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心理育兒經6

【一】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變得完美,不要犯錯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有些人表面無比堅強,內心卻非常敏感,有些人表面上風趣幽默,內心卻非常悲觀,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氣氣,內心卻非常暴躁,有些人表面上聰明伶俐,內心卻總覺得自己非常愚蠢。許多時候我們的面具實在太過完美,不僅騙過了別人,也騙過了我們自己。要想透過面具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感到不滿意、不高興、不痛快的時候,這是我們的面具於內心陰影在相互衝突。黛比福特

在我做心理諮詢中遇到一個這樣的女孩,做事要求完美。她很喜歡打羽毛球,如果這次發揮不好,她就會反覆的去打,甚至自己可以不吃飯。在學習上也是,如果這次考試沒有考好,自己就會拼命的學習。課間休息十分鐘也會抓緊時間學習,晚上犧牲睡眠的時間也要多學習,一定要保持班級前一兩名。嗯。

最後這個女孩子在高一就開始就發病了,自己頭疼。心裡想學習,可是一坐在教室就心煩學不進去。偶爾會有自殘,不想活了的念頭,自己很痛苦,爸爸媽媽也很痛苦。特別是媽媽根本接受不了這種情況,因為媽媽以前做為學生家長代表,給很多學校做過演講,因為自己的孩子在本市不但學習上是名列前茅。在唱歌、鋼琴比賽、繪畫、體育比賽上,多次取得本市第一名,能教育出這麼優秀的孩子,平時自然有很多人來向媽媽學習教育孩子的方式。

對於很多優秀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我首先會想到孩子的媽媽一定是一個焦慮的人。解決問題的方式首先幫助媽媽分析焦慮的原因,無論我們怎樣疼孩子,孩子在家裡面永遠會扮演替罪羊的角色。也就是說一個焦慮的父母,一定是擔心恐懼的。所以她會拔苗助長,她會給孩子一個錯覺,你只有優秀你才是可愛的,你才是有價值的。

所以很多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肯定和讚美,她必須要讓自己變得非常敏感。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讀懂媽媽的心思,自己才能理解媽媽。才能在媽媽那裡獲得肯定,媽媽會說我的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可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失去自我的孩子,因為懂事就代表著我不能玩兒遊戲,我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出去玩。我要一直學習我媽媽才高興,我沒有按照我媽媽的意思去做,我媽媽臉色就很難看。

所以我們看到這種類型的孩子多數都是討好性格,因為我不討好媽媽,我就會被媽媽拋棄。大人會無意識的說,你不聽我話我就不喜歡你,我就不要你了。對於比較愚鈍的孩子,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對於聰明敏感的孩子來說,她很可能認為媽媽這麼說是真的。說不定也可能是真的,因為焦慮的媽媽一定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個完美的孩子,一個聽話的孩子,如果不聽話的孩子媽媽會焦慮。

我能掌控一切,我才有安全感,我才不會擔心恐懼。所以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定是一個控制慾強的媽媽,我不控制我就抓狂。我不能允許男人離開我的視線,更不能允許孩子的思想跟我不一致。所以一個害怕犯錯的媽媽,就會有一個害怕犯錯的孩子。因為害怕犯錯,一個人才失去了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因為害怕犯錯,才讓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可是實際上成功和失敗都是相對的,沒有單純的成功,也沒有單純的失敗。

所以我們看到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是不敢去冒險。因為冒險就會出錯,出現錯誤就證明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為了證明我是有價值的,我認可不去參加考試,我認可不去參加工作。一個人逃避責任,一個人不敢承擔責任,雖然這讓自己逃避了暫時的痛苦,可是最終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追求完美的人,總會表現出我特別有修養,我是一個有高道德感的人。所以這樣的人有憤怒不能表達,因為我是一個有修養的人。甚至會把自己的憤怒合理化,我不應該和這個垃圾人生氣。當把別人對自己的侵犯都合理化之後,自己當然就不會憤怒了,這同時也把自己在情緒完全壓抑了。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有抑鬱症的孩子或者成人,他們都是不發怒,有修養,表面上愛開玩笑,有的人甚至很豁達。給我們感覺這個人不會生氣,所以當一個人沒有生氣的能力的時候,他的情緒已經壓抑很深了。一個人只有會發怒,能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才會有界限感。否則和別人的交往中,自己永遠會當一個受害者,我惹不起我躲得起,是這種類型的人的一個普遍性。

