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

猪十二戒


豹眼以为,如果魏忠贤活着,大明朝不用等到这个时候才灭亡。崇祯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说,但肯定不是在这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01

此说在正史没有记载,但野史中却广为流传。

一般说法是出自太监曹化淳之口,但据一些史料来看,此事不靠谱。

曹化淳幼年时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元年(1621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贤制造的冤案,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农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

此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已经在家乡闲居六载。无论如何他不能跟崇祯帝隔空喊话,说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类的话。

02

崇祯帝死难,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帝,朱由检此时正在宫中饮酒,长叹道:“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其投降,被一剑刺死。

3月19日拂晓,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最后死时,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

没有史料记载,在崇祯帝最后时刻,王承恩等太监们是否说过“忠贤若在”之类的话。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帝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

十月,清朝顺治皇帝移驾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派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后,启门之说广为流传,许多野史都记载曹化淳开门迎贼,并有了“忠贤若在”之传说。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分发诸子侄,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祯帝死时,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其二,魏忠贤与曹化淳的师傅王安是死对头,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贤流放。

魏忠贤被崇祯帝杀死后,随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贤的遗患,足以证明曹化淳与魏忠贤不是一路人。

不要说崇祯帝临死前,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即便在其身边也绝不会说出此等话,为魏忠贤辩护叫屈。

04

如果魏忠贤不死,恐怕早就篡夺了崇祯帝的皇位,不会给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机会。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号称“木匠皇帝”,对于政事毫无兴致,一心从事木匠事业。宠幸太监魏忠贤,把一切事务交给他打理。

魏忠贤常常趁着朱由校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朱由校总是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无子,兄终弟及。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承帝位,临死前说:“魏忠贤可以大用。”

旁观者清,魏忠贤所作所为,朱由检心里清楚得很,他如何会对魏忠贤大用呢?

第二,魏忠贤对于原信王朱由检很不感冒,未继位之前,朱由检多次受到魏忠贤的凌辱,令他忌恨,这自然会导致魏忠贤的防范,废掉朱由检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关系,一向阴毒狠辣。诛杀魏忠贤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养着不少宫女,据说是想效仿吕不韦的故事,等有宫女怀孕后就送入宫中,将来接替朱由校的皇位。这岂不是谋反的预兆吗?

第四,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实力。巴结他的权宦都呼他“九千九百岁”,嚣张到如此地步,篡权夺位,恐怕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崇祯帝继位不久,嘉兴贡生钱嘉征为弹劾魏忠贤,列出了十大罪状。

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就把魏忠贤除掉了。

除掉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人趁机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走向了覆灭。

历史没有如果,但豹眼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他恐怕不会甘于寂寞,朱由检迟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结局很难说,恐怕中国历史上还真得要出一个太监皇帝。

大明朝由一个讨饭的和尚建立,由一个太监结束,这个结果可比朱由检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要奇葩得多。


豹眼看历史


崇祯把三尺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刚要把头套进去,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话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长朱由校的临终叮嘱: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痛哭一场,随后道:“大势已去,现在说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们阴间再见吧!”。


那么问题来了,真如太监所说的那样,有了魏忠贤,大明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觉得灭亡肯定要灭亡的,但至少不会这么快,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魏忠贤是个高手,一个敛财高手。

魏忠贤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创收”能力了得。当时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业、海洋贸易非常发达,天下财富,尽在三吴。

但是江南虽然富裕,贡献上来的税很少,这是因为万历末年,在东林党的干预之下,工商税、海税被废除了,农民头上的税并没有减,结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多交税的荒诞局面。


魏忠贤手握大权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宣布恢复工商税、海税,此举遭到东林党人强烈抵制,他们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贤又通过手里的杀人工具—东厂,杀掉了一批东林党首脑,政策终于得以推行。

几年之后,国库迅速充盈了,有了钱,魏忠贤修黄河水道,搞军事,造武器,火铳、战车、大炮这些重型武器全配备到了北方重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末打的几场大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当九千岁的这几年:宁远大捷,明军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明军打得皇太极落花流水。

为什么明军能取胜呢?还不是装备好,战斗力强嘛!要满足这两点,必须有钱才行!

