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等“疫情拐點”的我們

距離這次疫情的發生已經過去20多天,這些天,估計大家都是早上起來就刷手機的最新數據,看看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死亡率、治癒率,然後開始看各種關於疫情的新聞,因為我們太想在新聞中等到一些好消息,所以每當有專家提到“拐點”這個詞的時候,我們都會特別激動,趕緊奔走相告,轉發朋友圈。

我們在等待“疫情拐點”到來之時,先來深入瞭解下什麼是“疫情拐點”,以及對我們的意義。

一、何為“疫情拐點”

<strong>①拐點

說到“疫情拐點”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下,拐點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拐點(inflection point)原本是數學名詞,拐點在數學上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直觀地說拐點是使切線穿越曲線的點(即曲線的凹凸分界點)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strong>②那麼何為“疫情拐點”

疫情拐點,是指在經過這個“點”之後,確診病例曲線還會繼續上升,但增速放緩,並在達到最高點之後開始降低。

<strong>③“疫情拐點”的意義

疫情的拐點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拐點的出現,將會給衛生政策制定、病情控制方案、乃至大眾的日常生活都帶來影響。

<strong>④“疫情拐點”何時出現

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專家學者明確表示拐點已經出現,為什麼?

因為拐點的出現會根據流行病學模型來得出,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擬合新冠肺炎的累計發病數據,來推測發病高峰、發病持續時間、累計發病人數,並繪製出流行曲線,掌握疫情動態。

但是,模型中的分析及預測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比如人和人之前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差別不大、傳播途徑易於實現及綜合預防指數相對不變。這些前提條件中的任何一項發生改變,都會影響到流行高峰及流行態勢的變化。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由此看出“疫情拐點”的判定是非常複雜的,但是近日看到很多人斷章取義一些專家學者的話,並大肆宣傳“拐點”已經到了,這是非常危險的。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例如:2月16日,央視專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有媒體援引王院長裡的話稱:“真正的疫情拐點已經來到。”並且在看不到原視頻的情況下,會有很多人因此放鬆警惕,甚至認為疫情已經結束了。

王院長的原話:“我觀察到的近五天以來,我們自己幾個點,我看到的數字,是在消耗存量的過程中。這個數據跟能力有關,可能外界看著數字在增長,但我認為目前是在消耗存量,所以我是很有信心的。發熱的數量在下降,它是有坡度的穩穩的在降,沒有反彈過。”

“我認為疫情拐點已經到來,只是,還有很多的存量。”

我們的每個人都在等著好消息的出現,但是一定不能在沒有得到權威認證之前肆意宣傳,要耐心等待。

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轉而看我們自己,<strong>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理也需要拐點,甚至比疫情本身更加重要,本次疫情屬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不同於一般的自然災難,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地方都非常重視,防疫措施做得特別嚴格,我們每個人也非常緊張。

疫情已經到了非常重要的時期,我們的心一直跟著起伏,現在大部分人還沒有完全復工,有的在家辦公,有的直接是在家休息狀態。

處理好自己情緒很重要,疫情需要拐點,我們心理也需要拐點。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何為“心理拐點”即在環境下,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時,能夠快速調整心態。

當人長期在一個環境下保持一種狀態時,會出現負面情緒——焦慮。

焦慮是一種很特別的情感——它是一種一定會被覺察到的情感,它是一種對於未來會有發生危險的擔心。

我們在這種有些緊張環境下的焦慮其實是屬於由現實焦慮轉向神經性焦慮。

現實焦慮: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頭腦中,只有自我是直接和外部世界發生聯繫的,意識、感覺、知覺、記憶、情感、思想等這些都是自我乾的活兒。當我們感覺外部世界可能會有一些危險時,自我會發出一個信號,來警戒頭腦,以保護自己,這個信號就是焦慮。

害怕一個外部世界的東西,如電梯失控或失去控制的汽車等都是現實焦慮,像擔心作業做不完影響成績這一類的焦慮也是現實焦慮。

神經性焦慮:

它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現實焦慮的基礎上的。當你覺得自己的某種本能(位於本我中)會帶來現實的危險時;或者因為慾望和恐懼(位於本我中)太過強烈,假如被釋放會使自我無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會被損傷、自我會崩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自我會發出警示信號即焦慮。

複雜而神秘的地方在於,因為這種本能、慾望和恐懼是位於本我中的,也就是說,它們還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其實完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些本能、慾望和恐懼。你只會感到莫名的、沒有理由的、揮之不去的焦慮,但並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比如,在家沒工作的我們,會想自己的工資怎麼辦,會聯想到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物質生活;作為父母的我們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到底能不能在家學到效果;一些個體戶,會想自己的生意,從而產生現實焦慮,當現實焦慮出現之後,我們會經常想這些問題,我們會覺得害怕,但是又不得不去想,對什麼都產生懷疑,產生神經性焦慮。

面對焦慮狀態,我們怎麼辦?

<strong>①認知重建——重新認識自己的想法

嘗試把自己焦慮的想法看成是“猜測”,而不是“事實”。當你焦慮時,其實是你的頭腦在嘗試保護你,它希望能夠預測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從而減少如果真的事發對你造成的衝擊。不過,未來“有可能”發生,並不等於未來“一定會”發生。

不要讓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綁定,比如,作為父母面對在家學習的孩子,我們不要總是覺得他們學不好,我們可以在陪伴他們的時候,來進行檢驗,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困難而不是想象出困難把自己嚇到。

<strong>②想得更大更遠——不糾結於現在

對於你當下的處境,你是不是看得太過狹隘了?是不是隻看到了負面的部分,而不是看清楚整個圖景?焦慮會讓我們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威脅,而無法從更大的角度思考。 眼前這個情境,真的像你的焦慮告訴你的那樣重要麼?5年,甚至10年以後,你還會如此在意眼前的這個問題麼?

我們要學會反問自己,現在疫情在眼前,但是他不會持續到永遠,我們可以自己查閱以前的疫情情況,給自己正面的信息。

<strong>③轉移注意力——乾點兒別的試試

當我們為同一件事反覆糾結,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時,如果你還死盯著這件事,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不妨先開始做一些其他的任務,比如在糾結工作時候,可以先看點兒閒書或者做個飯。

不要以為這是在浪費你解決問題的時間,往往當你重新開始面對自己的問題時,你會發現自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科普:“疫情拐點”很重要,我們的“心理拐點”同樣重要

專家將負面情緒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strong>醞釀階段:經過疫期衝擊後,社會大眾的心理顯得較為敏感,總體表現為“表面平穩,暗流湧動”;

<strong>釋放階段:部分民眾在自身訴求遲遲未得到回覆,或外部信息與自身意願相差過大時,容易出現非正常甚至過激言行;

<strong>覺知階段:隨著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社會情緒將慢慢迴歸理性,公眾心態趨於冷靜或繼續釋放,內心開始覺知思考,衡量利益得失。

這場“戰役”,我們不僅僅要等待“疫情拐點”,更要做好自身的“心理拐點”,讓我們一起等待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