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明朝很腐败吗?为什么?

用户6093132260070


首先就建国而说明朝正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有句话“得国之正,唯汉与明”。这两个朝代都是农民阶级反抗暴政推翻统治的结果。

明朝,是汉族最后的一个皇朝,从气节上来说,天子守国门,哪怕兵临城下也不会退缩一步,直到崇祯帝吊死煤山之上,没有一步退让。

从政治上来说,明朝是比较开放的了,皇帝非常尊重大臣和百姓的意见,大臣不同意,他也会很难受。

从外交来说是可比唐汉了,不管郑和下西洋或者大军征安南,都是很不错的,万国来朝。

说起明朝的腐败现象其实和其他朝代不无不同,一般就是指官场腐败、军事腐败。

一、明朝的言官历来都是专门监察腐败现象的,到了明末,这个现象就被渐渐打破了。因为腐败的风气已经影响到言官了。监察御史在对各地的官员进行监察的时候,会直接对他们进行敲诈,如若不从就罗织罪名,后果自负。

二、卖官鬻爵。明末时期,买官现象频发。官位越高油水越多自然价格越高,买官者花钱买官当作生意,得位后自然要从百姓身上或公款侵吞上几倍的拿回。官怒民怨这种情况在京城此起彼伏,难以管控,不少百姓就开始闹民变。

三、军队的腐败。到了明末,明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各级军官贪污军饷,克扣军粮。一个士兵的钱被军官克扣之后,还要被迫拿出一些“孝敬”兵部官员,实际拿到手的钱少得可怜。史料记载,一次阅兵仪式中精锐部队的士兵面如菜色,冬季没有棉衣更有甚者居然有几名士兵倒地不起。这还是精锐部队其他部队只会更严重。

四、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宠信,权势益炽,跋扈不可制。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势力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刺猬的vlog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大明朝很腐败吗?

这个问题问的,

大明朝后期腐败很严重。

朱元璋做为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和其他那种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不一样。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使得他见惯了世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痛恨那些贪官污吏。而做为历史上杀性最强的皇帝。他对付贪官的方法可谓是残酷至极。朱元璋颁布昭令,凡贪污银两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绝不姑息。并且朱元璋还表示,这条昭令适用于整个大明王朝,从地方到中央,不论是谁敢贪污的绝不轻饶。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采用更加严苛的贪赃枉法八十两银子处死的标准。按这个比例,现在一些村官贪污几千万元,够斩上万次头、做好几万次皮囊了。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处罚贪官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死刑较为人道,贪官再次勃发。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蛰居14年的海瑞奉召出山,担任“中纪委书记”和“中组部部长”。海瑞认为当前处罚贪官污吏的刑法太轻,应该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立法:贪赃枉法八十贯论绞。他还提到朱元璋将贪官剥皮填草,作成人皮口袋挂在公堂上惩戒后任的办法。

纵观明朝接近三百余年,由于内阁的成立,而每个时代都是读书人当道。明中后期大量的当官的与东南商贾勾结。贪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崇祯时期最有钱的不是皇帝而是内阁,经历过洪武的文官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天下只是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们想的却是尽量多捞一些,至于国家是否会被灭亡那是你一个人的事儿。当时在赈灾及剿灭各地农民起义的时候崇祯手上已经没有什么钱了,所以要内阁做出表率,让他们带个头希望各级官员可以贡献出一部分私产。国难当头、一位60多岁的普通老百姓、颤颤巍巍的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一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很是感动、

  赐封其为“锦衣千户”之职、老百姓们为了救国倾其全部家当。而那些穿着绫罗绸缎、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们呢?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6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几千两几百两。跟老百姓想比百官显得更加的不堪、甚至为了逃避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就是为了做给崇祯看、我就是没钱了、你能把我怎么着。看到这样的情况、崇祯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10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让太监去问周奎要钱时、他又哭又闹并称没有那么多银子、说的自己是个清廉节俭两袖清风的好官、最后只肯捐一万。崇祯退让了一步并坚决让其在捐出一万两来、奇葩的周奎竟然进宫去找自己的女儿、

  周皇后让其深明大义、自己掏腰包给了周奎5000两、这周奎却将女儿给的5000两只捐出3000两、剩下的2000两补自己的亏损、难道都不想想、国不在要钱有什么用呢。最后零零散散筹集20万两、崇祯彻底绝望了、身为皇帝他已经低声下气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国,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那些权贵们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家、家产上缴充当国库。如果当时大家都齐心协力或许明朝还不至于覆亡。