有人或许说,魏忠贤贪得无厌,中饱私囊,这话确实不假,但魏忠贤贪的多,赚的更多啊!他贪的这些钱,说到底还是明朝的钱,皇帝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和珅贪了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被抄了家,钱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国库了吗?


也只有魏忠贤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才能压制住东林党。要知道,东林党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东林党,就不可能有钱。

不过,魏忠贤算是彻底得罪了东林党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后,朱由检上台了,朱由检就是崇祯。

崇祯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此举赢得了东林党人的赞许,获得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

没有了魏忠贤的牵制,东林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商税、海税再次废止了,西北灾区的税不减反增。

为了弥补财力不足,节约开支,东林党打起了驿站的主意,宣布裁撤驿站,后来几十万驿卒成了无业游民,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驿卒里有个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就不会失业,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可笑的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国库已经空了,前方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之时,崇祯只能低三下四地号召大臣和国戚捐款,后来只募捐了二十万两。

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强迫王公贵族募捐之时,居然捐出来了七千万两,假如早一点捐出七千万两银子,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一半秋色


明实亡于东林党,这是所有明史学家共同的看法!但是大明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不利因素,单单一个东林党,还不足以为患。

忠贤若在,实时必不至如此!这是崇祯死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但是朱由检死前给李自成下过一道圣旨,告诉李自成,务伤我守城军民,剩下的文官都该死,你可以随便杀!说明朱由检已经明白了文官误国的道理。至于魏忠贤吗,杀他是迟早的事,一个阉宦而已,就是皇帝的狗!但是崇祯错就错在杀魏公公有点杀早了!没培养出自己的狗呢,就着急杀了以前的看家狗,让文官集团得到上位的机会,逐步把他给架空了!朱由检还是太年轻了,他不明白他哥哥朱由校临死前嘱咐他的那些话里真正的含义!

做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有阉党的存在,就能制衡内阁。不至于让东林党一家独大,只手遮天,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文官集团蒙蔽圣听的可能。这也是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同时,又把披红盖印的权利交给司礼监的原因了。

但是我想成祖万万没想到最后这个内阁成了大明的催命符!这些文官亲手把大明带到了万劫不复之地。作为一个好皇帝一定要明白,权利平衡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让一家独大。太监权利大了就会出现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内阁权利太大又会出现万历早年张居正这样的权相,能压皇帝一头!

所以我说,崇祯太年轻了!他是一个好人,但是我想说好人绝对做不了好皇帝。大明的病症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要想起死回生就要用狠药,这并不是杀不杀魏忠贤能解决的。那些个闲散王爷与民挣利,他们才是国家的蛀虫!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消灭的一群人,明末有一大半的收入被这些王爷挥霍了,国库空虚,边防废迟,民怨沸腾,乱民四起!跟他们有直接关系,明末这些朱家的子子孙孙有好几百万,有人说有一千万之多!这些人不仅不适劳作,还得朝廷拿钱供养他们,不交税不说还兼并土地!趴在已经是瘦骨嶙峋的国家身上吸血的害虫!他们才是国家的敌人,是天下人的敌人!


因为蛋好疼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hh1185977001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了解东林党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十恶不赦,将大明江山败光了,等到魏忠贤终于下了台,大明已经无力回天,事实如何?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是什么好鸟,双方共同存在的时候,相互牵制,大明的江山还稳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对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阉党比东林党要靠谱一点,阉党主要都是太监,太监可以掌权,却不能夺权,太监的权力源自于皇权,而太监却不能将权力传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只能做一下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魏忠贤反了,天下还是老朱家的,而东林党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太监一直都可以掌权的一大原因。

阉党如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阉党无恶不作,确实如此,阉党,特别是魏忠贤,的确是无恶不作的,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烧杀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又略有些不同,对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贤可以虚加罪名,将他们赶尽杀绝,但对待普通百姓,魏忠贤显然没那么残忍。

东林党如何?

