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俠,是操守和血性的融合,他們守護道義,勇武率性,言行坦蕩,快意恩仇,來往於悠遠的歷史,出沒於我們的想象。——賈行家


《臥虎藏龍》是中國武俠片的典範之作,周潤發以他特有的內斂神氣與外放神態飾演的李慕白,無論是從氣度、身形及眼神都展現出了大俠應有的風範,更是成就了我們對大俠的一個理想期待。

江湖是中國人馳騁幻想之地,是認同彼此的精神故鄉。縱馬江湖、快意恩仇的俠客,寄託著我們的理想人格。

李安說:在我心目中,武當大俠李慕白呈現的應是一股圓活謙虛的氣度,神氣內斂,莫測高深,讓人摸不透,而非抬頭挺胸,神氣外現。這種體態、神情,其實和練武修道有關。

李安把李慕白打造的堪比完美,但我認為他的內心是分裂的,是俠、是儒、是道、是人、是神?他都是,又都不是,他的欲言又止、他的欲拒還迎,都是他的不知所歸的內心遊走。死亡,是他最好的歸宿,死亡至少可以成就世俗對他俠之大義的認同。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01、李慕白是俠,也是儒

李慕白身上有一種儒俠的醇厚氣質,周潤發尤其能夠表現這個人物儒的優雅和俠的神秘

①李慕白是俠

一般的大俠得靠打,有著多方面的掙扎;但是場勢練成後,一現身就是大俠,不只因為武功,還有人品、人望,都令人服氣。大俠除了蓋世武功,最重要的就是講情與義,情感來時,輕生死、重許諾,夠義氣,是大俠當有的風範。

俞秀蓮說李慕白不是濫殺無辜的人,所以才配用那把青冥劍。玉嬌龍遠在新疆都能聽到李慕白的傳說,可見此人的江湖地位絕不僅是武功高強。

在氣度上,作為大俠的李慕白不僅語言體態呈一種智慧的中平之勢,就是武打動作也是四平八穩,不像玉嬌龍年輕氣盛總有一決勝負的氣性。片中李慕白有句教訓玉嬌龍的臺詞:“你要修武德,才能體會靜中之動的道理。”即修煉至“靜中之動方為真動,動中之靜方為真靜”,這是大俠方有的境界。

竹林之戰,玉嬌龍的凌厲和輕巧,總感覺被李慕白的厚重壓得死死的,那種大俠成竹在胸的氣勢,還沒打就贏了。特別是對玉嬌龍眉心的那一指,尤其符合李慕白武當大宗師的身份,那種意味深長的點化,有一種獨步天下、唯我獨尊的氣勢。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②李慕白是儒

李慕白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一裘長衫、步履平緩地走過江南村落,這是文人的出場方式。說李慕白是儒,首先是因為他固守的是儒家的道統。儒家文化是人倫文化,君臣父子是這個關係的核心。

李慕白閉關下山一是要給恩師掃墓,二是說恩師遭碧眼狐狸暗算,這麼多年了,師仇還未報,自己竟然萌生了退出江湖的念頭,所以該去求師傅的原諒。這是人倫關係裡的父子師承,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為師報仇是徒弟義不容辭、當仁不讓的本份。

其次,李慕白要把青冥劍交給最關心他和俞秀蓮的貝勒爺。從貝勒爺把俞秀蓮當女兒執意要給二人說親,可見他們之間關係之深。對於一個俠客,劍是他的另一條生命,一把有著四百年曆史的貼身寶劍,裡面藏著他的靈魂,一個俠客把他的靈魂交給皇家血統的貝勒,這是人倫關係裡的君臣。

再者,俞秀蓮定了親的名義丈夫孟思昭,是李慕白的救命恩人。

朋友妻不可欺,即便和俞秀蓮暗情湧動許多年,也只是各自神傷、克己復禮。這是人倫關係裡的男女大防。

最後,李慕白和俞秀蓮為了維護玉嬌龍的小姐名譽,一直為她隱瞞偷竊行為,勸她回家。這是對道統的守護。

李慕白是中國社會里常見的典範角色,他們為道德、為群體而活。人在江湖,不只靠武藝,還能以德服人,這樣才能堪稱名副其實的大俠。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02、儒與道的徘徊

