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1

我女兒快三歲時,我經常讀《弟子規》給她聽。


讀得差不多有一個月。有天,女兒主動跟我說,媽媽你每天睡覺前讀《弟子規》吧,太好聽了。


從那以後,我們每晚先讀一遍《弟子規》再開始讀其他書。


過了一段時間,女兒聽完《弟子規》,在後面的閱讀中,她喜歡問為什麼,並把書中的故事聯繫到《弟子規》中的道理上。


有一天,我們一起讀了《灰姑娘》這個故事,我講了灰姑娘的後媽讓她把灰堆裡的豌豆撿出來,而灰姑娘卻喊來了鴿子和斑鳩幫忙。當我講到這裡,女兒打斷了我。


她問我,媽媽,《弟子規》中不是說“父母命,行勿懶”呀,為什麼灰姑娘不聽她媽媽的話,還要叫別人來幫忙。


聽到這話,我立即意識到教育孩子的時機到了。


我告訴女兒,因為灰姑娘的媽媽是她的後媽,不是真正愛她的,所以她可以不用聽。


女兒又問,什麼叫後媽?為什麼後媽就不愛她呢?


於是,我趕緊把親媽和後媽的區別告訴她。女兒聽完後,懵懂清澈的眼中馬上蓄滿了淚水,小嘴癟著,一把抱住我說,媽媽我一定好好愛你,我不要有後媽。


我也立即把女兒抱得緊緊地,兩個人頭輕輕靠在一起,我心中有種了說不出的感動和幸福。


也是這一次讓我明白了《弟子規》真的很好。


可有天,我告訴一個朋友我給女兒讀《弟子規》的事。這位朋友告訴我說,《弟子規》是封建糟粕,會讓孩子建立不正確的三觀,還發了好幾個反對的文章給我看。


看完朋友發的這些反對讀《弟子規》的文章,我綜合得出原因都是一個:《弟子規》是“偽經典”,裡面的內容有些極端和片面,是教人成為順民的,很多在實際生活中根本行不通。


不過,自從當媽媽後,我習慣對於別人的指手畫腳一笑置之。


養育孩子的艱難,誰能有一本參考書?這世上,孩子該怎麼養,從來沒有真正意義可借鑑的道理,孩子該讀什麼書也是一樣。


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2


要是在以前,我沒當媽的時候,我可能真的會完全聽從這些文章中說的。


但我在表姐兒子身上,看到一個事實,孩子的三觀確立跟書籍,跟電視真沒多大關係。


表姐有個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著,常年跟老人在家看各種戰爭片。


有時去表姐家,表姐兒子老對我們說:“我一槍打死你,我就勝利了。”、“你還快不去死,你這個大壞蛋。”


聽到這個三歲的孩子說出這些,我們著實嚇了一跳。表姐也著急起來,和老人吵了一架。爺爺奶奶委屈地說,我們也不想給他看,可他自己會調,他喜歡。


表姐生氣地責怪老人,你讓孩子成天看打打殺殺血腥暴力的電視,他腦子裡不就全是這些,這對他的意識影響太大了,以後長大了會很暴力。


老人唯唯諾諾地答應了。可我有好幾次去她家,發現孩子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我心裡真是替這個孩子擔心起來。


這是好些年前的事了。


那會我以為,孩子太小時,一定不能看兇狠殘忍的電視情節,這樣肯定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但現在,表姐兒子長大了,小夥子不僅學習成績優異,性格也特別好,溫和謙讓,非常有愛心,經常給小區的流浪狗送食物。


這時,我才明白以前的擔心太多餘。


後來我自己當了媽媽,看了很多育兒書,又跟許多兒童教育的大咖們溝通後。


我發現一個真相,如果孩子的三觀一本書就可以決定的話,那這養孩子也太容易了。


找一本好書給孩子讀,不就解決了,那我們還費這麼大力氣來教育幹什麼呀。


有個在教育領域很多年的朋友告訴我:


孩子三觀的建立和個人的經歷,不同階段思維發展的程度,他人經驗,包括書本,老師的傳授,甚至網絡信息,還有個人的慾望相關。


所以,不要再把讀《弟子規》扯到孩子三觀的建立上。


如果讀完《弟子規》,孩子就能按照其中講的道理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那孩子不叫孩子,應該叫神。


