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韃備錄》: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國是什麼樣子?

公元1214年,金國不堪蒙古的攻擊,被迫放棄燕京,往南遷都到汴梁。為了解決遷都後的財政難題,金宣宗遣使者來南宋收繳歲幣。這時,起居舍人

真德秀見金國衰弱,便上奏朝廷,請求罷除每年向金國交歲幣的慣例。在這篇奏疏中,真德秀還告誡朝廷要警惕剛興起的蒙古帝國,他說:“使韃靼遂能如劉聰、石勒之盜有中原,則疆場相望,便為鄰國,固非我之利也。”金國雖與南宋為世仇,但如今已經衰落了,宋朝應奮發圖強,早為防備,通過招納金國的賢人來增強自身的國力。不應幸災樂禍,幫助蒙古消滅金國,使自己失去了屏障,導致唇亡齒寒。這說明在蒙宋交兵之前,宋朝已經有遠見之士看到了蒙古將來的威脅,提醒朝廷要警惕這個新興的國家。

然而朝廷並不以為意,而是緊盯著垂亡的金國,想跟上去補一刀。1234年,宋朝與蒙古兩面夾擊金國,大將孟珙率領宋蒙聯軍攻入蔡州,金主完顏守緒被迫自盡,金國滅亡。這一仗之後,南宋雖然報了世仇,但領土直接與蒙古帝國接壤,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境地。為了瞭解這個新的鄰國,孟珙向朝廷上奏了一本《蒙韃備錄》,這本書記敘了蒙古帝國的歷史、風俗、官職、兵制等情況,可代表當時南宋人對蒙古的認識水平。此書最早見於元人陶宗義編的《說郛》,署名為“孟珙”,而有些版本則寫作“趙珙”。

《蒙韃備錄》: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國是什麼樣子?

金國滅亡後,南宋直接與蒙古接壤

蒙古帝國是怎麼崛起的?

《蒙韃備錄》說韃靼出於沙陀別種,分為黑、白、生三種。白韃靼顏貌稍淨,與人交言有情,頗為開化;生韃靼則貧窮而拙陋,沒有什麼能力,只是追隨大部落遷徙而已;而黑韃靼則勇猛異常,成吉思汗與其部下皆屬於黑韃靼。韃靼人身高只有五尺二三,行狀頗醜,只有成吉思汗魁偉雄壯,屬於其中的異人。

韃靼人不懂得計算年月,所以成吉思汗的具體生年不得而知。當你問一個韃靼人年長几歲時,他只會告訴你從他出生以後,草原變青了幾回而已,他們不曉得什麼是年,也更不會知道具體的月份與日期了。《蒙韃備錄》說成吉思汗小時候被金人說虜為奴婢,長到了十餘歲才逃歸本部,“所以盡知金國事宜”。其實這是宋人的誤傳,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成吉思汗小時候是被泰亦赤兀部的人擄走,並非金國人。長大之後,成吉思汗通過四處征戰,統一了蒙古諸部。

在當時,金國有謠言說“

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出去處”,於是金人都說:“必是韃靼人,為我國患”,所以每三年都向北出兵,絞殺韃靼人,俗稱“滅丁”。因為這件事,金人與韃靼人成為了世仇,成吉思汗因此而憤怒,立志一定要消滅金國。在統一蒙古諸部後,他便開始了對金國的侵略。當時的金國人依然輕視蒙古人,他們傲慢的說:“我國如海,汝國如一掬沙,豈能動搖?”直到蒙古兵攻陷西京後,金人才開始恐懼起來。金主派元帥忽沙虎統領五十萬兵馬迎敵,結果大敗而歸。韃靼人屢戰屢捷,很快就佔領了金國的都城燕京,之後便發生了聯宋滅金的事。

《蒙韃備錄》: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國是什麼樣子?

蒙古帝國人的風俗

韃靼人雖然武力強勁,但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並不高,風俗也很質樸甚至落後。他們賤老而喜壯,恥於私鬥而勇於公戰。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平民百姓,其國人皆留著像“中國小兒”一樣的三搭頭,有兩個小總角垂落在肩上。

韃靼人不吃米飯,而是以魚肉為主食,所以手指頭常有脂膩。他們也不喝白開水,而是通過飲馬乳來止渴。《蒙韃備錄》認為蒙古人的這隻飲食方式有利於他們行軍打仗,能夠屯師十萬而不舉煙火。韃靼軍隊出征的後勤較少而簡單,輜重也不大,得以輕裝上陣、千里襲敵。

韃靼人自幼生於馬鞍間,不僅靠馬吃飯,而且還靠馬打仗。他們騎兵多而步卒少,行軍速度非常快。為了工廠破綻,韃靼人不惜耗費數萬兵力,期以必得。每次破城之後,“不問老幼妍醜、貧富逆順,皆誅之,略不少恕”。

韃靼的婦女不像中原人那樣身居閨中,而是能夠隨軍出征,擔當後勤之類的工作。她們管理著行軍的行李及衣物,跟著男人們一起飲酒,身著胡服胡帽,有時還能臨戰殺敵,為國家征戰而出力。

《蒙韃備錄》: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國是什麼樣子?

