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永樂大典》全集會有可能面世嗎?

知行合一2020


書籍不同於金銀玉器,尤其是《永樂大典》這麼一部規模浩大的書籍,流入民間私藏起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毀於戰火或火災;二是陪葬進明朝某位皇帝的地宮。

要想知道這部書的下落,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這部書的來歷和規模。

《永樂大典》是永樂皇帝下令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類書。類書就是將原來各種圖書典籍裡的內容打散,按照不同內容分類編纂,再按照字韻等重新排列起來,便於檢索查閱。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向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下達了修書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事,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明太宗實錄》

解縉起初沒有理解透徹朱棣的想法,他匆忙組織了一百多人只用一年多時間,就編好了一部《文獻大成》向朱棣交了差。

朱棣看後很是不高興,認為該書不夠完備,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樣,隨之任命姚廣孝為總負責,讓禮部在全國蒐羅纂修和繕寫人員,在南京文淵閣重新開館編書。

姚廣孝是朱棣的心腹,他很明白朱棣的心思,於是很快從全國各地召集組織了2169人的編修隊伍和3000餘人的後勤保障隊伍。

在幾千人的不懈努力下,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 這部一字一字人工抄寫,收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11095冊、3. 7億多字的大典終於編撰完成。朱棣龍顏大悅,親自為這部新書賜名為《永樂大典》,並作序說:

“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明太宗實錄》

這部《永樂大典》 繼承了歷代的傳統,總彙了歷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據有關學者考證,該書有正副兩套,修成後起初放在南京文淵閣珍藏,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後,全部搬運進紫禁城。

那麼《永樂大典》現在還有可能面世嗎?這個不好說,至少在清朝康熙時,翰林們已經對原書正本所在,“竟無人知,是可怪也”!

至於正本的下落,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李自成倉惶撤離北京時一把火燒光了,這個說法只是後人推測,但無任何證據;另一說是由於嘉靖皇帝太喜愛這部書,所以死後隨葬到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宮裡!這個說法是否可信,只有打開嘉靖的地宮才知道。

而副本在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已殘缺不全。後來,經過咸豐朝時英法聯軍和光緒朝時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副本兩遭劫難,絕大部分毀於浩劫!

今天所存殘卷,已是鳳毛麟角。1960年中華書局據歷年徵集所得,影印出版730卷。1986年再次影印,增加到797卷,但也僅是原書的3%。

綜上所述,《永樂大典》是否存世,我們目前也僅能寄希望於正本被存放在了永樂或嘉靖,乃至其它皇帝的陵墓地宮裡,當然這需要將來考古研究去發現。做為中華兒女的一員,我們更希望天佑中華,默默祈禱這部中華文化瑰寶能倖存於世。


獨釣秦時月


長陵不可能有《永樂大典》

吐槽機以為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絕不是《永樂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遺骨。雖然朱棣組織修撰了《永樂大典》,但是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那玩意兒其實是手抄的,當時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給一部3.7億字的鉅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實膠泥活字印刷也沒那麼先進,所以《永樂大典》註定是不能量產的,如果朱棣把它帶進了棺材肯定出現兩個後果。

第一是往後的歷史必須全都改寫,現存所有的《永樂大典》全是偽書,600年來的後人全被騙了;第二是朱棣這哥們必須睡在一個小型圖書館裡,作為一個熱愛戰爭的帝王,這絕對是個悲劇......所以題主的問題和吐槽機的段子一樣扯淡......

兩個版本的《永樂大典》

按史料記載《永樂大典》修成後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淵閣內,後來成祖遷都北京,帶著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樓之中。後來歷代皇帝時都有人請求謄抄該書,但是因為皇帝都是窮逼或者文盲而沒有實現。

到了嘉靖年間,這個愛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常隨身攜帶著當枕邊書看,大抵出恭時候也會看兩段。於是這個歷史評價偏低的哥們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謄抄,隆慶初期這項工作才算完成。

從此《永樂大典》就有了兩個版本,“永樂正本”歸還到了南京文淵閣,“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圖書館),我們現在流傳的《永樂大典》其實都是嘉靖抄本。

命運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碼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在萬曆年間嘉靖副本還是完整存在的,因為有人上書萬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懶又愛錢如命的萬曆則表示,滾!馬不停蹄的滾!有多遠滾多遠!想動我的小錢錢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後的記錄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發現有缺失。雍正年間為了保護這個鉅著,將其運到了翰林院保存,這下就徹底坑了,一群文賊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庫全書》派人去找時發現丟了1000多冊,只剩下8000多冊了。

然後又一票文賊趁著修《四庫全書》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氣得又開始寫詩,“大典猶看永樂傳,蒐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然而事實證明乾隆的詩寫早了。

清咸豐年間,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燬和丟失。光緒元年時大典已不足4000冊,丟了一大半。之後清朝對文獻管理力度急劇下降,光緒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冊。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攻打外國使館,翰林院被一把火燒了,這回清點《永樂大典》只剩下64冊,還被一個哥們帶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個嘉靖副本徹底全部散佚,沒人知道究竟毀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外國歸還、民間發現等方式收攏,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著161冊,還有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的257冊,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冊,不及全書的5%,惜哉!

