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不談戀愛好多年


自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德國就有了入侵蘇聯的想法,但是我們也知道,當時蘇聯綜合實力是世界第二,德國輕易也不敢進攻蘇聯,所以德國想先穩住蘇聯,至少在他發起西線進攻的時候,蘇聯不會趁虛而入,但是恰恰相反,蘇聯還真的有這個意圖。

1939年9月1日,德軍大舉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軍通過閃電戰,所向披靡,攻下了西歐大部分國家,在突破“馬奇諾防線”之後,一舉拿下了法國,希特勒認為再攻下英國易如反掌。另他沒有料到的是,英國在丘吉爾的帶領下,經過頑強的抵抗,使希特勒的進攻計劃受阻,大半年也沒有拿下英國。西線處在了焦灼的狀態。

這時的希特勒逐漸意識到,如果等到先拿下英國再進攻蘇聯的話,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再看看當時蘇聯國內的形勢,1939年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運動,斯大林判斷失誤,認為蘇聯軍隊內部的高級將領有肅反派,於是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高級將領遭到迫害,而後上來的一批年輕指揮官只有政治覺悟而毫無戰爭經驗,從蘇聯對芬蘭的入侵就能看出端詳。這也讓希特勒更加堅定要入侵蘇聯的想法。

二戰之前,英法對德國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希望德國把戰略進攻的目標指向蘇聯,從而坐收漁利。所以在德國入侵波蘭時,英法沒有援助波蘭,這其實是希特勒對英法的一種迷惑,使其沒有太多的防範措施。

“海獅計劃”的失敗讓希特勒更加意識到沒有強大的海軍和燃料供給是無法打敗英國的,所以他要尋找新的戰略突破口。此時的意大利進攻希臘受挫,德軍被迫南下支援,這引起了蘇聯的警覺,進而加大了對巴爾幹地區的防禦力量。

還有一個原因,就希特勒本人而言,他其實對“馬列”是厭惡和仇視的。他在監獄裡寫《我的奮鬥》一書時就定下了攻打蘇聯的大目標。在納粹德國的思想體系中有一種叫做生存空間論。他們認為只有更大的空間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所以德意志必須足夠的強大?所以說入侵蘇聯,理由充分。

另外一個就是現實的考量:德國人認為為了徹底征服英國,必須打造強大的登陸作戰的艦隊,但是德國同樣的資源短缺,像石油,有色金屬,優質鐵礦等必須的戰略物資他都沒有。而這些蘇聯都具備,所以進攻蘇聯也就成了最現實的考慮。德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普洛那什蒂油田,也是先發制人,怕落入蘇軍之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等到時機成熟時蘇聯也會進攻德國,其實蘇聯是早有準備的,諸如“大雷雨計劃”,只不過由於準備不足,到最後沒有實施該計劃。德國也制定了一個對蘇聯的進攻計劃,那就是《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進攻蘇聯,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最血腥的蘇德戰爭就此打響。

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就下令調集重兵部署於蘇德邊境,絕不是因為斯大林認為德國隨時會入侵蘇聯,而是有趁火打劫的盤算。否則,他也不會在德軍全線壓境時顯得手足無措。

斯大林之所以和希特勒簽訂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方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一但希特勒陷入戰爭泥潭,可以乘虛而入,佔領德國。其實德國對於蘇聯在其邊境佈下重兵是非常警惕的。

德國入侵蘇聯,希特勒沒有吸取拿破崙征戰俄國的教訓,同時他也犯了兩線作戰的大忌,可以說準備不夠充分,再加上當時蘇聯北方極寒的天氣和十分惡劣的環境,使得德國最終落敗,第三帝國轟然倒塌。

