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導言: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從經濟基礎、君主尚賢角度,私有制經濟基礎,君主尚賢之風,以及多元化的選官制度,都是布衣將相產生的原因

《大秦帝國》中,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就是軍事的戰爭,經濟的戰爭,綜合國力的戰爭,到最後就是人才的戰爭,我們細心一看,各諸侯國的人才,有很大比例來源於庶人、平民、布衣階層,用現在流行語來說,就是屌絲逆襲創業發達的過程。

筆者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布衣將相”,是指原來沒有進入官僚系統的人,或者官職較低百石以下的小吏,這部分人包括農、士、工、商、奴隸等勞動人民,也包括沒落的貴族官僚後裔,出身低賤的外戚,宦官等人,後來經過軍功,被朝廷任命,被君主任命到千石以上的官(三公九卿,卿爵級,侯級爵等人)均可稱為布衣將相。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我國自古以來布衣將相很多,商代的開國元勳伊尹,武丁時期的傅說,他們都是出身低賤,來自於下層,後才被封侯拜將的。戰國時期各國在引進人才政策上的變法政策及集中體現如下,趙國趙烈侯任用公仲連、荀欣,“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使封建政權得到發展和鞏固;魏國魏文侯時期李悝,“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韓昭侯進行申不害變法,採取“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此舉鞏固了韓國的君主統治地位;燕國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以“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改革效果是使燕國富強,一度稱雄東方。

齊宣王時期,任用鄒忌進行改革,以“明爵祿”之法,使齊國成為戰國中期的東方強國;楚國楚悼王時期,啟用吳起進行變法,以“三世而收爵祿”,使楚國由大國轉變為強國;秦國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以“廢世襲、建立軍功制”,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國家。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戰國時期布衣將相有哪些呢?

趙國的虞卿、田奢、廉頗、藺相如;齊國的鄒忌,孫臏、田單,黔夫;魏國的慧施、李悝;韓國申不害;燕國的劇辛,樂毅;秦國張儀、甘茂、蔡澤、烏獲、任鄙、王翦、孟說;楚國的吳起,樂羊,樂騰,西門豹,新垣衍,龐涓都曾執掌大權,官列侯爵以上,但都出身寒微是名副其實的布衣將相。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變革,其實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與新興的生產關係相適應的變革,這個時期奴隸主、地主貴族階級趨於沒落,庶人工、商之民地位開始提升;而處於庶人和貴族之間的士階層,逐漸與貴族階層脫離,與庶人階層合流,形成一個新的階層即平民階層,這個階層後來成為當時國家政治生活的主力,對春秋戰國時代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正是這個階層產生了大量的布衣將相。

布衣將相的興起,原因眾多,有井田制的解體,世卿制度的衰落,宗法分封制的破壞,再加上諸侯國為爭霸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社會變革,這時候作為統治者的君主需要大量的人才,對賢才的渴望,使統治者在選官任人方面從“任人唯親”轉向“任人唯賢。”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戰國時期布衣將相產生的原因

布衣將相的產生正是各諸侯國統治者“任賢使能”的體現,這些君主在用人方面不以出身論英雄,不論出身高低貴賤,有賢而舉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寒門出公卿,白屋至學士”的現象,由此產生一大批布衣將相之人。

  • 土地私有制是其產生的經濟基礎

春秋時期,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是世襲貴族所有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已經很難適應生產力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傳統的貴族土地世襲私有制逐漸變革為新興軍功貴族、商人、農民等多層重疊的土地所有制,特別是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使得下層布衣階層可以擁有土地所有權。

例如《左傳》記載,蘇秦、伍員、郤缺等人在未入仕之前,他們都擁有一定數量的私有土地,其經濟收入雖然比不上奴隸主、貴族豐厚,但遠比底層庶民富裕,這是他們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生產資料,他們不會有錢讀書,也不會有入仕的機會,更談不上取布衣卿相之位了。

土地的獲得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貴族世襲制轉向可憑軍功而獲取,這無疑對當時“布衣將相”產生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實行“以功授爵”,“以爵予地”的軍功爵制度,原來的土地形式被打破;《商君書》中記載,平民可以憑軍功獲取爵位和土地,這無疑對農民、布衣階層有很大吸引力。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 多元化格局是布衣將相形成的重要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解體,宗法制被破壞,血緣關係被疏遠,周天子對諸侯國控制力減弱,反倒為諸侯國提供了發展契機,隨著鐵器和牛耕在農業中的使用,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諸侯國實力大增,這也刺激了新興地主階級誇張的願望,進而上升到列國爭霸階段,為了兼併土地,爭奪人口,掀起長達三百年的諸侯爭霸戰爭。

隨著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的隆替興起,戰國七雄的並立紛爭,戰爭不斷的年代,列國出於爭霸的需要富國強兵,這就為富有生機和才能的士階層,提供了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舞臺和機會,他們在戰爭中,若有卓越貢獻,就有加官進爵成新的顯貴,在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國對人才的渴望,戰爭對英雄的需要,使得許多貧困的平民、庶人、士人都跨入出將入相行列。

此外,西周宗法制和貴族世襲制度被打破,導致舊官吏結構解體,使得原有權力出現短暫真空,為了填補這種權力真空,統治者必須從下層布衣、士人、平民中吸收有用之人,用以政治穩定,這為布衣集團提供良好政治空間。

