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引言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北方处于长期的对立之中,两方攻伐不断。在南北朝初期,南朝与北朝的军事实力还相对均衡,但是随着北朝军事制度的革新以及民族问题的逐渐解决,中国南北方的实力逐渐失衡,南方逐渐也从对峙转为了战略防守。而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南陈在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益州和荆州和淮北多地,国力十分衰弱。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南北朝地图

南陈的建立者陈霸先固然是一代雄主,但是其后人大多能力平庸,南陈也失去了开疆拓土的想法。直到陈宣帝在位期间,他接受了北周共同讨伐北齐的建议,南陈才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尽夺淮北失地。

而这些战斗离不开南陈将领们的奋勇作战,其中大都督吴明彻在此次北伐中居功至伟,他知人善任,善于把握时机,对于地形优势的利用也十分值得称道,在北伐中击败了王琳等北齐名将,堪称常胜将军。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当世名将,却没有办法在后来南陈覆灭的时候力挽狂澜,而且败于自己最擅长的水战,不禁令人唏嘘,感概历史大势之不可违。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南陈大都督吴明彻



乱世英才,南陈肱骨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文化还没有经历太大的民族融合,依然保持了中国古代的特点,他们对于人的品行要求依然以忠孝为先,对吴明彻这样的士族子弟要求就更加严格。吴明彻的父亲是南梁的右军将军,在吴明彻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吴明彻为了给父亲修葺坟茔,努力耕种,用粮食换取资金,留下了孝子的名声。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几乎摧毁南朝的候景之乱

后来南梁遭遇了侯景之乱,百姓大多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当时吴明彻家中还有存粮三千斛,他劝说兄长在乱世之中应该赈济乡民,于是他们将自家的存粮取出分给众人,这让其所在的地方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骚乱,乡亲之间十分团结。当时在南梁境内出现了不少流寇,但是对于吴明彻的家乡却是不敢进犯的。此事在《陈书》中有如下记载:

"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餧,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在南朝末年,门阀政治虽然已经衰弱,但是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依然存在,像吴明彻这样积累了德名的人很容易进入仕途。在陈霸先戍守京口的时候,吴明彻就前去谒见,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陈霸先画像

不久之后吴明彻进入仕途,成为了南陈重要的军事将领,他曾经参与到了讨伐王琳的战争中,在其余部队尽皆大败的情况下,吴明彻保全了自己的队伍。之后他又承担了防守武陵的任务,那时南陈的国力与北周相去甚远,北周大将贺若敦率领大军前来的时候,吴明彻自知不能抵挡,便让出了武陵城,退居巴陵,并在双林一带战胜了北周军队,延缓了他们的进攻,减少了南陈的损失。

吴明彻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还是在陈宣帝时期针对北齐的北伐中,当时吴明彻担任南陈大都督,统率十余万军队挥兵北上。北伐的第一仗在秦郡打响,当时镇守秦郡的是北齐大将尉破胡,两军在城下处于僵持状态。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南陈猛将萧摩诃

在两军对阵之时,北齐军队阵前有号位"苍头"、"犀角"、"大力"的大力士,膂力绝伦,锐不可当。在他们身后还有善射的西域胡人,箭无虚发,给南陈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吴明彻知道如果不能解决掉这些人,就无法攻下秦郡。

于是吴明彻开始鼓动麾下勇将萧摩诃冲阵杀敌,他将敌人军中的能人异士比作昔日官渡之战中的颜良,而将萧摩诃尊为当世关羽,希望他能够凭借个人实力斩杀这些家伙。萧摩诃在吴明彻的劝说之下接受了他的作战计划,第二日萧摩诃身先士卒,用铣鋧掷死善射的胡人之后,又力斩十余名"大力",极大地鼓舞了南陈士兵的士气,他们也一举攻破秦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吴明彻作为南陈方面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并不似萧摩诃等人一般骁勇,是依靠德行智慧成名的,在战斗中他也是依靠出色的战略眼光和用人智慧解决问题的,这都是大将之才的体现。而在之后的北伐过程中吴明彻的军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无愧于其南陈第一名将的称号。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古代兵器

水淹金城,擒杀王琳,恢复南陈淮北领土

在秦郡之胜后,吴明彻带领的南陈军队继续北进,对北齐发动新一轮的进攻。他们很快就来到寿阳城下,而北齐派出名将王琳前来驻守。吴明彻认为王琳新到,军队还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整,于是下令士兵立即发起攻击,北齐的防线果然立即崩溃,寿阳也被南陈夺得,王琳及其大军只能退到相国城和金城固守。

这两座城池防御坚固,吴明彻一方面命令士兵准备攻城的器具,另一方面派人引城边水灌城,对守军形成围困之势。引水灌城之后城内变得十分潮湿,驻守的军队都罹患疾病,手脚浮肿,腹痛难忍,六七成的士兵都死在了城里。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北伐的南陈军队