蒙古帝國的政治、軍事制度

蒙古帝國實行君主制,傳說是女真人教成吉思汗登基為帝的,所謂“成吉思”就是“天賜”的意思。1206年春天,成吉思汗召集突厥與蒙古諸部,舉行庫裡勒臺大會,正式加冕為“汗”。“汗”既是國家政府的首腦,又是部隊征戰的統帥,他幾乎不住在都城,而是帶領部隊到世界各地去打仗,所以蒙古國沒有一個可以稱為都城的行政中心。

在國王的下面,則是一堆具有軍功的元勳,都是黑韃靼人。他們具有統領一支軍隊的權力,“征伐大事,皆決於己”,成吉思汗並不擔心他們擁兵過重,所以這些元勳能都能在戰爭中發揮自己的才能。

為了約束國人,成吉思汗還頒佈了“札撒”,即公共法典。規定謀殺、盜竊、密謀、通姦、以幻術惑人以及受髒物都是死罪。這部分法典由成吉思汗的“名言”或“箴言”組成,紀律非常嚴格。1246年,有使者從蒙古回來後,告訴人們蒙古國人都非常遵守紀律,他們尊敬長官、不敢撒謊,彼此之間很少相互爭吵與謀殺,如果有人丟失了牲畜,那麼任何找到的人都樂意物歸原主。在經歷混亂之後,統一的蒙古帝國變得異常團結。

蒙古帝國的社會結構為金字塔形,最上層是以大汗為首的黃金家族,他們與下面的勇士貴族(巴阿禿兒)、部落首領貴族(那顏),共同統治著其他階層。被統治階層包括戰士親兵、自由人(那可兒)、平民百姓(哈喇抽)和奴隸(烏拉幹),一般來說,奴隸都是非蒙古人。

《蒙韃備錄》:宋朝人眼中的蒙古帝國是什麼樣子?

蒙古帝國為何如此強大?

在滅亡金國之後,南宋人才意識到蒙古人的強大,同時他們也思考著為什麼這個國家的人都是這麼的勇猛與彪悍?

從《蒙韃備錄》和真德秀的奏疏來看,南宋人對蒙古人的瞭解仍然是很膚淺的,他們將蒙古帝國視為五胡亂華時期的前趙劉聰與後趙石勒,認為只要朝廷安定,不發生八王之亂的悲劇,那麼蒙古人也就無機可乘。宋人尚未意識到蒙古帝國已經征服了亞洲的大部分地方,其軍事實力已經遠在宋軍之上。

那麼蒙古帝國為什麼如此強大呢?單從軍事制度的角度來看,大抵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蒙古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其人自幼生長於馬鞍之間,在冷兵器時代,強大的騎兵在戰爭中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因此,蒙古人等於世世代代都在培養騎兵戰士。這種世代全民皆兵的特色,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二、蒙古人的軍制比較簡單,沒有複雜的官僚機構。大將出徵常常是自主決策,並無監軍與權臣的制約,很少出現那種決勝時刻卻功虧一簣的現象;

三、蒙古人的飲食特徵使他們的軍隊沒有缺乏補給的後顧之憂;在廣闊的草原上,渴則飲馬乳,飢則獵麋鹿,行軍與日常的遊牧生活差別並不大;

四、蒙古人將戰爭變得極端化,他們不像宋金那樣打打和和,不是為了某一政治目的來進行戰爭,而是把戰爭發揮到了純粹的方面,就是為了徹底的消滅敵人。所以真德秀才說“韃靼之圖滅女真,猶獵師之志在得鹿;鹿之所走,獵必從之”。只要沒有把敵國消滅,那麼進攻就不會結束,這種不計代價、志在必得打法讓許多國家難以適應。

總的來說,在滅亡金國之後,南宋已經進入了蒙古帝國侵略的視野之中。為此宋人才編寫了《蒙韃備錄》,試圖瞭解這個潛在的對手,但宋人顯然還是輕視了蒙古,依然紙醉金迷,所謂“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揚州作汴州”,在酒醒之後,亡國也就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