  • 各國君主尊賢、尚賢之風盛行

各諸侯國由於經濟發展呈現出均衡態勢,誰也滅不了誰,這就造成了多強林立,霸權更迭的現象,這這種多元化政治格局的情況下,各國君王為了爭霸而圖強,千方百計地招攬人才,網羅人才,而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在各國都受到隆重禮遇,且尊崇其位;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禮賢下士之風。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在選拔人才上,各國均陸續廢除世卿制,不能憑權勢世襲其位,不計較出身門第,並且打破國界的限制,各國都大開選賢任能之風,大量的人才被破格選拔,這種尊賢、尚賢、重賢、任賢之風為“布衣將相”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例如,齊桓公任用出身貧賤的管仲,使齊國大治;對待外來人才,齊桓公更是專門設有庭燎,用以選拔人才,正是齊桓公的“尊賢、尚賢”,才有了後來的齊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燕昭王以卑身厚幣招賢者,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士人爭相入燕;樂毅被燕昭王封為上將軍,聯合五國伐齊,一血燕國恥辱;“尊賢、尚賢”做到最好的當時秦國,秦孝公的求賢令,求來了商鞅,才有了強大的秦國。

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多元化的選官制度,對布衣入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西周實行世卿制度,也就是世襲世官制度,布衣之層根本就無法擠入管理階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了應付當時極為複雜的戰爭環境,不得不對原來的選官制度進行變革;此時,多種選官制度應運而生,例如“軍功制”、“三選制”、“薦舉制”、“客卿制”、“養士制”等等。

  • 軍功製為布衣提供上升途徑

我們著重討論一下軍功制,“官爵一體,因功授爵”是當時各諸侯國普遍應用的選官制度,例如,魏國吳起,趙國廉頗,燕國樂毅、劇辛,秦國孫臏,秦國王翦等等,皆因戰功以布衣之身,被授爵位列卿相。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此外,商鞅還將軍功授爵與耕戰相結合,特別是“耕戰”的實行,拓寬了人才選拔範圍,原本作為下層的庶人,也可以通過農耕,通過殺敵封爵入仕,以軍功取爵位,以軍功取尊位,成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普遍的奮鬥目標和政治理想,簡而言之,軍功制的實行,打破了世卿制對官場的壟斷,為“布衣將相”提供了致仕的上升渠道,也為帝國選拔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 客卿制與士階層的崛起

客卿制開啟“布衣遊說政治”的時代,當傳統貴族世襲制被君主官僚任免制所替代時,客卿制代替世卿制逐漸走上政治舞臺,客卿制在戰國時期被各國君主所注重,例如,虞卿是趙孝成王的客卿,蘇秦是齊宣王客卿,鄒衍是衛國樑惠王客卿,韓侈是韓惠王客卿,范雎是秦昭王客卿,樂毅為燕昭王客卿等等。

戰國時期客卿最為興盛,發揮作用和效果最大的當時秦國客卿,例如,張儀是魏國人,甘茂為楚國人,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趙高為趙人,由此,可見客布衣客卿對秦國的興盛和統一天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客卿製作為春秋戰國時期,選舉制中的一種特殊形象,他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強化君主集權制,增強對外兼併戰爭能力而創制的破格選拔引進人才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採取“量才錄用”的原則,不注重出身門第和資歷,只注重德才,從而消除世卿制度下的官員世襲制,這種官任人制度,對當時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位於下層的“布衣”階層極具吸引力,產生了一大批以客入仕的“布衣將相”。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此外,隨著士人數的劇增,政治地位的提高,使得士階層的影響力逐漸增大,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影響政治形勢的主要力量,這為“布衣將相”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士階層的崛起和壯大,使得布衣將相成為普遍出現的可能。

討論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布衣將相的產生離不開背後的文化因素

,殷商西周時期,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地位,在實行宗法等級制度的同時,在教育上遵循“學在官府”的原則,學校成了“貴族弟子”的聚集地,庶人百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力和資格,對教育的壟斷,保證貴族階級成員的特權地位,將官吏位置牢牢控制在世卿世祿制度之內。

當西周“大一統”一元化格局被打破後,周室衰微,諸侯力政,王室許多官吏開始淪落至諸侯和民間,諸侯學校開始產生;春秋晚期,“學在官府”教育格局被打破,官學開始下移,私學開始產生並興盛;許多沒落的貴族和有識之士開始積極倡導私人聚徒講學之風,平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學識招收學生,興辦學校。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時孔子辦學,還有墨子、法家、道家、兵家、雜家等諸子百家;這種聚徒講學之風盛行,為布衣將相的產生起到重要作用。

私學在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影響下,使得春秋戰國時期在文化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孔子、墨子、韓非等大家各成一派,他們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和政治理想,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對人才的造就、學風培養、學派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為何多布衣將相?君主尚賢和多元化的選官制度

私學興起,使得大批下層人得到學習的機會,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有文化的知識階層,士階層,這為政治提供了人才儲備,事實上,掌握了知識的布衣平民積極入仕的不計其數;沒有文化的興起,就不會有戰國時期“人才鼎盛”的局面,也不會有士階層的崛起,更談不上形成大局面的“布衣將相”。

分析

筆者認為,思想方面對布衣將相的產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賢思想的興起,平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在社會中人們普遍觀念的轉變,都值得我們去探討。傳統的社會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價值觀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盪,當以血緣為紐帶的世卿等級制度被破壞後,人們的觀念也突破了“龍生龍、鳳生鳳”的天生貴種的思維模式。

原來以“天、神”為主觀念,逐漸轉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孔子從極力推行“克己復禮”到提倡“有教無類”的平等觀,為平民階層的士人進入統治者上層奠定思想基礎;當“學而優則仕”代替“血而優則仕”,這種觀念的產生絕非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社會變革的產物,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國語集解》、《春秋左傳集解》、《史記》、《戰國戰爭與戰國封建化進程》、《呂氏春秋》、《史記》、《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