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曾兩次放跑元順帝,常遇春怒參徐達,朱元璋為何不處置?

鄭禕晗


常遇春畢竟是常遇春,缺乏戰略眼光,充其量就是一戰將。徐達放元順帝說不定就是朱元璋授意的,如果不是隻能說明徐達高明。你想啊,元順帝為何亡國?不正是因為庸碌無為嘛,但他是元帝國的正統,身份尊貴。殺了他只能讓蒙古換領袖,萬一換了個英明的上位,豈不是成為中華的勁敵;殺了他豈不增加仇恨,永世不得安寧。反之可能會收到七擒七縱之效;反之在元順帝被打服之後,弱勢之時,還要扶持他,甚至冊封他,以確保其在蒙古的統治地位亦是必要的。

如果不是歷代帝王恩威並舉,中華民族今天能佔有蒙古大部嗎?佔領容易,同化難。


化州大叔


其實徐達放走元順帝,是有他的考慮的。徐達與常遇春不同,他不但懂軍事,也懂一些政治。常遇春只知猛衝猛打,純粹的勝敗思維,沒有政治上的考慮。

徐達曾經給朱元璋說,元順帝雖然是戎狄之輩,但是畢竟曾經為帝。倘若我把他抓來交給您,按照慣例還得給個封位養起來。而蒙古人並沒有滅絕,反而讓他們多了一些妄想。

但是您殺了他,又有傷天和,且結下仇怨,不如放他逃去,反正大勢已去,他也做不成大事。有他在,他手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還受一些制約。

加之劉伯溫也曾提點朱元璋,關羽華容道放曹操的故事,朱元璋本來也是能夠明白很多道理的人,深以為然。

既然覺得徐達和劉伯溫的意見不謀而合,自然也就默許了,所以常遇春參徐達時他也不置可否 ,未做處理。


謝金澎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授意,畢竟給徐達天大的膽子他也是不敢這麼做的,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是朱元璋的意思。


理由也很簡單,朱元璋曾經也是元朝的臣民,古人的君臣綱常觀念很深,朱元璋不願意殺了元順帝。可是如果不殺元順帝把他帶回來,於法於理元順帝才是正統,這就會形成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但是如果元順帝跑了,這一切就說得通了,主動逃跑的元順帝“讓”出這江山,那大明王朝的建立也就公平合理了。

徐達兩次放跑元順帝的事情經過是這個樣子的:


朱元璋在稱帝后,命徐達領25萬大軍北伐,一路暢通無阻,沒多久便攻下了通州,此時的元大都已經是近在眼前了。這對徐達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因為只要抓住了元順帝這個前朝皇帝,便是一個不世功勳,加上此時元朝大勢已去,只要徐達一聲令下,元大都不費吹飛之力就會被攻陷,還能活捉元順帝。

但這個緊要關頭,徐達卻命令部隊留守通州整整七天。元順帝見到明軍遲遲沒有發起對元大都的進攻,他也不是傻子,於是元順帝便趁著夜色收拾好細軟,帶著大臣和嬪妃們開健德門逃到元上都去了。等到元順帝逃跑了以後,徐達才下令軍隊攻下了元大都。


徐達在攻下大都後,便繼續帶兵北上,很快又攻到了元上都。這一次元順帝總插翅難逃了吧。但是就是在元上都在被明軍圍得水洩不通的時候,徐達卻命令打開一個通道,元順帝再一次藉著這個“綠色通道”逃離。

元順帝的第一次逃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指揮上的“失誤”,可這一次,很明顯是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的。


難道徐達不知道這屬於通敵賣國的大罪麼?作為一個統軍大帥,很顯然徐達是很清楚這麼做的後果的。加上後來事情敗露,朱元璋不但沒有懲罰徐達,甚至還嘉獎了他,從這裡我們其實已經不難看出徐達之所以敢放走元順帝必定有朱元璋的授意,不然以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來看,徐達必定不會有好下場。

也就是說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實則為朱元璋所授意。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將“綱常”看得非常重的人,畢竟徐達是自己的臣子,朱元璋心裡也不想殺了元順帝,即使是由徐達這個“外臣”來執行“弒君”,也是不行的,為了大明的“正統”。