戰爭是災難的化身,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現有的和平。








格局現狀


1941年,隨著希特勒的一聲令下,納粹德國數百萬的部隊分為三個主要裝甲集團軍跨過蘇德邊境執行“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開始了4年殘酷的蘇德戰爭。也許你會問納粹德國明明在此之前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為什麼不進攻這個看起來比較弱一點的英國呢?那麼我會告訴你,如果納粹德國真的放棄進攻蘇聯而去越過“英吉利”海峽發動登陸戰爭是愚蠢的。先不要急著反駁,聽我如下分析:

一:希特勒需要鉅額的資源養活他龐大的軍隊。



在入侵蘇聯的時候希特勒調動了多達190個師共有550萬人,光是養活這些軍人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難事。而這些軍隊還有4900架的飛機、3700輛坦克和47000門各式大炮,這些鋼鐵巨獸喝的是德國稀缺的石油,用的是考驗德國綜合實力的優質鋼鐵。這還只是參加入侵蘇聯的軍隊。德國在歐洲各地區還有不少的駐軍,在非洲還有龐大的裝甲集群。納粹如此需要資源,但是歐洲大陸的產量又不足以滿足需求,希特勒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入侵對象,一個可以提供資源消耗的國家。

二:蘇聯豐富的資源。



蘇聯通過工業計劃的順利實施,國內的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蘇聯境內有著豐富的油氣儲量、烏克蘭地區盛產優質的糧食,各種煤礦、鐵礦數不勝數。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儼然是德國最大的出口國。希特勒為了要實現自己統治世界的目標,首要任務必須是促進自己部隊的發展,為部隊提供充足的資源。蘇聯,是希特勒的最佳目標。

三:蘇聯地勢平坦,與德國接壤,利於裝甲部隊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納粹德國便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裝甲部隊在歐洲平原上馳騁縱橫,用“閃電戰”吞併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蘇聯與歐洲的地形相似,平原、草原地區佔了蘇聯國土的大部分面積。這樣子的國土分佈非常有利於希特勒裝甲部隊的行動。事實也是如此,在蘇德戰爭前期,納粹德國的軍隊所向披靡,蘇聯根本無力招架。況且蘇聯還和德國接壤,無論是步兵還是裝甲部隊都免去了越洋登陸或者空降的麻煩。

四:希特勒錯誤估計了蘇聯的實力。



蘇聯在1941年之前綜合國力雖然有所提高,卻還沒有達到希特勒眼中一個強大對手的要求。斯大林在希特勒眼中是愚蠢的。在希特勒收攏部隊,徵召優秀將領的時候,斯大林卻在屠戮自己優秀的戰地指揮官。在蘇芬戰爭期間,蘇聯愚蠢的戰術將戰爭越打越向失敗的邊緣靠近,更使希特勒覺得蘇聯徒有其表,不過如此。



在這種種的原因之下,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蘇德戰爭的前期也如希特勒所想象的那般發展。可戰事愈加膠著,希特勒的錯誤就愈加明顯,蘇聯是強大的國家,源源不斷地部隊、源源不斷地武器從後方輸出到前方。戰爭的最後無疑是蘇聯取得了勝利,蘇聯的勝利也是全世界正義善良的人們的勝利。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數百萬德國大軍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向蘇聯腹地挺進了850-1200公里,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被俘虜。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

在西歐戰爭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德國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的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一、意識形態相左:

1917年10月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紅色的蘇聯獨善其身,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希特勒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當時法國崩潰、英國偏居一偶之後,德國“順理成章”的扛起了資本主義老大的旗幟,作為老大能否得到認可,幹掉紅色蘇聯自然是事實勝於雄辯。

二、德國現狀考量:

希特勒上臺以來,一直叫囂“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狂熱說辭讓德國民眾熱血沸騰。

1929年經濟危機中德國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希特勒為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瘋狂擴軍,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德國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卻是極端的匱乏,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如果沒有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就形同虛設。

雖然希特勒已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希特勒的首選。

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

希特勒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人生下來,應該分為三六九等,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唯有世界上最優秀日耳曼人才可以站在世界之巔,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失去生命。

因此,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大軍揮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四、蘇德必有一戰:

