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人被灭“十族”?

说说那些历史


儒家发展到宋朝直接扭曲变形,被宋儒影响的新一代汉家王朝明朝初期思想严重扭曲,因此发生了历史上唯一的方孝孺诛十族事件。


阿贵


靖难之役后,朱棣找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想趁机降服方孝孺。可是,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很倔强,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

朱棣怒了:信不信我诛你九族!

方孝孺直言:有本事灭我“十族”!

朱棣:这种请求真是少见,满足你。

于是,在“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外,朱棣又把他所有的弟子(也有的说所有朋友门生),也都给砍了。

想想都“刺激”。老师犯罪,把学生砍了。朋友惹毛皇帝,自己也跟着挨刀。。。

除了方孝孺以外,当时还有一个叫景清的人,因为趁着上朝时,拿刀刺杀朱棣被诛九族。后来,朱棣怒气难消,又实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将姓景的人,以及他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统统给杀了。结果跟方孝孺一样。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在一些宫廷剧中经常能看到皇帝诛臣子九族的桥段,实则在历史上不仅仅有株连九族,从秦始皇开始的株连三族,到后来的株连五族、七族,到了隋炀帝时期发展到了株连九族。

所谓的九族,其实有不同的说法,有一说法认为是上到高祖下到玄孙的九代为九族,另一说法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古代,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家族来说,那绝对是牵连甚广的事情。由此也可以想见,皇帝用此法绝对一下就可以将异己斩草除根了。

在历史上,被皇帝灭九族并不稀奇,但是据说被灭十族的恐怕唯方孝孺和景清莫属。

方孝孺算是一代大儒,先后效忠于明太祖和建文帝两代帝王。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满朝文武皆倒戈,唯方孝孺誓死不从,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当时,燕王威胁方孝孺若不起草诏书便要株连其九族,然方孝孺却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结果,朱棣真的株连了其十族。先是杀尽其九族,最终在方孝孺死后仍觉得不解气,又将其门生和朋友作为第十族处死了。据统计,十族足足牵连了847人被杀,据说还是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七天七夜。

而始终不屈的方孝孺本人也被朱棣割掉了舌头、砍掉了双腿,最终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传说方孝孺被腰斩后,仍然以胳膊肘撑着地爬行,用手指沾着血连着写下了十二个半的“篡”字才算断气。

不过,方孝孺被灭十族之说最早是出现在祝枝山的《野记》,属于文学作品,有加工创作之嫌,并不可尽信。《野记》之后才流传出很多方孝孺被灭十族的记载。而像《明史·方孝孺列传》这样的正史中皆记载方孝孺被株连的是父系一族。

由此可见,方孝孺被株连十族这事儿未必是事实,后人权且当个故事来听罢了。


大狮


一般说株连九族,其实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这九族再加上学生合称为十族。

历史上被灭十族是方孝孺被朱元璋

方孝孺是历史上被灭十族最有名的人了。他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不过对于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原文如下:

“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宁海谪尉魏泽匿之,密托诸生余学夔负入松江岛屿,以织网自给。华亭俞允妻以养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线。至是,其十世孙方忠奕以贡来京,伏阙上书,得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


杨帆远航星辰大海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分几部分回答。

一、何谓诛十族。

古代刑法有株连九族一说。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指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指岳父、岳母。灭十族指除以上九族,再加上朋友,合称十族。

二、方孝孺被朱棣灭十族的原因及经过。



方孝孺从小饱读经书,他的恩师是明初三学士之一的宋濂,宋濂也曾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方孝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名气很大,洪武十五年、二十年,地方官员两次向朱重八推荐,但石沉大海,他不知所以。其实是太祖已对他全面考察,准备作为栋梁之才让孙子朱允炆重用。

建文帝一登基,立马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于是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三个书呆子成了朱允炆最倚重的三驾马车。

惜乎朱允炆因朱元璋多年屠杀及自己生老病死,将才大量凋谢,手下已是大将难觅,病急乱投医,只得扶黄子澄举荐的将二代李景隆为帅,谁知李景隆不仅能力差,标准的酒囊饭袋,还是个缺钙的主儿。先是三下五去儿把朱允炆的几十万大军几乎败光,又在朱棣率大军兵临南京城下时,和谷王朱穗勾结朱棣,私开镇守的金川门,放朱棣进了南京城。

早在朱棣攻打京城时,朱允炆怕守不住,问方孝孺:如果城破,该如何处置时,方孝孺断然答道:城破,陛下当死社稷!



