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最近韩国导演奉俊昊新作《寄生虫》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大奖。

《寄生虫》是一部商业片,也就是说按类型套路拍摄、强调盈利的电影类型,这与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的审美和地位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奉俊昊很好协调了电影商业和艺术,既获得商业的回报,也得到了艺术的肯定。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那么本文从奉俊昊成名作《杀人回忆》出发,来探讨一下奉俊昊的电影风格。




首先主题上讲,奉俊昊拍电影有点类似马丁·斯科塞斯,常常用社会学的视角去拍摄,因为这跟奉俊昊曾就读延世大学社会学系有关、

所以关注现实是奉俊昊作品的一贯基调,比如说《汉江怪物》的美国对韩国本土的侵蚀,《雪国列车》的阶层对立,还有新作《寄生虫》对贫富差距的关注——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是全人类都在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他电影的故事和画面并没有多余的成分,均可成为一种符号加以解读。而且他的作品符号不是堆砌,而是与叙事相结合,同时也能跟相应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因此饱满而自然,这就达成电影语言的基本需要和导演个人诉求的协调和融合。

之前我们文章提到双男主的配置需要相互映照,共同为一个主题服务。那么《杀人回忆》的双男主互为镜像,乡村警察朴斗满感性,推崇经验,提出“用脚破案”理念,甚至闹出求神破案的荒唐戏码。与之相对的汉城警察苏泰允理性,相信推理,在演算中排除嫌疑人。

但他们同样尊重生命,渴望抓到凶手,所以他们本质都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人,但都有一个目的。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但是双男主配置并不是机械式对应,而将他们结合起来,在叙事中引导她们转变。结尾中,一向理性的苏泰允最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枪杀嫌疑人,但是曾经非常感性的朴斗满制止住了他,因为朴斗满知道这枪打下去,苏泰允的人生就完了。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此时角色的理性和感性担当反了过来,两人在纠缠中子弹还是没打中嫌疑人,带着手铐的嫌疑人跑进隧道深处,再无身影。这暗喻着有着感性和理性两面的人,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找到真相。

此时两人达成了统一,这比《秘密特工》《字典》这些电影在处理双男主的方式上更上一层楼。片中两位主角的无力感和责任感,映射了人性的光辉和多样性。

奉俊昊的《杀人回忆》符合商业片一般模式——人物遇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每种困难都对应韩国社会的现实。

示威的基督教众,虽是草草一笔,但我们要知道韩国是东亚基督教化最高的国家,30%的国民都是基督教徒。当抓住一个无辜的基督教徒后,警察背负的社会压力可见有多大。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更别说不负责的国民——犯罪现场全是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一辆经过的拖拉机轻易地破坏了尚未保存好的证据。警察办案能力和国民素质在那个时代可见一斑。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奉俊昊通过一部电影勾勒了80年代韩国社会众生相,一场没有破解的案件是由众多因素造成。在这里,奉俊昊没有把重点放在案件凶手的揭秘,而是以这个案件为一个切入点,去表现那个

混乱而又愚昧的时代




这种主题也就影响了奉俊昊对人物的塑造和电影语言的使用。

传统侦探片中,主人公侦破案件,被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形象,这属于个人神话。

但是奉俊昊却聚焦在群像,所以他的电影画面更热衷场面调度,表现群戏。

首先在于对纵深镜头的使用。在这段警察带犯人确认犯罪现场的段落里,镜头前景是纠缠的警察、犯人和记者,后景是围观群众。前后对比,讽刺了警察办案的粗暴手法。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这是纵深镜头空间上的使用,同时在时间上,纵深镜头的变化也反映了叙事的进展。

一开始,苏泰允是外来者,不耻乡村警察粗暴的办案方式,所以在镜头里他一开始处在后景,处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位置。但随着苏泰允一步步分析犯罪嫌疑人,他慢慢靠近前景,逐渐跟朴斗满平起平坐,相反跟着朴斗满的警员一步步退到后景,形成了对比。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第二是画外空间的使用,国外一档解析电影语言的《帧影帧画》节目指出电影的学问无非就是什么在画面里,什么不在。所以导演创作要从画内外空间去思考问题。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奉俊昊善于使用画外空间,朴斗满和他的搭档每次都会把人踹到画外,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周星驰电影也曾多次用这种被迫离开画面的方式营造一种喜感。

另外在追捕犯罪嫌疑人这个桥段里,摄影机一直跟着某位警察。画面内始终会有个人物,但是不断地有人出去,有人进来。

这一方面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扩充了画面的空间感——观众会把画内和画外一起联系起来,这比起单纯的全景镜头,可以一直勾起观众的兴趣。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最后是运动镜头。我们在观看足球或者篮球比赛时,基本是站在一侧观看,运动员左右来回移动,这样才会有运动感。因为视觉上,如果我们的位置是面对篮筐或者球网时,球员跑向我们的时候运动感不是很强,因为画面被压缩。

所以说纵深拍摄运动,比如说追捕,那么动作的速度感不是很强。但这种劣势反而在《杀人回忆中》发挥出效果。还是这场追捕嫌疑人的这场戏当中,奉俊昊并没有横拍追逐场面,反而是纵深拍摄,警察和犯罪嫌疑人的速度和距离并没有太大改变。

导演篇|奉俊昊与《杀人回忆》:一个社会系导演的思考

我们观众就自然觉得警察永远抓不到嫌疑人,一种

无力感油然而生。

无需语言,只需一个镜头就能观众理解。这跟影片不执著于凶手的基调相一致,更多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可以把奉俊昊定位成一个社会学家导演,他的作品立足于故事,但又超越了故事,更多跟时代和社会结合。这很考验奉俊昊的协调能力。奉俊昊不懂英文,但是在《雪国列车》中,他协调好“美队”等美国演员和宋康昊等韩国演员。

能把复杂的元素协调好,这是奉俊昊之所以能叙事和电影语言讲好一个故事的关键,自然和饱满就是奉俊昊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