像素說


朱元璋在和元軍交手的時候,手下大將徐達有兩次生擒元順帝的機會,但是他都故意讓出一條通道,讓元順帝逃跑。為這事,常遇春可沒少打報告,對朱元璋說,徐達是不是要謀反,要變節啊,抓住元順帝殺了,元朝不就滅了嗎,這是什麼情況。朱元璋微微一笑,並沒有什麼反應,也沒有處置徐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元朝並沒有滅亡,還掌握著一部分地區,對朱元璋很有威脅,因此,朱元璋開始北伐,計劃徹底滅掉元朝。

徐達率軍抵達通州,此地距離元大都僅僅二三十公里,而徐達在那呆了7天,啥也沒幹,直到元順帝逃走以後,這才揮軍北上,佔領元大都。這是第一次放走元順帝,要知道,徐達是完全可以生擒或者殺掉元順帝的。

第二次,徐達追到了上都,要抓住元順帝易如反掌,但這一次,徐達命令手下的包圍圈松出了一個小口子,讓元順帝偷偷溜走了。

這下常遇春不幹了,他認為必須要殺掉元順帝,徹底滅掉元朝,斬草除根。他直接上報朱元璋,說徐達有謀反之心,歸順元朝的意圖,朱元璋這回哈哈大笑,告訴了常遇春這其中的奧秘。

原來,放掉元順帝就是朱元璋的意思,是他授權徐達故意這麼幹的。因為,讓元順帝逃走,相當於元朝拱手讓出了江山,而且是順應天意,元順帝畢竟是一國之君,如果殺了他,還揹負弒君的罪名,而放走元順帝,不僅得了天心,也得了民心,一舉兩得。


雨宸看歷史


至正27年(1367年)11月,朱元璋一邊籌備建立大明王朝,一邊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

徐達的大軍一路進展順利,洪武元年(1368年)7月底,徐達攻克通州,包圍元大都。然而就在這最關鍵的發起攻擊的時刻,徐達卻意外地命令部隊在通州修整7天,而且在包圍元大都的包圍圈上,留下了一個缺口。

“圍城必缺”,何況是元朝的國都,牆高池深,人口眾多。果然7天后徐達命令部隊對元大都發起攻擊,毫無意外的是,元大都幾乎變成了一座沒有任何守衛的城市。就在這7天裡,元順帝帶著嬪妃和大臣們從建德門出逃,從容地逃到元上都去了。

但是讓常遇春等人疑惑的是,徐達似乎是故意放走元順帝的,因為徐達似乎一直準確得到元順帝已經逃離,而且暫時不可能被了追上,才下令進攻元大都的。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更是進一步證明了常遇春等人的想法,徐達就是故意放跑元順帝的。

到了10月份王保保在韓店重挫明軍,元順帝得知消息,很開心,封賞了王保保為齊王,叫他趕緊“光復”元大都。但是結果很打臉,王保保在山西的老巢被徐達給端了,自此元朝的勢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

元順帝很沮喪,身體也不行了,連朝都不願上了。到了至正29年,也就是洪武2年(1369年)6月13日,明軍又來了,徐達又包圍了上都,結果徐達估計重演,要知道元上都可沒有元大都那麼高牆深池。徐達繼續開了個口子,故意等著元順帝逃跑。結果元順帝跑去了應昌,最終病死在了那裡。

這下常遇春真的就出離憤怒了,準備上書朱元璋,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這豈不是通敵賣國?

但是徐達說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足見徐達不只是一個軍事天才,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元順帝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曾久居帝位,足以號令天下。如果他被抓到了,讓皇上如何處置?”

的確這件事情應該是徐達再三深思過的,即便朱元璋沒有和徐達討論過這件事情,但是很顯然,徐達所做的這個決定也是完全符合朱元璋對元朝的既定政策的。除了打,更重要的是拉,當然拉的不是元順帝,而是元朝遺民的人心。

第一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是因為當時元朝在北方還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特別是山西、太原這些重鎮都還在元朝的手裡,向來北伐難成功。華容道捉放曹,元順帝不死,北方的割據勢力都還有個掣肘,便於自己分而擊之,各個擊破。就像後來王保保不是為了“光復”元大都,哪來讓徐達尋得機會剿滅他的老巢?

