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民初,戰亂窮苦,為什麼各個領域的“大師”很多?

南山明月


清未民初,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世界資本主義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時代。作為積貧積弱的大清王朝,在世界歷史飛速演進的橫流裡還抱殘守缺的做著大清帝國的春秋夢。就在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轟塌清王朝的上層建築時,帝國主義殖民思想開始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猛烈的撞擊,這時候產生的火花雖然沒有照亮中華大地,但洋務派運動還是產生了。這其間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索中國之命運,於是各個領域裡湧現了傑出的人才如:康梁的維新變法運動,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曾左理、李鴻章的洋務興國運動,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運動,以及後來李大創、胡適之的新文化運動等等,但蔡元培的文化團隊還是產生了。在他領導的校園內,可謂是群星璀璨,輝古爍今,陳師曾,趙元任,王國維,還有長辨子的辜鴻銘等等。但魯迅還是應用而生了,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以他為首的文化救國運動雖然在1919年五四運動達到了高潮,可新軍閥混戰的現實存在和各個帝國主義在中國代理人的戰爭並沒有降溫。生活在這個時間段的中國人是痛苦的,壓抑的,他們真正飽受了戰亂之苦,生活之痛,並且長時間的浸激在這些痛苦的裡時,現實逼迫他們去思考,學習,去拼搏,奮鬥…最終也印證亂世出英雄的古話……

不管怎麼說清未民初這個時間段是中國最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受到外來勢力傷害最深的時代,還是中外文化碰撞最激烈,媾之往生最鼎盛的時期,更是中國向西方學習最痛苦的時期…這一系列的時代之最也是產生大師大賢大智者最為理想最無可奈何的舞臺……



平羅閒人


時勢造英雄,國難當頭,文人志士,遠渡重洋。尋求救國真理。從而造成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的諸多大師!他們有愛國情懷,敢說實話。具有士大夫精神!


石匠秦人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軍閥割據,但是卻出現了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雖然民國大師多如牛毛,而且個個造詣都很頗深,但當時的大師大多數都是文學上面有很大的造詣,理工類的大師及科學家寥寥無幾,但這些又是當時中國最需要的,說明我們的國學教育還是比較深厚的。來看下圖,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這是兩篇民國時期,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 白描式的語言, 寥寥數筆, 就把中文的魅力盡顯。

這些課本大都是由蔡元培、 張元濟、陶行知、沈頤、 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 一流的學者、一流的教育家、 一的流藝術家、出版家等編纂。大師們絞盡了腦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討論。甚至為了, “來來來,去上學”和“去去去,去上學”, 用“來”和“去”哪個字更合適, 爭論不休好幾天。將傳統文化作為基石,又吸收了西方的理念。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石鷗甚至還說,當年錢學森發問的那句“現在的學生,為什麼不能跟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答案就在這本語文教材裡。 第二,士人治學精神與為國風骨,民國的時候思想解放了,有龐大的知識群體,又有各種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國家對於文化人給與了很高的地位,那時候的大師都出於名門望族世家子弟,他們的家庭有能力有實力供自己家子弟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思想。而且

那個時代的國人還保留了中國最後一代士大夫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風骨,有擔當,有操守。

陳寅恪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劉文典敢罵蔣介石、踹蔣介石肚子,梁思成林徽因病居李莊,在環境條件差得今人無法想象的情況下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建築史,其精神可見一斑。

所以,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大師,不僅僅因為學術厲害,更厲害的是他們前沿的改革的思維,大師才擁有的氣節,這對當代人來說,是無法比擬的。




瘦金體花間書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和淡泊名利。


普洱茶綿羊


亂世出大師


周之行者


戰亂出英雄,困難方顯英雄本色。歷來雄才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


郭維宗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山大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戰亂紛爭不斷,但是卻出現了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貌似亂世時期大師的數目要比盛世多,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逆境出人才。這裡的英雄,可不只行軍打仗的將軍,還有武文弄墨的文人。民國時期,內憂外患,中華大地一片狼籍,連平日裡坐在花園裡賞月觀柳,舞詩作畫的文人都不得安寧,因此就不得不開始思考救國救民之大徑。一個人是一種思想,很多人就是很多種思想,再加上亂世本身夠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綱領來作為文化的主心骨,所以文人墨客們往往就自成一派,進而彼此說服,彼此吸收,結果是出現了一堆大家。這些大家又經過長期的沉澱和加工,把自己的思想又融入到抽象的文學藝術作品中,進而表達出來。仔細回想,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根本的出發點,是不是都爭的是治國之道?

當然,話到這裡,還是要給大家說說和平年代為什麼沒有大家的問題。首先,我要說這樣的論斷是不對的。和平時期是有大家的,不過所有的大家都不再迷茫,而是有一個確定的,核心的,先進的主導思想。春秋,戰國,過了秦,到了漢,文景之治接著漢武中興,是不是儒家就成了正統?可那個時候董仲疏,司馬遷其人不也是大師嗎?同樣的道理,新中國成立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成為文化發展的方向標,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依然是有大師的,早些年的畫家張大千,徐悲鴻,後來成名的路遙前輩,前些天剛剛去世的楊絳先生,不也是大師嗎?只不過他們都是我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師。


鏡頭裡的童年


清末民初,戰亂窮苦,為什麼各個領域大師頻出?有道是亂世出英雄,國家到了危忘時刻,國人尤其是仁人志士,必須奮起救國家於危亡。眾所周知,要救國憑什麼呢?必須要從改變國民的整體素養做起,祛除愚昧,扶起意志,增強信念。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強化教育,戰亂貧苦就是那個時代學子們的學習動力。所以,他們在困苦中總能發奮學習,直至學有所成。事實上,當時的晚清政府也已經看到了,只有教育才可以救國,所以庚子年起分批,送中國學子出國留學深造,形成了一種尊重人才注重知識的文化氛圍。也的確在那個時代去國外留學的學子們,有相當多的人都學到了真本事,在各個領域都不乏有大師級的人物。中國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科學術,都是通過這些大師們而奠基的。感念那個時代,感謝這些大師們!


煙雨江南141818606


清末民初,國家積貧積弱,戰亂頻繁,但各個領域的確出了許多"大師“,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朝代更迭,直至整個民國,內外戰不斷,治學環境相對寬鬆。類似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的亂世,反而有諸子百家,文化上空前繁榮,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大一統王朝不僅在政治上統一,通常也要求文化、思想領域相對統一。

2、清末民初,中華遇“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風東漸,不光文學、思想界,包括自然科學領域,都出現了許多開創者,奠基人。"大師"起點較低。

3、雖處亂世,但處於金字塔頂的文化人待遇是非常高的,可以說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例如:魯迅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擔任科長,月工資是300銀元,家中請三個保姆,而北京的黃包車伕,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八塊銀元。由此可見,"大師“在當時絕對算是高收入群體。

4、內憂外患,民眾苦難深重,文化人思想上得到了"昇華",將救國救民於水火不自覺地熔入到治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