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線上“溪山書會”

线上“溪山书会”

王碧蓉,老家在浙江,讀書在廣州,工作在北京;去澳洲廿載,重返北京,為人處世仍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人生最後一站職業鎖定在貴陽,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品推薦】

讀《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

线上“溪山书会”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1665年,藏荷蘭莫里茨皇家博物館。2014年6月27日該館經過6年重裝開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永久展示於這座皇家博物館的展廳中。

因陀羅(Indra),是印度教神明,最優秀的王者,最後的征服者。因陀羅在創造世界時,編織了一張網,網上的每一個繩結處都綁著一顆珍珠。每顆珍珠不僅通過因陀羅網與其他珍珠相聯繫,而且,每顆珍珠表面還能映射出網中的所有其他珍珠。正如《華嚴五教章通路記》中寫道,“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在印度哲學中,萬事萬物和萬法——皆如因陀羅網上的一顆珍珠。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裡的珍珠就是因陀羅網上的一顆珍珠,珍珠上畫出了淡淡的形狀和輪廓,暗示著所在房間裡的場景。這顆珍珠映出了少女的衣領、少女的頭巾,照亮了少女的左側的窗戶,甚至映照了維米爾那朦朧的畫室。荷蘭畫家維米爾將曲面入畫,並用它們映照出周圍的環境,他用互相映照的藝術處理技法,揭示了17世紀最偉大的一個發現:地球就如同這顆珍珠一樣,是懸浮在太空中的單個球體,人們很難將地球看作完整連續的表面,但是人們可以通過航行抵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地方的歷史與每個地方相連。

17世紀主宰東西方的激情,是航行在連接東西海域的未知通道里,是通過航行、接觸和接納新知識來縮短不可逾越的距離;是用自己的出生地作抵押,換來個人的財富和理想世界。而維米爾自己是一生未曾遠行的“居室畫家”,他用他的畫捕捉到了這個正在變化的世界,還有隱藏在畫作細節背後的更為廣闊的歷史力量的暗示。維米爾畫中的物品或者呈現在畫中的道具,是等待開啟17世紀的一扇大門,讓我們踏上發現之旅,進入17世紀那個全球貿易蓬勃發展的壯闊年代。那就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17世紀的歐洲人,喝著中東運來的咖啡,或是從印度來的茶,裝在中國的瓷器中,加著由中美洲生產的甘蔗所製造的糖,抽著南美洲傳入的煙。那時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全球化。從中,也捕捉了人在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不得不低頭與無可奈何,一如今日。

线上“溪山书会”

《代爾夫特風景(View of Delft)》,維梅爾,1660-1661年,荷蘭海牙莫里茨皇家博物藏

以上的觀點來自加拿大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書《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文匯出版社,2010年8月,通常Vermeer都譯為維米爾,該書可能是沿用了臺灣譯法),讓人趣味橫生,讓我第一次覺得也可以這樣去讀圖看畫,看來史學家比藝術評論家的想象更豐富,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在書中開篇,作者敘述自己20歲時在阿姆斯特丹買了一輛自行車,騎車漫遊,在維米爾的故鄉代爾夫特(Delft)的大雨天裡摔了一跤,居然摔出了一場無盡的靈感,摔出了一地的歷史,也摔出了這一本書。

线上“溪山书会”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卜正民(Timothy Brook),文匯出版社,2010年出版

卜正民是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聖約翰學院院長。1974年從多倫多來到北京大學學習中國古代歷史,1975年秋到復旦大學,跟隨李慶甲教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打開通向晚明世界的那扇門。

《維梅爾的帽子》的趣味在於作者通過8幅畫解讀,以八章的篇幅,分頭討論由這些畫作所引起的相關話題。每章的開頭基本都是從畫作入手談起,但又不是流於表面的觀看,真正明白了歷史是如何充滿了細節,卜正民捕捉到維米爾畫中的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延伸到與維米爾相關的任何一個細節,而且畫中的每一物品,許多似乎不相干的人、事、物,通過作者跳躍式的講述,如何與世界相互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使人讀到的不僅僅是維米爾美妙的畫作,而且還讀到了世界地理和航海知識、讀17世紀的荷蘭、西班牙、中國、美洲以及菲律賓等世界歷史、讀17世紀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廣闊圖景,讓人讀到深深吸一口氣之後的感嘆:世界真是無處不關聯。

