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應對“心理疫情”,專家建議不要“過早”和“過度”干預

非常時期應對“心理疫情”,專家建議不要“過早”和“過度”干預

武漢晚報2月4日訊(記者毛茵)“危機帶來的不一定全是危險,還有機會,不要‘過早’和‘過度’地強調心理干預,更多的是需要心理教育,心理諮詢對於問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武漢市心理醫院常務副院長、武漢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施琪嘉教授2月3日在朋友圈發文表達他的觀點。

在施琪嘉看來,汶川地震把我們國家心理危機干預的整個體系建立起來了;孫志剛事件推動了國務院廢除收容遣送條例;馬加爵事件推動了高校心理諮詢體系的建設。2003年的非典和這次的新型肺炎應該會有助於建立一套體系,以應對這類危機及其引發的恐慌。所以,危機帶來的不一定全是危險,還有機會。

心理諮詢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危機干預,它的目的就是問題解決。這場危機的問題解決就在於能否讓病人痊癒、能否讓病毒離開。很多地方建立了熱線,組織了志願者,在網上還可以一對一地進行諮詢,諮詢的目的就是人們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找到專業人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在社會大眾裡,有些人比較瞭解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回事,如何洗手、怎麼戴口罩、如何與人接觸等等,但有些人可能文化程度低一些,他們的恐慌就更大。因此,社區、領導和有經驗的一些人應該向相應群體進行的工作,這些都可以叫做心理諮詢。

施琪嘉認為,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問題管理。問題管理就是,當正常人遇到這種特殊的情況時,他會有一些恐慌,但他沒有失控,只是有些過度敏感、有點神經質,這可能和缺乏足夠的信息有關。在這種情況下,看新聞,特別是官方的新聞就比較重要,而網上和民間傳遞的大量信息是需要嚴加管理的,因為謠言的傳播會引起嚴重的心理恐慌。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失控的人,比如他要向別人吐痰,和別人打架,這些都要進行管理。當然,這其中摻雜著“危機”,例如有人因為住不了院而陷入瘋狂。不過,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管理問題,管理他的失控行為,後者就是心理諮詢。

施琪嘉強調,心理諮詢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它的目的在於問題管理。問題管理不是說問題消失了,疫情不過去,人們內心的擔憂就不會消失,正常的生活仍然受到影響,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是可以被管理。比如說,戴口罩、少出門、減少訪客、避免聚集等等,這就是問題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諮詢對於問題管理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習慣要戴口罩、習慣要上報發熱情況,並且加強對於返回人員的監督。這些都屬於心理健康教育,屬於心理諮詢,可以對人群起到安撫作用。

施琪嘉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大的資源實際上是社會提供的支持、社會提供的輿論環境,以及社會營造的環境母親,這是非常重要的。從這次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總體還是有序的,只不過有時速度慢了一點,有時快了一點,也許中間走了一些彎路。事實上,這個病毒很快就檢測出來了,這是世界一流的。但在實施方面,這樣一件大事,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作為當事人待在武漢,我們還是覺得待在家裡是相對安全的。

施琪嘉詼諧地表示:“未來的幾周裡,希望大家還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狀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這也是這次危機帶給我們的一個提醒,要我們放慢速度,多和親人待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