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思:我們的傳統生活習慣中,哪些是應當改變的陋習?

保健生活錦囊


我覺得在疫情橫行的今天,最最重要的應該是人們思想上的改變,全球變暖了,知道要保護環境了。下酸雨了,知道不能亂排放廢氣廢渣了,疫情爆發了,知道不能吃野味了。當死神在一次揮起鐮刀行走在大地之時,我們是否又會在一次的想起,哦,原來不能這樣、這樣。所謂的陋習,都是建立在落後的思想上。思想上不升華,告誡永遠都只是對牛彈琴。


嘆月數星


威海張姐觀點: 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沉痛的教訓,我們應該好好反思我們的一些陋習了。

第一條 拒絕野味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話太經典了。可是我們中國人還是以吃野味為榮,有人還特意顯擺,好像只有富豪才可以配吃這些。我就想問問這些人,這個蝙蝠有什麼好吃的,難道看到它不會想到女巫之類的感覺嗎?寧吃飛禽一兩,不吃走獸一斤,這都是什麼邏輯?這種傳統習慣應該改改了。

第二條 使用公筷 中國人一貫熱情好客,酒桌上不熱情,就好像招待不周一樣,非得酒肉不斷。喝到興奮時,說話的唾沫星子滿嘴噴,酒也到處撒,筷子亂放亂夾,你說這菜還怎麼吃。嘴裡含著飯,大聲說話,想想就噁心。餐桌文化確實應該跟西方學習學習,文明用餐多好。

想到這就先寫到這吧,大家多提建議,從我做起,慢慢的改變身邊人,相信過幾年後,人們的整體素質高了,一些陋習會逐漸消失的[微笑],我們一起!




威海張姐


我們真應該反思了!上坡路走了很長的時間,應該停步歇歇腳,想想走過的路程,慮而後能得!自古以來,當社會道德普遍低下甚至道德淪喪時,往往會有災難或者瘟疫流行。究其原因是因為心不仁慈,唯利是圖,不講誠信,為富不仁,霸權欺凌,恃強凌弱,不忠不孝,如此這般違反天道,天必懲之!頭頂三尺有神靈,只有敬畏生命,敬畏祖宗,敬畏蒼天,敬畏自然,才會無咎!為官者若無才無德,德不配位,必受懲處,故應盡責親民;為民者若不安守本分,遵道守法,必有餘殃,故要勸君慈善!經歷此疫,我們要珍惜健康自由,拋棄揮霍無度;要學會勤儉節約,唾棄浪費汙染;要注重文明互助,捨棄自私自利;要學會保護動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恩賜的一切,不要破壞自然環境。由此,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必將迎來輝煌復興!


成成是成成


中國五千多少歷史長河中,積累和沉澱了無數的文化瑰寶,題目中的一些日常習慣有一些也在其中被我們代代相傳。比如俗語有云: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這是一句經典的俗語,看起來表面上是在說,食物不一定是越乾淨越好,但實際上,這句話蘊含了很多道理。

“不乾淨”並非我們所認為的上面有泥土、灰塵什麼的,而是一些細菌的存在,這些小東西被我們隨食物吃掉反而是有益處的。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會通過自身的調整,對其進行識別併產生響應的抗體,當然,一些益生菌的存在反而會有好處,因此才有了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俗語。

但話說回來,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們的傳統生活習慣中,有哪些是應當改變的陋習呢?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次疫情大部分危重病人均為有基礎性疾病的或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因為社會的快節奏,讓我們忽視了自身的保養。我們缺乏運動,即便是你每天上下班很辛苦。我們缺乏營養的均衡,即便是我們每天的伙食很好。這些都是遠遠不夠的。運動不是你每天擠地鐵就可以的,伙食好不代表著你吃的就健康。每天的不規律作息時間加上暴飲暴食,飲酒吸菸等等都屬於我們日常的一些陋習。

下面詳細舉例說一些日常的不良習慣。

1、你家廚房用品種,有紙巾和抹布的存在麼?

想必大家都會有這麼一個習慣,鍋碗瓢盆,有水漬,用抹布或者紙巾擦拭一下就可以使用了。那麼,我想問,您使用的抹布多久清洗一次?清洗後是曬乾?還是放在廚房內陰乾?紙巾選擇的是哪一種?廚房用紙?還是母嬰衛生紙巾?

