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温暖

彭大成的妈妈曾是文艺女青年,喜欢看书,在彭大成还在孕育之中的时候,妈妈就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几乎每一本育儿书籍,都强调妈妈要陪着孩子读书,亲子阅读,是最便捷的亲子教育方法。

彭大成还没有出生,妈妈就订阅了《妈妈画刊》、《365夜故事》等画刊书籍,出生后,妈妈每天抱着他看书上的画,指着画上的动物植物,讲故事。

彭大成几个月的时候,就会抓着书,冲妈妈讨好地笑,当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开始讲故事,他就变得非常安静。

亲子阅读,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温暖

彭大成听故事很有瘾,常常一本书讲完了,再换一本,大人被他熬的眼睛睁不开,他却越听小眼睛越放光。当彭大成识数后,妈妈严格规定,一次最多讲三个故事,故事由彭大成挑。于是,每天晚上上床前,彭大成都会站在书架前挑书,然后等着妈妈或者爸爸讲故事。

不到两岁,彭大成已经识字,带他去散步,看到学校围墙上比他还大的“明”字,会指着明说日、月。学龄前,彭大成已经认识了几百字,可以看简单的幼儿读物。上了学,学完拼音后,彭大成就自己读书了,不认识的字翻字典;读中学,买什么书,彭大成说了算;高中时,他房间的地上、桌上、床上到处都是书,还不许爸妈收拾,说一收拾就找不到了。

彭大成大学读得是理工科,毕业却被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录取了,十来年了,一直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影视剧本编辑工作。

一直到现在,读书仍然是彭大成的必修课,每每读到好书,必定推荐给老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台阶;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妈妈每天抱着他读书,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力及意志力,孩子的人格特质,都能通过读书得以很好的发展。

第一,读书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知识和情感。

人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最珍贵的,一是哺乳,二是温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在笼子里用铁丝做了两只母猴,一只母猴有奶水,一只母猴没有奶水,但用绒布包了起来,幼猴只在饿了的时候去亲近铁丝母猴,一旦吃饱,就回到绒布母猴的身边。

早期的亲子阅读,与哈洛母猴相似,抱着孩子读书的母亲,身体是温暖的,声音是柔和的,这些温暖和柔和,给孩子极大的心理满足,令孩子身心愉悦,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伴随着父母的陪伴,进入了孩子的内心,孩子更容易接受故事里的知识,同时,孩子的情感也被故事滋养,更敏感,更有同情心。

彭大成是个倔强的孩子,在外祖父去世后,一直陪伴在妈妈的身边,给予妈妈拥抱和抚慰。

亲子阅读,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温暖


第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和文明行为。

小孩子天性善良,常常将自己融入故事中,随着主人翁的经历,而同情、感动、悲伤、欢喜,间接地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从小就能树立有很明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彭大成从小就非常善良,七个月的时候,妈妈抱着他去别人家玩,他看到人家的小朋友躺在床上“啊啊”的,让人抱,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哽咽的哭不出声来。

彭大成从来不随地吐痰,还阻止别人随地吐痰,也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的,说一口痰里有多少万个细菌,细菌在空气里扩散,会造成多少人被感染。数字精确到个位数,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书里看到的。

彭大成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些距离,他的自行车总是被人拔气门芯,他哭着推着车子回家。问他为什么不拔别人的,他说,你怎么这么缺德呢,人家拔你的你生气,你拔别人的,别人不也是生气吗?

彭大成的善良和正直,使他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很顺利,哪怕他很耿直,也一直被人欣赏。

第三,读书可以培养孩子宽阔的视野和坚强的意志力。

博览群书,使孩子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结识到常人结识不到的心灵,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道理。比如,我们寻常家庭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仅仅是为了以后能考个好大学,而书里的那些人物,如周恩来、范仲淹等杰出的人物,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生命的高度和心灵的宽度,都不言而喻了。

现在,凡是来咨询或者做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的家长,我都建议他们带着孩子读书,因为坚持每天读书,看着是一件小事,实际上锻炼的是孩子的意志力,培养的是孩子的韧性,如滴水穿石,积沙成丘。

亲子阅读,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温暖

父母和子女,注定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无论父母多么地爱孩子,都不可能长久地陪伴。而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爱读书,就等于为孩子寻找了一位智者,终身陪伴在孩子的生命里,不离不弃。

陪孩子读书吧,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假如,你能陪孩子生命最初的六年,你和孩子,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我是心理咨询师王忠萍,如果你喜欢我,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聊聊孩子,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