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根據二戰後蘇聯資料解密。蘇聯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先動手進攻德國,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由於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推遲了幾天。但就是因為這幾天時間,巧合的是德國率先實行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五、希特勒過度自信: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衝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軍隊短短半年時間,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德國樂觀的認為蘇聯經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紅軍師以上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級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和流放,導致合格的軍官根本不夠,許多人就是濫竽充數無法勝任工作,多為尸位素餐、溜鬚拍馬之徒,像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希特勒沒有料到嚴寒的到來對依然身著夏裝的德軍的傷害,所以1942年以後德軍已經喪失了戰領蘇聯全境的能力,1945年春,600多萬蘇軍發起進攻,勝利的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不斷追殲殘餘德軍,5月2日,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美麗青春您真痘


每當有人提到二戰戰局時,總是會好奇為什麼希特勒一定要向東進攻蘇聯呢?

實際上,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多種信息錯誤綜合在一起導致的戰略誤判,這場戰略誤判最終導致了納粹的滅亡。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蘇芬戰爭的發生,讓希特勒開始嚴重誤判蘇聯的實力。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蘇聯損失慘重,戰場傷亡達百萬以上。

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跟德國軍隊就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由於蘇聯內鬥不斷,大清洗使很多蘇軍優秀指揮官死於非命,指揮官後繼無人。蘇軍落後的指揮水平讓蘇軍甚至讓芬蘭軍隊成建制的消滅掉。


蘇芬戰爭中,狡猾的希特勒為摸清蘇聯軍隊的底細,向當時的蘇軍派遣了觀察員,觀察員異口同聲說這支部隊糟透了,不堪一擊。

希特勒認為,如此虛弱的蘇軍,自然不是德軍的對手,更加堅決了進攻蘇聯的決心。

高估德國實力

西線速勝法國,讓希特勒和納粹統帥部信心滿滿。

法國軍隊在歐洲可謂是數一數二,在一戰時曾打敗過德國軍隊。可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讓德軍不到一個月時間徹底摧毀,打敗蘇聯更是輕而易舉。


而且希特勒自從發動戰爭後,靠著自己的賭徒性格和軍事才華,發動閃擊戰從來沒有失手過,他認為對蘇聯的進攻也一定會馬到成功。

過於自信讓希特勒喪失了對戰場的合理判斷。典型的例子是,他居然沒有做將戰爭進行到冬天的準備。德國進攻前,蘇聯認為德軍如果要進攻蘇聯一定要大量製作羊毛大衣,可歐洲羊毛市場始終平穩,所以蘇聯認為德國沒有準備好進攻蘇聯——誰也沒想到希特勒這個瘋子居然沒準備把戰爭進行到冬天!

蘇聯的資源對德國的誘惑力太大

德國是個小國,雖然它很強大,卻依然是個小國。但德國缺的,蘇聯都有。

蘇聯的北高加索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烏克蘭地區有一望無際的大糧倉,頓巴斯地區煤炭儲量巨大,蘇聯的鎳、銅、鐵、金剛石儲量驚人。蘇聯的森林資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水資源也是數一數二。


拿下蘇聯,就等於擁有了相當於整個西歐的資源,德國再不用擔心沒有鋼鐵去製造武器,不用擔心飛機、坦克、汽車和艦艇沒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僅憑西歐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需要一個像蘇聯一樣體量的超級殖民地。

意識形態的衝突

希特勒看來,德國對英法等國只是利益上的衝突,沒有意識形態的衝突。而跟蘇聯卻是永遠的死敵。

希特勒希特勒仇視猶太人,對猶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因為共產主義理論的締造者馬克思是猶太人,希特勒更把共產主義看做洪水猛獸語。

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和德國是水火不容的敵人,因為意識形態決定了德國和蘇聯無法並存。


雖然跟蘇聯簽訂有互不侵犯條約,但他長期以來對斯大林的觀察得出結論,覺得斯大林和自己一樣,也是個為了利益可以背信棄義的人。 還有一點,在希特勒看來,從沙皇俄國到斯大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侵略成性,貪得無厭。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也會打你。

