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施李曉雲 段錦雲

不亂己心,不擾他人 |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橙全心理

年終歲末,舉國上下因為這場暴風式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一片焦慮與恐懼。雖沒有行醫治療身體疾病的能力,但心理學人總想盡己所能出一份力。對於這場風暴,我們看到了一些可以用心理學理論解釋的社會現象,想和大家分享。


01


身處武漢心不驚


身處千里很糟心





現在的武漢處於封城階段,雖是過年,但街道冷清而緊張,只是當時武漢“淡定”舉辦“萬家宴”,反映出了人們怎樣的心理?

心理學中有個名為“颱風眼效應(typhoon eye effect)”的現象。


颱風眼為颱風中心氣壓最低之處, 是位於颱風中心少雲、微風、大浪的區域,通常在臺風中心平均直徑約為40公里的圓面積內。

早期有學者發現,在災難發生的中心區域,個體的心理反應比這一中心以外地區的個體更平靜的現象。

人們的這一心理狀態和颱風眼很類似,故命名為“颱風眼效應”:

在時間維度上, 越接近高風險時段, 心理越平靜。

在空間維度上, 越接近高風險地點, 心理越平靜。

“萬家宴”舉辦時,武漢身處疫情的中心,國內外大部分病例都與這個城市有關,而當時武漢人民忙著過年,闔家歡樂。這正是“颱風眼效應”(李紓等,2009)。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武漢人對於疫情的不重視。這或許與個體的知識經驗以及12月以來對於疫情源頭監管力度、宣傳力度有關。

而對於這種現象的另一種可能解釋是《 你需要知道的全球最偉大的20位心理學家》中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居住在武漢的市民感到認知失調:認知元素1“居住在武漢”和認知元素2“新型冠狀病毒可怕”出現衝突。

年關將至,認知元素1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很難改變,於是將認知元素2改變為“新型冠狀病毒不可怕/不值得擔心”。

而當時武漢以外的地區受感染的病例較少,而且病例大多與武漢有關,因此大家的認知即“新型冠狀病毒可怕”,這些差異,也許就是局中人和局外人的差異。

02

再發達的時代都阻擋不了謠言飛揚

有人說每當災病來臨都是檢驗朋友圈智商的時候,這話有點刻薄,不過在數字化拉平了我們的空間和時間距離的時代,認知距離依然不容易填平。

更何況,在再發達再先進的年代,在巨大不確定性災害面前,人類都很弱小和無知。

各種謠言引起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防治方法並非空穴來風,在朋友圈以及家庭群中盛極一時,而子女們卻勸不動“300萬”中老年長輩去戴口罩。

也許在一些案例下,做到上述方法的人沒有感染病毒,但往往我們忽略了,只是一些尚未感染病毒的人恰好吃了維C,家裡恰好燻醋。

心理學中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叫做倖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這些尚未被感染的人都是倖存者,但這些謠傳的方法無法保證他們是永遠的“倖存者”。

或者說,在父輩們的觀念中,板藍根有用因為是藥,白醋有用因為殺菌,食鹽有用因為消炎,這些經驗或許曾經幫助他們克服了感冒,從而保留了這些“倖存者”的經驗。

但新冠肺炎不容小覷,僥倖心理不可取,拿偶然回應必然,在大病面前根本經不過時間的檢驗。

延伸閱讀:《企業心理風控 | 為什麼裁員會讓【倖存者】受傷更深?》

03

“你戴口罩就好,我就不戴了”


無論是身處武漢當地的還是全國各地的,都有大量的人不習慣戴上口罩,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場疾病的嚴重性,又或者尚未了解清楚正確的防護措施。

但也不排除有人認為“抵抗疾病是醫護人員的事情”“這麼多人不一定輪得到我”“我周圍還沒有人感染,因此可以高枕無憂”,等等想法,這就好比於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看待這場風暴,從而形成責任分散心理。