心理學家黛比福特說過:我遇到過許多為病痛,失眠,抑鬱症和人際關係出現困擾的人,這些人從表面上看都很完美,從不對別人發脾氣,從不做任何自私的舉動。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症,卻不知道為什麼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實這些人並不是沒有憤怒,私心和慾望,只是這些東西受到了壓抑太嚴重。在他們潛意識裡面隱藏的太深,以至於他們自己和別人都無法意識到即存在。

所以想成就一個孩子,就讓他勇敢的去嘗試,去犯錯,一個敢犯錯的人才會有勇氣,才能承擔責任。愛一個人,不是因為完美而去愛他,而是因為他是真實的人,我們去愛他。越是要求完美的人內心越自卑,越是沒有價值感。因為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越來越多的不完美,自己才會越來越批判自己,越來越嫌棄自己。所以毀掉一個孩子的方式,就是我們要求她完美,要求他不要犯錯,怕犯錯的人變的畏縮不前,在自己的小屋裡面用逃避來換得自己暫時的安寧。

【二】

心理學:為什麼膽大的媽媽,會養出脆弱膽小的孩子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11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在我們的觀念裡面,龍生龍,鳳生鳳,一個膽大的媽媽,孩子一定會膽大。一個膽小的媽媽,孩子一定就是弱小的。可是很多現實的情況卻不都是這樣,很多膽大的媽媽,或者說敢闖敢幹的媽媽,她養的孩子反而膽小怕事。有的甚至不敢出去做事,不願意工作,成為啃老一族。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以下幾點剖析,或者能幫不到有同樣困惑的人們。

一、只有脆弱的人才能理解脆弱,堅強的人從來不理解脆弱,甚至會討厭脆弱

在我諮詢中遇到很多女強人類型的媽媽,在家裡面說了算,在單位裡面是骨幹是領導。甚至很多時候別人家庭出現問題,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都會向這個媽媽來討教。當然這個媽媽每次給別人建議都很有用,可是到自己的孩子問題上,自己就完全不靈了。

只有脆弱的人才能理解脆弱,一個沒生病的人永遠不會理解一個抑鬱症患者。因為你不是他,你甚至還會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為什麼那麼激動?為什麼會哭那樣?所以說最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的,一定是抑鬱症患者。一個堅強的人,不但幫不了他,反而會給他壓力。因為他的堅強更襯托出自己的脆弱,自己的無能為力,自己的沒有價值感。

二、她是我的孩子,她必須超過我,必須優秀,因為媽媽喜歡優秀的人,討厭平凡的人

我們會有這種感受,親屬家的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能接受,朋友家的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能接受。同樣的行為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我們就不能接受,因為我們不允許我們自己的孩子平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平凡,可以不聽話,甚至可以犯錯。可是我家的孩子不行,我家的孩子一定要優秀,一定要完美。

如果我的孩子不優秀,就會打我的臉,因為優秀的媽媽,想讓自己家裡外面都優秀。在媽媽的心目中,一個人只有不斷的上進才是優秀的人。所以在媽媽的眼裡,孩子必須一直在學習。不能看電視,不能看手機,不能和同學出去玩,因為這樣都是在浪費時間。你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你的生命不能浪費。

三、一個無價值感的人總會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不但會逼自己優秀,她也會逼自己的孩子優秀

我們認為學習之外工作之外的,多數人也沒得吃喝玩樂,在優秀的媽媽眼裡都是浪費生命。每一個時間都是有價值的,我要把這個時間完全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就像一個彈簧,我們總是給它壓力,長久的壓力之後,它就會失去自己的彈性。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學習之外的愛好,那麼學習就變成了一個枯燥無味,讓人難以忍受的事。

我們表面上看這個媽媽是特別優秀,可是更多的時候,這個媽媽在證明自己我是優秀的人。因為她知道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她會通過拼命工作讓自己獲得價值。獲得家人,朋友和社會的肯定,認同,當自己不會享受生活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去享受生活。因為我們認為享受生活是墮落,有時間你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情。