戈培爾曾經不止一次對希特勒說“蘇德必有一戰”。所以應該趁著蘇聯羽翼未豐,早點消除這個心腹大患。

希特勒掌握的情報表明,英國正在頻繁和斯大林接觸,試圖說服蘇聯加入英法陣營對德國宣戰。蘇德翻臉是遲早的事,而目前蘇聯人還在猶豫觀望,正好出其不意,一舉拿下蘇聯。蘇聯一旦主動向德國開戰,德國就會腹背受敵,不得不同時兩線作戰,陷入被動。


另外,如果能征服蘇聯,就等於為日本消除了一大隱患,讓日本人騰出手來牽制美國,讓美國參戰歐洲的可能性降低,這樣德國就能在短期內打敗英國,征服歐洲指日可待。 所以,在1941年夏天,德國起對蘇聯的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蘇聯會如此堅強,斯大林會如此的堅定。不知道在1945年4月30日他在地堡裡絕望的自殺時,會不會想起1941年他命令德軍全面進攻的那個早晨。


小約翰


再不打,蘇聯該滅德國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的全面進攻,自此宣告了蘇德戰爭開始,德國到底為什麼進攻蘇聯一直眾說紛紜,從一下幾個方面我們簡單看一下德國為什麼在沒有消滅英國的時機後,就向蘇聯開戰!

第一,如果德國不打蘇聯,那麼德國就沒有機會攻打蘇聯了。蘇聯一直在執行的計劃制經濟,並且以重工業為主,這就是導致蘇聯幾乎就是一個為軍事服務的國家,全國工廠都在為軍工服役,拖拉機廠隨時可以轉產坦克,造船廠基本上都是軍艦,航空廠全是戰機。同時蘇聯大工業化帶來及時坦克數量激增,達到3萬輛,戰鬥機數量達到2萬架,轟炸機1萬架,海軍主力戰艦1800多艘,擁有當時世界第一的潛艇部隊:218艘潛艇。這還不算蘇軍的人數,蘇軍由於戰爭情況,一直保持著500萬人的編制,並且隨時可以擴到1200萬人。

這麼龐大的數量,如果德軍再不打,蘇聯大清洗影響過後,德國根本沒有打了,特別是蘇聯正在全力生產的KV-1重型坦克,T-34主戰坦克,拉-7和米格-3戰鬥機,新式轟炸機,蘇聯的戰列艦計劃等,而等到這些武器大規模量產後,德國更沒有實力對抗了

第二,蘇軍對德國入侵“大雷雨”計劃,德國如果不打自身難保。蘇軍在瓜分波蘭,羅馬尼亞後,在這些地方並沒有設立防禦設施,而是保持了進攻態勢,蘇聯一直有對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就是派出機械化部隊從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多個方向進攻德國,直接消滅德國,這招令德國無法防禦,為了消除隱患德國只能冒險進攻蘇聯。

第三,蘇聯野心德國滿足不了,蘇聯要走了波羅的海三國,芬蘭八分之一,波蘭的一半,羅馬尼亞的三分之一,蘇聯和德國秘密談判,劃定英國如果沒了,中東的殖民地蘇聯要拿走一半,對此德國方面無法接受。所以只好冒險發動戰爭。


軍事天地


當年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一定要拿下蘇聯?真相到底是什麼?


縱觀二戰風雲,總有一些讓很多歷史愛好者為之疑惑的謎題,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二戰時期德國的最高元首、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曾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蘇聯。而當時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和德國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還簽訂了和平相處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後來在他的強烈號令下,德軍攻襲蘇聯,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主動挑釁,攻打蘇聯是多麼愚蠢的決策,希特勒估計悔的腸子都青了!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問了,既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希特勒為何還不自量力招惹實力強勁的蘇聯,斷言一定要拿下這個曾經的盟友?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小編看來,這跟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想稱霸歐洲的雄心壯志脫不了干係,卻不成想聰明反被聰明誤!

