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何“黄肠题凑”自东汉以后便几乎绝迹了?

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


“题凑”好说,无非是摆放整齐,遵循规则;这“黄肠”就让人头疼了,虽然能享受“黄肠题凑”的人都是不差钱儿的主,但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黄肠题凑是周朝时期开始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帝王葬制,最高等级,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尊贵,它使用的葬具其实很简单——去了树皮的柏木,这种柏木很讲究,首先是粗大,至少要生长上百年的柏木才能伐下来制作,其次就是直,不能是弯曲的。

这种柏木还有一个重要的讲究:柏木的木心是黄色的,这就比较难找了,这既需要柏木生长日期很长,又需要特定的树木品种。

中国地大物博,要说这种生长上百年的柏树还是好找,关键的问题的,要完成一整套的黄肠题凑,需要这样的柏木多少呢?据现代考古发掘出了十多座黄肠题凑陵墓来看,最多的一座要使用这样的柏木一万五千多根。我的乖乖,一根柏木大概得有两方木材,一万多根,大家可以算算,需要一个大型的森林公园,里面全部生长着这样的柏木。

有了这些皇心的柏木,那就开始做绝世无双的“黄肠题凑”吧。把所有的去皮黄心柏木进行木端头向内摆放,一根这样的柏木长度是一米二左右,一层一层的叠放,其中不使用卯榫,不使用铁钉,完全是进行平面加工后,贴合摆放,形成一个封闭的“柏木墙”陵墙。

陵墓内的内棺需要这样的柏木做墓室,外面的墓墙同样使用这样的柏木摆放形成坚固的墓墙,并与内室形成一个“回”字型的回廊,做完葬室和回廊后,再在上面铺设很厚的一层黄心柏木进行盖棺,最后填上封土,形成地宫。

这就是整个黄肠题凑的形成过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材质的选择很重要,这种葬制不是一般帝王能够享受得了的,据现代考古以及文献记载,大多数都是财力非常雄厚的帝王、侯爵才能享受,最为著名的享受该葬制的是汉武帝和霍光。

为什么后来这种高贵的葬制逐渐的消失了呢,这里有两点原因很重要:

材料难找

黄肠题凑最关键的是就是要找黄心柏木,这种木材生长非常缓慢,要达到使用标准,至少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要死三个皇帝,还别说有那么多的王侯勋贵了,大家排队等柏木,等不起。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古代王朝大多数定都北方,要在北方寻找那么多的柏木,那是相当的困难,如果要从南方进行运输,那成本就太大了,皇帝也要考虑死亡成本问题。

盗墓难挡

自汉朝以后,黄肠题凑就被逐渐放弃的重要原因在于,这种葬制虽然尊贵,但防不了盗墓贼,特别是汉朝后期,盗墓疯起,他们最喜欢就是挖到黄肠题凑,一是墓主人非富即贵,墓里宝贝多,二就是太好挖了。

只要挖到黄心柏木的墓室顶部,那就简单了,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往上拿,又没有卯榫固定,又没有铁钉连接,盗墓就成了简单的体力活儿了,毫无风险,收益极大。

所以,到了后世王朝,黄肠题凑就不再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了,还是石头来得实在,既保证了材料的丰富性,又能确保墓室相对安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修建陵墓都是选择大型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沉墨I方之城


黄肠题凑是比“金缕玉衣”更高级别的存在,这两样葬制都是流行于汉代,又绝迹于汉代。很多人可能知道汉代玉衣多一点,对黄肠题凑可能不怎么熟悉,先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模型

我在南京博物院拍的黄肠题凑模型,光是一个小小的模型看着就很令人震撼了。当时的感觉是:这就是弄这么一个模型也得好些日子,实物得多耗费。可能看图片感觉不强烈。


黄肠题凑是皇帝、皇后及受到皇帝准许的诸侯王、大臣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柏木木质细腻、耐水湿、抗腐蚀、有香气,非常名贵。而“题凑”指的是木枋的端头一律向内排列,不用榫卯而层层铺叠而成。目前发现的使用“黄肠题凑”的墓葬有十几座,大多已经被盗。能确定身份的有:


江苏高邮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安徽六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倾王刘建夫妇墓等9座。


以【北京大葆台一号墓】的黄肠题凑为例,使用柏木达15800余根。刚刚出土时,黄肠题凑木质如新,还散发着香味。



实际上“黄肠题凑”葬制有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包括梓宫(梓木做的棺材)、便房、外藏椁(放车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库房)。


汉代帝王为何会使用黄肠题凑?


汉承秦制,所以秦始皇也有可能使用了黄肠题凑。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汉代流行黄肠题凑还有3点原因:

1)自汉高祖刘邦之后,经过几代帝王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所以此时的汉代已经有资本使用这样劳民伤财的葬制。


2)汉代尤其的“事死如事生”,又非常的重孝道,因此厚葬之风很浓。还有什么比黄肠题凑及金缕玉衣更奢华的?