各级官员结党营私,上至内阁下至乡村小吏无一不在这个巨大的漩涡中,就算当时的皇帝知道了此类事情之后除了杀戮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甚至这样也没有阻挡住贪腐的脚步。最后就算是官田也出现了问题,江浙一带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级官员转移到自己人手中。

  军屯中的良田被将领与当地富户所占有,在国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贫瘠的土地。内阁中多数都有利益纠葛,南方的商业繁华,他们却又免除了商税而后增加农税,中饱私囊导致了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后期的农民起义遍地。

所以说大明朝,富裕的是南直隶附近的大户们。至于老百姓,能吃饱喝足就已经不错了。在哪个时代都是这样。

好了,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众所周知,大明缔造者朱元璋平生最看不得官员贪污,而他又给官员们设定了低得可怜的报酬。故在他身后,其子孙们通过变通的方式,给大小官员增加了许多额外收入,这些收入往往被笼统地称为陋规,处于半合法地位,其数额常常是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按理,官员们的日子应该很好过了,但人是不知满足的动物,更何况每逢改朝换代之时,约束人心与行为的道德伦理,往往会被及时行乐的欲望所击溃。当“千里做官只为财”、“纱帽下面无穷汉”之类的理念成为官场上下奉行的人生准则时,即便朱元璋重生,使用更加严厉的酷刑,恐怕对中国古代“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吏治也会束手无策。

因为,透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晚明官员们的黑色收入,除了历朝历代都免不了的下级向上级打点进贡,以及利用工作之便贪污国家款项这种普遍性贪腐外,还存在许多闻所未闻、鲜为人知的捞钱方式、敛财手段。

应当承认,当时贪官集体腐败的方法之繁复、手段之卑劣、名目之荒谬,我们是无法把握全面的,只能挂一漏万,点到为止。现将笔者在正史野史及民间笔记中所能看到的一些情况浮光掠影地罗列如下:

历来官员的结构和职级都是呈金字塔型的,处于中上端的中高级官员,并不直接与民间打交道,他们是”管官的官“。这些人的贪腐大致有两个途径:其一,直接从他们掌控的国家资源中“化公为私”或截留好处;其二,他们掌握着下面官员的升迁奖惩,下级自然免不了要向他们馈送行贿。至于金字塔下端的低级官员及吏胥,他们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既是“ 被管的官”,也是民众的“老爷官”。这批人的贪腐途径也有两条,其一,和中高级官员一样,直接从掌控的国家资源中侵吞或盘剥;其二,通过种种方法,从老百姓身上巧取豪夺。因而,无论官职高低、权力大小,只要贪婪心蒙住了良心、廉耻心迷失了理智,都可能成为“喂不饱的贪婪野兽”。

晚明官员集体贪腐,常常使用的手段,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创造”了很多我们想都没有想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

利用“驿站”大发横财。驿站的设立,在古代由来已久。明朝驿站的维护和运行,都由民户按田粮的多寡来负担。明初对官员免费使用驿站有严格的规定,加上吏治甚严,几乎没有官员胆敢以身试法,驿户们的日子还算勉强过得去。但到了百患丛生的晚明,许多根本没有资格享受驿站的官员甚至家属,纷纷染指。一是利用驿站的免费运输,除了运送自己的行李外,还给其他商家承运物资。故每有官员过驿,则出现“轿或一二十乘,扛或八九十抬,多者用夫二三百名,少者用马四五十匹,民财既竭,民用亦疲”的局面。二是不喜欢骑马或不会骑马的官员,大多数出行靠坐轿子。因没骑马,要向驿站收取“马干银”(意思是我没骑你的马,你得把那笔省出来的钱给我)。偶尔有官员骑马,则要向驿站收取“惜马钱”(意思是我骑了你的马,才使得你的马有了用武之地)。一旦驿站不交纳这笔千奇百怪的费用,官员们就会想尽办法折磨周遭农民提供的马匹,要么割马耳,要么断马尾,甚至把马折磨死。而民众到驿站当差,为来往官员免费服务,本就是一种徭役,包含不公平不合理的成分,却还要受到如此这般的折磨与伤害,自然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以致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感叹,如此勒索的结果是使得大多数地方的驿传“十夫九逃,十马九缺”。

利用“马政”吃拿卡要。明朝时中央政府的太仆寺(约略相当于今天的畜牧局,职掌马政),也不直接养马,而是把国家的马匹分散到老百姓家中寄养。按明初的规定,凡是为政府代养马匹的马户,国家要半免或全免其赋税,并划给相应的草场,但后来也成了一纸空文。晚明时期,养马户也只剩下了义务而没有丝毫的权利。更要命的是,凡马户代养的马匹及所生马驹,以及国家临时交付寄养的马匹,一旦死亡,马户须无条件赔偿。这样一来,那些太仆寺及其下属机构的官员们,负责为这些马匹进行印烙和点验时,就有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以致出现了“养马之费什一,为马而费者恒什九”,其大意是,养马本身需要10两银子,那么为了让马通过验收而向官员行贿的钱至少得90两。于是乎,晚明时期马户的负担,相当于朱元璋时期的10倍。