1、為了掠取蘇聯物資,佔據重要戰略位置。

既然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就證明希特勒這個人可不簡單,不僅激戰殘暴,還精明的很呢,根據當時的戰況,希特勒從長遠謀略:作為軍事霸主,德國和美國終有一場惡戰,而戰爭就必須有豐富的物資供應,放眼整個歐洲戰場,一眼就瞄上資源豐富的蘇聯了,如果能攻下蘇聯,自是好處多多,獲得蘇聯的石油、糧食、礦產、工業生產等資源,還能佔據重要軍事基地,消滅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潛在同盟國,掉過頭來再解決英國,這樣就可以快速掠取歐洲大陸的戰果,最終逼迫蘇聯投降,消除蘇聯武裝對德國東部的威脅, 不得不說希特勒的小算盤打的是真精啊!

2、攻佔蘇聯,與日本形成聯盟帝國,稱霸世界,利益遠大於風險。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向自己的盟友下手,看似利益驅使,但實際上原因並不簡單。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德國元首,希特勒每走一步,都是向著最大的利益出發,對於德國而言,只要佔據蘇聯,就能和侵華的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成為亞非歐三洲的軸心聯盟帝國,順勢拿下大洋洲和美洲,稱霸世界簡直指日可待。其實還有些小私心,這樣一來,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從此也不會有什麼戰爭對手了。可風險和利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要獅子大開口,這其中的風險也可想而知,畢竟德國要招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很顯然希特勒把這種風險早就分析的很清楚了,只要利大於弊,他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早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各國,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被德國收入囊中了,在二戰時期真是出盡了風頭。希特勒想的很長遠,要想稱霸世界,單靠已經佔領的那些個歐洲各國還不夠,能夠拿下蘇聯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步,他心裡的這些“小九九”,相信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只要熟知那個時期戰略形勢的都能猜得到。

3、在希特勒眼裡,蘇聯就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必須拔掉!

眾所周知,德國蘇聯一樣,都是集權主義國家,在二戰爆發前後,也都是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國家,通過“東方戰線”在東歐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即使兩國政權出奇的相似,也曾經是簽署的同盟國,依然不妨礙希特勒對蘇聯的敵對。在希特勒眼裡,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眼中釘,必須要除掉以絕後患。其次,希特勒本身就是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者,自他執政之後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者是異常殘暴。

4、為了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身處納粹黨的希特勒出“奇招”。

對於後來希特勒攻打蘇聯,其實還隱藏著一個很多人並不瞭解的原因。讀過中學歷史的話,大概都知道,德國執政黨是納粹黨,而納粹黨的根基是民眾支持,所以它必須不斷髮出高福利才能籠絡民心,維持統治。在深陷經濟危機中的德國,要想維持高福利只能通過壓榨奪取他國物資來減少財政支出,挺過難關。可希特勒也沒想到蘇聯也不是善茬,不會任人宰割,德國最終會兵敗蘇聯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其實小編覺得,當初希特勒真的不必要去打蘇聯,說他自斷活路也不為過。斯大林都已經那麼支持他了,源源不斷地給德國輸送石油和糧食,這一正常進口途徑完全可以滿足戰爭需求。而且對蘇聯來說,最大的敵人,是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德國納粹,站在斯大林的立場上,德國打蘇聯,真的是不可思議,不管希特勒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居心,都是主動破壞了和蘇聯之間的天然盟友關係,也葬送了自己的“霸業”,從決定拋棄這個盟友的那一刻,希特勒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strong>

<strong>


葛大小姐


因為看不慣。

但作為一個憤世嫉俗的領導人,個人的喜好不能作為他要徹底消滅蘇聯的根本原因。作為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一定要將蘇聯送入地獄,有著歷史和現實等一系列考量。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入侵蘇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為了蘇聯的大豆高粱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後起之秀,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後,便迅速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車道。

