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在精,不在多,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是得不到武術真髓的


拳在精,不在多,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是得不到武術真髓的

  許多人存在會的拳越多越好,於是,學會了第一套就要學習第二套,學會了第二套就要學第三套。學完了少林拳就要學六合拳。不僅如此,有的人學完了楊式太極拳就要學陳式太極拳,學完了陳式太極拳還要學吳式太極拳。總之會的越多越好。持這種思想的人還不是少數,甚至一些成名的武術家也自覺不自覺地渲染這種思想。

  如某太極拳名家出版的書中說:自幼習武,某某年跟某大師學習過什麼拳,某某年跟某大師學習過什麼拳,又跟某大師學習過什麼拳。加起來先後學習過五六種拳。

  其實,拳在精而不在多。郭雲深先生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譽,陳發科先生只練陳式太極拳,尚雲祥先生只練形意拳,並且注重打剛拳,到晚年曾講:如果能再活二十年,我還是打剛拳,劉風春先生只會八卦掌中的定式掌就成為一代大師,大成拳乾脆什麼套路都不要一樣成為高手。像以上這樣的大師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枚舉了。

  有打鬥經驗的人都知道,打鬥有多種因素決定,其中良好的條件反射至關重要。而良好的條件反射是同一種動作千萬次練習形成的。

如果今天練習這個,明天練習那個,正確的條件反射很難養成。即使是同一種拳也有許多動作,這些動作有些不是用於技擊的。看擂臺賽就能得出五花八門的套路沒有幾個動作能在打鬥中生效。


拳在精,不在多,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是得不到武術真髓的


北京散打隊領隊梅惠志先生講:民間沒有高手。他並不是否定民間武術或民間武術師,而是根據多年的比較得出來的。他說:許多民間武師與散打隊員較量,往往是一個回合就敗北了,他們不是體力不足就是手忙腳亂,連基本的保護動作都沒有。趙道新先生也講:在臺下,五花八門的拳令人眼花繚亂,到了臺上都是拳打腳踢加抱摔,在生死存亡面前,誰也顧不上哪些表現自己拳種的花架子動作。特警的訓練更能說明問題,特警不會練這種拳加那種拳,許多練習幾十年傳統拳的人有多少能戰勝特警隊員的哪。

  另一方面,人的主要精力是工作,是創造財富,對絕大多數人來講,練習武術是業餘愛好,是強身健體,不是通過打拳養家餬口。因此,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練拳。在有限的時間裡能練好一種拳就難得可貴了。

  幾年前,餘在深圳遇到一位中年人,他說自己會五種拳法,每種拳法自己認為都練得不差。開始他要與我推手,我說我不會推手,只會八卦掌和散手。於是我們友好切磋,先是他先動手,三次都被我擊潰;後我先動手,又是三次被我擊敗。吃飯的時候這位朋友還喋喋不休地說“如果推手,你不是我的對手”,我說好,以後有時間我會向你學習推手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天下武術是一家”,意思是說:各門各派的武術雖然形式不同,其理相通。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是得不到武術真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