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那”些文化

導讀

“那”是古壯語,意為水稻田。

廣西的“那”些文化

“那”是什麼?

壯族先民在遠古創造的獨特的稻作文化,叫做“那”文化。

“那”是壯族文化的根。“那”文化指的是壯族先民古駱越族群在中國農耕文明時代,具有共同生活習俗、共同語言特徵、共同信仰觀念的農耕文化現象。

“那”文化圈

他們以“那”命名村落、地方,形成了一個橫跨桂、粵、滇、黔和東南亞的“那”文化圈。

廣西的“那”些文化

“那”文化圈是“那”地名廣泛分佈的地區。廣西的左右江、紅水河、邕江流域“那”地名最為密集,是“那”文化圈的中心。在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邦等東南亞、南亞地區,也廣泛分佈著冠“那”的地名。“那”文化圈實際涵蓋地域包括中國的廣西、海南,雲南的大部,廣東、湖南、貴州的一部分,東南亞中南半島5國,涉及人口約一億人

“那”些民族

中國:壯、傣、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

越南:岱、泰、儂、布依、熱依、高欄

老撾:佬、普、泰、泐 、潤、央;

泰國:泰、佬;

緬甸:撣族;

印度:阿薩姆邦的阿洪人。


廣西的“那”些文化

共24個民族,他們早期是有共同母語的群體,是與“那”有關的民族。他們在“那”文化圏中耕種著賴以生存的水稻,開創了“那”文化。

“那”文化圈的文化認同

多國多民族長期形成的生產製度、家庭制度、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促使那文化圈和諧共處,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生態圈形成有上萬年以上的歷史,是他們共同的文化認可支撐下成就的。

廣西的“那”些文化

儘管歷史的變遷、習俗影響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文化出現了一些差異,但是通過語言、文字、建築、服飾、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都還是可以看到那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有著“那”文化的深刻影子。

“那”年“那”月 “那”些事

最早的“那”文化遺存

1、18000——22000年前,今湖南道縣地區(歷史上曾經屬於廣西)出現栽培稻穀。

2、10000——11000年前,南寧左、右江和邕江流域出現稻作文化遺址。

廣西是野生稻分佈面積最大的省區,不但分佈廣、居群多、類型多,而且形態變異豐富。

廣西的“那”些文化

廣西也是栽培稻的祖先,大石鏟是學術界公認的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的標誌性文物。它是新石器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而廣西隆安縣的大石鏟在種類和數量上居世界之冠。大石鏟的大量出現,是當時農業經濟發展及耕作技術進步的結果,它開啟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稻作農業,把壯族社會引進了文明的門坎。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大石剷除了與農業生產發展密切相關,還經歷了從實用器具到祭祀品的轉化過程,實用石鏟一直用作祭祀,但專門用於祭祀的石鏟則不能用於生產,而是一種神器或權力重器。

廣西的“那”些文化

大石鏟遺存分佈面廣闊,就目前所知,東自岑溪,南到合浦,西自西林,北到河池、賀州。

“那”些地方

廣西是以“那”命名地名最多的地方

廣西的“那”些文化

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那社、那弄、那門、那敏、那壩、那朝、那莫、那勒、那享、那浪

馬山縣:塘那、那細、那敏、上那龍、新那興、那樓、那仙、那煙、那樂、那達、那雞、那荷、那卜

大化瑤族自治縣:那浪、那定、那色

武宣縣:江那

昭平縣:那更

鳳山縣:那兵、那愛、那拉、那烘、那老、那樂、那英、那王、那東

天峨縣:那裡

南丹縣:那地、那茶

都安瑤族自治縣:弄納、那共、納維、那作、那伍下、那墨、那造、那盤、那麻、那料、那圖、那浩、那甘、那烈、那燕、那瓦

忻城縣:那滿、那北、那臥

來賓市:那壘、小那角、大那賴、那谷

蒙山縣:那浦

博白縣:那林、那界、那坡、那馬、那上、那樓

隆安縣:那桐、那重、那朗、那門、那降、那料、那營、那昆、那灣、那可 、那旭、那律、那棉、那壩、那郡、那發、那棍、那馬、那敖、那直、那可、那拉、那布、那勞、那蔡、那卜、那敏、那究、那佑、那造 、那穩、那瓜、那艾、那江、那太、伏那、那淥、那桃、那牟、那潭、那班、那利、那羅、那貝、那官、那元、那穠、那花、那漢、那休、那權、那下、那吞、那深、那汪、那僚、那叫、那要、那桑、那廊、那感、那偶、那梧、那排、那濃、那空、那六、那溪、那好、那加、那莊、那岜、那寧、那生、那敦、那洞、那市、那東、那乃、那內、那銀、那壇、那板、那關、那當、那立、那鍾

廣西的“那”些山水畫卷

在“那”文化圈內,壯族先民以“那”雕塑山水,經過上萬年的人工“描繪”,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獨具魅力的“那”山水景觀,成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

廣西的“那”些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懸崖絕壁上的明珠——花山壁畫

中國美麗田園——廣西隆安布泉河稻田景觀

中國最美的田園——隆安布泉田園

中國最美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