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為何在事業鼎盛之時突然罷相?

在我們看來,一個臣子若是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他應當是在朝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可能會有政敵,但至少是有足夠的與這些反對者抗衡的實力的。然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王安石,卻不同於大多數的朝廷命官。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確實,在《宋史》之中,後人就評價王安石說:"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甚至大文豪歐陽修在看到王安石的作品之後,都對他讚不絕口。

王安石在為何在事業鼎盛之時突然罷相?


不過王安石的才華並不僅僅侷限於文壇。他富有政治才華,且擅長革故鼎新。用現在的話來說,王安石就是北宋政壇的一位熱血青年。在他進士及第,做淮南判官任期滿後,他本可以寫文章呈送給上級,以謀求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處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然而他卻成了同輩之中唯一放棄這一機會的人。


而他給自己做的安排,便是繼續在地方任職,為百姓幹實事。在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境內)做知縣期間,他"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王安石的行政能力讓歐陽修對這位後生愈發喜愛,便主動舉薦王安石為諫官。


雖然王安石以母親年事已高婉拒了這一提拔,但他卻沒有放下他的"矯世變俗之志"。嘉祐三年(1508),王安石向宋仁宗呈送了一封萬言書。在這其中,有一段話特別能體現王安石的為政作風和態度。


王安石在為何在事業鼎盛之時突然罷相?

"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這段表態,既像是此後王安石從政的"方針",也埋下了他之後仕途不順的伏筆。這個伏筆,便是王安石力主通過變法來損私肥共。在他看來,他所要推行的變法是符合先王法度的,因而不會讓社會難以接受。然而他之後所推行的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法度,卻使得民間"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而朝中老臣反對聲不歇。

王安石在為何在事業鼎盛之時突然罷相?


王安石本想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財,然而在他變法以前,這些"天下之財"有不少都是落入了各地權貴豪強手中。他所推行的青苗法,意圖吸引百姓向政府借貸,而這使得權貴豪強們少了盤剝百姓的機會;他所推行的方田法,清查了各地稅收,使得很多權貴難以繼續鑽空子偷稅漏稅;他所推行的均輸法,使得官僚們更難從中分到油水;他所推行的免役法,直接承認了有錢人家的徭役特權……可以說,王安石的種種變法舉措,直接觸及了大量權貴豪強的利益,還傷害到了普通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將他自己置於大部隊的對立面。


樑子是結下了,而王安石有能力去對抗這些反對者嗎?熙寧二年(1069),即位不滿三年的宋神宗將在朝中並無根基的王安石任命為參知政事,權同宰相。而站在王安石身後的,除了早年交好的楚地名士韓絳、韓維及呂公,一個態度越來越搖擺不定的宋神宗,就只剩一批他新提拔起來的有變法之志的年輕官員。就這麼一支隊伍,要如何和司馬光、韓琦等位高權重的堅定的變法反對派對抗呢?


在變法初見成效的時候,御史中丞呂誨就上書陳述王安石變法的十大過失。十條一出,王安石便被反對派逼成了一個地方官。雖然在王安石和韓絳等人的努力下,宋神宗暫時還站在王安石一邊,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王安石又當上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而到了熙寧七年,天下大旱,民心不穩,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又成了眾人抨擊的對象。這一次,就連久居深宮的太后都找宋神宗哭訴:"安石亂天下。"

王安石在為何在事業鼎盛之時突然罷相?


到了如此地步,王安石在朝堂就更舉步維艱了。等到了宋哲宗即位,司馬光為相,王安石的那套變法,便徹底被腰斬。而當時已不在朝堂的王安石,就只能在江寧的半山園裡,在哀嘆聲中離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