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無厘頭"與說教式中的取捨

還記得2016年的春節,第一次在異國他鄉過年,特意打飛的到華人較多的檳城,也是為了感受"中國年"的氣氛,果然

花車遊街,舞龍舞獅,鞭炮響徹夜空,久違了只在記憶中"小時候"的過年氣氛,在這個溫暖的城市又重溫了一番。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當然,春節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就是春節檔的觀影了,翻了翻國內的各大網站,刷起的話題"那些年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雖然明知是一種宣傳手段,但無奈,逐漸"成熟"成長起來的筆者這一代人,幾乎都是看著港式周星馳等人的喜劇長大的,也的確算是"欠"了他一張"票"。

說實話,光看簡短的預告,真的不是那麼期待,少了周星馳本人出演,總覺得像是少了點什麼"調料",而從故事的梗概看,真的有點說教式的"無聊",以往留在記憶中的"無厘頭"式搞笑氣氛,都似乎不那麼好笑了。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當然,有見於這些年時代的變化是日新月異,而我們也逐漸長大,當然以前的眼光與現在的眼光自然不同,所以從前的喜歡與現在的喜歡有所區別也屬正常。

揣著滿滿的懷念去看,帶著"廉頗老矣"的感嘆出來,也有大笑之處,但更多的卻像是看了一場,帶著"趣味"的說教宣傳"環保"的紀錄片。

所以筆者在想,是不是隨著時代的"進化",喜劇片的"最終"歸宿都會由"好笑"轉變成"寓教於樂",非要來點所謂"內涵",所謂"意義"才能高、大、上,讓其"昇華"?

還是說,"寓教於樂"的本身就是喜劇片的意義所在。那麼,如《美人魚》一般的喜劇片,為了延續"無厘頭"搞笑風格,又想兼具時代"潮流",加入說教式"內涵"的昇華,該如何取捨才能達到"寓教於樂"的皆大歡喜?而不是成為一堂兩小時的無聊說教"環保課"?


喜劇片的"靈魂"好笑之周氏"新解"

大多數人之所以喜歡看喜劇片,無非是為了"好笑"二字,於是這就成為了喜劇片的"靈魂",或者說製作喜劇片的最高"準則",不然不好笑的喜劇片,能叫做"喜"劇片嗎?

而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的港式"無厘頭"喜劇片,就是"好笑"的最佳代表。"無厘頭"這句話,其實最早是來自廣東、佛山等地方粵語中的"口語",大致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指某一事件或相應行為沒有來由,即某一個人說話做事沒有其目的性、中心性和邏輯特點,簡單總結來說,就是"胡言亂語"。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TOP250之一

而看周星馳早期的作品,如《唐伯虎點秋香》就是"無厘頭"式搞笑的代表"神作",就算把這部片放到今時今日的"喜劇林"中,就算反覆看過無數遍,那些無來由的該笑的"時刻",還是會被逗笑。

而這看似"簡單"的"無厘頭"搞笑風格,實則是周星馳對喜劇的最初理解,也就是用後現代主義的表演風格,去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去詮釋如大多數一般"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通過誇張到甚至癲狂的"手法"去演繹屬於周氏的喜劇美學,以達到喜劇"最高"的標準——笑中帶淚,讓人意猶未盡,欲罷不能又難以忘懷地去"眷戀"。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其實當年的石榴姐是真漂亮也是真好笑

事實證明,周星馳就是用這種"獨特"的周氏喜劇"無厘頭"演繹法,算是"稱霸"了當年的整個港劇的黃金時代,時至今日讓大家任就唸念不忘。


但人總要"長大",一個成功的演員轉變為"完全"退居幕後的導演之後,思考的就不再是如何"演",更多的是如何"造"。

許是身份轉變帶來的,又或是時代變化帶來的,總之於周星馳而言,為"新時代"交出來的"答卷"《美人魚》,就是他對這個時代喜劇的"新解"。

如《美人魚》其中的"你說我畫"一幕,就是一種新式的"無厘頭"搞笑,以往的周氏"無厘頭"通常都是無來由的又極為突兀的,例如影片開頭的那段"參觀"戲一般,就是和以往周氏"套路"一般,為了好笑而搞笑。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必要還是純“無厘頭”?

而警察局的"畫人魚"則不然,它是有"目的"的推進情節,然後兼具好笑的搞笑演繹,不管是那幾張"人魚圖"的天然自帶的"笑點"也好,還是演員之間的"認真"而誇張的肢體互動也好,組合起來看似"無厘頭",實則就整個故事來說是有"意義"的,這就是周星馳對現代喜劇的一種"新解"。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嚴肅的“無厘頭”

更別提還有那一段"刺殺"的"無厘頭"搞笑橋段,以嚴肅而認真的手法去演繹一次次"巧合"錯過的"刺殺",本身就笑點十足,同樣也是,看似"無厘頭",但實則為接下來的情節產生"有用"的推進作用。


喜劇片加入"內涵"的利與弊

當然,既然是"新時代"的喜劇片,沿用舊的"無厘頭"搞笑套路不是不可以,但全部由此組成,就難免考驗觀眾的"口味"接受度了。

尤其當一位幕前的演員,開始"完全"轉變為幕後的導演之時,身份上的轉變同時,心態與思考的轉變也是"正常",人總是要成長的不是?

