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平原枪声》与枣强鞋底烧饼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平原枪声》与枣强鞋底烧饼

大美九州,冀州为首,作为古冀州的传承之地,美丽的湖畔明珠衡水市,悠久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优秀的湖城青年,衡水十四中学子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勾勒起历史的篇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典故,呈现在方寸之间,唯美如斯,别有天地。

梦中常忆桑梓庄

醒来清泪满衣裳

小小烧饼能解意

慰我千里思乡肠

这是《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阳在一次回乡后,吃起家乡的鞋底烧饼时,欣然提笔作诗。

故事还得从80年前说起。

深秋,几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叩响了武汉一所机关家属院的大门,门开处,那个身影先是一愣,旋即一声亲人呀,几双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来的是枣强县程杨村的乡亲,而他们看望的就是一起战斗过的枣强籍作家李晓明。屋内,乡亲们卸下肩头的布口袋,“这是秋天刚收的小米,这是王大娘给你捎来的鞋底烧饼,这是新刨的花生……”掀开裹着的老粗布,李晓明迫不及待地抓起烧饼使劲地闻着,又小心地撕下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此刻他咀嚼的仿佛不是一块儿烧饼,而是那段炮火硝烟中的激情岁月,熟悉的味道里,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平原枪声》与枣强鞋底烧饼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骑打破了华北平原的宁静,枣强县的简易师范被迫停了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学生的李晓明,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不久18岁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枣强肖张区委书记。几个月的功夫他就发展党员130多名,建成11个村支部,并组建了“抗日先锋连”,挖出国民党保安3旅溃逃时丢弃的百余条枪,在他的领导下程杨村一代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斗争是残酷的,1940年春,李晓明被捕了。敌人的监狱里,娘来给他送来了铺盖,摸着儿子消瘦的脸颊,这个坚强的母亲没有哭,她趁看守不注意,悄悄指指枕头,嘱咐儿子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记挂家里。夜深了,李晓明悄悄扯开枕头,秕子里,一个个鞋底形状的长条烧饼整齐地排着,这既耐饥又可长期保存的白面烧饼让李晓明更有力气同敌人斗争。在这期间他不但没暴露身份,反倒在“壮丁训练班”秘密活动,广交朋友,带领大伙破坏敌人的百余枪支,并成立了“抗日同盟会”。

血雨腥风里,担任中共枣北县委副书记的李晓明全身心投入到对敌武装斗争中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敌人千方百计地捉拿他,数次都在乡亲们的掩护下脱险,他的父亲和弟弟等亲人也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这些始终没有动摇李晓明为革命奋斗终生的信念。

说不清多少次背着烧饼干粮离开家乡,一次比一次走得更远。1951年,他调任湖北潢川地委秘书长,又先后在武汉组织部、宣传部,广东省、中共中央宣传部做文艺领导工作。这期间他将自身的革命经历创作成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并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然而无论官多大,名多盛,家乡的鞋底烧饼始终是他最爱的那一口。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枣强人又给这种传统小吃赋予新的生命,不但制作更加讲究,还夹入熟肉,提升口味,使这一小吃愈加被百姓喜爱。

鞋底烧饼选用死面制作,先把剂子压平,擀成长条状,抹油卷起但不卷到头,向左右擀出两个“耳朵”后再卷到头,用耳朵包住两边的端头。擀扁后两手一抻放入饼铛。烧饼所用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层。先放在上层的铛上烙,待至七、八成熟则放在密闭的下层烤,两三分钟后,焦香扑鼻的鞋底烧饼就烤好了,切开一个口,把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夹进鞋底儿烧饼里。趁着热儿一口下去,那外焦里嫩、齿颊留香的滋味,让人顾不得细品,恨不得三口两口就吞进肚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