成為懸案的永樂正本

《永樂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從嘉靖抄書之後就沒啥記載,有明確線索顯示找不到了還是在乾隆年間。當時發現副本散佚較多時乾隆曾經下旨全國,希望能夠補全,終無所得。

目前對於正本下落有這麼四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每個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但是每個說法也有很大的硬傷:

  1. 毀於明末說:這個說法見於《四庫全書總目》,原文為“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但是大哥們,你們編書的時候就拿著副本借鑑來著啊?這麼睜眼說瞎話不好吧?於是他們又想了一種方式,說嘉靖其實錄了兩個副本,一個錄全了,在明末被毀,另一個只錄了8000多冊,在我們手裡。總之我們是沒有竊書的!

  2. 毀於萬曆大火說:這個說法出自明末學者談遷和顧炎武,在萬曆年間南京文淵閣曾經有著過一次大火,所以他們認為這書已經燒掉了。可是天啟年間的南京禮部尚書李維楨卻在自己書裡批評過大典太冗繁,顯然是曾經看過,這個說法也被推翻了。

  3. 毀於李自成離京縱火說:這說法一般在民間流行,其實壓根沒啥根據,而且正本當時也並不在北京。

  4. 毀於清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說:這個說法的出處是清末學者繆荃孫,他翻閱典籍發現雍正其實副本運到翰林院時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宮裡的正本不全副本。於是推測當時正本在乾清宮,又聯想到嘉慶年間乾清宮的大火,於是提出這個推測。然而我們知道其實也不靠譜,中間還夾一個乾隆呢,他可是寫詩求補全的,如果在乾清宮他就不用寫詩了。

  5. 陪葬嘉靖說:這個說法的理由挺好玩兒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個月,考慮錄副本進度,應該是在等正本用完拿來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歡大典,用來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沒證據,目前來說這可能是最說的通的下落。


總結起來吧,挖開朱棣的長陵絕不可能找到全本《永樂大典》的,而且吐槽機還得遺憾的告訴大家,挖開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無法得到全本《永樂大典》,因為永陵地宮進過水,即使在裡面也泡壞了。《永樂大典》大抵只能成為永久的遺憾了,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在嘉靖地宮的可能性比較大。朱棣編纂《永樂大典》是給後世的,以彰顯自己的功德。他不可能帶到地宮裡去。然後歷經幾代,到朱厚熜時期,已經有副本了(就是讓人重新抄寫一次),然而從嘉靖以後原本就沒有出現在史書中,出現的僅僅是副本。而到了萬曆時期,副本已經殘缺不全,要知道永樂大典全靠手寫,有很多本,要用很大地方來保存。保存不當又因為失火再燒掉一些。

明末,大多數流傳到民間,乾隆當時也找到很多遺失的部分。

清末八國聯軍侵華,又被燒,遺失很多。

抗戰時期,有的被外國收藏家買走,就在國內的副本已經是寥寥數頁,要知道《永樂大典》可是很多的。真是讓人嘆息。

建國後,一些考古專家向國家申請來用儀器探索嘉靖地宮,看看《永樂大典》是不是在裡邊,要知道永樂大典很多,體積很大,用儀器能探測到。可是國家自主動發掘了兩個墓以後,意識到沒有能力保存裡邊的文物,因此沒有批准。考古專家就此作罷。

現存不到800卷,影印件。個人認為很可能在嘉靖地宮裡,因為他很喜歡《永樂大典》還讓人抄寫副本,從嘉靖以後就沒有了記載。很大可能在他地宮裡。


宣武軍節度使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時代所編撰的一部鉅作,有很高的文學和歷史方面的價值。可是由於歷史還有戰爭方面的原因,現在世界上能夠找到的永樂大典的書只有幾百冊,和原來的完整的永樂大典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永樂大典雖然是在明成朱棣的永樂年間編撰的,但是時這本鉅作有3億多字,上萬冊書,事實上很難一下子陪葬在永樂皇帝的陵墓中。畢竟當時這本書編撰不久,還來不及抄,而永樂皇帝並不是多麼喜愛文學的皇帝,他只是為了彰顯他的功績而已,所以永樂皇帝陵墓中有永樂大典陪葬的可能性不大。