第二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更多是為避免做左右為難的選擇題。而這次朱元璋從出兵開始,打著的旗號,其實就是為了做好統戰工作。北方新復,尚未穩定,多民族雜居較多。如果朱元璋殺掉元順帝,北方各族必然人人自危,奮起與大明為敵,北方得而復失,也絕不是說笑。如果不殺元順帝,尊他為王,那麼自己出師之名必然名不正言不順。自己北伐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元順帝就是胡虜,而如今你尊他為王,哪怕跟此前的一樣流放到某個地方,都代表了你的檄文說的就是一句假話。所以無論如何處理對朱元璋都是難題。

而最得力的下屬就是從來不把難題交給領導。所以徐達此舉堪稱完美。元順帝這個尊號,其實就是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賜予的。等朱元璋坐穩天下之後,他正式承認了元朝的衣缽正朔。




炒米視角


咱們先了解一下元順帝,他不像徐達、常遇春那樣出名。徐達、常遇春是明初名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元勳,大家很熟悉。

元順帝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同屬一類型的人。

元順帝繼位之初,重用丞相脫脫,改革吏制,勤於政事,試圖扭轉元朝頹勢,剛開始還是卓有成效,史稱“至正新政”。

但是元順帝到了晚期,沉溺享樂,加上改革不徹底,沒有從根源清除朝廷的貪汙腐敗,以致引起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以朱元璋為首的紅軍起義軍脫穎而出,徐達和常遇春就是消滅元順帝的主力將領。



朱元璋帶領紅巾軍經過15年的征戰,把元朝勢力趕到了北方(以元大都為中心的區域)元朝滅亡是遲早的事。

此時40歲的老朱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史稱“明太祖”。

此時老朱並沒有忘記北方還有個元朝殘存政權,在稍作休整後,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

徐達、常遇春帶軍隊從南京出發,一路披荊斬棘、勢如破竹,很快攻到了通州。

元大都建在現北京故宮附近,也就是說,徐達和常遇春離元順帝居住的皇宮僅三十公里的距離。元順帝甚至能聽到徐達大軍人歡馬嘶的聲音。

如果徐達一鼓作氣拿下元大都,元順帝必定插翅難逃。

令人意外的是,主帥徐達竟然下令原地休息,副帥常遇春有點蒙,不知徐達葫蘆裡賣得什麼藥?於是提醒徐達應該直搗“黃龍”,可徐達直接拒絕了。



這廂元順帝一看真乃天賜良機:“明軍不攻擊反而原地待命,不跑還待何時?”

元順帝帶領文武大臣、後宮嬪妃,打開城門,腳底抹油一溜煙往北敗逃。

六天後,徐達才下令進入元大都,稍事休整,次日下令追擊元順帝。

不消半月的功夫,徐達帶領大軍在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一帶)包圍了元順帝。當時常遇春高興地對徐說:“活該咱哥倆露臉,捉住元順帝向皇上請賞去”。

徐達沒有接常遇春的話,而是下令包圍圈閃開一個缺口。常遇春一聽勃然大怒,這不是要放元順帝一馬?老常愛憎分明是個暴脾氣,揮刀要砍徐達,徐達命手下把老常捆起來關進了小黑屋。

元順帝正在焦急萬分想脫身時,探馬來報:“不知為何徐達包圍圈閃開了一條通道,皇上我們該怎麼辦?”

元順帝一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現在不跑更待何時?賭一把吧!”於是元順帝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從閃開的缺口衝了出去。

接連兩次放走元順帝,常遇春一想:“肯定是徐達和元順帝勾結好了,說不定徐達收了元順帝賄賂想當叛徒!”



憤怒的常遇春在元順帝逃跑的第二天,就向老朱做了彙報,老朱接到信後不置可否,“嘿嘿”一笑,並沒有處置徐達,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從南京出發北伐時,軍師劉伯溫就向老朱獻計說:“皇上,你囑咐徐達,只把元順帝往北驅趕,千萬不能讓他活捉或者殺死元順帝。”

當時老朱也不解,問老劉為什麼?

劉伯溫反問老朱:“皇上可看過《三國演義》嗎?

老朱說“看了不下五遍了”。

老劉說這就好,你忘了諸葛亮為何讓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一事了嗎?老朱猛然恍然大悟,拍手大笑道:軍師妙計安天下,佩服佩服!”

於是老朱暗授徐達只顧驅趕,不必活捉。

也就是說,徐達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朱元璋旨意所為。

朱元璋為何要放過元順帝呢?

親們想一想,徐達捉住元順帝后要交給老朱發落,你說老朱是殺還是放呢?