后来北齐派大将军皮景率领数十万大军来救王琳,他们在距离寿春城三十里的时候停止了进军,开始安营扎寨。南陈军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纷纷认为现在北齐军队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继续进攻可能陷入危机。

但是吴明彻认为援军不入城,证明其怯战,因此他们是不会真正救援被困的王琳的。于是吴明彻命令麾下的将士们加紧对于金城的进攻,终于攻破了城池,并且活捉了王琳,俘虏了城中的北齐将士。此事在《陈书》中有如下记载:

"明彻令军中益修治攻具,又迮肥水以灌城。城中苦湿,多腹疾,手足皆肿,死者十六七。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生禽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硃浑孝裕、尚书庐潜、左丞李騊駼,送京师。"

王琳作为北齐名将,在军士中素有威名,在城中每当王琳在北齐士兵面前走过,都会引起不小的骚动。吴明彻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便下令处死了王琳,并将其首级传遍了全城,以绝俘虏反叛之心。在此之后,吴明彻迅速出兵攻打驻扎在城外的皮景,皮景果然望风而逃,留下了大量辎重,这些都成为了后来南陈北伐的资本。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北齐大将皮景

在此之后吴明彻带领南陈军队继续进兵,势如破竹,终于恢复了南陈位于淮北的国土,拥有了战略防御的资本。南陈本来有进一步进军的机会,甚至能够消灭北齐,平定中原,但是陈宣帝却放弃了继续北进,错失了发展南陈的最佳机会。

南陈在与北周联合讨伐北齐的过程中,表现优异,不仅仅达到了北周期望的牵制北齐的作用,更将北齐的南部防线全部摧毁,尽复失地,这都与吴明彻出色的战术布置以及优秀的战略眼光有着直接关系。而南陈错失定鼎中原的绝佳机会是领导者的问题,并非吴明彻的失误,他在此战中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致,称得上南陈第一名将。

善水者败于水攻,名将对于天时尽失的无奈

在收复淮北之后,南陈政府一直在等待北周平定北齐之后与其平分天下。但是北周政府显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北周在消灭北齐之后,不但没有给南陈任何土地,还开始着手准备消灭南陈,统一中国。

按理来说军力处于劣势的南陈应该积极准备防守事务,但是陈宣帝却似乎不能容忍北周的背盟,做出了北伐的决定。而吴明彻自然是大都督的首选。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明彻只得出征北周,吴明彻对于吕梁城发动了进攻,北周守将梁士彦与吴明彻多次交战,不能抵挡,便退入城中固守。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北周名将王轨

吴明彻此时打算复制之前攻打寿春的战术,他命令手下士兵引清水灌城,并环列舟舰于城下,对城池发起了猛攻。此时北周派遣大将王轨来救援吕梁,他先到达清水与淮河的河口,并在此设下障碍物,阻断了航路。这让正在攻城的南陈军队人心惶惶。

吴明彻只能让萧摩诃带领骑兵从陆地上撤退,自己则与大军一道从水路退兵。他们破坏了河口的障碍,准备南归的时候恰逢枯水期,水势渐微,战舰不能前行。南陈军队也被北周包围,吴明彻也被俘虏,押送到长安,之后忧愤而死。此事在《陈书》中有如下记载:

"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南陈北伐北周的失败虽然有战术上的问题,但是在历史大背景下,当时的南陈是绝对没有实力对北周发动主动进攻的,因此违背天时才是这场失利的主因。南陈名将吴明彻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屡败敌军,迫其来援,并且在不利的情况下保全大将萧摩诃和部分骑兵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吴明彻在遭受了如此惨痛的失利之后,依然无损其威名。

从南陈第一名将吴明彻之死,探讨将领个人能力在历史大势下的无奈

吴明彻被俘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替,其中涌现的无数英雄人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许多公认的孱弱的朝代中,其实也有着不少能力出众的英雄人物,南陈的大都督吴明彻就是其中之一。他退能防守北齐的进攻,维护南陈的统治,进能在两次北伐中连败北齐北周多位名将,取得不俗战果。他出色的水战能力更是为人称道,南陈第一名将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却在晚年征战北周的时候一败涂地,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吴明彻还是在自己最擅长的水战领域被人打败,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剧感。但其实这次战争在出征之前就已经注定失败,违背天时,罔顾实力差距的强行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即使像吴明彻这样的顶级将领也无法扭转这样的不利局势,只能尽可能帮助南陈留存有生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强音,但是如果处于历史降调上,纵使他们能力再强,也终不能与历史潮流相抗衡。



参考文献

1《陈书》

2《资治通鉴》

3《南史》

4《北齐书》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