從前那種"無厘頭"式搞笑,說好聽點叫"出其不意"地戳中"笑穴",說難聽點就是"胡說八道"的"小丑表演",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好的,起碼讓觀眾們都"笑"了,但究其"意義"是不大的,對演員來說無傷大雅,但對導演而言卻是一大"弊端"。

所以周星馳在考慮新時代喜劇風格的時候,就"必然"與時俱進地加入顯得比較"無聊"的,"高、大、上"的影片教育意義。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如《美人魚》這部片一般,就是周星馳以自己周氏"無厘頭"搞笑風格烙印在"外殼"上,然後把一些對現世"內涵"的解讀放在"內裡"的新"周氏喜劇"。

當然,這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弊端,普遍經歷了九到十二年的義務教育的我們,"天生"就十分討厭所謂說教式的"教育課"或者說"講道理",不論這些"道理"是好,是壞,只要是"道理"二字,都有著天然的"排斥感"。

所以,如《美人魚》一般,要把"環保"的理念(道理)加入到喜劇中,最為核心元素"說教",雖是一種寓教於樂的美好"想法",但實則無論怎麼演,都離不開"無聊"二字。

其實很簡單,如《美人魚》講的海洋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諸如這些"大概念",似乎感覺離大眾的"生活"太遠了,大多不是"切膚之痛",所以難以"真正"的感同身受。

既感覺不到"肉痛",何來產生"共鳴",甚至"共情"?所以如《美人魚》一般,把"內涵"加入喜劇片中,是有很明顯的"無聊"弊端存在的。


以《美人魚》為例,論周星馳式喜劇片在

比較不“衝擊”的海洋汙染後果圖

但反過來看的話,其實"好處"也不少,如《美人魚》開頭的那些"真實"而慘烈的"汙染"長鏡頭一般,從一開始給人的衝擊就為整個影片奠定了一個"高、大、上"的基本觀感,也為整部片的"質感"提升了一個臺階。

就像諸如凡是與"教育"沾邊的影片,對觀眾來說,雖然"不喜歡",但也不討厭,雖然"沒興趣",但大多都會選擇買票觀看一樣,這種嚴肅的"內涵"帶來的巨大"利益",也會給以往喜劇片為大眾產生的"低檔"感,包裝上一件華麗的"外衣"。

尤其是《美人魚》最後的"大團圓"結局之"浪子回頭"一樣,讓一名為富不仁的"奸商"轉變為一名放棄"財產",熱衷公益,致力保護環境的"閒人",就是在預示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一般,為此片"意義"帶來了昇華。


"情懷"套路與與時俱進"思考"的取捨

但說到底,整部片之所以看起來較之"從前"不那麼好笑,還是因為於製作方打的"情懷"牌,有點過於套路了,而新加入的與時俱進的"思考"牌,又過於嚴肅且十分"無聊",所以綜合之後,導致即使百試不爽的"無厘頭"式搞笑,都顯得捉襟見肘,笑料"全無"。

雖然周星馳靠著過往的種種好口碑的積累,而讓廣大觀眾們把摻著"無聊"的熟悉"無厘頭"式喜劇甘心地"吃"下去了,但也為自己埋下一些小"隱患"。


那就是即使再好用,再"神來之筆"般的"無厘頭"式搞笑套路,還是有"過時"的一天,所謂的喜劇之王也不過是對其過往"黃金"時期創作的喜劇的一種肯定與讚譽,但誰也不能躺在"榮譽簿"上一輩子,時間教給你的事,就是"與時俱進"。

是的,其實周星馳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這部看似成功,實則"欠一張票"的《美人魚》,但與其說《美人魚》是"無厘頭"式搞笑與說教式"無聊"的融合"失敗",不如說是大眾和市場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周星馳轉變的新"思考"。

大家都習慣了把"無厘頭"式搞笑喜劇當成周星馳的一個獨特的標誌,所以一旦他開始思考,開始新的嘗試,新的變化,新的融合,就"本能"地拒絕接受,而後發展到本能的"挑刺",比如評價《美人魚》"不好笑"了。

但,"不好笑"的喜劇就不是喜劇嗎?就不是周氏喜劇嗎?

或許,這就是對周氏喜劇片在"無厘頭"式搞笑與說教式"無聊"中的取捨之道。



結束語:

過了幾年的二刷《美人魚》之後,再來看待這部片,更多的感受是對周星馳"勇敢"的佩服,誠然影片不算"好",也"不好笑",說教更是"太無聊",但是綜合起來,居然有那麼一絲新式喜劇的"趣味"所在。

細品其中的很多臺詞,體會尤為"深刻",世人的普遍眼光與個人認同的眼光其實可以是"不一樣"的,普世的價值觀與個人"理解"的價值觀也可以是迥異的,只要"不傷害"就好。

最後,依舊大力推薦大家去再刷一次《美人魚》,拋開有色眼鏡,或許會看到,會收穫不一樣的觀感。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