如果老朱殺元順帝,畢竟元順帝曾經是一國的皇帝,再不濟也有擁護他的人,殺死元順帝有可能激起殘餘力量的反抗,激起民變。再者說了,老朱還是很感激元朝的,他曾說,“咱們吃的穿的都拜元朝賜給。”還不如把他趕到天涯海角呢。

如果不殺元順帝,留在身邊不是,放逐他也不是。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抓住元順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思來想去,趕跑元順帝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徐達放過元順帝,常遇春不知內情,徐達為了防止洩密當時沒有告訴老常實情,事後二人和好如初。


秉燭讀春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能打下大明江山,與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將有很大的關係。而在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中,徐達又最為朱元璋倚重。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死後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如此優渥的賞賜,可見朱元璋對徐達有多麼信任。


朱元璋在和元軍交手的時候,手下大將徐達有兩次生擒元順帝的機會,但是他都故意讓出一條通道,讓元順帝逃跑。為這事,常遇春可沒少打報告,對朱元璋說,徐達是不是要謀反,要變節啊,抓住元順帝殺了,元朝不就滅了嗎,這是什麼情況。朱元璋微微一笑,並沒有什麼反應,也沒有處置徐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徐達2次放過元順帝的經過

第一次:徐達放走元順帝

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元朝並沒有滅亡,還掌握著一部分地區,對朱元璋很有威脅,因此,朱元璋開始北伐,計劃徹底滅掉元朝。

徐達率軍抵達通州,此地距離元大都僅僅二三十公里,而徐達在那呆了7天,啥也沒幹,直到元順帝逃走以後,這才揮軍北上,佔領元大都。

這是第一次放走元順帝,要知道,徐達是完全可以生擒或者殺掉元順帝的。

第二次:徐達放走元順帝

元順帝在上都開平的時候。這元上都也是之前的首都,只是後來政權南遷,所以在北京又建立了元大都。這徐達很快把元順帝攆到了上都開平,並且圍了起來。但是這一次徐達又故意留了一個缺口,再一次讓元順帝跑了。


這下常遇春不幹了,他認為必須要殺掉元順帝,徹底滅掉元朝,斬草除根。他直接上報朱元璋,說徐達有謀反之心,歸順元朝的意圖,朱元璋這回哈哈大笑,告訴了常遇春這其中的奧秘。

朱元璋為何不處置徐達?


徐達曾說:

“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是一介夷狄,但再怎麼說也是做過皇帝的人。如果把他俘虜了交給陛下,陛下是該封他當個諸侯王當呢,還是直接殺了他?雖然陛下授命於天,但公然殺掉曾經的皇帝仍然是大逆不道之舉。這樣燙手的山芋,還不如放了他。”


原因一:朱元璋曾經也是元朝的臣民,古人的君臣綱常觀念很深

朱元璋不願意殺了元順帝。可是如果不殺元順帝把他帶回來,於法於理元順帝才是正統,這就會形成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但是如果元順帝跑了,這一切就說得通了,主動逃跑的元順帝“讓”出這江山,那大明王朝的建立也就公平合理了。

原因二:如果徐達抓住了元順帝,朱元璋還真不好處理他。

元順帝在他眼中,是一個燙手山芋。關,關不得。關的話,一山不容二虎。殺,殺不得。殺的話,朱元璋沒法樹立忠貞的典型。以免明朝的日後犯上作亂,起弒君的念頭。崇禎帝死後,李自成還將他好生安葬。而且朱元璋的目的,也只是把他們趕回草原。如果真殺了元順帝,蒙古人的復仇火焰會燃燒起來,畢竟元順帝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屬於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高的威信。


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也曾開導老朱,說“皇上可記得《三國演義》中,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的典故?”朱元璋才恍然大悟,誇讚劉伯溫“妙計安天下”。


據《明史》記載:徐達在汴梁時就曾與朱元璋探討過關於元順帝的問題。當時徐達問朱元璋:

“如果元帝逃跑,是否需要乘勝追擊?”

朱元璋答道:

“只需趕出塞外就行。”

所以徐達是早就吃了定心丸,才敢這麼做。而且元順帝是位荒唐的皇帝,把他趕回塞外繼續霍亂蒙古,這也是朱元璋和徐達樂意看到的。否則,元順帝一死,蒙古貴族擰成一股繩,將更難對付。


總結:放掉元順帝就是朱元璋的意思,是他授權徐達故意這麼幹的。因為,讓元順帝逃走,相當於元朝拱手讓出了江山,而且是順應天意,元順帝畢竟是一國之君,如果殺了他,還揹負弒君的罪名,而放走元順帝,不僅得了天心,也得了民心,一舉兩得。


