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儘管網上提前洩露了《慶餘年》的所有播放資源,但更新日來臨後,觀眾們對這部好劇的熱情不減。熱搜照常上,熱度擠爆棚,連帶著各位主配角的零零總總也被扒了個乾淨。劇不夠看的觀眾已經要靠看拍攝花絮來續命了。回想下這一年來哪部劇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人都會說:《慶餘年》、《知否》、《東宮》、《陳情令》。再多想想,可能還有部《都挺好》,其他的貌似都泯然眾人了。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有沒有發現,近些年來,給觀眾留下更多印象的爆款劇,大多是古裝劇。儘管限古令一年比一年嚴格,還是擋不住我們想要看古裝的心。熱度持續了幾年還沒有減退的《琅琊榜》和《甄嬛傳》也是古裝劇,跟現代貼邊的《偽裝者》則是年代諜戰劇。同樣都是胡歌的作品,製作也算得上精良,跟《琅琊榜》和《偽裝者》同期播出的《大好時光》,早就在觀眾心中沒了姓名。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更讓人驚訝的是,現在徘徊於一線的各位小花的成名作,基本都是古裝劇。比如楊冪靠著《宮》走紅;趙麗穎靠著《花千骨》大火;劉詩詩有《步步驚心》傍身;唐嫣也一直在吃著《仙劍三》的餘糧。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是演員的演技撐不起現代戲?顯然不是。胡歌這種實打實的演技派,都要被現代戲打臉,這個結論顯然說不通。是演員的形象只能靠古裝來襯托?那幾位一線花的顏值可一直是在線的,現代裝也足夠讓觀眾多看幾眼。既然不是演技的鍋,也不是形象的鍋,那隻能說古裝劇和現代劇在本質上就有區別。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古裝劇更好看,就用《慶餘年》為例,探探他倆為什麼會差距這麼大吧。

古裝劇限制更少,可以融入更多的精彩元素。現代劇類型固定,不管演什麼都要談戀愛,難免審美疲勞

這觀點一出,很多朋友都要反對,古裝劇都被擠兌成什麼樣了?三審四審都不能過審。現代劇遍地開花,你還說古裝劇受限制少?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這裡說的限制,並不指那套嚴格的官方標準,和苛刻到不近人情的集數限制。不管你承不承認,古裝劇都能比現代劇承載更多的戲劇元素和故事類型。

想想古裝劇裡都有哪些細分類,我們就能看懂這裡面的門道了。仙俠劇要披著古裝衣服演;宮廷權謀劇也要依託古代背景;古偶劇持續三生三世;宮鬥劇有一群娘娘爭奇鬥豔,還有各種古代才有的職業,什麼畫皮師、修道人、巫師法師加太醫,個個都要在古裝劇裡才活的下來。隨著國產劇不斷的發展,古裝劇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傾向,耽改劇和沙雕妖怪之類的神奇存在也開始走紅,外加現在網劇播放平臺資源較多,架空歷史也逐漸被接受,古裝劇還是大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前提是不要再被拼命的限制播出集數。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現代劇可發揮的類型就要少了很多,我們生活在藍天白雲下,生活安樂,無病無災,要搞點戲劇衝突可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如果現代劇不摻入些奇幻元素,比如《動物管理局》中硬把建國後不能成精的妖怪弄成了轉化者,那麼現代劇就顯得過於平淡。演來演去也不過是無腦發糖甜寵劇;披著工作外衣偷偷談戀愛的職場劇。好不容易來了個刑偵元素十足的《破冰行動》,年輕的主角還要被扣上無腦衝動的帽子,緝毒都無法停止他要談戀愛的步伐,說好的英雄出少年,搞個智商還行的男主角怎麼就不行呢?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同時,現代劇的故事背景離觀眾太近,幾乎沒有距離,而服化道等方面難以做到天衣無縫,毫無紕漏,結果臺詞和故事往往就淪為大型找茬現場,請看《我的真朋友》中的彈幕,絕對比狂懟暗諷笑料不斷的德雲社相聲還有笑點。