朱棣进城,他首先找到名满天下的方孝孺,他在大殿接待方并直言希望方孝孺能亲自为他起草诏书,以安抚天下人心。方应召而来,竟哭着进殿,不理朱棣,朱棣劝道:先生不必如此,我不过仿照周公(姬旦)辅政而已!方怒问:成王在哪里?对曰:自焚死了。成王儿子呢?对曰:大明需长君!那成王的弟弟呢?朱棣不悦,他知道嘴巴子再利索的人最终干不过拿枪杆子的,令人拿出纸笔逼方孝孺拟定诏书。方写下“燕贼篡位"!太不给面子啦,朱棣出离愤怒了: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答曰: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不再顾及军师道衍和尚不要杀方孝孺的嘱咐。于是悲剧啦!方孝孺被凌迟处死,并被灭十族。

三、苍茫大地以为诛十族并不是后人在黑朱棣,而完全可能是史实,原因如下:

A、朱棣本是朝鲜进贡的女人所生,属庶子,所谓靖难名不政言不顺,他灭方孝孺十族,正好杀鸡儆猴。


朱允炆作为太子朱标之子,由大明开国皇帝朱重八钦定为皇位继承人,朱棣靖难,纯属扯蛋!朱棣攻进皇城,逼死或逼走法定皇帝,是靖难还是造反,地球人都知道。一帮建文旧臣,反对者甚众。杀了大明知识分子的种子方孝孺并诛十族,正好以此诏告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书呆子、武夫们不要洗净脖子来试我的宝剑,害得自己亲朋好友也跟着进刀!

B、朱棣的性格极像乃父元璋,是个残暴得有点变态的皇帝,他做的恐怖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

朱棣的人生信条是: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且看他的暴行!

他抓获在济南多次打败过他的建文朝大将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后来,还屠杀了三千宫女。

四、我们对历史人物、史实评价应力求公正、客观。

永乐大帝朱棣和太祖一样,是个好皇帝,但好皇帝并不能和好人划等号。人性自有恶的一面,何况有乃父熏陶!

我们作为文史爱好者,应该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既不能因为朱棣是个残暴,就否认他是个好皇帝;也不能因为朱棣是个好皇帝,就否认他曾经暴虐的史实。


苍茫大地顾炜斌


历史上不存在被灭“十族”的人,很多人被野史以及电视剧的误导认为明朝名臣方孝孺曾被明成祖朱棣灭了“十族”,但野史终究是这是野史,不足为信,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方孝孺其人

方孝孺,明朝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拜同时期的大儒宋濂为师,是宋濂学生里面学识最渊博的一位。方孝孺自幼酷爱读书,人称“小韩愈”,朱元璋称帝后,颇为欣赏方孝孺的学识为人,便将他召入宫中,任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他还曾给蜀王朱椿的世子当过老师,蜀王特赐名“正学先生”,朱元璋临终之际,特遗照令方孝孺辅佐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即位后,遵照朱元璋遗照,任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和翰林学士,对其依赖有加。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方孝孺多次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并亲写讨逆檄文,但终究没能打败燕王朱棣。建文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的追随者,除了少数自尽殉国外或者拒绝投降外,大部分都归附了朱棣,而方孝孺就是一个拒绝投降者。此时方孝孺已经是天下闻名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天下文人所称颂。朱棣起兵的时候,道衍和尚姚广孝就曾对他说过,“城破之日方孝孺是绝对不会投降的,但是你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strong>


于是,当朱棣攻下南京后,对方孝孺以礼相待,下令要重用方孝孺,请其撰写即为诏书,方孝孺不仅不肯写,居然披麻带孝上殿,大骂朱棣不忠不孝,弑君篡位,朱棣龙颜大怒,随即下令将方孝孺与那些些不归顺的建文追随者一并处死,并株连灭族。《明史》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齐泰、黄子澄是建文帝时力主削藩的始作俑者。而关于“夷其族”,流传至今的一种说法是方孝孺被灭了“十族”,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

方孝孺真的被灭了十族吗?