四、一個人不但要活出一面,還要活出另一面。接受自己的堅強同時,也要學會接受自己的脆弱

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恐懼,這是很多抑鬱症患者的媽媽說的話。所以一個不知道恐懼的媽媽,當孩子出現膽小害怕的時候,媽媽就會批判嘲笑。這樣孩子自然壓抑了自己的恐懼和膽小,所以很多抑鬱症患者沒發病之前,他們都是非常膽大的。他們都是非常堅強的,就是因為他們表現出脆弱恐懼和膽小的時候被媽媽笑話過。

所以很多抑鬱症患者不允許自己哭,他認為哭自己就失去了尊嚴。沒人想當一個懦弱的人,因為從小被媽媽教育成勇敢才是好的,膽小恐懼是令人不齒的。所以一個抑鬱症患者才會把自己所有的脆弱壓抑進自己的潛意識,壓抑恐懼,就會變成無名的恐懼。

三清老師感言:只有接受全部的自己,一個人才會活的不壓抑,才會活的不衝突,才會活得不糾結。否則我們總是站在一面批判另一面,我們認為無私好,自私就不好。大方好,小氣就不好。我們把人生活成完全對立,活成死板的固執的人生。活成了非黑即白的人生,這是給自己戴上枷鎖,也給孩子帶上了枷鎖。

有時候我會說,睡覺是個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可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就是因為睡覺能更好的工作,所以對於學生來說,學習之外的愛好就和睡覺一樣。雖然沒有什麼有形價值,可它的價值是無形的是隱性的。沒有睡覺,我們不能工作,甚至不能活著。同樣沒有娛樂活動,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愛好,他雖然活著,他的心已經死了。所以我們會看到現在這麼多得抑鬱症的孩子,這麼多玩遊戲打發時間的孩子。

【三】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行為偏差,父母的批判是無效的,越糾正越逆反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3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當我們一直讚美優秀,那麼一個孩子就需要掩藏自己的不優秀。當我們鼓勵勤奮,一個孩子就需要隱藏自己的懶惰。當我們說聽話是好的,一個孩子就需要隱藏真實的自己。很多父母覺得我沒有干涉孩子,孩子為什麼這樣要求完美?孩子現在成績特別好,可是不願意上學,我都說了考什麼樣都行,孩子為什麼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呢?

沒有幾個父母會接受自己的孩子普通,怎麼塑造一個孩子永遠是最暢銷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厭學,可是家長還是拼命給孩子報補習班。而不是探究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心理問題?曾經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都成向家長求助過,也都跟父母說過,我想做心理諮詢。可是多數父母會覺得矯情,你什麼都挺好,為什麼要做這個諮詢?

真正等到孩子發病了,甚至是輟學了,再想給孩子做心理諮詢,多數孩子已經拒絕了。因為孩子的心中說,我曾經一次一次的求助於你們,可是你們從來沒有關心我的心裡。現在說什麼都沒有用了,我內心已經變成無力無助,沒有誰能解決了我的問題,包括諮詢師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因為很多孩子此刻已經患上了各種神經症,有的甚至出現抑鬱症、甚至各種精神問題。所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總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想解決問題背後的原因。

有的孩子一直選擇吃好吃的,每天吃幾頓飯?原來不挑剔,現在變得非常挑食。有的孩子會瘋狂的購物,有的孩子會吸菸,有的會喝酒,有的孩子會選擇談戀愛,可以和不同的異性交往。有的網貸,有的賭博。表面上不一樣,可是背後隱藏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自己太焦慮,另一方面兒自己需要被看到。我做不了最優秀的,我也要做最邪惡的,總之我要讓別人看到我是和別人不同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長期的遭遇壓力和痛苦,一個人就會選擇逃離和逃避

一個過度控制的家長,或者說一個過度保護的家長,就不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見。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沒問題,小學沒問題,很多到初一、初二就開始出現心理問題了,有的開始輟學,有的開始激烈的反抗。