據說最有可能藏有永樂大典的陵墓,應該是嘉靖皇帝,因為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比較喜愛長期不間斷地看這本書,並且也是在嘉靖皇帝時代令人抄了這本書的副本。如果明朝哪位皇帝的陵墓中有永樂大典的手抄本或原本的話,非嘉靖皇帝莫屬。

而到了清朝年間永樂大典當時被搬到清朝的翰林院保存起來,但是在乾隆時代修四庫全書,將當時中國的很多書籍都銷燬了,永樂大典也很難倖免。後來在滿清末年衰落的時候,由於英法聯軍再加上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導致永樂大典現存的很多書籍都被毀滅,最終能找到的不過僅僅幾百本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想要發現《永樂大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在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裡面尋找《永樂大典》,找來找去,在嘉靖的陵墓裡或許能夠找到。

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永樂大典》

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大典》聽名字就能夠知道這是在永樂年間編撰的一部書。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要編一部大典,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實現。朱元璋沒有實現的事情,他的兒子朱棣替他實現了。朱棣當上皇帝之後,開始了修書計劃。他的目標是編一部鉅著,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在彰顯國威的同時也造福天下人民。

說《永樂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一點也不誇張,從數量上看,《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有11095冊,字數大約有3.7億個字;從內容上看,《永樂大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有醫學的內容,有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有工藝農藝的知識......包含了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智慧。

朱棣一開始是讓解縉來負責編撰的,解縉負責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給朱棣過目後朱棣對此不太滿意,就派出了黑衣宰相姚廣孝,讓姚廣孝來負責。

編這樣一部鉅著容易嗎?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方方面面的知識,數億個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由於《永樂大典》涉及到的內容和知識太多太雜,編撰隊伍的人數不斷擴大,最終擴大到3000多人。

並且,那個時候沒有打印機,內容是要用手寫的,手寫的話那就需要時間。《永樂大典》在永樂五年的時候定稿,但抄寫完成的時間是在永樂六年,也就是說抄寫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鉅著的內容有多少,可想而知。


正因為《永樂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鉅著,它被稱之為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會在哪?

《永樂大典》有正副兩本,原先只有一本正本,但因為正本有一次差點被大火給燒掉,嘉靖帝就決定讓人抄一遍,這也是副本誕生的原因。

可惜的是,這部鉅著的正本不知道何處去,副本慘遭浩劫,現在流傳下來的永樂大典全部是副本部分,並且流傳下來的很少,只有800多卷。22877卷變成了800多卷,可以說大部分都遺失掉了。

永樂大典的正本究竟去了什麼地方呢?有可能在朱棣的陵墓裡面嗎?

這個猜測其實是不太可能的,雖然說朱棣下令編撰《永樂大典》這樣一部劇作,但我們知道朱棣他喜歡的是打仗,喜歡的是馳騁疆場,對文學的興趣不大,讓他看這樣的劇作,他是不感興趣的。再者,《永樂大典》編完後朱棣也沒有讓人去謄抄,他何必費了大力氣去編一部鉅著然後又把它帶進陵墓呢?說不過去。

有沒有可能在嘉靖帝的陵墓裡面?這個猜測是有可能的,因為嘉靖帝挺喜歡看這部鉅著的,並且也是她讓人謄抄了《永樂大典》。因此,如果挖開明朝皇帝的陵墓,尋找《永樂大典》的蹤跡的話,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嘉靖帝的陵墓裡發現《永樂大典》。


簡單平凡123123


挖明永樂大帝等皇陵要慎重,一些文物一見光就毀了,禁不起。再有皇陵龍脈所在,有鎮江山之說,不可輕動。


用戶8563907151856


不可能在朱棣墓中,因為朱棣命人編撰《永樂大典》就編了1部。到了嘉靖皇帝時,嘉靖皇帝命人又重抄了1部。《永樂大典》一共就只有2部。

有可能《永樂大典》有1部在嘉靖皇帝墓中。


跪射俑


應該是有的,永樂大典是朱棣的文成武功中的文,按照古時候的思想。朱棣篡位奪權,肯定想死後用自己的文成武功告訴朱元璋,自己的皇帝當的可以,所以大概率是會帶進陵墓的。


常江不是江


一定在嘉靖墓裡


奮奮19


理論上說應該在朱棣的墓中有,因為那是他的喜好,更是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