《四库全书》中的《明史本纪》记载:“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但无论是明朝原本的《明史》还是康熙时期编修的《四库全书》中的《明史》,都没有关于明成祖朱棣诛方孝儒十族的记载。《明史》中只是记载了,方孝孺和他的弟弟方孝友一同被杀,其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跳入秦淮河自尽,并没有提到方孝孺母族以及妻族被诛杀的记载。但是有关于所谓的方孝孺“第十族”门人和朋友的记载:“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strong>

此外,生活在明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中记载了“夷其族,抄扎人口八百四十七人”的名单,但这些基本上都是方孝孺父族的,也没有其母族和妻族的人名列出。很显然,这些人是被“抄扎”,也就是抄家的意思,并不是被杀死。同时,有关于建文帝的野史中也都没有关于方孝孺被诛连十族的记载。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为方孝孺等一众建文帝旧臣平反,赦免了方孝孺堂兄方孝复。万历十三年,明神宗朱翊钧还释放了被连坐的方孝孺戍边后裔,这说明方孝孺及部分族人虽然被杀,但并没有达到百分百“灭族”,所以当时朱棣只是诛杀了方孝孺一部分族人,然后抄家、流放了一部分,否则如何来解释仁宗和神宗时期的赦免呢?

“灭十族”一说是怎么出现的?

有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典籍是在明正德朱厚照年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著的《野史》中,而祝枝山的信息来源大多是其幼年时期听长辈们聊天时的记忆,所以这个不足为据。直到清朝统一中原之后,关于方孝孺被“灭十族”的说法才出现在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书中,所以流传了下来。

另外,《方何宗谱》卷首记载:方孝孺位列翰林侍讲。父亲遭杀后,幼子圣公由浙江台州迁往安徽歙县,生四子,长子通公后迁至安徽庐江,改姓何。可见方孝孺并未造灭族。

以上证明,方孝孺被“灭十族”只是野史传说,并非历史真实事件,这个锅朱棣背了几百年。

<strong>


古曲古风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问题是历史上有没有人被灭了十族,我的答案是有的。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他就是方孝孺。为什么这个人会被诛杀十族呢,或者说你疑惑的是哪十族?接下来我来说明一下。

诛九族

诛九族是秦国变法之后的夷三族法,这边的九族是指父四族,母三族,妻两族,这样就凑够了九族。其实在历史上诛九族的人大多是祸乱朝纲,反叛国家统治的这种大逆不道的罪过。

在历史上明确记载诛九族的人是隋末的杨玄感,率先发动反隋叛乱。在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感觉时机已到于是滞留粮草,屯定黎阳,之后带领军队进攻洛阳。但是洛阳久攻不下,之后便被赶来的隋军击败,之后杨玄感感觉自己逃不了了,于是让自己的弟弟将自己杀死。但是在《隋书》中有明确记载隋炀帝在镇压杨玄感的起兵之后“罪其九族”。《唐六典注》:“隋炀帝末年严苛,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这也是历史上首次记载被诛九族的人。

诛十族——方孝孺

诛十族的事情只发生过一次,在明朝的明成祖朱棣等级的时候。靖难之变会后南京城中的大儒方孝孺认为朱棣这属于谋朝串位,所以在朱棣名利器归顺和起草继位诏书的时候,遭到方孝孺的辱骂。于是在诏书上面写道“燕贼篡位”。朱棣多次劝说还是被方孝孺拒绝,朱棣看到不能晓之以情于是开始用强硬的手段威胁说:“如果你不顺从我,那么我就诛你九族”,但是方孝孺仍然不为说道就算你诛我十族我也不会改变。

由于方孝孺所带领的南方文官集团再靖难的时候给了朱棣很大的压力,于是朱棣便将方孝孺的学生,也就是南方文官集团编为方孝孺的十族,就这样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诛十族的事件发生了。最终诛杀八百七十三人,流放的人数不计其数。

总结:统治者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控制民心,给犯罪的人施加压力。其实历史上的诛杀十族也是这一个案件,毕竟当时的时局比较特殊,可以说是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的身份谋反成功的,文人最后也保住了自己的骨气。


夏目爱看书


我们现在看古代的宫廷剧,经常就看到诛九族的重罪。一般来说诛九族的人其实都很少的,因为诛九族的罪太重了,一般都是造反,叛国的人才会诛九族。

九族一般就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就是指:自己一族父母兄弟、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就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可以看到九族其实基本上已经是把所有的亲戚都算在内了,所以说诛九族基本上只要和自己稍微有点亲戚关系的人都会被杀。

那么诛十族呢?

