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盛轉衰是因為孫太后專政弄權造成的嗎?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由盛轉衰有很多方面和原因,概括起來說就是內憂外患。

內憂指的是明庭內部的黨爭,地方軍閥派系的互相碾壓,農民起義,又恰逢小冰川時期殘酷的氣候條件等。

外患則是後金政權虎視眈眈,西南土司叛亂,福建沿海倭寇入侵等。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明朝由盛轉衰,孫太后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對明朝由盛轉衰的廢后先河、土木堡慘敗、奪門之變都和孫太后有關係。

孫太后其實是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宣宗的第一位皇后是胡皇后,是在朱瞻基登上皇位的時候冊立的,那時候孫氏還是皇貴妃。

當時宣宗十分喜歡玩樂,胡皇后就經常去勸宣宗,這讓宣宗對這位胡皇后就產生了特別不滿的心情,而且胡皇后常年有病,身體虛弱,導致了多年不孕不育,這樣當皇帝的宣宗更是十分的介懷。

這一點便讓孫氏所洞察到了,女人心海底針。不久,孫貴妃就“生”出了皇長子朱祁鎮。這直接導致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成了孫皇后。

但是孫皇后只享受他的權利,不履行他的義務。他做什麼事都順著宣宗的心意,不計好壞,不論後果的順著。這導致了宣宗後期的社會風氣偏向於紙醉金迷。為明朝的統治危機埋下了伏筆,可以這麼說這和孫皇后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

而且這也開啟了廢后的先河,後宮不靜就是皇門不幸。也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因素。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的慫恿下,發生了土木堡大敗的慘案。

這場土木堡大敗損失是十分慘重的。不僅大軍潰敗,而且英宗朱祁鎮也搭了進去成了瓦剌的俘虜。也成了瓦剌入侵的一個籌碼。

皇帝都被捕了,人心肯定就動搖了,土木堡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社會經濟面臨著極大的蕭條和挑戰。有錢有權的人大多數都開始舉家南遷了。

為了穩定人心,為了穩固大明的根基,大家一致認為應儘快另立新皇。雖然說當時英宗已經有了長子朱見深。但是那時候朱見深才兩歲,在當時的狀況下,一個兩歲的孩童根本無法扛起大任,主少國疑,所以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了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身上。

但是孫太后卻因為自私,因為他自己的利益,費盡心思的阻撓著朱祁鈺來做這個新一任皇帝。比如說不把英宗被俘的消息透露給朱祁鈺,比如說偷偷的給瓦剌送財寶想用錢贖回英宗,但是這些如意算盤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打好。

後來孫太后實在是沒有辦法又想了一個招數,讓朱祁鈺監國的同時立朱見深為太子來牽制朱祁鈺。這就讓朱祁鈺這個皇帝當的就沒有什麼威信,沒有什麼權利。沒有權利如何才能讓手下的人服從,如何才能調動軍隊?如何才能讓手下人為你賣命?這些都是問題呀,這場仗根本就沒法打呀,其實不用打就可以知道,誰輸誰贏了吧。

還好當時明朝的根基還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忠君愛國的官員權衡利弊,力保朱祁鈺登基。這讓孫太后最終無法控制全局,只能是被逼無奈的答應。

雖然孫太后沒有成功阻撓朱祁鈺稱帝。但他的先例太子的策略卻擾亂了明朝的繼承系統,舅舅當皇帝,侄子當皇太子。這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埋下了許多禍根。

另外必須說的一件事就是奪門之變。

再堅強的人也會生病。生病是人們最脆弱的時候,但是就有一些鼠輩之徒趁著朱祁鈺病重的時候,發動了奪門之變。

將已經被釋放回來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扶上皇帝的寶座。這場政變導致了當初力保朱祁鈺的一些大臣遭到了嚴重迫害,可謂妻離子散、生靈塗炭。比如說兵部尚書于謙也不能倖免。正值剛正不阿之輩被迫害,奸逆小人當道,這加劇了明朝的政局腐敗。

而我們的孫太后明明知道這是一場陰謀詭計,她不僅不堅決的反對,反而是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和權利非常大力的力挺的支持。奪門之變成功之後。孫太后又大力支持朱祁鎮對朱祁鈺朝政的大清算大翻盤,導致明朝政務陷入一片混亂,明朝又走向了下坡路。這又與我們的孫太后息息相關。


白白說歷史


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我認為是土木堡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結束了元朝的殘暴統治,並且結束了元末的各路軍閥混戰的局面。

在經濟上,他重新建立了社會秩序,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在很快的時間內就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大明的國庫也逐漸豐盈,國家可以利用財力做更多事情。

在軍事上,他不斷北伐,重創北元使得蒙古不敢越雷池一步,保證了邊境的安寧。

在政治上,他嚴查貪官汙吏,使政治上較為清明。

到朱棣時期,他五徵蒙古,七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繼續發展生產,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和內部發展環境。為之後的“仁宣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到明宣宗朱瞻基統治時期,明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土木堡之變後,在軍事上,明朝的軍事實力受到嚴重打擊,明初的勳貴集團瓦解,掌管軍隊的變成了文官集團,明朝對蒙古在軍事上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建立“九邊”,耗費了明朝無數的財力和物力,最主要是效果還不好。

在政治上,由於勳貴集團的瓦解,文官集團的膨脹,導致明朝皇帝不得利用太監對文官集團進行制衡,在明宣宗朱瞻基時代開始在皇宮設立內書房教太監讀書就是一種政治信號,可以說明朝太監的從政是一種必然,是皇權的需要。從此明朝上演了各種太監和文官集團的權力鬥爭,國家弄得烏煙瘴氣,無力集中力量發展生產。

