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乾隆十九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吴敬梓与朋友程廷祚的族侄孙程晋芳在扬州话别,临行前他指着天上的一轮新月对程晋芳说:“与子别后,

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几天后,贫困交加的他用囊中最后几个钱买了酒,召集朋友痛饮。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吴敬梓又一次大醉酩酊,在醉中他反复吟诵张祜《纵游淮南》中的两句: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数日后,吴敬梓在寒冬中最后一次痛饮,饮罢,一贫如洗的他不治身亡。身世之沦落飘零印证了他的毕生心血《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中的首句: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

很少有人知道,《儒林外史》中千金散尽的杜少卿就是作者吴敬梓自己,而最后与他话别的程晋芳的长辈程廷祚就是书中真正的儒家君子庄绍光的原型,他将半生所见之人,一生所明之事,自身辛酸悲苦用戏谑之语写进了自己的《儒林外史》。儒林是正史中的称谓,而外史则是为了表现故事的真实,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将故事安排在了明朝以便借古讽今。正如程晋芳所说“《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研”。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真正直接批评社会生活的小说,在它所成书的那个年代不知让多少人在捧腹之余汗颜,用鲁迅先生的说法是“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它用高超的手法进行讽刺,讽刺力度之深与角度之尖锐令人感叹,文人的种种“自擂与聪明”在写实中颇见荒唐。它成书之时就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在如今更是位列“六大名著”。茅盾先生曾经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因为《儒林外史》实在是中国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它很早就被翻译到海外,并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塞万提斯和狄更斯的作品相提并论。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作者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也真是总结《儒林外史》最好的几句话。

满纸荒唐言

《儒林外史》最令人叫绝的就是它的讽刺艺术,并且在荒唐的每个故事中又不失全篇的和谐。《儒林外史》最令我惊叹的就是作者每写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总要在全书中和其他故事中的人物有交集,到最后所有人物都通过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比如牛布衣的故事中老和尚离去而成了郭孝子故事中的海月禅师、周进提拔了范进、马纯上引出了匡超人等等,并在聚会或诗会中又让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到场。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有一句“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非常恰当。但是将一个个故事通过人物关系链接起来又不显得突兀,足见吴敬梓惨淡经营之功。这样的写法虽然可能与书中的故事多取自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创造出这么一个“小社会”让每个出场的文人都有故事并彼此相关,这种小说结构确实是最恰当的选择。一方面它足以表明这种社会现状不是“一人一事”,而是每个生活在八股制度下的文人的常态。另一方面它也照应了全书的开篇并引出了“点睛”的结尾,这一点与《水浒传》很是相似。

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幅“儒林群丑图”,这一点在前几十回中得到印证,并且从中我们也能见到作者讽刺戏谑的功夫。比如最为人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中,风光的范进与汤知县吃饭,范进拿着银镶杯箸不肯吃饭,汤知县疑惑,又给他换了个象牙筷子,范进依然不肯用,直到:

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范进


这个细节不仅讽刺了范进这种被八股迷昏头脑的小人物在风光后的丑态,更是无情的鞭挞了这种“举业”对文人的迫害,同时吴敬梓更是在这一个细节之中写出了官场的贪污腐败。短短的一句话,如此丰富的细节,高超的讽刺艺术俱在其中。在比如之后范进与汤知县和张静斋三人的谈话更是出丑至极:

张静斋道:“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

汤知县道:“那个刘老先生?”

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

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

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又用毒药摆死了。”

汤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的典故,不由得不信!

可笑三个做“举业”正途出身的官员竟然在胡诌刘基刘伯温的故事,还一本正经、有理有据,但是在大笑之中却非常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这些文人的怜悯。所以讽刺戏谑的目的是为了针砭时弊,读者所笑之处往往是作者所哭之点。书中后半部分作者借迟衡山之口说:“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便是极雅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农兵的事全然不问!”这才是作者所哭之处。

诗人陆游曾经教自己的孩子学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可怜《儒林外史》中这一批文人一生钻研八股,不仅文章没做好,人更是做的一塌糊涂。乃至周进看三遍了范进本来文墨不通的文章后也说道:“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最后赏了范进一个学。周进这句话可谓是吴敬梓借他之口最大的一句反讽,只是可怜周进自己浑然不知。《儒林外史》所指出来的这一点是教育的关键,这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现状的总结,

