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天啟皇帝反問過袁崇煥6個問題,歷史上真有這回事嗎?原因是什麼?

用戶6093132260070


明朝天啟就是崇禎的哥哥。因為他活著的時候重用大太監魏忠賢,還天天不上朝,做木匠活。臨死的時候給崇禎留下了遺詔說,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導致他在民間留下的口碑並不是很好。似乎崇禎17年的勤政只是為他這個哥哥來補漏洞,甚至還有說法,說大明真正亡於天啟帝。


袁崇煥曾經給天啟上了一份奏摺:說的是隻要在遼東大搞屯田,5年之內就可以平定後金軍。天啟看到這個策劃書之後並沒有龍顏大悅。而是實實在在的6個大問題:

包括怎麼屯田,軍民關係如何處理,軍隊如何操練,戰兵與農民之間的轉換,屯田區域和邊防範圍是如何劃分?屯田的糧食能不能確保收上來?

這問題直接問到了策劃書的點子上,我們說一份完整的策劃書應該包括工作目標,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袁崇煥當時給天氣皇帝寫了奏摺。直接就是說只要讓我屯田給我兵,我就能滅了後金。

而天啟作為整個大明帝國的董事長,問一下整個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並提出指導意見。也並不是不可以的。

不過這段話倒是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天啟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向歷史上的那樣,不但沒有文化還昏庸無比?
我們看歷史上的三段話:

第一段是天啟帝對於袁崇煥奏摺的直接批覆:

《明熹宗實錄》: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


這一段就是上文中針對袁崇煥提出的囤田增兵就能評定遼東,天啟帝提出的6個問題,這6個問題涉及到軍事方略,經濟發展,民心聚散,武備安排等各個方面。

誰還能說天啟帝是個大字不識的文盲?

我們再看看第二段:

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 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這一段說的是批覆袁崇煥,不能輕言勝敗,要真正踏實做事,順勢而為,正奇相輔,因為兵者詭道也,是死生之地,要有敬畏心、


我們再看看第三段:

“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這一段是清朝修的《明史本紀22》中關於天啟帝的評價。說他昏庸怯懦,賞罰不分,殘害忠良,濫用女人與太監,導致了億萬百姓與他離心離德,是個徹徹底底的亡國之君。


對照下前兩段,似乎有些正史也不值得完全信任了。


少校柳下惠


其實天啟帝朱由校不是反問袁崇煥,而是被袁崇煥的不著四六給惹毛了,故事大約還得從明天啟六年(1926年)說起......

起因——請求屯田的袁崇煥

那一年的陰曆五月初六,明朝京師發生了一起神秘的大爆炸,記載中出現了鬼車鳥這樣的傳說生物,爆炸發生時2萬多人化成粉末,衣物和赤身屍體遠飛到昌平。至今這仍是歷史上的不解之謎,還在眾說紛紜的討論。

也是那一年的元月,努爾哈赤在寧遠受挫,遼東糜爛不堪的局面終於得到緩解,主將袁崇煥一時風頭無兩,儼然成為明王朝的救世之臣。為了讓遼東的緩局變成勝局,他藉機上書皇帝請求屯田,儘量以遼東一地壓制後金。

或許吐槽機是小人之心,他的這個請求正好與朝堂上“遼東以一隅而病天下”的論調呼應,也不知是否事先協調過。缺錢缺到崩潰的天啟帝其實對這提議很感興趣,遼東能自給自足就不會再從內地抽調錢糧,江南士紳的怨氣可以小很多,於是給袁崇煥下旨,要他“從容酌議”,拿出詳細的方案。

經過——吹到沒邊的牛皮

這年的陰曆十一月,袁崇煥對之前的上書進行補牘,然而天啟帝沒有在這份補牘裡找到哪怕一個字的可執行方案。老袁起手先高屋建甌的談了不屯田的七大弊端,結論是如果不搞屯田遼東會繼續拖累京師和山東,士兵們的士氣也沒法保障。