利用“火甲”转嫁负担。“火甲”是一种由城市民众负担的负责消防和治安的差役,约略相当于今天的联防队。其实,凡是参与了此事的人,乃不折不扣的苦差事。首先,政府需要采买各种物品,一般都要打到这些更夫身上,称之为“纸笔灯烛钱”。在南北两京,夜间巡逻的锦衣卫每晚的夜宵,也由更夫们负责提供,若招待不周,非打即骂,“害甚于资,贫民苦之”。而一旦遇到命案,长时间不结案,总甲交不了差,只得求爷爷告奶奶地奔走于各个衙门,又免不了得上下使钱。

利用“铺行”大肆敛财。按明初规定,全国的商户都有向政府提供各种物品的义务。当然,商户向政府供货,政府也必须付费。具体做法是,一个地方的商户,按规模分为各种等级,或一年一轮,或一月一轮,轮番充任当行买办(替国家采购)。在今天看来,这是一项很有油水的差事,不过在明朝尤其是晚明,商户们无不将其视为畏途。主要问题是,其一,买办在为政府各部门,以及为皇室提供服务的内廷采购时,无不是先办事后结账。但所谓的结账,运气好的商户,拖上三五年,或许会得到一半或1/3的货款;运气不好的话,就可能成为一笔坏账,自掏腰包替政府买单,买办只能敢怒不敢言。其二,采购好的物品,会通过验收官装模作样的查验。一旦没有行贿,再上等的商品也会被判定为“不中程”,即不合格。此时所谓不合格的商品原物退回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商户轻则会遭一顿暴打,重则被扔进大牢。故而,在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敲诈之下,一旦不幸轮值出任当行买办,也就离家破人亡不远了。

为此,大学士高拱在给皇上的奏折中感慨地写道:“有素称数万之家而至于卖子女者,有房屋盈街拆毁一空者,有潜身于此复逃躲于彼者,有散之四方转徙沟壑者,有丧家无归号苦于道者,有剃发为僧者,有计无所出自缢投井而死者,而富室不复有矣。”虽然高层已意识到这种敲骨吸髓的盘剥对民众的巨大伤害,但终明一代,类似弊病不但没有根除,反而随着这个王朝末日的临近而更加丧心病狂、变本加厉。

很显然,我们以上所罗列的只是实际情况的九牛一毛,真实的状况肯定比这严重得多。因为历史不能虚构,在笔者未发现新的记载前,只能这样蜻蜓点水!


凌霄子墨


应该说在明初,大明的吏治还是很廉明的。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的好几个亲人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而死,所以终其一生他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


为了整治贪污腐败,朱元璋不惜以重典整治吏治。其中有这么两条最著名,一是规定凡是贪污超过60两以上白银,直接判处死刑;二是在各地建立城隍庙,将贪官污吏剥皮后内填稻草置于城隍庙以儆效尤。

不得不说,虽然明初贪污腐败还是屡禁不止,但是相对于其他时期,明初吏治还是相当廉明的。

但是,等到了明末,大明官员几乎无人不贪。

京债

“京债”,说起京债,首先得说说明末吏治的腐败。在明朝末年,朝廷官员不再是以谁贤能来举任官职的,而是需要用钱去吏部买,越是肥缺越是价钱高,因此每到派官的时节,吏部总是显得异常热闹。

有钱买官的当然自己掏钱买,那没钱也想当官怎么办呢,不用急,只要你关系硬,有人肯为你作保,京城便有豪门大户出来借钱给你,当然利息会很高,这便是“京债”。

可想而知,借了高利贷的官员,如果不贪腐他们的债怎么还呢,所以,明末无官不贪。

受贿之魁-言官

有明一朝,朝廷官员最怕谁,最怕言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御使,他们身上往往担着风闻奏事之权。可是,到了明末,这些人才是官员中贪污的主力军,且绝对都是巨贪。


集体腐败之下,很难有人独善其身,纵使身为皇帝,大明后期的君主也对这种现象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帝国的蛀虫逐渐将大明蛀空。


