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虽然不是主角,也不是主要配角,但赵姨娘无疑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人物之一。她当然不讨人喜欢,浅薄粗俗不说,还特别愚蠢可笑,经常挑拨是非,让亲生女儿探春都不喜欢。然而赵姨娘性格鲜明,目标明确,态度坚定,敢想敢说,费尽心机就想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为儿子贾环谋取更多家产。她似乎还很受丈夫贾政喜欢,不仅生下了一儿一女,在跟贾政一起聊天时,也十分家常亲切。只是,红楼梦中的赵姨娘身在贵族之家,这里等级森严,规矩极多,尽管有贾政的宠爱和优秀的女儿探春,但在正常情况下,她的愿望很难实现。如果故事如常发展下去,赵姨娘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老姨奶奶”,渐渐销声匿迹,在寂寞中走过后半生。而贾环,他大概会在成年后分点微薄的家产,搬出荣国府另立门户,就像贾芸贾芹的父祖一样,只有一个贾氏族人的身份,生活跟普通百姓差不多了。

不过红楼未完,后来贾府一定会败落,赵姨娘贾环母子也许会有意外的机会也说不定。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就算他们能够浑水摸鱼得意一时,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太好。

在那个时代,这是地位低微、却又奋力想要改变的女人的共同命运,赵姨娘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比如,跟红楼梦同时代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位赵姓姨娘,她们的命运人生几乎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的。也可以说,儒林里的赵姨娘是红楼中的赵姨娘的2.0版。

这位赵姨娘是乡绅地主严监生的妾,按照规矩,书中人都称她为“赵新娘”。非常巧,严监生的正妻也姓王,当然她并没有“夫人”的名号。王氏虽是正妻,但没有孩子,而赵新娘却生下了严监生唯一的儿子。和赵姨娘一样,这位赵新娘也极得丈夫宠爱,并且同样存了一份力争上游的心,费尽心机想要给自己和儿子争取更多利益。唯一不同的是,赵新娘很懂得进退之道,她心机深沉、步步为营,特别善于做低伏小、隐忍等待。

赵新娘一出场,就表现出了特别的智慧心机。

这一天,王氏的两个兄弟王德王仁来看望姐姐,本来没有赵新娘什么事,但她不肯错过这个机会,先是让奶妈抱着自己的儿子来拜舅舅,随后又主动出来拜见两位舅爷,极尽恭敬客气,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感。

不久王氏生病,赵新娘心里立刻有了想法和打算。面对生病的太太,她“在旁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他病势不好,夜晚时,抱了孩子在床脚头坐著哭泣,哭了几回。”赵新娘极力讨好王氏,拼命表现出自己对王氏的情深义重。后来又对王氏说,“我而今只求菩萨把我带了去,保佑大娘子好了罢。”

王氏问她为何如此想法?她的理由是,我死了不值什么,大娘子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老爷一定会再娶,那时候后妈怎么可能有大娘子好呢?她一定不会善待自己的孩子,他肯定长不大,我也就没法活了,不如早点去替大娘子您去死,还能保住孩子的一命。虽然赵氏说得极其诚恳,无奈王氏似乎并不相信赵新娘的诚心,她听而不言,毫无表示。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承诺,赵新娘只能依旧每日“煨药煨粥,寸步不离”,精心伺候王氏。忽然这天晚上,一向寸步不离的赵氏出去了半天没有回来。王氏奇怪,便问丫鬟,赵家的哪儿去了?丫鬟告诉王氏说“新娘每夜摆个香桌在天井里,哭天求地,他要替奶奶,保佑奶奶就好。今夜看见奶奶病重,所以早些出去拜求。”这也太像演戏了,王氏虽然病重,但头脑却还清醒,自然是似信非信。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看王氏毫无反应,赵新娘不觉有点心急。第二天晚上,她再一次当面哭着说出要替王氏的话,如此再三再四地表忠心,让王氏无法再沉默,于是便对赵新娘说:“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她不过是一句试探,她大概以为,赵氏怎么也得假装推辞一句,不料这赵新娘费了多日的心机,就等着这句话呢,哪还有假意推辞的心?她立刻不再哭泣,而是“忙叫请爷进来”一个“忙”字,充分表现出赵新娘的急迫与不耐。

严监生也是特别宠爱赵氏的,他来到王氏床前,“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眼看丈夫和小妾如此急不可耐,王氏大概也是万分难过失望吧?她心灰意冷,不再多言,唯有摇手说,随你们怎么去吧。

严监生于是急忙让人请王氏兄弟来分说此事,见他们不置可否,便每人各送了一百两银子。王家兄弟见钱眼开,于是大力赞同此事。让勤俭惯了的严监生这么出手大方,实非易事,想来赵新娘在背后一定没少下功夫。

得到了两位舅爷的认可,三天后,严监生与赵新娘披红戴金,在众亲友面前正式祭拜天地祖宗,家里的丫鬟仆人也来给新夫人磕头,赵新娘不再是小妾,她成为了填房“正妻”。这场婚礼请遍亲友,开了二十多桌酒席,十分排场热闹。前面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后面却是无限的寂寞凄凉。垂危的王氏却无人照管,她就在丈夫与赵氏新婚的当夜里断了气。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此时,众亲友还没有离去,心愿得偿的赵氏懂得要演好最后一场戏,她一头撞在床上,随后披头散发,哭得满地打滚,拼命表现她的悲痛。以此向亲友表示,她真的是悲痛欲绝,她与王氏真是姐妹情深啊。

王氏死后,赵氏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妻,她十分感激那两位王氏舅爷,不时送钱送物,还劝严监生送银子资助他们去参加科举考试。

不久严监生也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赵氏开始主持家务事。她很会做人,不仅继续笼络王氏兄弟,也主动送钱送物给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换得了他对她们母子的认可。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心机谋划,终于从一个卑微小妾成为独一无二的女主人,此时赵姨娘成为了人生赢家,实在心满意足。她开始过上了“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的幸福美好生活。

赵氏以为这样的幸福生活将会一直进行下去,万万没想到,严家人似乎都命不长久。她的儿子出了天花,很快夭折。这一次她才真是伤心欲绝,“不但比不得哭大娘,也比不得哭二爷”,足足哭了三天三夜。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费尽心机被扶正又继承了家产,后来怎样了?

在那个时代,没有儿子的寡妇是无法度日的,赵氏只能到严氏族人中挑选一个儿子过继,她选中了大伯严贡生最小的儿子为嗣子。不料严贡生翻脸不认人,为了谋夺弟弟的家产,他不再承认赵氏是弟弟的正妻,坚称她还是妾,还是“赵新娘”,没资格继承弟弟的家业。他让自己已经成年娶妻的二儿子作为弟弟的嗣子,逼迫赵氏搬到偏房去。

赵氏气急,她也真是敢说敢做,没有人替她说话,她就自己来到县衙,向知县控告严贡生。知县也是妾生的儿子,他支持了赵氏。严贡生没有得逞,又去知府那里请求改判,没想到知府又发回了县里。严贡生还是不肯罢休,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到处奔走,多方活动,最终按照他的意愿立了严贡生的二儿子作为严监生的嗣子,而赵氏,分得了严监生的三分家产,自己过日子去了。

《儒林外史》中的赵姨娘的故事结束了,相比红楼中的赵姨娘,她更有心机智慧,也更懂隐忍等待。在她的精心谋划下,她几乎成功了,被“扶正”并继承了全部家产。只可惜命运不济,儿子夭折,尽管她也奋力抗争,却抵不过有身份有势力且无耻的严贡生。终究,还是与红楼中的赵姨娘差不多殊途同归。

天下姨娘一样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