在阉党落败以后,或者说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崇祯皇帝曾经励精图治,试图营造出一种政治开明的氛围,只是很可惜,东林党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对崇祯皇帝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应对北方女真入侵,为了应对内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们借钱,借钱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大臣可能有万贯家财,借给崇祯几百两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祯皇帝也曾试图将东林党的某些人拉下马,给东林党人一个下马威,只是,前脚刚把东林党人的某个高官撤了下去,后脚自己的某个亲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祯实在是无能为力。

相较而言,尽管阉党祸乱朝政的时候,朝廷也是逐年衰败,但明显比之东林党强上很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阉党只能做走狗,而东林党却可能喧宾夺主。

为何魏忠贤的名声那么不好?不是因为阉党掌权不如东林党掌权,而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无疑问,世代传承的东林党人,就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叙述者,东林党高风亮节?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继续由阉党掌控,难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明显东林党比之阉党更加不堪。
<strong>

大明灭亡,魏忠贤的摇钱树就没有了,所以魏忠贤会拼命救大明,但凭借一个贪念胜过信念的魏忠贤,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灭亡,对东林党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侍奉的王朝,或许东林党中也有忠于皇室的,但那些人毕竟势单力孤,无法决定东林党人大的政治趋向。

即使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过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两个派系,都不是什么好鸟,大明的灭亡是注定的。


魏青衣


引言:魏忠贤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宫进入皇宫后改名李进忠,在出任秉笔太监之后,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赐名“魏忠贤”!魏忠贤极受皇帝的宠信,被称为“九千岁”,可想而知魏忠贤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贤得宠之后,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横行霸道。从而引起一句古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一一列举出魏忠贤的罪状,将其处死!魏忠贤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祯皇帝

针对题主您所说的“魏忠贤如果不被处死,是不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呢?”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为您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魏忠贤不被处死,能够暂时延长明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点:魏忠贤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贤虽然的确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们不能够忽视他的能力的确高明!魏忠贤被人认为是老奸巨猾、无恶不作,当时明朝党派之争激烈,魏忠贤与东林党属于死对头,东林党不信服魏忠贤,魏忠贤就处死诸多忠臣良将!

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却在明朝末年袁崇焕的一话: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竟然表示魏忠贤是救世良臣!无形中是肯定魏忠贤虽然奸诈,可是他能力的确强,乃至东林党一直无法推翻他!

魏忠贤

第二点:魏忠贤专横期间,百姓能吃上饭,将领抵御外敌!

固然,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从“坏处”看待!不管一个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办错一件事就会被批评!魏忠贤在朝廷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贤出身贫苦家庭,能够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虽然专横,可至少能够给老百姓一碗饭吃!魏忠贤专政期间,河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魏忠贤得知后不仅免去了和河南农民的赋税,还拨款放粮救济灾民。黄河水患频发,派人修缮水道,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贤放权给边疆将领,与袁崇焕共同抵御皇太极的入侵!想对比而言,东林党在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叛变的时候,有过多少的抵御外敌政策,有过哪些救百姓于水火的事情?

崇祯自尽

固然,我不认为魏忠贤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够暂时缓解明朝的灭亡!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魏忠贤的代表是“无恶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不是吗?

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无力回天!魏忠贤最多能够暂时缓解,可治标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与您谈古论今,共畅历史长河的人与事!欢迎【关注】木子谈历史!