然後他又寫了屯田的七大便利,大抵就是士兵有了恆產就賣力氣打仗,屯田讓他們自給自足,可以一邊種地、一邊訓練、一邊修堡壘,還可以打仗,簡直就是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不用太可惜了。

最後他還吹了一個兇猛的牛皮,只要老大同意屯田,遼東必然堡壘縱橫,後金那些爛貨不投降就得被臣下擒殺。為了加強說服力,老袁還吹捧了一下魏忠賢,表示有九千歲這麼牛X的廠臣支持,在下才敢做這種未卜先知的定論。

結果——徹底發飆的天啟

看完這份不著四六的補牘,天啟帝大抵會說一句英文MMP,老子要的詳細方案呢?扯了一大篇你娃也沒告訴我到底怎麼屯啊?在哪屯啊?怎麼管理啊?兵民比例是多少啊?你他喵的在消遣老子不成?

被氣到原地爆炸的天啟給袁崇煥還是耐心回覆了令旨,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遼東向來以防守為上策,故此讓你從容設計詳細方案(防守方時間和空間比較充裕)。然後他又提出了六個較深入的問題,讓袁崇煥“悉心區處”再具體奏報一次。

只是在令旨最後天啟還是沒壓住火氣,他狠狠懟了袁崇煥補牘裡吹的牛皮,天啟認為就算屯田敵酋也未必肯投降,就算投降也不足相信。戰必能勝這樣的話別輕易說,踏踏實實做事,時候到了堂堂正正的動作,所謂的奇謀在這裡。

天啟六問的內容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天啟從來不是個文盲皇帝,吐槽機一直認為他的心術手段在明朝皇帝是排前列的,其細膩狠辣之處不讓成祖朱棣多少。單純把他看成一個寵信太監的木匠很不恰當,不信可以看看這六個問題是不是直指要害:

  1. 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這是屯田的第一要務,你怎麼分配土地才能讓軍民之間不互相妨礙?如果這個大前提沒有,屯田最終不過是一場強佔民田的遊戲,搞不好會激起民變的。

  2. 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第二個問題天啟又問了人力分配,屯田兵需要怎麼分配才能保持戰鬥力與種地的平衡。分配種田的人太多傷戰鬥力,分配種田的人太少又會使土地荒廢。

  3. 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第三問訓練,怎麼訓練才能讓農閒時候都保持戰士狀態。

  4. 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第四問耕種,怎麼耕種才能讓軍隊裡掌握農業生產技能。

  5. 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第五問職責,屯田兵如何守邊疆才能限制敵酋進攻。

  6. 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第六問善後,設使屯田成功,又如何避免生產的糧食被賣給敵人。


總結起來吧,天啟帝和袁崇煥間這通問答其實正好體現了兩人的性格差異。袁崇煥屬於典型的想了就做,相信直覺,不太擅長做計劃,也不計較後果,這樣的性格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而天啟帝則屬於想完再做的類型,比較重視計劃推演,但是他的能力止於發現問題,自己也拿不出解決方案,總歸還是對局勢幫助有限。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傳說天啟皇帝在袁崇煥上的奏章中,問的六大問題,有否,沒能查閱原件,無法作肯定性的回答,想來是有的,否則不會空穴來風。

不過袁崇煥上表的問題,實際上是提議天啟在遼東,採取的六大措施。天啟反要袁來回答,就錯了,因為能採取這些措施的,只有皇帝。

袁崇煥提議的對遼東的六大措施,是正確的。因在遼東,僅漢民,就比滿人多十倍以上,戰略上能主要利用好當地的優勢,組織起遼東的漢人,團結好其他民族,孤立滿族,戰術上以城為依憑,步步進逼,是完全可以迫服滿人的。其實天啟的六大問,字裡行間,透露的問題,是怕遼東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故袁崇煥也不可回答,回答了,就會被認為是野心問題。