3)皇帝使用黄肠题凑是理所应当的,而其它人使用就是天子的恩赐,所以这也是一种天子使用的安抚手段。


黄肠题凑又为什么在汉代之后就废除了?

主要有2点原因:

1)在东汉时,盗墓之风尤为猖獗,虽然黄肠题凑层层叠叠的木结构比一般的棺木更能防盗,但肯定还是比不了石室墓。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慢慢取代了木质的黄肠题凑。


2)黄肠题凑墓制实在是太耗费木材了,柏木又非一朝一夕能长成的,所以,即使是统治者也难免力不从心。比如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就说好集几个郡的木材也不够,又调集了周边的很多州郡才勉勉强强凑齐了。


我觉得第二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吧,主要还是因为实在用不起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用文物讲述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一种葬制,帝王一级专用,流行于西周到汉代,东汉以后逐渐消失,不再使用。

而“黄肠题凑”的消失,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曹操!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视死如视生”,从原始社会开始,就盛行厚葬之风,汉代时厚葬之风更是盛行,除了黄肠题凑,还有金缕玉衣等,都是帝王诸侯的标准葬制。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操为了筹措军饷,曾经组建一直军队,专门挖掘古墓,盗取其中金银珠宝,这支军队被称作“摸金校尉”。

曹操这只军队,盗掘古墓无数,其中不乏古代帝王陵墓。于是,曹操死后,为了不被别人挖坟,便开始提倡薄葬!

曹操生前留下的《終令》和《遗令》明确表明,其死后不封不树,不要珠宝陪葬,下葬时,也只是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

从曹操提倡薄葬开始,西周以来一直盛行的高等级葬制“黄肠题凑”,也逐渐不被帝王所采用。

其实曹操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正确,如果有太多宝藏陪葬,那么势必会引起盗墓贼觊觎;所以就什么都不带,看你还来挖个什么劲儿!

220年曹操病逝洛阳,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西丘陵中,2009年,曹操高陵被考古发掘!


Mr种茶家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死亡之后的葬礼都是非常重视的,古代一些达官贵人他们的陪葬物品都是相当宝贵的物品。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一说,不过在古代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一般也就是制成棺材的物品。



黄肠题凑指的是使用的棺材物品木质不一样,要用去了皮的柏木,这是周朝时所规定的最高等级的葬具,由于棺材所用的木料比较要齐整,所以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柏木才行。还有一点地王所用的柏木还有其他很多讲究,首先木的心必须是黄色的,这并不是那么容易找着的。



据说这种黄肠题凑用到的柏木非常的多,最多的一个墓葬要用到上万个这样的柏木。而这种黄心柏木生长也需要很长时间,长成的话往往需要上百年,所以这样的柏木后来就非常难找了。这种墓葬不是一般皇帝能够享受到的,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和霍光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才能够有这样规格的墓葬。



不过东汉之后一些尊贵的人不再用这种墓葬了,主要是因为这种墓葬虽然珍贵,但是却不容易防盗墓贼。而且由于这种墓葬规格高,那些盗墓者还专门找这种墓来盗后世,为了防盗墓族都开始用更坚固的石头,不再用柏木。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形式,流行于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那段时间特别多,现在出土的黄肠题凑大部分都是西汉时期的。

黄肠题凑的解释

黄肠题凑,简单来说就是在墓主人棺椁周围摆上黄心柏木,这个柏木的摆放是树桩的内心向着里面。这里所采用的黄心柏木一般都要经过加工,削成正方形的柱子,然后截成一米左右的长度,最终摆出来就是一米厚木头围墙的样子。

我们看木头的摆法已经可以想象,这种墓葬是非常耗木头的。如今发掘的黄肠题凑墓葬里,有些使用了二万多根黄肠木!如今我们看到一些古柏树的高度也就20米左右,除去树顶那一段细树干,能使用的估计也就15米左右。二万多根黄肠木,每根长度约为1米,那也需要1300多棵这种参天古柏,而且必须是黄心的!

东汉以后为何不再使用黄肠木?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黄心柏木越来越少,所以才放弃了这种材料。

柏树的成材时间确实长,但是50年的种植时间还是可以达到直径20厘米要求,西汉有些黄肠题凑使用的黄肠木厚度也只有10厘米左右。因此我认为,如果东汉的皇帝需要黄心柏木来做黄肠题凑,还是可以现实的。只是当时这种墓葬方式已经落后,有更先进的材料代替——黄肠石。

《后汉书》记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到,东汉以后的帝王放弃了黄肠木,改用黄肠石。在定县北庄的汉墓里发现,该墓采用石头代替黄心柏木摆出了“黄肠题凑”的造型,使用的“黄肠石”多达4000多根!这些黄肠石被加工成长约1米,厚为25厘米的方形柱,然后层层叠放摆成一个凑石墙。