木子谈历史


个人感觉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可能真的还能延续个几年。

魏忠贤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如果他把持朝政,他有一个崇祯没有的情况,就是他不会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也不会死要面子。

崇祯派袁崇焕,到杀袁崇焕,先不说袁崇焕这个人到底好坏,崇祯心思变化太快了。

再有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起义军,都曾经被明军逼得毫无办法,被迫投降接着就是投降又叛,甚至不止一次。这要是魏忠贤在,投降估计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拿不定主意,心思变化太快,魏忠贤不管是好是坏,他可以一条路走到黑,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他可以不择手段,真要是他在,恐怕起义军到真有被压下去或者至少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可能。而只要大明自己根基不动摇,吴三桂也不会去开什么山海关,那么满清就只止于骚扰,明估计真可以多延续几年寿命。


叶飘刀


魏忠贤如果活着,明朝就不会灭亡吗?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贤年轻的时候,沉迷于酒色并且喜欢赌博,后来因为赌博欠下了一大笔的钱,最后没有办法偿还,便利用宫中的关系进入宫中当了一名太监。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又不识字,做了很久的官职位也没有升迁。

明熹宗是个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继位后也不理国事,一心他的木匠营造生活。后来魏忠贤靠着溜须拍马和他的小聪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爱。便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司礼秉笔太监,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魏忠贤仗着有皇帝的宠爱给他撑腰,大肆诬陷迫害忠良,铲除反对他的人,权倾朝野便有了九千岁的称号,甚至在大多情况下所说的话比皇帝还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没有不惧怕他的。

以他为首的阉党在朝堂和国内开始胡作非为,贪官污吏与日俱增,欺压百姓打压贫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征各种税务,使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出来,横征暴敛,导致百姓贫苦纷纷大规模起义。

无力回天,已成定局

魏忠贤虽然在崇祯即位后被铲除,但阉党势力根深蒂固,对国家的影响还在,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已经太久,加之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侵扰”诟病太多已经是无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灭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贤还活着,也改变不了明朝的灭亡。


排骨咋不香了


以后各位再看到类似“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等历史谣言,止于此吧。

此题有三处错误:

一,崇祯死时身边的太监是王承恩,他根本没说过这句话

要是老王在地下知道有人这样冤枉他,他肯定得诈尸大喊冤枉。

1644年3月19日凌晨1点,李自成大军攻破东直门角楼,缘城而上,此时整个北京城陷。

崇祯换上平民服饰,带着王承恩,拿着三眼铳,纠集几十个小太监,想从齐化门混出城去,在这里守门的太监们以为崇祯一行人,是已经投敌的内奸要趁乱开门,于是用弓箭和火枪把他们打回去。

崇祯一行人没办法趁乱表明身份,只得回去。又想从安定门出去,到了跟前,发现安定门早已锁死,打不开。

这时候,天准备亮了。(大约在凌晨5点时分)

崇祯遣散了那群小太监,带着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吊死了。太监王承恩也陪着吊死了。

(上图:崇祯吊死煤山)

那时候,崇祯说了两句话,原文如下:

时上逡巡久之,叹曰: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如先朝靖难时,有程济其人者乎?已而太息曰:想此辈不知,故不能遽至耳。遂自经于亭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明季北略*卷二十》

王承恩并未有说话的记载。

而据合肥人奈村先生郑达考证,他采访的是崇祯近侍王中斋,这个锦衣卫几乎目睹了崇祯所有重要活动。

在郑达先生所著的《野史无文》一书里,大力驳斥了很多野史记载的错漏之处。比如上面本人引用的《明季北略》史料,里面记载崇祯想走齐化门、安定门出去,郑达先生也已驳斥。

笔者细细读之,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多处照搬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而冯梦龙是写历史小说的。

崇祯吊死之时,据郑达先生记载,只有崇祯一个人自己吊死,并无太监在身边。笔者更相信郑达先生的考证。

上(皇上)登山下望,見賊勢猖獗,遂閉殿門而縊,獨自一人,並無內監(太监)在旁。上生於壬子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崩於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辰時,享年三十三歲。——《野史无文》*郑达

二,“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话乃虚构的。

咱们先看看最早出处,是在冯梦龙的《燕都日记》里,原文如下: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燕都日记》*冯梦龙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1574年,死于1646年。也就是说1644年崇祯亡国时,冯梦龙已经70岁了,在2年内,他就完成了《燕都日记》的写作。