《慶餘年》就是一部融合了多種衝突機制的古裝劇,不止有權謀和成長,還有古代的武俠元素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爭權糾葛。編劇還腦洞大開,把科幻元素也融合了進來,外加諜戰元素和詩詞歌舞,臺詞間徘徊著揮之不去的沙雕元素,除了不能成精,簡直就要把古裝劇中的要素CUE全了,能不好看嗎?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古裝劇更容易給角色發“盒飯”,“可愛死了”比一直活著更能調動觀眾情感的變化

看劇的觀眾總想追求一個大團圓的結果,總不喜歡看編劇發太多“盒飯”,可古裝劇之所以好看,海量發放的“盒飯”可是起了大作用。

誰不想看惡人下臺,好人得勝呢?那麼惡人怎樣下臺最爽,當然是去死嘍。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但《慶餘年》中的放飯套路好像有點不同,好好的把範閒身邊的守護者滕梓荊給改編死了,多少人要給編劇寄刀片,因為心疼順豐郵費才停下了雙手。後面要領盒飯的還不少,第二季第三季播出後,範閒的兄弟、姑姑、夥伴和父親都要排隊吃盒飯,更別提那些一上場沒幾秒種就被殺的NPC們了。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別罵編劇,古裝劇中好人領盒飯的情況還少嗎?想想《甄嬛傳》中的眉姐姐和淳兒,看看《延禧攻略》裡的白月光富察容音,再品品主角直接下線的《琅琊榜》。古裝劇裡多少感動人心的正面角色都是被強行擊斃在了劇裡,細算起來,編劇們的刀片恐怕都能填滿太平洋了。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再看現代劇,盒飯就節省多了,頂多想弄死個人,編劇也就只能揮起他們“癌症、車禍和失憶”的三板斧,來硬凹出一個毫無新意的虐點。觀眾看多了,也就心煩了。不要問為什麼在古裝劇中一場感冒都能下線的角色,為什麼到了現代劇裡就能禍害活千年。畢竟我們都活在和諧社會,只要注意身體健康,不遭遇下線三板斧,不有事沒事的想跳樓,在現代劇裡死人是個考驗智商的力氣活。

不願找虐的觀眾,每次看到角色領盒飯,還是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變化,眼淚不止帶動了紙巾用量的提升,還豐富了劇集的好看程度。因為悲劇永遠比戲劇更有力量,更能煽動觀眾的情緒,即便知道哪些虐點都是故事裡的事,也免不了替古人落淚的同理心。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不少的現代劇,別說是弄死個正面角色,就是個大反派都死不了,戲劇衝突難以突出,又怎麼會好看呢?

但廣大現代劇的幕後操手們也不是吃素的,想盡了各種辦法來增加死亡以外的衝突。典型的方式就是故意把時間線拉長,把人物幾十年中最高能的片斷都濃縮進幾十集的電視劇裡,《在遠方》用的就是這個方法,劇情確實比淺顯的青春職業劇要好看太多,可是過大的時間跨度,也無形中拋棄了一部分年輕的觀眾。沒別的原因,代溝過大,實在看不懂啊。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大眾在娛樂心理之下,隱藏了一顆還有求知慾的心

古裝劇不是歷史,但你阻止不了很多觀眾都喜歡把古裝劇當歷史看。《慶餘年》是部典型的架空歷史劇,歷史上並沒有一個朝代能與之對應,但觀劇的同時,還是有不少觀眾樂於查找影評,把劇中的服化道研究了一個遍。範閒狂背古詩的橋段還帶動了一下雙十二期間《唐詩三百首》的銷量。部分中小學語文老師還就《慶餘年》科普了一下作文知識。

以《慶餘年》為例,說說古裝劇為什麼總比現代劇受歡迎


一邊看劇一邊學習,得到放鬆的同時還沒有玩物喪志的內疚,這生活誰不願過?

現代劇可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就拿行業劇來說,不夠專業是它們的通病。觀眾拿出了生命中的幾十個小時來觀劇,結果只看到一堆打著工作旗號大談戀愛的俊男美女,還不如看明星直播來磕顏值來的經濟實惠。而家庭倫理劇也不過是把日常的雞毛蒜皮集結到了一處,看完之後除了吐槽一下劇中的婆婆媳婦不靠譜,還真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收穫。

戲劇衝突弱,元素太單一,千篇一律的戀愛發糖,現代劇要想像古裝劇一樣受歡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