路之意


徐達在歷史上確實有對元順帝沒有窮追不捨,使元順帝逃脫的事蹟。不過,要說是徐達主動放跑元順帝,那可就是冤枉徐達了。常遇春之所以要參徐達,主要原因是放跑了元順帝,自己就得不到大功,惱羞成怒之舉。

本來,這些記載在正史中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在明朝陸深的《玉堂漫筆》和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卻出現了歧義。

明初功臣中,文官以李善長為首,武將以徐達為尊,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歷史。在朱元璋晚期,大殺功臣,能夠活到最後的一、二等功臣已經鳳毛麟角了,傳說徐達也是在背部發疽時被賜以蒸鵝害死的,筆者認為這純屬臆測。這個話題不是本文所討論的,本文所要討論的是在明朝初年,徐達率領大軍北伐(這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成功的北伐),在可以將元朝徹底滅亡時,卻放走了元順帝這個事件的真偽。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河南,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七月,在各路大軍的配合下,徐達掃清了元朝大都外圍的殘存實力,一路北進,勢如破竹,前鋒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於二十八日夜間攜太子、后妃開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或者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佔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這一段史實本來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在明朝陸深的《玉堂漫筆》中記載:

徐達之蹙元順帝於開平也,開一角使逸去。常遇春怒無大功,達曰:“是嘗君天下,將裂地封之乎......則縱之固便。”

這段話說的意思是,徐達把元順帝圍困在開平的時候,開了一個角放走了他,常遇春因為沒有捉到元順帝,沒有立下大功勞而發怒,徐達對他說,元順帝是個曾經做過皇帝的人,你把他捉來如何處理啊,裂土封王嗎?既然不好處理,那就放他走吧,反正他也翻不起什麼浪!

第二段記載來自於明朝徐禎卿的《翦勝野聞》,描述的也是徐達在追擊元順帝時,忽然下令班師,常遇春大怒,飛馬回去向朱元璋報告徐達謀反。徐達知道常遇春回去一定打自己的小報告,於是也率軍回來了,單獨地向朱元璋彙報這件事情,說法和上面差不多,也是捉住元順帝不好安排,還不如放走了事云云。

這兩段記載有明顯的錯誤:

其一、徐達率軍在八月攻克大都,而元順帝在七月末已經逃跑了,先進到大都城下的不過是先鋒部隊,人數不足以全面圍困大都,護衛元順帝逃跑的部隊一是人數不會少,二是戰鬥力不會弱,三是戰鬥意志不會差,所以根本不可能有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的事情發生。

其二、元順帝逃到開平後,是常遇春率軍在洪武二年前去討伐,徐達當時正在陝甘地區的鞏昌、臨洮、慶陽與元朝李思齊部作戰。常遇春在戰敗元軍,攻克開平後,元順帝已經遠逃沙漠了,所以既不存在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一事,也不存在常遇春回朝向朱元璋打小報告一事。常遇春就是在開平一役回軍時卒於柳河川(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這也是常遇春死後被封為開平王的原因。

徐達一生小心謹慎,遇大事從不敢自專,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每當遇到重大軍情,都要向朱元璋請示彙報。朱元璋非常滿意徐達的忠誠,滿意之餘,卻對徐達說:“將在外,君不御。也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徐達率軍進攻北元王保保的時候,胡大海的兒子胡德濟違令當斬,徐達因為他是已死功臣之子,並沒有下令殺他,而是裝上囚車送給朱元璋處理,朱元璋很滿意這種做法,但是卻說,你是想效仿衛青不殺蘇建嗎?從今以後,這種事情你自己決定就可以了,不用事事請示。

從以上這兩件可以看出,徐達的不敢自專到了什麼程度!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兩個王朝之間的滅國大戰,不經請示就敢於擅自放跑敵方皇帝?筆者是不敢想象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那麼,在這場大戰之前,朱元璋與徐達君臣之間對於元順帝的處置難道就沒有什麼預案?有的!

據《明史》記載,在明朝大軍掃清外圍,就要進攻大都之前,朱元璋來到汴梁(開封)進行勞軍和戰前動員,君臣二人之間有過一番對話:

徐達:打下大都後,元順帝如果向北逃走,是否需要窮追不捨,直至捉住他啊?