其实在历史上没有诛十族的罪行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被诛十族,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诛十族。

不过在明朝祝枝山所编的《野记》一书中却记载了一个被诛十族的人,那就是方孝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夺去了皇位,当时方孝孺就是忠于建文帝的代表,当时方孝孺也是南方士人的代表,朱棣也是极力的想拉拢他的,当时朱棣还想让他写继位诏书的,但是方孝孺誓死不答应,朱棣就说灭他九族,方孝孺于是说灭我十族又如何,于是朱棣真的灭了他十族,把方孝孺的学生也算在内,算作第十族。方孝孺本来就是南方士人的代表,所以门生很多。当时被杀害的人多大873人。

但是最早记录在祝枝山所编的《野记》中,这个本来就是一部野史,祝枝山在一开始也说了这些都是他道听途说的,里面还有很多神仙的故事。所以可信度不高,而且在《明史》中并没有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相反在很多县志还有一些史料中发现了方孝孺族内的人在永乐年间的记载。

所以这个诛十族的方孝孺的故事可信度并不高,那么除了方孝孺在历史上还真的没有记录被诛十族的人。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事说的是明朝大儒方孝孺,朱元璋临死托他扶助孙子建文帝,后朱棣以清君侧为名造反,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称帝后,开始听从姚广孝嘱咐,对原建文朝官员,礼贤下士各方拉拢。但大才子方孝孺软硬不吃,而且破口大卖明成祖朱棣反贼篡位,后朱棣勃然大怒,心头火起,称不光要灭你九族,还要灭你十族。那第十族是那一族呢,就是把方孝孺的老师、同学、学生等相关人员列为一族,统统斩杀或流放,这就是历史上灭十族的由来。






谈昆明


古代刑罚中,灭九族已是极刑,虽然影视剧中,皇帝动不动就灭大臣的九族,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灭九族这个刑罚是很少使用的,因为牵连面实在太广。

具体有多广呢?目前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父族四(自己,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另一种说法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牵扯到很多人,如果是世家子弟,可能要有成百上千人,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还是要考虑影响的。

既然诛九族已经是极刑,为什么还会出现诛十族呢?其实这个刑罚一共也就出现了一次,而且具体有没有实施还存在巨大的争议。

先按真的发生了来说:明朝朱允炆继位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削藩,不到五年就削了5个藩王,当时势力最大的藩王之一燕王朱棣,不甘心就此被削藩,于是在道衍和尚的辅佐下,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历经三年多的战斗,终于赶走了朱允炆,夺取了皇位。为了安抚人心,他想让当时在文坛地位很高的方孝孺帮他写登基诏书,但是方孝孺是正统儒学的坚守着,认为朱棣是乱臣贼子,不愿意与其合作。

朱棣多番试探不果,于是改为威胁,结果方孝孺也是硬脾气身穿孝服与朱棣在朝堂上对骂,具体过程为:

“先生毋自苦, 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成王安在”,“彼自焚死”,“何不立成王之子”,“国赖长君”,“何不立成王之弟”,“此联家事”,“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汝安能邃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乃是杀伐之人,见到方孝孺如此顽固,索性就顺了方孝孺的话,当场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而且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掉,据说一共是杀了875人,这个多出来的一组普遍被理解了方孝孺的门生。

为什么又说这件事不一定真的发生呢?主要是因为过了许多年后,又突然冒出了一部分方孝孺的后人,所以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史书记录有误或者朱棣只是说了气话,并没有真正的杀方孝孺十族,甚至连九族都没有杀,只是杀了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而这些人可能包含支持方孝孺的一些门生,所以把多出来的那一族定义为门生。当然具体有没有发生,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