為什麼聽話孩子會做出完全相反的行為?因為孩子認為自己一直被家長綁架,所以別人玩遊戲的時候我要學習,別人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我也要學習。而且別的孩子有選擇,自己是沒有選擇的,自己即使選擇某樣東西,如果父母明確的反對,幾次之後自己也就不要求了。

然後父母會有一個錯覺,我的孩子是聽話的,我的孩子是懂事兒的。所以越是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問題。即使現在不出問題,高中、大學、甚至結婚之後,也是會出問題的。

這種情況就像夫妻雙方剛談戀愛結婚的時候,一方選擇強勢,另一方選擇忍讓,如果不能很好的溝通,兩三年開始,所有的問題都會暴露出來。不要認為這只是孩子的問題,大人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這時候才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孩子這樣恨父母,婚姻中的雙方為什麼那麼怨恨對方?每個人都是以愛著的名義去做事,如果我們不允許別人有獨立的思想,那就是扼殺,無論你對他多麼好,他都會怨恨。

二、不接受此刻的自己,不接受此刻自己看到的世界,才需要幻想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一個原來那麼優秀的人,學習總是前幾名。甚至自己都沒有多麼努力,自己就非常優秀。這是自己引以為傲的,可是隨著學業的加重,只有聰明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努力。可是對於聰明的孩子來說,努力是自己欠缺的。

因為在聰明的孩子眼裡面,努力的孩子都是笨蛋,他們取得的成績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們是一直靠死學硬背得到的成績。這種成績我認可不要,我一定要用聰明來展示我的成績,展示我的與眾不同。所以當自己拼命努力成績上不去的時候,或者拼命努力成績上去了,自己又害怕下一次落下來。

一個人只接受自己聰明,不接受自己是一個笨蛋。一個人只接受自己的優秀,不接受自己的普通。當現實中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是接受不了的,這時候才需要逃避。有很多學習好而且厭學的孩子,他們一面說自己愛學習,一面自己走不進教室,拿不起來書本,實際上自己是討厭學習。

三、一個大人需要謊言,同樣情況一個孩子也需要謊言,因為謊言讓我們選擇不看現實。

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為什麼總撒謊?因為他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所以他需要撒謊。當撒謊習慣了,大事兒小事兒都會撒謊。我諮詢中遇到一個40多歲的女領導,說她和我說她無論什麼事情總會習慣性撒謊,自己也知道自己用不著撒謊,可是自己的無意識已經形成習慣了。

諮詢中遇到一個有鍾情幻想的女孩子,她的媽媽來到我這裡諮詢。說自己的女兒同時扮演著兩個角色,在日記中大姐特寫一個男人是多麼的愛自己。兩個角色反覆對話,而作為男人的角色,會更炙熱的追求她,給她種種承諾。實際情況是女孩追求男孩,可是男孩子不同意,女孩子很優秀,她根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所以才需要妄想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痛苦,填補那個匱乏的沒有價值感的自己。

女孩子一面上大學,一面上夜店陪酒,以此展示自己是了不起的,別人做這些事情會隱藏起來。可是這個女孩子會把自己吸菸喝酒,發到自己的朋友圈來張揚,以此展示我是了不起的。給一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價值感,或者說高自尊,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她總會需要讓別人看到。

所以對於有妄想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幻想也療愈自己的良藥。當然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甚至幾年十幾年。對於那些瘋狂購物,甚至追求吃喝玩樂的患者,他們內心都隱藏了太多的焦慮和恐懼,或者說太多的無能為力。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才會消失。否則外在行為都是焦慮的良藥,當他焦慮的時候他就吃飯,有的焦慮的時候就吸菸,有的就喝酒,有的就會網購。

我們因為了解我們才能幫助到他們,否則我們只是批評,我們只是認為他是錯的,父母是完全對的。我們總要去改變孩子,而不是要改變自己。我們只看到他有病了,而看不到自己有病。因為可能我們是教授,我們是領導,就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固守著自己的絕對,也是一種固執。