朱元璋:元朝氣數已盡,要是元順帝逃跑了,就叫他自生自滅吧!你們出塞之後,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要冒進。

君臣二人之間這番私密談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明軍攻下大都之後,元朝在長城之內的統治基本結束了。而在塞外,元朝仍然有著很強的實力,就像洪武五年明軍進攻北元的戰役中,三路大軍中徐達和李文忠分別戰敗、只有馮勝和傅友德率領的一支獲勝,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明朝六次攻擊北元,才基本消除了北元的勢力,可見北元殘餘勢力之強!

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更是遷都北京,以帝王之尊行戍邊之事,這雖然是明朝帝王有血性,有責任和擔當,可也是無奈之舉!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徐達戰前制定的戰略大計是正確的,這也就是徐達在攻取大都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元順帝,而是穩紮穩打、不冒進追擊的原因,後人不察,總是憑著感覺來發表看法,誤導後世幾百年啊!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有了朱元璋和徐達那一番對話,才使得徐達有底氣沒有窮追元順帝。常遇春不知道這回事,所以才會做出要參徐達這種事情來。


萬事之始


一、元順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燙手山芋

雖然朱元璋的義軍,是以推翻元朝為宗旨,但是,元順帝畢竟是他們曾經的皇帝。而且元順帝在位時,還算是一個好皇帝。他積極有為,恢復了科舉制,讓漢人中的讀書人有了出頭之日。他還減免了苛捐雜稅,在百姓心目中有一些威信。元朝對待百姓還是可以的,以致於元朝滅亡好多年,大明帝國建立很多年時,依然有好多人懷念元朝時的統治。只是元順帝有些生不逢時,他在位的情境和崇禎帝的情況有些相若,都遇到了天災,導致民不聊生。個別貪官又魚肉百姓,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造的反。如果徐達抓住了元順帝,朱元璋還真不好處理他。元順帝在他眼中,是一個燙手山芋。關,關不得。關的話,一山不容二虎。殺,殺不得。殺的話,朱元璋沒法樹立忠貞的典型。以免明朝的日後犯上作亂,起弒君的念頭。崇禎帝死後,李自成還將他好生安葬。而且朱元璋的目的,也只是把他們趕回草原。


二、放元順帝逃跑比殺了更有價值

如果真殺了元順帝,蒙古人的復仇火焰會燃燒起來,畢竟元順帝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屬於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高的威信。元順帝被朱元璋殺死後,他們會變得空前團結,更加抵制朱元璋的義軍,那麼義軍的死傷會更多。如果放跑了元順帝,蒙古人的抵抗意志會因元順帝的放棄而土崩瓦解。領頭的皇帝都熊了,蒙古軍隊的軍心也就失去了。這樣朱元璋的義軍,就會以最少的傷亡,取代元朝的統治。


枕史潤智


在1368年,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他其實還沒掃平寰宇,但是當皇帝這事他著急,所以在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發動了北伐大軍去打元順帝。


徐達一共有兩次機會可以抓到元順帝。第一次是徐達率領的大軍到達河北通州的時候,和元順帝所在的元大都只有一兩天的路程,徐達要是來一個急行軍,元順帝就涼涼了。但是徐達一連在通州停留了7天之久,啥也沒幹,讓元順帝半夜從健德門跑了。

第二次是元順帝在上都開平的時候。這元上都也是之前的首都,只是後來政權南遷,所以在北京又建立了元大都。這徐達很快把元順帝攆到了上都開平,並且圍了起來。但是這一次徐達又故意留了一個缺口,再一次讓元順帝跑了。

這時候大將常遇春不樂意了,在他看來逮住元朝皇帝那是頭功。徐達幾次三番的故意放走元順帝,那不白白浪費了立功的機會。


徐達是這麼回他的:“元順帝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曾久居帝位,足以號令天下。如果他被抓到了,皇上怎麼處置他才好呢?是要封他為王為侯呢,還是殺了他出氣?我認為皇上兩者都不會做,所以我故意讓他逃跑,這樣最合適。”

話雖是這麼說,但是常遇春心裡還是不舒服。所以常遇春回到京師就嚮明太祖朱元璋打小報告,說徐達故意放走了元順帝。

朱元璋是什麼反應?他根本就沒反應,這就代表了朱元璋其實很欣賞徐達的做法,這才是一個好下屬。像常遇春這樣的猛將,打仗可以,玩心眼就不如徐達了。


徐達的故意之舉,實際上是因為他揣摩透了明太祖的心思,替明太祖省掉不少麻煩,這從朱元璋早期遙封元順帝、赦免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並封其為歸命侯而不殺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