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山水桂林(八)阳朔“世外桃源”记


山水桂林(八)阳朔“世外桃源”记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记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以后,“世外桃源”也象“香格里拉”一样,成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一个代名词。然而,当我们真正来到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山、水、洞、树、草、人时,好像是找到了当年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象。


出阳朔,沿朔阳公路南下,也就十几公里的样子,我们便来到了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原先这个地方的名字叫燕子湖,是一个后来开发的景区。我们在景区导游的引领下,乘坐景区的小船,开始了环湖游览,你可不要以为是人造景区,而丧失了游览的兴趣,那就错了,整个景区既不张扬又不造作,自然天成而富有情趣,周围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湖水清澈透明,微波荡漾,似一位安静的少女,朴素而美丽,使你不忍心去打扰她的清静。


船行不远,便来到了一座山洞前,湖水是从山洞里流出来的,我们坐的船也要穿行山洞,开船的师傅没有丝毫的犹豫,驾轻就熟开了进去,山洞里很暗、很窄,没有顶点亮光,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岩壁,大家屏住了呼吸,生怕船碰到岩壁上,就在大家担心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船已驶出了山洞,洞外则完全是另外一副天地了。这时,我又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侠,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难怪,这里被称为桃花源了,原来竟和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一模一样,进入桃源腹地,也需要从洞中而入了。


山水桂林(八)阳朔“世外桃源”记


顺着导游的指点,我们看到了四面环水的桃花岛和遍布岛上绿油油的桃树,可惜过了季节,我们已然欣赏不到桃花盛开的景象了,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到崔护笔下的都城南庄,想到那首千古绝句:《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是古人已去,只留美景,而今人无法再有古人的情怀了。


小船在缓缓前行,我们的心情也随着旖旎的风光在飘荡,眼前出现了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他们用树叶遮身,皮肤黝黑,剽悍健壮,手执长矛鱼叉,载歌载舞,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真正的田园风光,也是隐藏在它后面的,这里才是我们寻找的“世外桃源”。


清波荡漾的燕子湖瞬间变得宽阔起来,掩映在山峰下的乡村,露出了原始的青瓦泥墙,湖岸边垂柳依依,轻拂水面,三三两两的村妇在水边洗衣,清脆的棒槌声清晰可闻,更有赤脚挑水的农人,穿行田间,身后顽皮的孩童留下了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古老的水车,在轻轻弹奏着亘古不变的乐曲,村边水面上,散落着不少的竹筏,那是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放眼望去,群山耸翠,村树含烟,大片大片碧绿的原野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好一个世外桃源。


山水桂林(八)阳朔“世外桃源”记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苦苦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现在的江南之地,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最有可能的有三处:一是武陵“桃花源”,二是常德“桃花源”,三是歙县“桃花源”。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真正的“桃花源”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每个人一生的奋斗里。


“陶令已随风逝去,此地空留桃花源,美池桑竹舒倩影,阡陌交通好耕田”。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桃花源,呈现在桂林山水之中,如果陶公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心生羡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