但此時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帝國瓜分完畢,當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想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時,才發現世界對德國是如此的不友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一戰並沒有實現德國的擴張目標,反而使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領土面積縮水了1/8,海外殖民地更是被瓜分殆盡,德國對英法等國的仇恨更是無以復加。

不過此時的德國已經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帝國盛極而衰的事實,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擴張已經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選擇了“就地取材”,將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蘇聯。

早在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被捕後,這個政治狂人便在獄中完成了《我的奮鬥》。在這本所謂的自傳裡,希特勒公然鼓吹日耳曼種族優秀論,將東斯拉夫民族視為垃圾民族,並號召德國人用手裡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進攻蘇聯對德國而言更像是一種天然的需求,類似於貓吃老鼠,畢竟蘇聯最豐富的土地資源恰恰就是地狹人稠的德國最需要的,這種生存本能的需求更能讓德國前赴後繼。

2、遞給西方的“投名狀”

從一戰後的一蹶不振到二戰前的迅速崛起,德國之所以能夠在10多年的時間裡華麗蛻變,除了自身努力,更重要的在於戰勝國之間的相互扯皮對德國的巨大幫助。

因為德國的存在對於平衡歐洲大陸勢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除了法國,美英等國對德國都採取了相對溫和和縱容的態度。特別是美國,為打入歐洲,主導歐洲秩序,對德國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在德國不斷髮展壯大並在經濟危機後登上德國最高權力寶座,除了納粹黨自身的努力,西方大資本家的扶持也功不可沒,尤其是美國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杜邦三大財團。

因為資本沒有國界,所以大資本家對西方國家的掌控始終以整個資本主義的興衰為出發點。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資本主義世界面臨共產主義革命輸出的巨大威脅,而這種威脅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極速膨脹。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阻擋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更為了平衡歐洲各方勢力,達到掌控歐洲的目的,美國三大財團開始扶持希特勒登上德國政治舞臺。

而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也不失時機地投桃報李,以反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雖然希特勒作為志向遠大的獨裁者,不甘心被美國等西方大資本家操控,但為了爭取大資本家的支持,更為了避免多線作戰的尷尬局面,希特勒仍然要將蘇聯作為主要目標,並以此從“綏靖政策”中大撈特撈。

所以,進攻蘇聯,是遞給西方大資本家的“投名狀”。

3、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共同敵人,蘇聯從來就沒有坐以待斃,在納粹德國極速崛起之前,蘇聯的發展步伐更加恐怖。

因為斯大林重工業優先的發展路線,蘇聯的綜合國力急速膨脹。而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是包括美德在內的西方國家元氣大傷,但計劃經濟的蘇聯卻毫髮無損。不僅如此,蘇聯還利用西方國家產品嚴重滯銷的歷史契機,瘋狂進口先進的工業設備,並引入大量西方科技人才,這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更加膨脹。

到1937年,蘇聯已基本實現工業化,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斯大林急速發展蘇聯的目的也非常明確,那就是為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當羽翼漸豐,尤其是法西斯主義日漸蔓延的危險時刻,斯大林也加緊了對外輸出革命的步伐。

1939年8月23日,因諾門坎戰役的收尾工作,蘇聯和極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後蘇聯開始了構建“東方戰線”的工作。

1939年11月,蘇聯大舉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在國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本沒有任何懸念,但仍未從大清洗運動中恢復元氣的蘇聯,被看似弱不禁風的芬蘭吊打得哭爹喊娘,付出了遠超芬蘭軍隊傷亡的巨大代價。

也正是因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不堪表現,才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刺激了其武裝入侵蘇聯的野心。

而蘇聯構築東方戰線的目的是什麼,地球人都知道,所以無論蘇聯還是德國對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都心知肚明,唯一不確定的就是戰爭爆發的時間。