史海钩沉


明代的官员腐败问题很严重,不能说后无来者吧,肯定是前无古人的。明代初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劳模级的皇帝,御下极其严格,注重民生,这也是明代能快速摆脱元代遗祸的主要原因。但明代的文官制度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温床,在皇权尚能压制相权时,这一现象还没有凸显,土木之变后,相权增强,虽然皇帝试图用宦官来制约内阁,但又变相滋生了另一个贪腐集团,加上勋贵集团,整个明代的中后期,腐败之重,是超乎想象的。


正直的人1978


各朝各代都存在贪腐现象,但是明朝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贪腐现象最严重,明朝也是历朝历代中财政最困难的一个朝代,按理说朝廷没钱,说明收上来的税少吧,但是老百姓的税负确实越来越重,以至于明末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在老百姓中很有市场,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财政一直都是个大问题,明朝的税收基本上可以说是穷人纳粮、富人纳凉,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穷苦百姓,这种制度在明初百废具兴的时候,人口凋敝,商业不发达,还能够满足国家正常所需,但是在明朝国力鼎盛时期,这就会出现很大问题,人口增多,勋贵和士人阶层的数量也在增多,可收税的田地却在减少,同时商业繁荣,但是却收不上多少商税,国家的财政很大程度上都在依靠于那些贫苦的自耕农,这就造成了朝廷缺钱,而地方上有很多的豪富,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造成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而遇到兵事,朝廷用钱就得加税,最终还是将负担压到了穷苦百姓身上。

再说官员贪腐,其实官员贪腐有部分贪腐的是国家财政,但更大程度上是与地方豪强大族的勾连,这些地方豪强大族在官员中大力培植羽翼,收买官员,对朝廷的一些政策进行阻挠,明朝时不时出现的各种党争,背后莫不有地方大族的影子,最后穷苦百姓的负担是越来越重。


Freed4om


在明朝,官员的腐败问题极为严重,从明朝初年,到明朝灭亡,腐败问题一直都十分普遍。即使明朝的统治者曾制定法律严惩贪腐官吏,但从整体看来,得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明朝的腐败问题并没有因为严苛的刑罚得到解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明朝并没有一个清廉的政治环境;其二,明朝的法律看似严苛,但却无法有效执行,难以惩戒腐败的官吏;其三,明朝官员的俸禄低,而且日常开支还不少,不索贿无法养家。

腐败的社会风气明朝的腐败问题一直都无法根除,而且还愈演愈烈,在明朝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股歪风邪气,几乎是无官不贪,到最后皇帝都开始默许官员贪污,可想而知,明朝的官场风气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大官向小官索贿,小官就直接从百姓身上索要钱财,这样的风气逐渐成为明朝官场的一种常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只能接受这种社会现实,选择同流合污。在明朝末年,官员的贪污之风更加盛行,甚至还有人公开买官,各种官职明码标价,统治者明知如此,却无可奈何。

当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逐渐演变成一种常态,所谓的廉洁守法就形同一张废纸,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贪腐风气浸淫之下,即使有官员想要廉洁奉公,恐怕也只会被大部分的腐败官员所排斥,就如同海瑞在明朝无法得到重用一般。当所有人都不以贪污为耻,就会导致腐败的官员如鱼得水,清廉的官员寸步难行。

总的来说,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官场环境,在这种腐败的环境之下,培养的也只能是腐败的官吏。

无法有效执行的法律在明朝初年,明太祖规定严惩贪污官吏,所用刑罚十分严苛,官员贪污超过60两白银就要被剥皮实草。不过在明太祖之后,对贪官的惩处力度不断降低,这致使那些贪官们的顾忌越来越少,而腐败的念头却不断滋生,直接导致贪官越来越多。

在弘治时期还曾规定“但有职役者,受财八十贯处以绞刑”,但是到了万历时期,绞刑已经改为“受财枉法至满贯绞罪者,发附近卫所充军”,死刑已经被改为流放。律法对于官员贪污的处罚越来越宽松,自然不能对那些贪官们形成有效的震慑。

刑法的松弛,如同对贪污腐败的纵容,而明朝无法有效打击贪污官吏,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皇帝的包庇。太监李广因为贪污受贿、抢夺民田被弹劾,最后却被孝宗皇帝压下,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对贪官的包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腐败的盛行。而且明朝对于贪官的姑息极为严重,到了后期甚至是“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赃吏巨万,仅得罢官”,这样的结果让一部分清廉的官吏主张恢复明太祖时期的刑罚。

在正统六年,有御史大夫上书称:贪污冒法者,置之重典,则贪风息矣!