这种将死之前都在工作的精神是伟大的。但是,一个70岁的老头,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说,死前2年完成的《燕都日记》,可信性就没有了。

因为严格的历史记载必须得多方考证。很显然,一个在苏州70岁的老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车马不便的古代,去北京完成考证这个艰巨任务的。要是真去的话,可能半路就挂掉了。

所以,结论就是,冯老头是道听途说,加上猜测写成带小说性质的《燕都日记》。

他在书里猜测曹化淳打开了彰义门,原文如下:

贼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燕都日记》

不但黑曹化淳打开了彰义门,还在书里逼曹化淳说了那句子虚乌有的名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然而,这么个侮辱智商的句子,竟然有很多人相信了。

为啥说侮辱智商?

因为曹化淳属于王安一党,一向亲近的是东林党。当王安被魏忠贤害死时,曹化淳作为王安的亲信,被清算发配去了南京。

而魏忠贤被崇祯杀死后,启用曹化淳平反魏忠贤留下的冤案。曹化淳与魏忠贤是仇家啊,怎么可能为魏忠贤说话呢?

所以,这句骗鬼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是捏造的。

(上图:曹化淳剧照)

此事的起因:

在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老家告假的曹化淳,被顺天府(今北京)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弹劾污蔑他开门迎贼。

他差点气得吐血了,赶紧上疏辩解,顺治回说:知道你是被污蔑的,放心吧。

后来曹化淳读到南明传来的野史,大多都是污蔑他开门迎贼的。他在死前写了份《被诬遗嘱》,以及《感怀诗》四首。

《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唉,老曹真是冤枉的。

三,魏忠贤能为大明续命?别天真了

咱们先看看明末辽东3位能抵御后金的能人: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3人是怎么被去职的?

王化贞本来是东林党人,被叶向高提拔为辽东巡抚,掣肘熊廷弼,又因为他知人不明,导致广宁失守。本来主要罪则都在王化贞的,但是王化贞投靠了魏忠贤,被袒护到魏忠贤下台后,崇祯5年才被处死。

而熊廷弼,在天启5年时被魏忠贤索贿不成,借机杀掉。

(上图:《绣春刀》里的魏忠贤剧照)

孙承宗是帝师,魏忠贤刚开始得势时,想巴结孙承宗,因为皇帝很听孙帝师的话。

孙承宗本来和袁可立南北呼应,战略封锁死后金,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魏忠贤想沾染战功,派人向孙承宗表达了这个意思。此举令孙承宗想清君侧,杀了魏忠贤,甚至告了魏忠贤一状。侥幸躲过了孙承宗的绝杀,魏忠贤开始陷害孙承宗。迫使孙承宗在1625年10月,辞官回家。

还有袁崇焕,也是被魏忠贤抢宁锦之战的功劳,愤而辞官回广西老家。

魏忠贤为了发展势力,只要给够钱就能升官发财,朝廷之上,全是投机倒把之辈,五狗十孩儿能干什么事?

他们花钱买官不就是为了更方便的搜刮民脂民膏?别跟我说他们是为了做个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的好官。

可能有人说魏忠贤能刮钱啊。行,来看看他掌权期间的财政问题。

魏忠贤当政时,边防军费全面崩溃,镇守北京北大门的宣府镇年例299,156两;天启六年止发银8000两;大同镇年例450,638两;天启六年止发11,488两……共计天启六年共发过977,980两;天启七年发过1,272,814两, 实际应发4,274,223两。

看看这财政赤字,这是能刮钱?再看看他免除的过路费。

“至潼关一路为秦晉要途,龙车一寨当秦楚要害,商贾辐辏货物鳞集孔道,便於营息榷税,易於取盈税课大使,额设已久历数十年,民不称厉。天启七年,偶缘崔魏擅权,市恩商贾致令潼关、咸阳、大庆、庆阳、凤翔、汉中、临洮、西安、三原之间一切报罢,而商贾熙攘之余,不用以佐国家之匮乏,亦大失筭矣。”——《度支奏议》新饷司卷一《题覆御史姜兆张条议疏》