我諮詢中的經驗,一個媽媽諮詢,不但孩子會改變,婚姻關係也會改變,甚至是同事關係都會改變。因為一個方法變了,我們會把這種方法推廣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跟孩子出現問題,說明我們婚姻也是有問題的,我們在和同事和社會交往中也會有問題。這個不是特例,而是具有普遍性,只需要你有勇氣,面對不能允許錯的自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你的世界才會由荒蕪變成美麗的花園。

​評論:

​叛逆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好事,就看父母是否能夠從中深刻反省、看到問題的根源然後解決他

如果能,那麼無疑是拯救了一個孩子,甚至是一個家庭。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每一個問題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鏡子,做父母的需要好好修正的是自己。

【四】

你越說孩子越不聽,媽媽只需做到這幾點,孩子定會聽你的

三清心理感悟

1月13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有很多媽媽來做心理諮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我越說他越不聽,他越不聽我越焦慮,然後就變成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我知道這種方式沒有用,可是孩子明顯做的不對,我也不能不說呀,怎麼辦呢?我真的是沒有招了。

首先我們說孩子,已經就是批判孩子了,孩子心裡已經不高興了。在孩子的心裡會存在著這種幻想,別人可以不理解我,我的媽媽一定能理解我,可是在媽媽這裡沒有得到理解反而是得到批評。這才讓孩子失望和絕望,孩子不高興了,她的內心已經出現逆反心理,我們繼續說,她會更煩。

我們要想我們也是從小孩走過來的,我們從小在學校也會受到老師的不公正批評,受到父母的懷疑和不信任,那一刻我們自己是什麼心情?我們那時一定會生氣很多報復心,儘管我們做不到,可是那種怨恨或者羞恥已經埋在我的心裡。

所以我們今天的行為難免受過去成長環境的影響,過去自己在學習上沒有取得什麼成就的,更會想讓孩子去取得成就。因為我們不想讓孩子受我們吃過的苦,遭過得罪。諮詢中我看到很多這樣的媽媽,自己在學習上受到挫折,然後在工作中特別拼命。他們的成就很多超過了那些考上大學的同學,就是因為沒學習好,讓自己感到特別羞恥。

那種羞恥感逼著自己一直在奮鬥,我不允許自己吃喝玩樂,我瞧不起那些不求上進的人。這樣不但讓自己不能享受生活,同時也不允許孩子享受生活。因為那種享受生活是被自己摒棄的,所以自己就變成了一個工作狂,也逼著孩子變成了一個學習狂人。所以很多孩子輟學或者有心理疾病,大部分會出自於這樣的家庭。

我諮詢中有一個初考高的考生,和媽媽每天都會吵架,然後自己發脾氣大哭,甚至都不想參加考試了。到醫院診斷是焦慮和抑鬱,孩子吃藥也沒有多少效果?後來媽媽到我這裡來做心理諮詢,我只教媽媽幾種方法,然後這個孩子就改變了,順利的考上了本地的一所重點中學。

一、允許孩子釋放情緒,你只做個傾聽者,而不要做個解決者

過去每一次孩子發脾氣,不是摔書就是撕本,孩子解決不了問題就在那裡喊叫。每次媽媽都去給孩子解釋,可是孩子認為媽媽的解釋沒有用。媽媽認為自己說的才是道理,孩子最後就會和媽媽吵架,然後母女都崩潰。

現在我只要媽媽傾聽孩子說話,不管她發脾氣,還是哭鬧,你只靜靜的看著她。不是重大情況,不給孩子方法,讓孩子找到自己解決的方法。第一兩次孩子特別憤怒,可是發過幾次脾氣,媽媽根本不做表態。她自己慢慢也就冷靜下來了,覺得自己的哭鬧就沒有什麼用,這樣自己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媽媽承認自己的焦慮、擔心和恐懼,沒有安全感的媽媽,只能給孩子焦慮

表面上是孩子對考試焦慮、恐懼,實際上媽媽的骨子裡是更恐懼的,媽媽總會認為自己掩飾的很好。可是一個人無論怎麼掩飾,自己的語氣,自己的說話會流露出來。自己的表情會流落出來,更多的時候,孩子的行為會受母親潛意識的驅動,這一點都是大家忽視的。