李安意識裡的儒道觀念一直在質疑和妥協中徘徊,因此到底是入世還是出世,李慕白是遊離的。

①閉關修仙

道教的修道宗旨特別實在,就是八個字:“延年益壽,羽化登仙”。人最大的侷限是生命本身,延年益壽體現的,正是對現有世界的肯定留戀,這是道教在儒家不追求靈魂超越的入世文化裡的變通之道。正是得道修仙給遠離現實社會的武俠江湖提供了精神樣板,能讓修道者獲得更大的自由和優越感。

李慕白說“我一度進入了一種很深的寂靜,我的周圍只有光,時間空間都不存在了,我似乎觸到了師傅從未指點過的境地。”聽起來是到了沒有人為意識的先天虛無狀態—所謂練神還虛的仙境。

但是李慕白並沒有得道的喜悅,反倒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而且這悲哀超過了他能承受的極限,於是出了定沒辦法再繼續。

李慕白隱逸修行的目的是精神的解脫、思想的自由。但他的精神是在現實的江湖不斷地打磨修煉慢慢體悟得‘道’的,當他說出“玉嬌龍的心性需要約束……,不然會成為一條毒龍”的時候,他意識不到他想要教會玉嬌龍的江湖之道,恰恰是他閉關修煉想要放下的束縛。

他告訴俞秀蓮有些事要再想想,其實是他尋求出世解脫的修行遇到了困境,他也不知這個困住他的東西是什麼,他還意識不到俗世里拉扯他回來的力量是什麼。當他用那個困住他的“道”去困玉嬌龍,卻又被一次次打臉時,他才逐漸開始正視自己的慾望,直到用最後一口氣向俞秀蓮表白。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②以道化人的幻寂與虛無

世俗社會的倫理道德也是道徒長壽成仙的必要條件,是修性修命的基本內容,這稱之為“外功”。人倫秩序覆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存在脫離主流道德倫理另立標準的江湖秩序。

三教合一是唐宋以後宗教思想發展的總趨勢,三教合修,才是真正的修道,否則修身煉行就不得真旨。出世的道教在入世的儒家面前最終的這個折衷,成了李慕白這種儒俠修道無法逾越的障礙。

對玉嬌龍,李慕白是想以道化人的。他告訴玉嬌龍:“李慕白是虛名,劍法也是虛名,宗派是虛名,這把青冥劍也是虛名,一切均在人心。”又通過“劍法”來比喻“人法”:勿助,勿長,不應,不辯,無知無慾”、“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捨己從人,才能我順人背”,“修得武德方能體驗靜中之動的狀態”。這是他避世修行的參悟。

李慕白握著俞秀蓮的手說“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這也是他對道的極深體悟。

可是當寶劍失竊,碧眼狐狸現身,他心茲念之的,仍是一劍封喉的江湖恩怨。他以為交出青冥劍就可以從此退出江湖,他把一把劍當成了江湖的牽絆,以為放下劍就能放下江湖的圍追堵截,其實不是江湖放不過他,而是他放不下江湖。

是江湖成就了他大俠的神話,是江湖造化了他俠之大義的風範。那個出世的理想,如何能拼過這俗世的盛名呢?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放不下的,誰又能真的放下,鬆不開的,誰又舍真正鬆開。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03、人與神的掙扎

李安想把李慕白刻 畫成一個宇宙人生真相的發現者、解脫得道的實踐者、一個圓滿智慧的覺悟者,但他始終擺脫不掉慾望對他的牽絆和追逐

①俞秀蓮成就了李慕白的神性

李慕白是一心追求得“道”的,這個“道”,既有天道也有人道。李安的糾結在於,又想把他塑造成擁有高尚人格的大俠,又想表現大俠在成聖之前的人性掙扎。

李慕白披著大俠的道衣,追求著練神還虛、明心見性的境界,但終究是無法剋制人性中本能的慾望。至於這個慾望僅僅是和俞秀蓮雙宿雙飛,還是借玉嬌龍成仙得道,他自己也是遲疑的。