在万历时期,海瑞上书要求严惩贪官:因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谓今当用此惩贪。

这些官员要求严惩贪官,也反映了他们对明朝放纵贪官的不满,不过明朝对于贪官的放纵也与明朝的统治者有关。明初的皇帝大多十分勤政,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贪图享乐,致使朝中大臣相互争权夺利,一些奸佞之辈结党营私,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却碌碌无为,甚至自己都成为了腐败的一份子。明朝的万历皇帝以太监为矿监,这些太监明目张胆的为皇帝敛财,无人敢管,也无人能管,这样的局面又如何能打击腐败的官吏。

低微的官员俸禄明朝的官员公开受贿,也与官员的俸禄低有关,大部分的官吏收入低微,甚至无法养家糊口,只能靠着收取贿赂增加收入,生活的压力迫使这些人不得不贪。

在明史中就有记载: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且明朝还实行折俸制度,所谓折俸就是将一些贡品按照一定的价格折算成俸禄发给官员,这就导致官员实际得到的收入比规定的俸禄还要低。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如七品官月支本色米七石,足以养廉。后改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拆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拆色,又改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余皆拆色。拆色以钞为准,米一石拆钞十五贯或二十贯。钞法不行,不值一钱。布一匹值银不过五钱,折米二十石。

官员的收入包括米麦等实物,还有一定比例的宝钞。但宝钞不断贬值,导致官员实际的收入越来越少,这让一些靠着俸禄养家的官员日子过得十分困难,连温饱都是问题,又让官员如何养家,自然只能靠着受贿维持生活,这样的现状根本无法遏制腐败问题。

曾有官员称:今在外诸司文臣,去家远仕,妻子随行,然禄厚者月给米不过三石,禄薄者一石、二石而已。其所折钞,急不得济。九载之间,仰事俯育之具,道路往来之费,亲故问遗之需,满罢闲居之用,其禄不赡,则不免移其所守,此其所以陷于罪者多也。

平时需要养育子女,孝敬尊长,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官场上的迎来送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只靠着微薄的俸禄难以应对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官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寻找金钱的来源,受贿自然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清官也就转变为一个贪官。

结语明朝社会风气的影响,法律对贪官的纵容,以及低微的官员俸禄,对明朝的官场腐败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腐败如同野草一般即难以根除,又容易疯狂生长。明朝的腐败问题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社会要想健康发展,消除腐败必不可少,只有营造一个廉洁清明的社会环境,健全惩处贪腐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贪腐分子,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国家!


菜得睡不谢


纵观历史,腐败在历史上个个朝代都存在的,不止是大明朝,历朝历代都要经历兴衰成败,从最初的励精图治,到最后的民不聊生,无不和腐败有关。

明朝刚刚建立那会,苦孩子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深知腐败给朝廷带来的危机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所以他对腐败深恶痛绝,一度用非常严厉的手段惩治官员的腐败。可以说明朝初期政治晴明,腐败有效被遏制了,可是后来的历经靖难之役后太监因为这从此事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明成祖朱棣大量使用太监,使他们在朝廷有了相当的权利 ,后来慢慢太监在朝廷越来越受宠,随之而来的就是把持朝政,朝廷大臣也是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腐败一发不可收拾。明朝后期还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可想而知,一个国家到了这种程度,腐败已经到了多么触目惊心的程度。再加上明朝大力封王,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所以才出现李自成、张献忠等的起义。所以说明朝后期的腐败是很严重的。





张掖锁哥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先期皇帝都是雄才大略,能力非凡,不然他也当不了皇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么多人觊觎皇位,那么多人揭竿而起,没几把刷子是做不了皇帝的,所以每个朝代的前期都是文治武功,或者休养生息或者南征北讨,一片欣欣向荣。

几十年天下太平日子一过,皇三世四世也就安于享乐了,比如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就把自己当做第一个皇帝,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以一直继承大统,千秋万代,怎奈第二代就亡了。

明朝也是一样,洪武大帝朱元璋,朱棣都是雄才大略,后期宦官专政,吏治腐败,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崇祯帝北京景山自镒。所以,这就是每个朝代的历史周期律。腐败每个朝代都有,要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就有空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





憋说话撒吻我先


明初,朱元璋对官员约束过严,待遇过低,取消丞相职位,大权独揽,由于朱元璋个人能力强,可以驾驭这种高压政策对自己的反噬。

有多大的压力就有多大的反弹力,朱元璋之后,再没有皇帝能够依靠一己之力压制官员体系,因此人性的贪婪就爆发出来。官员的腐败比前朝更甚,这也是前期过于压制的必然反弹。也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后期权臣、宦官和党争对于朝廷的影响太大,皇权节节败退,官员的腐败就更加肆无忌惮。造成了财富集中在官员体系,朝廷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民间食不果腹,流民四起。

到了崇祯时期,即便勤勉,仍然改变不了整个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