所以在諮詢中我首先讓媽媽釋放焦慮,擔心和恐懼,釋放自己的條條框框,自己的規律和原則。當我們不用那麼多的原則約束自己,我們就不會給孩子那麼多的條條框框。讓自己放鬆下來,不要把心全放到孩子身上。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先愛自己,因為我們很多媽媽都是先愛孩子,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付出的很多,然後就會對孩子抱怨。

當媽媽開始愛自己之後,過去媽媽回家首先收拾屋子,關注孩子作業。忙一圈自己累的沒有好心情,現在回來自己首先躺床上歇著,看著手機,買一包小吃。這種生活很愜意,孩子也覺得輕鬆了。否則我們過度關注孩子,媽媽也累,孩子也會有窒息感。

三、不要用廉價的同情、理解去跟孩子說話,我們要學會思考,才能發現每句話背後的含義

很多時候孩子說話在試探家長,我要考不上某個高中怎麼樣?我要考不上名牌大學怎麼樣?我以後考不上會怎麼樣?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有衝勁。有的孩子只能是強挺著,這時候如果孩子說我要使勁努力拼搏,我就要考上某重點高中。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試探,這時候媽媽給她的鼓勵就是壓力。她想聽的話就是你要放鬆,因為一個表決心的人,正式沒有信心了。有信心的人從來不用證明什麼,當一個人要去證明的時候,難免有打腫臉充胖子的嫌疑。

很多時候我們的同情和理解,根本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這時候只需要我們陪伴。我們只需要感受孩子的無能為力,你們不是什麼困難我們都能幫上忙的,孩子面對他的困難和挫折,一定要找到自己應對的方式,當他自己能應對的時候,孩子也就成長了。

所以當媽媽的只需要多傾聽,不要簡單的同情和理解,我們找到自己焦慮和擔心的,我們理解了自己,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我們不但理解自己堅強的一面,我們也要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然後我們才會允許孩子脆弱,我們才能真正陪伴孩子,陪她走出困境。

【五】

你所謂的修養有毒,它隱藏著內心的脆弱和膽小,更會傳染給孩子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26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諮詢中遇到很多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她們的媽媽很可能是這樣的。在單位人緣好,有學問,有修養,從不對別人發脾氣。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有求必應,甚至主動去幫忙。這種人從不說髒話,即使生氣了也是回家偷偷的落淚。別人會讚美,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是有修養的人而驕傲。當他們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媽媽很困惑,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孩子會有心理疾病,問題到底出在哪?

一、有修養的媽媽總會遇到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媽媽不理解,當然孩子也不會理解。

越是有修養的媽媽,越會遇到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偶然就是特例,如果是必然就具有普遍性。在我諮詢中這種情況是具有普遍性的,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所謂的有修養,是真的有修養,還是我們虛假的面具。

有些人從小膽小,從來不敢和別人正面衝突。於是在他的心中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我不和粗魯的人在一起。那樣很掉價,很丟臉,甚至是我要遠離那樣的人。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的內心缺少的就是勇氣,或者說做真實的自己。一個人壓抑什麼?就會被什麼吸引。一個人缺少什麼也會被什麼吸引,一個缺少勇氣的人,正是容易被那種情緒化的人吸引,因為那正是我不敢做的。

或者身邊有一個魯莽的哥哥姐姐,他們總是犯錯,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於是我就要做一個穩重的有修養的人,因為這樣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讚美。儘管這種讚美,會讓自己在生活中吃虧,可是在精神上會得到補償,會得到父母的肯定,認同。

二、所謂的有修養,更多的時候是不敢展露自己的真性情,所以她的愛人一定也是崩潰的。

多數我們看到有修養的人,只是生活中的好人,他們缺少的是真實,或者說缺少生活中的熱情。總是以道理約束自己,同時也用道理約束別人。在她的心中會畫出好和壞,善與惡,黑與白等等標籤,有修養就是對的,生氣不發火就是對的。

嘴上說似乎什麼都行,可實際上什麼都不行。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可是內心卻非常在乎。這就給別人傳遞一個信息,自己是心口不一的。我吃什麼都行,可真正飯菜上來了的時候,馬上就開始生氣了,為什麼要這幾樣菜?我不喜歡吃。可是自己提前還不說,徵求意見也不說,所以越是什麼都行的人,最終結果更是什麼都不行。

