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王樹山書法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出塞》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全詩雄渾豁達,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筆”。 這裡的歷史感,包含著正義性,是對邊塞護衛漢文明的功績的讚美。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萬里長征人未還”,襲自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徵人殊未還”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這裡明顯詩人是在場景之中的,他在邊塞,未還之人距他萬里。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人未還”,固然可能未來之時人得還,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還。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如果理解為人不還故鄉,則在詩句中丟了萬里之外的戰場,加了離故鄉萬里的邊關,至少從戰爭形勢而言,出塞萬里遠征和邊關去家萬里,前者是一個強國走向世界,另一個恐怕是一個大而弱的帝國在走向末路。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無論從氣質還是從必要元素而言,這裡的萬里長征都是從邊塞遠出萬里的征戰。詩題為出塞,全詩之中,也唯有這一句,是站在邊城的詩人想象萬里遠征的將士,頭一句是邊關,後兩句飛將在龍城的威懾力令胡馬不南下,戰場仍然是在邊關。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王樹山書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絕句欣賞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樹山書法 內容源自網絡 請書友鑑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