其實這種習慣中的乾淨與否是相對且無法避免的。抹布特別是廚房專用抹布,是特別容易滋生細菌的。我們原本通過清水洗淨的器皿,原本表面得灰塵等已經被沖洗乾淨,但是通過抹布的擦拭會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重新被沾染。

這個問題,就牽扯到“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道理了,建議針對這種抹布,經常進行清洗和太陽直射曬乾。多準備幾塊進行替換。

2、隨地吐痰,肆意咳嗽打噴嚏。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些人,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在某些環境下,打噴嚏或者咳嗽不用手遮擋,而且發出聲音很大。這些習慣要摒除。通過這次疫情,我們都知道,飛沫傳染是這個“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渠道。而飛沫主要部分來源於我們這些不良的習慣。

3、寵物隨地大小便。

走在馬路上,隨時有面臨著“踩雷”的風險,一旦被“中招”會很影響心情。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吧!很晦氣很惱火。現代社會很多人喜歡養寵物,但是也隨之而來的是對寵物的放任,我相信你們會很頭疼小狗在騎車輪胎上小便,在馬路上大便的現象吧,但是主人的有效制止我相信會讓這種現象減少甚至消失。

4、外邊是光纖的王,內裡是邋遢大王

平日裡,穿著打扮都很好,回到家中,臭襪子一個月不洗,髒衣服隨地亂扔,垃圾堆滿了不到掉,廁所便紙堆的有小山那麼高。這些生活習慣存在於現在的年輕人中不在少數。真的好麼?這也是陋習。

5、中國式過馬路,帶來諸多安全隱患。

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中國人都有一個從眾心理,認為集體的意識就是好的,這個習慣應用在不同場合確實是好事兒,但在過馬路上確實不安全。

6、有福同享的共享方法不一定可取。

比如,有好吃的,送給你點兒嚐嚐。這種習慣可以增加鄰里感情。但在這次疫情下,這種習慣也可能導致疫情的傳播。

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來了有好酒,做幾個菜,一起聚一聚。一年未見的老友,三五成群,吃個飯喝喝酒,談談一年未見的感受。原本不可厚非,但疫情之下,群體傳播風險更大,所以這次疫情這種現象不可取。

8、奇珍異獸不可食用。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個習慣,我們什麼都可以吃,而且要吃的精彩和出奇。但我們忽略了一些我們並不知道的危險。那些新奇特中有我們並不知曉的細菌病毒。但我們仍然選擇去嚐鮮。什麼螞蚱,老鼠,穿山甲,蝙蝠等等,只要是我們見到的,都想去嘗一嘗什麼味道,更有甚者以此為榮的炫耀出來。這次疫情包括2003年的非典,讓我們深受其苦。這種不可取。好奇害死貓啊!

上面這些舉例,並不一定完全符合題目,但是也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有善意的,也有無意識的,有自我的單獨個體習慣,也有群體效應的從眾意識。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絕大部分人真正的做到了宅在家中,也都做的很好,但為了您和您的家人的健康,有些習慣一定要在今後的生活中慢慢改變。

多運動,合理運動,膳食均衡搭配,提高我們自身的免疫力這才是最佳方案。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吧!


京漂一枚


這次的疫情,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容易感染,這是與我們很多人的飲食習慣有關係的,那就是平時過多的寒涼食物如水果,脾酒,飲料,還有過食脂肪類的食物,海鮮類的食物,長時間積累本來就容易導致身體免疫力的下降,再加病毒的特性與人的身體的特點有著巨大的相似之處,二陰走到一起,便會快速將人打倒,包括癌症也具有這一特點。所以提供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飯菜儘量做到吃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吃不完再放冰箱冷藏,平時儘量少加糖,雞精在蔬菜裡,適當的時候可在湯中少加點花椒,多加點生薑,這樣有利於在平時就可以改善人的體質。


雨後滴水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關於“吃”,畢竟“病從口入”嘛。

一大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團團圓圓,卻每人一雙筷子,唾沫星子滿盤跑😂更有甚者,就是一些熱情的長輩或主人家,特別愛勸酒勸菜,再熱情的,就直接把菜夾到你的碗裡來😂

長輩或主人家當然是一片好意,但是首先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人吃菜都有自己的喜惡,若是自己平常吃的倒還好,有時他們夾的,偏偏就是自己平常碰都不碰的,夾來碗裡,吃又吃不下,不吃似乎又對長輩或主人家顯得不夠尊重,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那些長輩或主人家為你夾菜的筷子並不是公筷,而是那雙他/她就著飯菜在嘴裡嘬了無數回的筷子😂