而當1940年6月蘇聯強行奪走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之後,希特勒徹底出離憤怒了,因為羅馬尼亞不僅是德國的小弟,更是德國石油的重要來源,因此德國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在最後一列滿載蘇聯物資的專列駛過蘇德邊境後,軸心國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撕碎蘇聯陣線,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因為小鬍子和斯大林之間才是真愛啊~~

當然了,上面只是玩笑話。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政治信仰、意識形態等方面看,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的關係都可以被稱之為“水火不相容。”當然,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分別作為納粹德國和蘇維埃聯盟的領導人,其所代表和執行的絕非完全是他本人的政治意願,而是在他們背後給予支持的利益集團。


(圖片純屬ps)

所以,作為當初被“選票”和站在其背後的德國資本家與容克貴族推上臺的希特勒,從被當選為德國總理開始,就是作為德國容克貴族、軍隊勢力和大資本家在整個德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形象代言人而存在;因此,希特勒向東“奪取生存空間”的狂熱理念實際上是在為其背後的軍隊、貴族和資本家服務。畢竟當初這些人支持希特勒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希特勒魔鬼般的政治理想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

而回顧一下德國的歷史則不難發現,在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成立後,其憑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紅利與之前奪取的大量土地的優勢,很快便成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躋身帝國主義列強俱樂部當中的一員。當然,德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與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互相抗衡的新興強國,除了依靠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紅利和俾斯麥治國有方以外,德國國內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力量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隨著德國國內大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覺得德國國內的市場已經太小了,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了;同時,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控制著大量殖民地和用於生產商品的原材料,並對新興的德國實施原料出口限制甚至是封鎖,導致德國國內市場的原料非常稀缺,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用於生產商品的需求。因此,在這些資產階級和與他們一丘之貉的容克貴族的需求之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提出了“獲取陽光下的地盤”——要求更多海外殖民地的戰略需求。但是亞非拉殖民地基本都已經被英法等老牌列強佔據、肥沃的東歐地區則是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拉丁美洲一大票國家又都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世界已經基本被老牌列強瓜分完了,一點殘渣都沒給德國留下。

於是,為了從英法老牌列強手裡奪取更多的殖民地,德國與其他幾個與德國有著相同戰略訴求的新興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國結成軍事同盟,合夥從老牌列強手裡搶殖民地。隨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保護國塞爾維亞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隨之爆發。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從英法俄手裡搶殖民地和土地的計劃隨著德國盟友的逐個崩潰而宣告失敗;德國不僅沒能搶到殖民地,反而還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殖民地輸了個精光。



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陷入了大蕭條之中,德國也不例外。而與此同時,社會主義蘇聯在沙俄的廢墟中崛起,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敵對,蘇聯很快便成為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心頭大患;而對於那些躲在政客背後垂簾聽政的各大資本家和財團們來說,蘇聯簡直就是他們的噩夢。

所以,蘇聯的存在對德國以及德國國內的資本家和容克貴族來說,也一樣是他們都心頭大患。在希特勒及納粹黨上臺後,除了在徹底突破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軍事限制和吞併蘇臺德地區與奧地利以外,還使整個德國都陷入了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狂熱之中,同時還帶有非常強烈的反共意識(因為德國在一戰中被迫停戰議和,就是因為德國的共產主義者發起了十一月革命,使德國陷入了內戰中;這讓德國後面的當權者有理由聲稱一戰的失敗是“共產主義者背刺了我們”)。而隨著德國國內經濟秩序的恢復,大資產階級又打起了殖民地的主意;但無奈德國的海軍太渣,一戰前攢下的那一點家底子被英法坑了個精光,在海上根本就打不贏英法,沒有辦法再像一戰那樣“爭取陽光下的土地。”於是,德國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心頭大患——蘇聯;希特勒的那句“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口號便來源於此。