线上“溪山书会”

《天文學家》,維米爾,1668年,巴黎盧浮宮藏

這樣的書,才算是讓人開了眼。我幾乎讀了半年,也沒有完全把書中的細節讀透讀通。

作為漢學家的卜正民,通過維米爾的畫,時時可以發現荷蘭與亞洲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維米爾的畫裡哪些東西跟中國有關?作者在書中會連接不斷,丟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你知道軍官頭上的時髦帽子嗎?那女子為什麼要包頭巾?窗子為什麼要這樣開?畫面的後面有什麼?地圖為什麼要掛在這裡?

线上“溪山书会”

《官員與微笑著的女孩》,維米爾,1865年,弗裡克收藏,紐約

线上“溪山书会”

《一杯酒》,維米爾,1658年,柏林美術館藏

《窗前讀信女子》,窗和窗簾是維米爾最得心應手的表現技巧。作者說,我們看畫的時候,目光通常會先投向畫中的少婦,但在維米爾那個時代,那隻盤子大概會和那個少婦爭奪觀者的目光,因為那樣的盤子是如此賞心悅目,並且不常見,而且當時很貴並非人人都買得起。正是17世紀50年代的這10年中,中國的瓷器融入了荷蘭藝術和荷蘭生活,並發展成了著名的臺夫特青花瓷器:臺夫特藍陶。在英國的瓷器被稱為China,但在愛爾蘭,它們被稱為Delph。這隻盤子安排在這裡,它就是又一扇大門,引領我們走出維米爾的畫室,重溫從臺夫特到中國的貿易之旅。

线上“溪山书会”

《窗前讀信女子》,維米爾,約繪於1657年,藏於德累斯頓18世紀前歐洲巨匠美術館。

書的最後一章是“結語:人非孤島”,來自英格蘭詩人兼神學家約翰·鄧恩於1623年的一句話:“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因為在那之前,世界是一個個彼此隔離的,以至於某個地方發生的事,完全不會影響到其他地方的情勢,但是在這之後,世界不再是分離孤立的。正如佛教因陀羅的比喻:每個泥塊,每顆珍珠——每一次失去和死亡,每一次誕生與形成——都影響與之共存的每一個泥塊和每一顆珍珠。

歷史是一面鏡子,如維米爾畫中的這顆珍珠,將曲面入畫,映照出周圍的環境,如果我們把它舉起來並透過表面凝視它,用來從事於研究、閱讀、思考,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更好地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聯。

线上“溪山书会”

《持天平的女人》維米爾,創作年代大約1664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線上“溪山書會”】

线上“溪山书会”

防疫抗疫,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理性面對,無一例外的,醫學專家們的共同建議是,大家儘量少出門、不聚會。

而我們的倡議也隨之而來——

既然宅在家中,何妨多讀幾本好書。

據說,網絡時代,閱讀已躋身奢侈品之列。整個社會的閱讀習慣,大概算不上叫人樂觀。雖然,我們仍願盡綿力,不僅因為手中可留書香,更緣於讀和享的過程中,自有歡悅喜樂。

當然不閱讀的藉口也多,常見是說沒有時間,其實,古人早就感嘆過了。

三國時代的董遇說,讀書只能利用“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

宋代的歐陽修則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

這段時間,既然要“少出門,不聚會”,那何不索性圍著爐子或者擁著被子,安安靜靜、暖暖和和地讀一本好書?

按照歐陽修的法子,我們來算一算,馬上當然不現實,待在家裡的話,那就“桌上、枕上和廁上”好了。各花15分鐘,總共45分鐘,一分鐘讀500字,一天就讀22500字,一星期七天是157500字,每頁差不多500字,則是315頁,這是相當厚的一本書了。

從今天起,我們邀請一些愛書的朋友,以線上“溪山書會”之名,逐日推送好書,以享讀者。

歡迎留言甚至附上您的讀後感想,亦歡迎來稿,投稿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跟我們一起推薦,獲得採用者,自然也會有一份禮物奉上,您不用猜,肯定是書……

我們寄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