心理學中將這種心態稱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是指存在其他人時,個體的作為概率顯著下降的現象(Latane & Darley, 1968)。

更加要強調的是,不戴口罩的人群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可能彼此之間相互“信賴”,形成了“他不戴,我也不戴”的局面。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要清楚每個人都有“被選中”的可能,並且每個人都有推卸責任的心態,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做好防護,大家都有可能會受到感染。

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全力付出,而我們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了防護,承擔我們的那部分責任,就是對他們辛勤工作的最大尊重。

此外,這還可以用現狀偏差(statusquobias)或忽略偏差(omissionbias)來解釋。

現狀偏差是指決策者對於不會改變之前或當前狀態的選項有過度偏好,忽略偏差是指決策者對於無需行動的選項有過度偏好,二者共通之處在於安於現狀、不願改變。

在不確定的情境下,有些人容易輕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解決辦法,可能對這些符合傳統認知的謠言而深信不疑,並在從眾心理的催化下大肆轉發,形成惡性循環。

人們對於事件的表徵有不同的抽象水平,高解釋水平抽象、首要、核心;低解釋水平則具體、次要、表面。相信謠言則與低解釋水平相關。

同時,而負性事件(如不幸中招)通常被感知為更抽象和更遙遠,換言之,低解釋水平操縱下的被試較少考慮負性事件(鳳四海等, 2008),因此盲目樂觀(overconfidence)

同時,如遇身邊人勸阻無果這種情況,要謹防承諾升級(commitmentescalation)

《芒格投資心學十講:人類究竟該如何克服恐懼和貪婪?》中芒格的話,用在這裡十分恰當:最重要的是,別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然而,人們往往偏向於確認自己的想法,併為此找到“合理”的證據,這也反映出了人們的過度自信。

而承諾升級是一種對過去即使是錯誤決策的投入不斷增加的現象。常發生在人們認為要對自己的失敗負責時,人們為了證明自己最初的決策是正確的,常常會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給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決策。


如果身邊的人對於疾病防護有著認知偏差,要警惕他們為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代價。因此,我們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效地勸服身邊人戴好口罩、不串門、注意個人清潔等。

延伸閱讀:《我們怎樣成為了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混沌大學創始人的思考》


04

不笑不黑

安己身抗天災


而這場風暴確為社會重大應激事件,從武漢開始的肺炎慢慢發展成為了對武漢的地域黑,前幾日社交媒體上不乏許多武漢人被“內涵”的段子。

在疾病面前,人心脆弱、焦慮、恐懼,人人都無力,人人都渴求健康,在物流遲滯、交通閉塞、物資缺乏的情境下,武漢人如何度過這一難關,是需要全國上下的支持的。

現在很多經歷過“非典”的人都談之色變,而現在武漢封城,城內的人們處在孤立無援的恐懼與焦慮之中,這很有可能影響他們之後的生活。這些都需要我們上下同心,合力支援。

在風暴關頭,我們能做的,就是能力範圍內能幫到他們的事,打電話給武漢的朋友,告誡他們保護好自己等,同時,保護好自己。

生而在世,有三“不笑”:

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

立地為人,有“三不黑”:

育人之師,救人之醫,護國之軍。

安己身,抗天災!

少吃多睡少出門,出門記得戴口罩,不亂己心不擾他心。


以上,與您共勉。


參考文獻:

鳳四海, 張甜, 黃希庭, 李丹, 蘇丹. (2008). 解釋水平和事件性質對活動設定時間距離的影響. 心理科學, 4, 82-85.

黃俊, 李曄, 張宏偉. (2015). 解釋水平理論的應用及發展. 心理科學進展, 23(1), 110-119.

李紓, 劉歡, 白新文, 仁孝鵬, 鄭蕊, 李金珍等(2009). 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颱風眼”效應. 科技導報, 27 , 0903.

Latane, B., & Darley, J. M. (1968). Group inhibiti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 215-221.


文|施李曉雲 段錦雲編|張鵬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