望于安抚。而条约批准书的互换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咸丰帝认为仗虽然打胜了,但条约的互换还是要进行的。既然列强不肯修改天津条约,也不肯在上海换约,那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在北京换约。如此,不正是恩威并举一张一弛,让敌人感恩戴德之道吗?

怀着这样的思想,咸丰帝连连给直隶总督恒福下达谕旨,让他想办法劝说英、法、美三国公使进京换约,甚至让美国公使代为向英方说和。可是,英法联军在大沽之战中吃了瘪,怎肯就这样心甘情愿同意换约。他们对清廷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如所预料的蓄谋准备对清军再次作战。

英、法两国拒绝换约,咸丰帝又很希望一个样板,寻找一国的公使进京互换批准书。既然英法两国不答应,那么让谁做这个换约的榜样呢?他思来想去,把目光瞄向了美国。说老实话,美国人一直都是跟着英、法的屁股后边捡漏儿,此刻如果英、法两国公使不提出与大清互换批准书,美国公使华若翰根本不好意思提。咸丰帝让直隶总督告诉华若翰是否愿意从北塘进京换约时,华若翰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了。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额尔金勋爵在槟榔屿登船前往中国

咸丰帝听说美国公使答应进京换约,自然是喜出望外。当时,大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与西方开展外交,能够供外国人暂时居住的地方很少。为此,咸丰帝让顺天府遍找北京城中适合老外临时居主的地方。顺天府找来找去,选中了国子监、老君堂、马家厂这三处地方。按照咸丰帝的要求,将这三处地方进行了修缮,添置了“木器、银器、铜器、瓷器、铺垫、灯彩各物”,准备供英、美、法公使居住。

要进京换约,选择哪条路线呢。恒福发出的照会仍然是要求外使从北塘登岸到北京换约。这样的要求,咸丰帝与恒福很担心华若翰也会拒绝。可是华若翰竟然答应了。

美国公使华若翰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咸丰帝很高兴,这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也等于天朝有了颜面,便决定将美国公使暂时的驻栖地安排在老君堂。

这毕竟是一个榜样,因而在接待、居住等问题上都做了精心安排。7月12日,咸丰帝要求顺天府将房屋收拾干净,一应物品准备齐全。到京后的开销,也备足了银两。尽管此时,大清国连年打仗已经掏空了国库,连起码的兵饷都无力支付。但咸丰帝还是按照旧制,无偿供应来京的外国使者。咸丰帝和大清的官员都不知道美国公使到京后会居住多久,因而就准备了4000两银子,并告知顺天府,如果不够在行拨给。

安排了生活、居住问题,美国公使该怎样进京呢?早在7月8日,美国公使华若翰与直隶总督恒福在北塘首次会晤。华若翰见接待的官员仅为其准备了车马,没有轿子,不愿意乘骑。他说,来的时候自带了绿呢轿、蓝呢轿各一顶,要求恒福帮助找来轿夫为其抬轿。但是,按照大清体制,外国人是不准乘轿的。公使要来京换约,对于这个问题,咸丰帝还专门有交待。为此,奉命在北塘接引华若翰的天津道博多宏武、候补知州曹大绶只得编了个谎,告诉华若翰:“此间海口偏僻,并无轿夫,现自总督起,文武各员均系乘马。”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前往中国的英国舰队

华若翰听到这样的解释,只好骑马来到北塘馆舍拜见了直隶总督恒福。7月9日,美方翻译卫三畏与清方博多宏武、曹大绶会面。美方再次提出坐轿,清方回答:“各国到京,向不乘轿。”

这样的说法,美方不能接受,说,那些不乘轿的的使节都是清国的属国,美国怎么可以同他们一样呢?清方再答以:“俄罗斯在京,皆系坐车,并不乘轿,该国(美国)与俄国事同一律,似亦未便两歧” [5]。经过这样的交涉,美方只得乘车。对于这一重大的外交“胜利”,总督恒福很得意地向咸丰帝作了汇报。

7月20日,美国公使进京了。华若翰进京之时,身边有随员29人,这大大超出咸丰帝之前说的不能超过十人的要求。但是,咸丰帝很需要一个顺利换约的榜样,那就特事特办吧。他要求对华若翰从宽接待。既然进京,一切都按照“天朝”的规格从优宽待。不准坐轿,代为安排了骡车;不愿行跪拜礼,便由大学士桂良接受了国书。

华若翰此行,很希望通过互换条约批准书以及向中国递交国书的时候,得到咸丰帝的接见。但是他不愿意磕头,这个愿望也只能落空,桂良代为接受国书后,华若翰虽然没有得到咸丰帝的接见而有些遗憾,但毕竟互换了条约,递了国书,也算是功德圆满可以给他主子复命了。

这次北京换约,华若翰十分满意,他把这视为一次旅行,说:“在各方面都是满意的,在北京也备受尊敬。[6]”

中美互换条约,美公使答应从北塘登岸进京,等于为英法树立了榜样

在华若翰与中方换约的同时,英法联军正在准备发起新的战争。图为联军的帐篷。图片来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

华若翰在京换约,咸丰帝也是满意的,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榜样。打破了英、法与美国的同盟。这次北京换约,咸丰帝之所以能够接受,华若翰答应从北塘入京。在他看来,并没有破坏天朝体制,所以他也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这种独特形式使得《中美天津条约》批准书得以互换。咸丰帝虽然找到了样板,但英、法两国公使仍然不肯就范。咸丰帝不知道,大沽口战事失利后,英、法公使被迫退回上海,已在为其发动新一轮战争作积极地准备。但是,受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互换条约这些事件的影响,咸丰帝对英、法两国公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英、法公使不作任何抗辩便南下,是失败者的心绪和无奈。1859年8月1日,他谕令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何桂清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作为罢论”,英、法若“自悔求和”,只能按照《中美天津条约》另订新约,而且只能在上海互换!很可能咸丰帝此时对以往只是草草阅过的条约仔细地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中美天津条约》只不过多开放了两个口岸(台南、潮州),没有开放长江,没有内地游历,没有赔款,更没有公使驻京。咸丰帝感到自豪起来了。

显然,咸丰帝高兴得太早了。侵略者怎么能吃这个瘪呢?他们已经决定不惜全力一战了。咸丰帝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到来。

————————————————————

参考文献:

[1]徐立亭:《咸丰、同治帝》,第12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第9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4](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周耀荣译:《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第2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第206、20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6]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