受老公影響,我現在到哪裡都會用公筷,便開始想不明白,咱中華文明幾千年,做什麼都很講究,為啥在筷子這件事上,卻偏偏完美的忽略了😂

其實這個習慣想改變也並不難,只要自我堅持,久而久之,身邊的人自然也就會跟著改變。



上面我已經提到,使用公筷,我也是受我老公的影響。剛認識我老公時,他便用公筷,最開始,覺得他挺奇怪,可是久而久之,大家也習慣了,只要有他在的餐桌,就都會習慣性擺上公筷。再後來,大家自己也習慣了,即使他不在,公筷也自然而然擺上了桌。

所以習慣這個東西,只要自我堅持,身邊人多數都是會尊重的,一些好的習慣,不僅能得到尊重,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你覺得呢?


木頭色66


中國人有自己的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血液裡也傳承了華夏民族的烙印,中國人與西方人是兩類不同的種族,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中國人的祖先教育我們吃熟食,喝熱水。這樣才能不生病,而西方人的祖先教育西方人是喝酒,喝生水喝冰水可以不生病。兩種方式都流傳了幾千年了兩類人的血液裡打下了烙印。現在的國人學西方人吃半生不熟的食物,喝冰水,冰啤酒。這樣怎能不生病,體質虛弱是正常反應的。我們的祖先教育:上醫養生,中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不要等到病很了,才想著去治療。最好的方法是養生,掌握身體的陰陽平衡,正氣內存,邪不可侵。有了好的身體,瘟疫來了你也不會有事的。也不要學習西方人的超前消費理念,現在看到了嗎?沒有儲蓄的人現在該跳腳了吧!





水幕華


1.首先要杜絕吃野生動物,這一點來說單單從道德的角度來要求是不夠的,有些人跟他講要保護動物保護自然根本沒用,必須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條例,對於那些觸犯法律者必須嚴懲,這次疫情給人民的身心財產給國家都是重擊。

2.切菜板分開使用,一些生肉中帶有很多病原體,布氏桿菌病等等好多病與生肉中帶有病菌有關,另外肉應該煮熟吃,部分人群喜歡吃生肉,這個看個人喜好了,不提倡但是不能明文禁止,家庭裡切蔬菜和水果的菜板與切肉類的分開,刀具分開使用。

3.有人說家庭使用獨立的餐具,在中國這恐怕能做到的家庭極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這很難改變,但從國家開始積極宣傳,還是能慢慢接受的,尤其在年輕人當中,老一輩人可能思想比較頑固,短時間難以接受,只要從年輕人心中改變這一習慣,以後這一用餐習慣改變還是大有可能的。

4.戴口罩,大多數人沒有這一習慣,即使配戴了,正確使用口罩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公共場合配帶口罩還是很有必要的,可減少呼吸道傳播風險。

5.養成勤洗手的好喜歡,現在大多數人還是能做到飯前洗手的,但仍需加強宣傳。


全世界你最有腦子了ok


最重要的是要分歺制,即使是家庭成員也要分食用公筷。

大家在一個盤子裡翻來覆去挑食極不衛生,如果家庭成員有患了肝炎或者胃炎,以及其他傳染病容易傳染給全家。

分歺制每人用一個盤子,燒好的菜再用公筷和勺子分到各人盤中,這樣就不吃別人的吐沫了。

希望以後飯店也要強制性的,採取分食制,改變多年的陋習。

還有一點不耍吃野生動物,不耍吃生食動物肉,魚片等。


崇文重教


疫情反思我們傳統的生活習慣中最該注意的是,不要再吃野生動物了

這次疫情的源頭就是吃野味造成的

穿山甲很多人熟悉的動物,一部葫蘆娃是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可是現在它已經是頻危物種!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詩寶教授說:“穿山甲的胃能裝500克左右的白蟻。一隻3公斤左右的穿山甲,一次就能夠食用300克至400克的白蟻。一片面積在250畝至450畝的森林,只要有一隻穿山甲,就可以免遭白蟻的破壞。因此,穿山甲也被稱作‘森林衛士’。”

很多人很好奇,穿山甲是怎麼被逮到的

穿山甲身上有很多堅硬鱗片這可以保護它不收到傷害,只要遇到危險他就可以龜縮成球狀。可是它這樣的防禦措施確實更好的方便捕獵他。只要彎腰伸手一隻穿山甲就到手了。

它沒有牙齒,視力也很差,沒有攻擊性現在根據最新的報告顯示穿山甲珍貴程度已經遠超大熊貓。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我們每個人都做到不吃野味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想方設法的去捕獵它們。世界這麼大給它們一個容身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