在經濟上,土地兼併開始嚴重,由於明朝優待士大夫不用繳納各種稅費,導致“捐獻”成風,有土地的農民主動把土地掛靠到士大夫家裡,以逃避賦稅。並且明朝商品經濟發達,但是商業稅又特別低,導致國家收入大減。

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再也沒有超過明宣宗時期。因此說明朝的衰落跟孫太后專政沒有什麼關係。


螞蟻歷史觀


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關係不大,而且孫太后也沒有弄權。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明宣宗對她有很深的感情。為了她不惜廢掉了沒有過錯的胡皇后,轉而立她為後,她為明宣宗生育皇長子朱祁鎮。明宣宗去世後,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孫皇后也就成了孫太后。

朱祁鎮登位時只有九歲,所謂主少國疑。大臣們便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雖然張太皇太后沒有同意,但國事還是由她在處置。作為皇帝生母的孫太后反而沒有涉政。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初年,朝政就是由張太皇太后加“三楊內閣”的模式。

隨著三楊和張太皇太后先後去世,明英宗親政。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宦官亂政,正統朝的政治開始滑坡。

明英宗正統年間做的最勁爆的一件事就是聽信了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瓦剌。最終的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文官武將戰死,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25萬明軍(號稱50萬)全軍覆沒......這是能看到的最直接的損失,土木堡之變對明王朝來說遺禍無窮。

明英宗的親率出征,導致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權開始衰弱,文官集團卻因此而坐大。以至於後面的明朝皇帝只能通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後來的文官集團牛到什麼程度?以罵皇帝為無上的榮耀的。明朝出了兩個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萬曆皇帝爺孫倆。明世宗從一即位就和文官集團相鬥,他的孫子明神宗也布了他的後塵。萬曆朝的國本之急,皇帝和文官集團鬥了15年,最終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受此打擊,明神宗越來越怠政,幾十年不上朝,以至於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

明熹宗天啟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明熹宗主流的看法是說他貪玩不理朝政,整天在後宮研究木工,把朝政交給魏忠賢。但事實上明熹宗聰明的很,他自己不出面,卻在後面支持魏忠賢,讓魏忠賢去打壓東林黨。這一時期無論是賦稅,還是其他收入,魏忠賢都能把錢收上來。這時期國庫裡還是有錢的。但因為魏忠賢動了東林黨的奶酪,東林黨對他恨之入骨。

崇禎皇帝一上位就殺了魏忠賢,他完全不顧他哥天啟皇帝臨終前對他說的“忠賢可計大事”。結果魏忠賢是死了,但國庫的錢也就空了。北京城被李自成圍住的時候,崇禎讓大臣捐銀子勞軍,但沒人出錢。可魏忠賢當年就是能從官僚手中把錢給整出來。崇禎皇帝絕望自殺之前收斂了魏忠賢的遺骸,且留下了一句“文臣皆可殺”的話。

綜上,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沒有任何關係。我個人的看法,明朝的滅亡和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有直接的關係。而導致文官集團的坐大,土木堡之變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要追究明朝為什麼由盛而衰,那自然是明英宗親率出征導致土木堡之變。


華夏曆史閒聊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1462年9月26日),山東鄒平人,[1]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選入宮內。[2]

孫皇后與明宣宗朱瞻基朝夕相處,感情很深。明宣宗即位之後,冊封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廢胡皇后,退居長安宮,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皇帝,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京師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機。孫太后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讓庶子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終於化解了危機。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復位,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孫太后崩逝。全諡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葬於景陵。 確切的說明朝由強盛轉向衰弱轉折點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的,土木堡之變是指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宦官王振他一直深受朱祁鎮的寵信,他也想建功立業,成就一世英名,於是在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侵犯邊境的時候鼓動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那裡大敗,50萬軍隊死傷過半,還有陪著朱祁鎮一起來的朝廷精英都葬送在那,朱祁鎮自己被俘虜,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以棰棰死,明朝由此轉向衰落!


青金山人


我是希波克拉沒有底,一個關注歷史的創作者。

首先,我們要知道由盛轉衰的概念是什麼。由盛轉衰是指這個國家的各個方面由強盛開始逐漸衰敗,最終走向滅亡。

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萬曆幾十年的不上朝符合標準。

在萬曆年間,大地主土地兼併嚴重,雖然在萬曆前期,張居正以一人之力做驚世之功,突破萬難進行改革。雖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實質沒有改變土地兼併的進程。很多封建王朝取得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貧農生活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才會選擇造反。

而萬曆年間中後期,萬曆皇帝用自己不上朝的方式和文官集團鬥法,錯過了救治明朝這個僵化的巨人的最好時機,又加上國本之爭、萬曆三大徵等等,耗光了張居正執政時攢下的國庫,動了根基。還有萬曆這個皇帝特別摳,特別喜歡斂財,聚天下財富於皇宮,說的就是他。於是,他愈富,民愈窮。自此,算是明朝真正的開始衰敗走向滅亡了。

要是真想了解這段歷史,可以讀一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在這個普通的年份,竟已埋下了明王朝滅亡的隱患。





希波克拉沒有底


明朝由盛轉衰是由於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造成的 孫太后估計是背黑鍋了



江郎財進


為什麼很多的封建王朝出了一些事情都要推到某些人身上,明朝由勝轉衰不是一個人能夠引起的,是這個國家的制度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是統治階級沒有去緩和階級矛盾。


綏綏默默


不是,明代由盛轉衰,是各方面的因素,有皇帝的原因,也有文官集團的原因,還有各類軍政政策不符合當時時代的發展,明廷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改革者,改革軍政



鐵血南粵


不是?“土木堡之變”可以說直接決定了明朝的未來走向,而它所帶來的劇烈影響,則完全導致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