更应该是我们当下很好的借鉴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吴敬梓


在被科举束缚住的这一批文人中,丑态百出、唯名唯利,在后半部分作者更是特别塑造了五河县这个地方百姓对出进士的彭家和对盐商万家的追捧,以至于当地百姓爱慕虚荣、谎话成篇,可笑更是可气,而有德行与大才的庄家弟兄却倍受冷落。这是作者最后特别要点明的,

这种科举制度毁坏的不仅是文人,更严重的是误导了社会的风气,乃至于人人追捧“老爷”“、钱主”,乃至出现了妓院掌柜头戴方巾、衙门小吏冒充名士的荒唐局面,更可笑的是这些科举文人有眼无珠更与他们称兄道弟。

谁解其中味

前文我们说过《儒林外史》中散尽千金的真名士杜少卿就是作者的化身,程晋芳曾为吴敬梓写传,传上提及了吴敬梓的生平,其中有: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倾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所以早年的豪奢和之后的贫困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浮夸,更让他认识到了下层文人的苦悲,而他的这些经历——这些真实的生活,则全部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这也是为什么《儒林外史》读到最后一声长叹而不是一声大笑的原因。儒林外史中的诸多人物的原型在历史上都曾是吴敬梓的朋友,在一些关于《儒林外史》的资料中都有所例举,这里也只点明而不再赘述。《儒林外史》中的诸多事件也不全是作者虚构的,如重修泰伯祠就是作者的亲生经历,所以这些有分量的素材在作者的加工下就显得格外的生动。

作者的辛酸苦悲也全部浓缩在了这一件件的叙述中。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儒林外史》并不是全篇都是可笑的文人故事,在后半部分出场了大批豪杰与名士,在前半部分的故事中这些人也偶尔穿插其中。如真正的豪杰如萧云仙、凤四爷,真正的名士如庄家兄弟、虞华轩等。这些人物身上则寄寓了作者的某种理想。

比如作者曾借他的化身杜少卿之口表达了他对一夫多妻的看法,借马二先生阐发作者对从古至今“举业”的看法,在书中专门提及女文人沈琼枝的故事等等,这些思想放在当时不得不说是极其进步的。其中马纯上所说的这一段反面议论尤为精彩: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吴敬梓非常清楚这种“举业”对文人的迫害,因为他自己便是受害者。举业虽然能够选拔人才,但是往往“十得二三”并且在及第的进士中往往有数年之后仍然不通文墨的人,因为以科举为出路,文人们往往只看到科举而把自己给限制住了,这样的做法得到有用的人少而失去有用的人多。因为古时的教育并不发达,这些中了进士的人往往开始钻营,而未中之人则一生逃不出八股的魔爪,因为对官员督查制度的缺失瘫痪,导致了这些无能之辈很难被淘汰,这也是他们钻营的基础。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明科举试卷


在作者眼中,无论是周进范进或是牛布衣匡超人,他们都是悲苦的,他们的遭遇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他们不是没有上进的希望,而是他们自己的眼中只有八股文章。因为故事中出场的所有的人全部都照应了楔子中王冕所见的百十个维持文运的星君。在故事的最后,吴敬梓也全部让这些人入了迟来的万历进士榜,虽然这些人都不在了。

在最后的故事中,南京城的名士几乎都不在了,吴敬梓写了四个奇人,一个写字的、一个卖火纸筒子的、一个开茶馆儿的和一个做裁缝的。在最后做裁缝的故事中,吴敬梓又借裁缝之口说出了一段话:

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颜元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书中迟衡山也说过一句:这举业原是无凭的。《儒林外史》中的“酸儒”们是只看到了进举而没有重视修身,正如裁缝所说的:“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是只因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结语

《儒林外史》真是一本奇书,他不仅能让你理解人情世态,更能当做一面镜子反省自身。举业限制住的是上升的渠道,但是不能因为上升的渠道少就把上进做人的渠道不管不顾了。故事最后的进士榜也是对故事中众人的补偿,也是对现实中众人的劝诫。

鲁迅先生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全书的结尾以一首《沁园春》作结,这里我们也以这首词收尾,这不仅是作者身世浮沉的总结,也是对《儒林外史》中南京众人的情感表露: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檄,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儒林群丑,笑耶哭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