军事、税收、政治样样垃圾的魏忠贤,到底怎样为大明续命?我至今仍不明白。

PS:最后一条纯属猜测,有些自媒体人为了流量,制造新奇爆点,无耻的进行各种翻案风,袁崇焕被黑了,岳飞也被黑了,魏忠贤、秦桧都能变得伟光正了。不能不说这是自媒体人的悲哀。

歪眼小史


刚日读史


"陛下,逆贼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城,不时兵甲就要闯进这金銮殿了!"宋春恩略显急促的对着崇祯皇帝说到。

"知道了,你退下吧"崇祯淡淡的回了一句,宋春恩叹息了一声躬身道:"老奴告退"。宋春恩服侍崇祯帝也已有15个年头了,见证了崇祯帝从当初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一败涂地的皇帝,期间也见证到了处置阉党时的雷厉风行,与独自面对文官时束手无策!最后一次早朝时上崇祯帝的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诸君皆为亡国之臣!"依旧历历在目,想到这里任是再铁石心肠的人难免也会有恻隐之心。

宋春恩前脚刚迈出大殿门槛,身后的崇祯帝好似想起了什么在背后呼喊道:再陪朕去后花园走走吧,春恩!宋春恩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痕缓缓扶着一脸憔悴的崇祯帝移步后花园。

盛夏时日的后花园依旧热闹,处处繁花锦簇,群蝶乱舞,虫鸣水戏,宋春恩看到这一派繁华之景又不免落下了几颗感伤的眼泪,宋春恩不忍让皇帝陛下因自己徒生伤悲也不去擦拭眼角的泪痕装作和平时游览花园时的轻松自在。穿过假山乱石堆砌出青幽的小径不几步就到了赏春台,崇祯帝登上赏春台望着这一园春色哀叹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宋春恩少年时读过几本诗书知道崇祯帝早已把自己当做亡国君的身份了,是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百年王朝于今日分崩离析,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也只能李后主与之!

"春恩,朕究竟错在哪里?朕除阉党,治贪官,励精图治,恢复生产,吃穿用度一切从简,朕全心全意为大明朝的强大而努力,到头来……哈哈哈……空悲切啊!"春恩低头不语"大明朝的百年基业毁在朕的手上,朕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春恩愚见,大明朝如今到即将覆灭的局面实非陛下一人造成的,只不过是长久以来的弊病在今日爆发了而已,陛下不必太过自责!""你到说的轻巧,可偏偏大明朝毁在朕的手中!你让朕如何有脸面见先人们!""大明朝覆灭是必然的,即便陛下再努力也不过是延缓今天的局面"崇祯看着眼前这个陪伴了自己大半生平庸的老奴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爱卿何解?"称呼也不自觉的改了。宋春恩略迟疑之后缓缓开口道"陛下励精图治,一心决意匡扶江山社稷,初心虽好可步子一下迈的太大了,明朝自高祖始党派之争此起彼伏,东厂与锦衣卫,东厂与西厂,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延续了数百年,期间不乏贤明之君但是依旧没有彻底杜绝党派之争,可见党派之争根深蒂固,陛下继位以来只打压宦官放任东林党壮大,阉党乱政纵然可恶,可士子手中的笔才是最可怕的呀,不难想如今国败定会归罪于陛下昏庸无道!"崇祯从未像今天这样被人点的如此透彻,如一股冰流侵入骨髓!

夜色逐渐爬上了树梢,一众人手持火把与刀刃来势汹汹的冲着金銮殿来,在这群人后面有一人身披铠甲,手握宝剑,胯下一匹枣红大马,马踢铁踏在金銮殿门前的石板上发出"踢踏踢踏"的声响,众人立马让出一条道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