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


【階段特徵】

秦漢時期是結束春秋戰國諸候混戰局面之的“大一統”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徵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歷史時期,也是當時社會政治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上從停滯倒退狀態到初步恢復發展的時期。

【基本線索】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


1、 政治方面:

(1) 政權總體穩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本階段先後經歷了秦朝、西漢、東漢三個時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月220年),政治上實現了“大一統”,政權穩定,秦、西漢、東漢政權的更替都是由於統治後期階級矛盾尖銳,在農民戰爭的打擊下滅亡或名存實亡(即瓦解),然後被地主階級的裡帶人改朝換代。但這些王朝統治期間,也出現一些不穩定因素,如東漢的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

(2) 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後,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構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些措施包括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文化措施和軍事措施等方面。西漢建立後,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礎上,又著手採取措施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東漢時期儘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受到一些衝擊,但未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政治制度。

2、經濟方面:

秦朝統一後,結束了諸候混戰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產。西漢初年,統治階級實行了與民休息,恢復生產的經濟恢復措施,出現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漢武帝時,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東漢初年,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因此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安定局面。

3、民族關係方面:

秦漢時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是有和平、有戰爭,和平多於戰爭,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和睦友好的。

(1) 秦統一後,擊敗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修築長城。征服越族地區後,加強行政管理,移民50萬到該地區,將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越族地區,促進了那裡的生產事業的發展。

(2) 西漢時期,漢高祖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擊敗匈奴,使西北邊郡得到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雙方加強聯繫,共同發展。漢武帝還在西南少數地區設郡,加強聯繫。漢武帝時在南越設南海九郡,進行有效管轄。

(3) 東漢初年兩次出兵擊敗匈奴,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繫。

4、對外關係:

漢朝空前強大,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其影響突破了東亞的文化圈,遠及歐洲和非洲。

5、文化方面:

由於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得到加強,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在當時世界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哲學、史學也有傑出的成就。文學、藝術各放異彩。

【基礎知識彙總】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背景: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背景

(1)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2)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

(3)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對本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併戰爭統一天下。

(4)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後,也渴望統一。

(5)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

2.過程

(1)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

(1)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繫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各民族間聯繫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合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權力: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3)特徵:皇位世襲,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主要官職

①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③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④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特點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3)影響:

利: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3.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隨著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誌著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秦統一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點:

(1)原因

①經濟上,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

③思想上,法家“集權”理論的影響。

(2)基本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

(3)特點

①皇權的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級官吏;皇帝從決策到行使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③皇權藉助於神權來鞏固和加強;以文化專制來鞏固政治專制。

④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伴隨於中央集權制度。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由來

(1)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併的地區設郡縣。

(3)秦統一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

2.內容

(1)行政區劃

①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②縣以下設鄉、裡等基層行政機構。

(2)官僚機構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彙報工作。

②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③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1)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繫的,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諸侯國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獨立性,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