所以自己的愛人才會崩潰,自己的孩子才會挫折。表面上愛人怎麼樣都行,你是最優秀的,你是最棒的。可是遇到事情就會挑剔,就會批判。對於孩子更是這樣,別累著,你考怎麼樣都行,身體健康最重要,快樂最重要。可是每次考試,媽媽比誰都緊張,所以這種言行不一致表裡不如一,終究會被孩子發現。

三、我們約束自己,我們一定約束別人。我們不能做真實的自己,我們也不允許別人真實。

有修養的人,多數都是討好性格。處處自律,處處約束自己。一個約束自己的人,一定會約束自己愛人和孩子。很多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這樣說,你不要像你爸爸那樣,看你爸爸遇事就發火。在單位得罪很多人,他自己還不知道。

那麼這就暗示孩子要像自己一樣,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作一個不生氣不發火的人,吃虧的時候也要裝作自己大度,裝作自己是不生氣的,被人羞辱,也要微笑。所以很多有病的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我發覺我原來做的都錯了,我那麼做太吃虧了,太委屈自己了。

一個孩子偽裝自己懂事,就需要聽媽媽的話。因為媽媽說一個學生必須學習不應該玩遊戲,自己雖然心裡想玩,自己也不能玩。因為自己被貼上了好孩子,貼上理解人懂事的標籤。心理學家說,抑鬱是壓抑的憤怒。長期的壓抑憤怒,一個人就會變成抑鬱症。不只是心理問題,過度壓抑的人身體也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

三請老師感悟:我們一個人不僅要活出自己修養的部分,我們也要活出自己真實情緒化的部分。否則我們一直以一個虛假的面孔示人,我們永遠走不進別人的內心,別人也永遠走不進我們的內心。我只能活出自己道德的部分,而活不出來自己本能的部分

我們不但壓抑自己,我們還壓抑自己的孩子。我們只允許自己的孩子堅強,從來沒有允許自己的孩子脆弱。我們允許自己的孩子理性,從來沒允許自己的孩子感性。一個壓抑情緒的人,無論外表多麼熱情,內心是無比冷酷的。因為他不允許自己的感情出來,自己永遠以一副面具示人。所以才會活的累活的苦,活的糾結,只有當我們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內心的衝突才會融化。

當一個人活出自己的多面性,我們才能稱這個人是一個有彈性的人,一個豁達的人,一個圓滿的人,否則我們就是一個分裂的人,無論你偽裝都完美,都是皇帝的新衣,扛不住真實的檢驗,因為假的終究是假的。

【六】

別讓共情氾濫,你不是聖母,不要去拯救別人,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三清心理感悟

2019年12月6日 · 青雲計劃獲獎者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現在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共情,似乎你不懂得共情,你就不能和別人說話。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丈夫不理解妻子,我們就會苦口婆心的勸。你要理解他的不容易,她很難,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哪有誰是容易的,哪個不難呢?

當然我並不是說共情不好,任何事情要有一個度。如果沒有界限感,我們認為我們是在理解別人,實際上對別人會有一種侵入感。另外一方面每個人都需要消化自己的情緒,愛人有情緒了,需要他自己去消化,我們陪伴就好。孩子情緒低落,他需要面對自己的無助,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的。

對於父母來說,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是很難的,所以父母才要偽裝自己無所不知。實際上父母不知道什麼,知道的一點兒知識都是從書本上看來的,根本沒有經過自己的體悟和實踐。所以很多知道道理的父母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可以教知識,你是教授,可以培養出博士。但是你就交不了自己的孩子,因為教孩子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言傳身教。

所以在我這裡做諮詢的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多數從小被父母教育上需要共情,需要去理解別人。需要寬容,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所以在人際關係上,反而不能和別人建立關係。因為自己總是理解別人,即使自己受到了侵害,也會給別人侵害自己一個合理化理由。

所以很多孩子發病之後會覺悟到,以前我那麼做吃虧了,現在誰欺負我,我要完全反擊回去。由極左走到極右,最後變成和別人發生衝突。左右都不是,讓自己陷入孤立。就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什麼東西是我自己處理的?什麼是別人處理的?找不準固定的界限。