袁崇煥的措施,實質是在遼東實行滿清的軍民一體化,在遼東要有獨斷之權,這點天啟是看明白了。天啟回問袁崇煥,袁崇煥也明白了,故不便作答。確有點高手過招。


安平144796971


天啟皇帝朱由校給袁崇煥回覆的奏摺中,出現了六個問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這六個問題都是朱由校必須面對的。袁崇煥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實施起來就不一樣了。後金多次進犯遼西走廊,破壞屯田,搶奪糧食,袁崇煥的這個想法極有可能是為後金進行了囤糧。以後的事實證明,朱由校的看法沒有一點錯誤。


謹慎的蘿蔔


導語:

天啟皇帝朱由校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那就是一個身體不是很好的木匠。因為幹木匠活太用心,最後把自己給累死了。

據說當時治理國家的一直都是大太監魏忠賢,那麼這是真相嗎?有這麼一段天啟質問袁崇煥的六個問題,似乎表明天啟皇帝不是個孬種。從這六個質問當中,我們看得出天啟皇帝有自己的特殊主張,而且思想成熟程度,比袁崇煥更高。

01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

天啟6年的時候,袁崇煥為了繼續執掌軍隊,曾經依附於魏忠賢。所以這個時候他對魏忠賢,那是拍了不少馬屁的。

六年春正月戊午,修《三朝要典》。丁卯,大清兵圍寧遠,總兵官滿桂、寧前道參政袁崇煥固守。己巳,圍解。二月乙亥,袁崇煥為僉都御史,專理軍務,仍駐寧遠。戊戌,以蘇杭織造太監李實奏,逮前應天巡撫周起元,吏部主事周順昌,左都御史高攀龍,諭德繆昌期,御史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明史》

可是在拍馬屁的時候,袁崇煥似乎有些過分誇大了些。他向天啟皇帝拍胸脯保證,只要他在關外實行屯田政策,再修築城牆,保證後金的人馬會乖乖投降。

這馬屁拍下來以後,天啟皇帝可就安耐不住了。按理說袁崇煥所說的話,那是好消息。無疑對大明來說太重要了。可是天啟皇帝並沒有那麼樂觀,他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質問袁崇煥,看看他肚子裡到底有沒有貨。

  1. 這裡提到的使得軍民之間,不會互相傷害。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客觀的問題,天啟皇帝希望袁崇煥給出的答案,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處理好關外軍民之間的關係問題。
  2. 如果在關外修城,勢必要影響當地百姓的生活問題。而且又要在關外屯田,佔據的是百姓的良田還是自己開墾荒田?這些都是比較客觀的問題。
  3. 按照什麼樣的分配方式,才能使得農業生產和戰鬥力提升之間,得到一個平衡關係。屯田制度一般都是在某一個階段的和平時期,才會進行。
  4. 因為這段時間不打仗,士兵們如果都讓國家來養活,國家負擔太沉重。
    而且士兵不打仗的時候,操練時間也相對縮短。所以屯田成了很好的辦法,只不過天啟那個時候是戰時,後金軍隊隨時都有可能打進來。

這個時候在關外屯田的話,是不是會影響到士兵的操練時間?如果士兵操練水平得不到提升,打仗的時候戰敗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02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

天啟皇帝還質問袁崇煥,他希望知道袁崇煥到底有什麼排兵演練的辦法,使得農忙和農閒的時候,都能夠有充足的軍事力量保證關外的安全。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因為農閒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糧食還在生長當中,士兵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去管理農田。

  • 所以士兵在這個時候可以得到充足的訓練,能夠上戰場的士兵也是最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明朝是不用擔心關外問題的。
  • 可怕的是農忙的時候,那麼多糧食需要收穫,這可不是一兩天一兩百個人就能解決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的投入。
  • 如果這在這個時候,後金的人馬打來了,你袁崇煥是不是真的還有辦法去解決?如果沒有很好的排兵佈陣的演練方法,天啟似乎會對這件事比較遲疑。

天啟皇帝還提出了一個問題,袁崇煥你該做怎樣的替換工作,使得軍隊裡的士兵都能夠參與到務農的事務當中來呢?