他下山後和俞秀蓮第一次見面,俞秀蓮提出讓他辦完了事到北京匯合,他的回答是“也許吧”;第二次二人在貝勒爺府上相見,他突然告訴一頭霧水的俞秀蓮:“我以為我們不是說好了嗎?”第三次他終於抓起了俞秀蓮的手:“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慾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這樣坐著,我反而能感覺到一種平靜。”到臨死時,他才終於面對了自己的慾望:“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寧願遊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

李安說:李慕白始終是個悶葫蘆,一番表白,是真,是假?也說不上來。他真正面對了自己的慾望嗎?我覺得李慕白到死都還在自我控制。他能力所及的最大限度,就是對俞秀蓮的承諾,這是很真誠的,他沒有打馬虎眼。

這份真誠,恰恰又是儒家倫理的最高追求—仁。俞秀蓮會用自己形單影隻的餘生,成就這份俠的真情。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②玉嬌龍呈現了李慕白的人性

俞秀蓮的剋制、隱忍、順從,可以讓李慕白容易放置自己的欲求。但是玉嬌龍的現身及挑戰,勾出了他心中的渴望,他不得不選擇面對自己心中的“龍虎”了。

在李慕白心中,玉嬌龍到底是什麼?這堆糾結是否就是“藏龍”?對李慕白而言,玉嬌龍激發了他一種難捨江湖的興奮感,也牽引著他走向最後的悲劇。

玉嬌龍不受羈絆、不懼強權、無畏瀟灑、張揚恣肆的個性,讓他看到一個活在純粹本我世界裡的人格。這個還沒有被世俗道統扭曲的靈魂、沒被江湖險惡汙染的靈魂,正是他避世修煉想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他的自我想要達到的超越。

他可以整得俞秀蓮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的,但他控制不了玉嬌龍,如同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玉嬌龍就是他身體裡蓬勃的慾望,正如俞秀蓮告訴他“壓抑只會讓感情更強烈”。

為什麼必然是悲劇,因為他的修煉不足以讓他安放自己的慾望。他告訴玉嬌龍“無慾無求”,那是他的理想自我,玉嬌龍此刻就是他的欲求。明知沒好事,卻惡向膽邊生;知道毀滅就在後面等著,但還是忍不住地往她那邊走。人就是有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像個賭徒,不到輸乾淨、不到徹底毀滅,他就不會停止。

只有毀滅,他才能最終釋放他的那一點兒人性。玉嬌龍追逐青冥寶劍、研讀武當心訣、渴望踏入江湖,其實正中李慕白的下懷。所以他才說“青冥劍失而復得,才知道對它還是有依戀”,他依戀的是什麼?見了玉嬌龍就要破例收她為徒,玉嬌龍是他的欲,是他控制不了的本我;玉嬌龍是他想成為的樣子,是他無法企及的超我;他幻想這個女孩原始的生命力可以為己所用,他要麼征服她,要麼被她毀滅。

竹林之戰,好像是一個世故男人在挑逗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他以為贏了,卻又眼睜睜看著她脫逃,他降不住玉嬌龍,就如他他降不住內心的慾望。

《臥虎藏龍》之李慕白:儒與道的徘徊,人與神的掙扎

結語

林懷民說:“周潤發‘藏’得真好!”據說拍片時現場的女性都恨死了李慕白的模稜兩可,周潤發就很得意。

李慕白的掙扎也好、迷失也罷,知識分子看到的是他的無奈,普通百姓看到的是他的俠骨柔情,女性看到的是他的一往深情,

總之,每個人眼裡,都有一個心之所屬的李慕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