那麼我們在學共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一、共情,也要明白界限,什麼是我需要做的,什麼是她需要面對的。

比如每次孩子遇到挫折和痛苦,父母都主動上前解決。這樣孩子就形成了遇事就逃避痛苦,不敢面對,遇到事情就需要爸媽解決。可是如果到高中,到大學到社會,很多問題是父母解決不了的,這時候孩子就會逼著父母去解決。

我諮詢有個孩子遇到高考的痛苦,然後他就會批判爸爸媽媽。你們就會掙死工資,根本不會投資理財。你們要給我準備幾百萬,我要投資房地產,我一定會掙大錢。你們要把自己的房子賣了,錢不夠就找親戚朋友借點。每天都對他媽媽嘮叨,把他媽媽嘮叨的煩死了。

這樣的孩子就是從小沒有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認為自己的痛苦是媽媽造成的,是中國的教育造成的。他會認為外國的教育很輕鬆,我的痛苦都是你們造成的,因為你們不能讓我快樂,所以我有痛苦就要折磨爸爸媽媽。

二、共情,也要學會承擔責任。

過度感同身受,不僅是行為上越界,情感上也越界,總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讓自己揹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在我諮詢中有一個女生,她每次看到乞丐都會難受幾天?所以她儘量躲著乞丐走。因為每次看到乞丐之後,自己吃好的就會有罪惡感。他們連飯都吃不上,我在這裡山珍海味。他們穿的非常破,而我在這裡穿奢侈品。

然後自己就會自責、內疚,對自己批判,覺得自己不好。有的人享受是快樂,對於過度感同身受的人,享受快樂是一種罪惡,因為之後他會自責內疚,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所以在他的內心總會糾結,我到底應該這麼做?想吃好的有罪惡感,然後自己還不習慣吃平時飯菜,不習慣穿普通的衣服。最後變成怎麼做都不對,這才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自暴自棄。

三、共情太多了就是氾濫,我們怎麼能知道別人的內心世界呢?我們真的能理解別人嗎?

所以做心理諮詢中我更多的用到是傾聽,而不是簡單的共情。沒有誰能理解你,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註定是孤獨的。能理解你1/10就是朋友,能理解你大部分就是知己。諮詢中我遇到很多夫妻,他們認為互相已經很理解了。可是當諮詢深入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對愛人非常陌生。當然,因為我們對自己都非常陌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分析自己,從來沒有探索自己。

甚至說自己從來不知道要什麼,我諮詢中遇到很多特別痛苦的人,我常常問他們,你最想要的是什麼?他們都是一臉迷茫,一個人不知道要什麼才會糾結。有明確目標的人,他們反而不會痛苦,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很多人沒有明確目標,你給她什麼都不對,原因是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所以不要擺出一副理解的面容和口氣,儘管不能理解別人讓我們很挫折,甚至讓我們有無力感,甚至會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實際上這正是發掘問題的關鍵,無論你多了不起,終究你是無能的。無論你多麼有能力多麼優秀,你一定會遇到你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像一個皇上也解決不了自己生死的問題,一個教授也解決不了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

當你自己發現自己的無能,實際上這就是身教,這會讓孩子瞭解我們都有無能為力的地方。一個人所以焦慮和恐懼,就是因為他想控制事物。不控制自己就焦慮,所以越是沒有安全感的人,越恐懼越擔心越焦慮。所以無論我們是對朋友,對愛人,對孩子,當他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只能提供支持,但不越界,尊重她自己面對情緒的個人空間。

所以在諮詢中當媽媽不在去共情孩子,當時孩子一定會憤怒。可是如果這時候媽媽學會傾聽,這界限感自然就會出來。經過幾次之後,孩子自然會面對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之後他會感謝父母,因為在這個事件中他學會了處理自己的情緒,學會了成長。我們現在缺的不是共情,而是共情氾濫。我們對孩子的愛根本都不缺少,每個父母都愛的太多,甚至變成了溺愛。

所以說別讓共情氾濫,你不是聖母,不要去拯救別人,這樣才能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