屯田不是一兩個士兵的事情,而是整個軍隊的大事。按照道理來說,身在關外的士兵都要參與到農業生產之中來。

可是又不能一窩蜂全都去種麥子,整個糧食的生產過程是比較繁雜的。需要翻地、播種、澆水、除蟲、收割、去殼、裝袋、運輸等等一系列過程。

夏四月丁酉,下前侍郎王之寀鎮撫司獄,死獄中。五月己巳,監生陸萬齡請建魏忠賢生祠於太學旁,祀禮如孔子,許之。丙子,大清兵圍錦州。癸巳,攻寧遠。六月庚子,錦州圍解。秋七月乙丑朔,帝不豫。丙寅,罷袁崇煥。---《明史》

這些過程都需要派遣士兵前去完成,那麼這些士兵該怎麼輪流去做這些事情,才能保證關外的士兵,都能夠參與進來呢?

這是天啟皇帝在考驗袁崇煥是否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如果連關外士兵屯田的方針都拿不出來,那就更加別指望他能夠實行好這一制度了。

03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

天啟皇帝的問題並沒有結束,他希望知道,袁崇煥可以做怎樣的劃分,可以限制戰爭的範圍。這裡的理解可以有多種多樣,在我看來,天啟皇帝是想知道,袁崇煥對屯田和邊防是如何劃分的。

  1. 如果後金軍隊能夠直接將屯田的範圍,納入戰爭範圍,那麼屯田在很大程度上可就失敗了,甚至是在為對手在做嫁衣裳。
  2. 所以劃分好屯田區和作戰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前線作戰的劃分,什麼地方是底線。敵人絕對不能衝破這層底線,否則屯田的成果將付之一炬。
  3. 在糧食到了收成的時候,袁崇煥又該怎麼安置糧倉位置和實行糧食管理的辦法,使得這些糧食,不會走漏到對手那邊,以此資助對手呢?

這個問題其實問道了袁崇煥的心眼裡,在後期我們會發現,袁崇煥的一項罪名裡,就有資助對手糧食的罪名。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我大清兵將討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興兵渡鴨綠江南討。朝議以崇煥、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內外盡屬崇煥,與鎮守中官應坤、用並便宜從事。崇煥銳意恢復,乃乘大軍之出,遣將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書議和。---《明史》

當時袁崇煥將糧食賣給了蒙古人,蒙古人轉而又賣給了後金。所以這相當於是資助了對手。為此袁崇煥的政敵們,以此將袁崇煥徹底打垮。

而這個時候天啟所提的問題,十分實在,如果袁崇煥真的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解決屯糧的問題,那這些糧食可能會成為關外的隱患所在。

總結:既然天啟皇帝那麼牛?他為什麼還救不了明朝?

按照這一回復來看,天啟皇帝哪裡是一個荒唐的皇帝呢?這六條實實在在的質問,將屯田修成可能遇到的問題,幾乎都提了出來。

如果袁崇煥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那麼就說明袁崇煥沒有去關外帶兵的能力,至少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就開始吹牛,是個不腳踏實地的人。

天啟皇帝希望袁崇煥能夠腳踏實地地好好考慮好這些問題以後,再想其他的事情。從這兒可以看得出,天啟皇帝看不上袁崇煥。

那麼天啟皇帝怎麼就救不了明朝呢?因為天啟皇帝只能看得到問題,卻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所謂紙上談兵,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知道你這件事這麼做肯定不對,但是我也沒有好辦法去處理。

不要隨意誇大一個人,也不要隨意貶謫一個人。這個人在歷史上之所以是這麼個形象,必然是有原因的。有過分推崇的,有故意抹黑的,我們需要結合現實去看待這些人的特性才對。

《明史》

《明實錄》


江湖小曉生


至於多少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袁崇煥是不是真謀反。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根本沒有辯識的能力,人云亦云罷了。


香隨風飄


這個也不算是反問,常規問題。下屬提議要如何如何,請求支持和同意實行,領導需要把細節搞清楚,亦即檢查可行性,你需要把具體措施拿出來,不能泛泛而談。天啟的幾個問題,都是詢問具體措施,拿不出來,自然不同意。

這與當今有些創業者拿策劃書騙投資是差不多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