因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只是對文字的語感,對字詞的敏感度。


認知科學家Lera Boroditsky分享了幾個語言文字的例子。從澳大利亞土著用”東南西北“代替“左右“,從俄語中用不同的詞彙描述藍色,這告訴我們人類會用大腦的巧妙和靈活去抓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Boroditsky說,”人類大腦創造的不是一個認知體系而是7000個“。


對孩子來說,《弟子規》中的韻律感,能很好地啟發他們的節奏感和敏銳性,一句句讀下來,像唱歌似的,孩子也就跟著不自覺地念。


《弟子規》不僅語言簡練,句子短,含義深,而且朗朗上口,那些簡單常用的字詞經過反覆的誦讀,極易讓孩子記住。


自從我和女兒一起讀《弟子規》,她詞彙量增加的很快,很多字都認識了。而且,讀完弟子規,一些淺顯的道理,在生活中遇到了給孩子一講,孩子就明白了,根本不用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


有人說,《弟子規》中的道理根本不適合現在。一本幾百年前的書,肯定有跟現代生活不相合的地方,但不能一葉障目,因為一個問題就丟掉其他的精華。


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3


我知道,很多父母還是覺得《弟子規》有些陳舊,觀念落後,怕孩子學得走偏。


前不久,鄰居家媽媽對我說,她兒子開學就收到了老師發的一張小學生必讀書單。


她趕緊照單買了,什麼外國的名著,國內的四大名著那都是基本款。


有一天,她無意瞄了一眼孩子正在看的《水滸傳》,這一看把她嚇一跳,她說那裡面全是一些殘忍的打鬥。


特別是,魯智深打死鄭屠戶那一段,描寫很有畫面感,顯得很血腥。


她覺得不對,私下問我,這真的會不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我告訴她,孩子們最喜歡看的《西遊記》也是如此。比如,孫悟空總是把金箍棒塞到耳朵裡,那這麼多孩子看了這麼多次西遊記,我沒見多少孩子做過這樣的事。


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辨別能力。


你不是孩子,所以你不知道孩子看書的關注點到底在哪裡。你認為畫面打鬥很血腥,但可能孩子覺得裡面的人物很勇敢,增加了膽識。而且,作者逼真的描述手法,一定程度上也給孩子以後寫作奠定了基礎。


這個世界本就是複雜多變的,有善良正義,親情道德,也就有約束制度。而《弟子規》正是把這些高深的道理,簡化成明白淺顯的字詞,讓孩子輕鬆讀懂。當孩子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中,誠信禮儀,遵守規則都會變成很容易的事。


那時,也許你應該感謝是《弟子規》教會了你的孩子懂禮貌,又體貼。


再說,就算孩子讀到了一些偏激片面,絕對化的作品,但我們可以教孩子辯證分析,學會自己思考,早早建立思考意識,有助於形成獨立的個人思想,長大後才不會人云亦云。


如果你從來不讓孩子從小學習仁義禮信,他就不會明白原來這個很重要。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害怕書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就是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以為書就能代表一切,但盡信書不如無書。


孩子們都懂的道理,如果父母還不懂,那真是有些說不過去。


讀《弟子規》是在害娃,這樣的父母你也要做?


4


那麼,孩子到底該讀什麼書,怎麼讀。


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標準答案。


人人都會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特別是做了父母以後,我們會明白,很多對別的孩子有用,對自己的孩子卻不一定。


而同樣的道理,對你家有用的,對別人孩子卻不一定好用。


而且,孩子們對書的喜好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能做到是,不用成年人的思維和眼光去評定一本書的好壞,可以跟孩子一起讀,再交流探討。孩子一定會說出他的想法,然後你再判斷也不遲。


更重要的是,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僅僅只停留在一本書上是毫無意義的。等孩子越來越大,讀了無數本書,你會發現,曾經的擔憂是多麼可笑。


父母需要做的是,給孩子的選書要種類多樣,注意一定的配比和數量。


只有當父母具備包容與遠見的意識,給孩子選書才會選得更準更好,也才能通過一本本美好的書籍,把各種知識傳達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