東歐土地肥沃,原料眾多,在這片土地上還居住著不少的斯拉夫人;所以,只要掌握了蘇聯控制的整個東歐,那麼不僅可以掌握大量的肥沃土地與原料(尤其是石油),還能夠掌握大量的奴隸人口以提供勞動力;對納粹德國和其背後的資本家們來說,這片區域簡直就是理想中的殖民地。況且,蘇聯作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和反資本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的先鋒;德國如若能夠消滅蘇聯或是使蘇聯不再具有抗衡德國的能力,那麼不僅可以一勞永逸的消滅掉這一巨大威脅,而且還能夠憑藉著其土地上巨大的資源和“奴隸人口”來稱霸整個歐洲大陸。

所以,希特勒意圖入侵蘇聯,絕非是自己的個人意願,也絕非單純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而是希特勒背後的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為奪取市場和新殖民地——“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訴求。而對希特勒個人來說,消滅蘇聯也是他一直以來的政治理想。在這兩種因素的疊加之下,希特勒才下令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於1941年6月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奏響了入侵蘇聯的序曲。


二戰吐槽君


二戰時,納粹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襲蘇聯,卻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攻打蘇聯是個錯誤,那麼當時他為何選擇攻打蘇聯呢?而且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之前已經簽訂了不願開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希特勒為何要攻打蘇聯?原因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

道理很簡單: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麼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佔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希特勒縱觀四方,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這如何不引來希特勒的覬覦?更令希特勒不能忍的是,蘇聯竟然在1940年乘德國攻打英國無暇他顧,想要掠奪羅馬尼亞油田。當希特勒得知此事,差不多要冷汗直流,一旦蘇聯人的目的得逞,到時德軍沒有石油,還怎麼打戰?如果打下蘇聯,一舉幾得,德國的戰略資源從此再無後顧之憂了。所以蘇聯這一戰,不得不打。

希特勒的意識主義使然。納粹黨名義上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其實是披著社會主義的皮,實質上仇視並欲消滅社會主義的共產黨,更何況是蘇聯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彼此三觀不合,希特勒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戰爭年代,非友既敵,反正是敵對國,早晚都要打,遲到還不如早打,與其被動攻打,還不如來個錯所不及的攻襲贏面更大。更何況,對於希特勒來說,家門口盤著這樣一座龐然大物,整天虎視眈眈地盯著。如果不解決這個禍害,德軍如何能稱霸世界?所以,攻打蘇聯迫在眉睫。蘇聯在對戰小國芬蘭時的慘敗,讓德國認為蘇聯是紙老虎希特勒自覺能拿下蘇聯,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德軍因此士氣高漲,反觀蘇聯在1939年攻打芬蘭這樣的小國時,動員了54萬兵力,去攻打只有12萬多人能派上戰場的芬蘭,第一階段直接有四個師被全殲,戰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雖然第二階段,蘇聯最終取勝,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蘇聯輸得很慘,蘇聯的表現如此之差,導致了希特勒的誤判,認為蘇聯就是空有大面積的領土和大量的軍隊,戰鬥力差得可憐,希特勒以為憑藉德軍的戰鬥力肯定能速勝蘇軍。

希特勒為何要攻打蘇聯?原因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

還有,希特勒從德軍情報部門得知訊息:蘇聯準備要襲擊德國,於是希特勒決定先下手為強,認為1941年6月22日是襲擊蘇聯的最佳時機。然而,一切不以人的意志為左右!是非成敗轉頭空!當一切蓋棺定論時,一切不可逆,時間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沒氣泡的巴黎水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最血腥的戰鬥,整個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數千萬人死於戰場。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生存空間的需求,當時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國土面積太過狹小,向西由於對英國海獅計劃的失敗,已經到達極限,只能講目標轉向東面,同時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是希特勒所垂涎的。

第二,意識形態的不同,二戰時期的德國是法西斯主義國家,當時的蘇聯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希特勒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為德國做事。

第三,當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中大量優秀軍官遭到迫害,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也在備戰,大量的軍工產業被轉移到蘇聯腹地,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新式裝備在不斷更換,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如果等到1943年或者1944年開戰,那時的蘇聯軍隊將橫掃一切。所以希特勒不得不進攻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