结束语

黄肠题凑从西汉的黄肠木转变到东汉的黄肠石,主要原因还是石头比木头更为坚固,对于墓室的安全更加有保障。

古代皇帝对于皇陵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在防盗墓贼方面更是下了不少功夫,从商周时期的石棺,到后来的黄肠题凑,最后还发明了“顶门器”来封闭墓门,这些都是为了阻止盗墓贼。


水煮汗青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部 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肠题凑”墓简单来说就是指“比普通 的木椁墓的规格高的特殊形式的木椁墓”。

一、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基本情况

(一) 何为“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 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黄肠题凑”葬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 黄肠题凑、外藏椁”。“梓宫”一词出现于汉代文献 中,《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以梓木为之,亲身 之棺也,为天子之制,故亦称梓宫。”应邵 注《风俗通义》“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宫者, 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简单来说“梓 宫”就是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供皇帝和皇后殓尸的 葬具。“黄肠题凑”是“黄肠题凑”葬制中最典型的 特色,那么何为“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中 苏林释黄肠题凑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 “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简而 言之“黄肠题凑”就是汉代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 木枋堆垒的矩形框架结构。“黄肠”即柏木黄心, 指脱皮的木质部分,因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 凑”必须用黄心柏木构成,否则不成其制。“题凑” 在《中国考古通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以黄芯的短 木枋向内垒成墓壁,四周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 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关于“题 凑”之制的产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有人认为 是战国时期。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题凑从西周已经开始,东周时期已发展成固定形式,笔者 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其实早在俞伟超先生的《汉 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 “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就提出汉制是周制 的延续和发展,即汉墓是前代墓葬的延续和发展。 对于“便房”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是最具争议性。 鲁琪先生认为便房就是墓中前室,而俞伟超先 生认为是侧室或内回廊。黄岳先生认为内椁正 中的棺房为“便房”等等,另外单先进先生提出 内椁和棺室总称为“便房”,笔者十分同意这种观 点。棺房一般处于梓宫和黄肠题凑之间,根据《汉 书·霍光传》“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纵木 外藏椁十五具”的顺序,“梓宫”是敛尸的葬具,“黄 肠题凑”是柏木枋堆垒成的木墙,“外藏椁”是存放 随葬品的回廊,那么“便房”就是“棺房”。“外藏 椁”就是墓坑内外用来存放车马禽兽、金帛、食品、 用具等的库房。另外,“外藏椁”的多寡被视为墓 主身份地位尊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 二)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

“黄肠题凑”葬制兴盛于西汉,到了东汉末年 由于大型砖石墓的兴起,而趋于消弭。目前已发 掘的考古界认为是“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有 14 余座,关于“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笔者根据 刘增德先生的《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做了一些补充: 前期相当于西汉前期,这时的“黄肠题 凑”葬制中的“黄肠题凑”制作比较粗糙,平铺叠 垒,不用榫卯,采用藏横向压的方法交接,主要代 表: 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汉墓、 湖南长沙咸家湖陡壁山汉墓、湖南长沙咸嘉湖望 城坡 M1; 中期相当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前期,这 时的“黄肠题凑”葬制作较考究,“题凑以去皮,开 始出现榫卯”主要代表: 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 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江苏大 云山汉墓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至成熟,过渡时 期的一个典型代表,而“西汉晚期的大葆台汉墓一 号墓,用一万五千多跟柏木橡叠成的宏大题凑,高 达三米,直顶墓至顶端,其内设有回廊及前后室, 结构上 更 具 独 立 性,可视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 态。”另外,近两年发掘的山东定陶汉墓是 目前我国以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 整,最有典型代表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被专家誉 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 后期相当于东汉中后 期,这时的“黄肠题凑”,改木制为石制,柏木被黄 肠石所取代,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黄肠题 凑”墓,“黄肠题凑”葬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起的原因

( 一) 灵魂观的影响

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拥有了灵魂观 念,我们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中的瓮棺的底部都 有孔,这种设置就是为了灵魂的出入。秦汉在继 承了原始先民的灵魂观的基础上,强化了灵魂不 灭的观点,人死为鬼,居于墓穴。加上那时的人们 对祖先和鬼神崇拜思想非常浓郁、深信墓室是死 者阴间生活的某种折射,于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来建造墓地,供死者的亡灵安寝。“事死 如生”就是他们的主流丧葬观念。《左传》中就是 有记 载 哀 公 十 五 年 事 时 有“事 死 如 事 生,礼 也” 的说法。另外在汉代还很流行“尸体不 朽”,汉代人认为灵魂不可能长期独立存在,于是 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来保护尸体,使其不朽,让灵魂 可以依托尸体而长时间存在。那么作为“黄肠题 凑”的材料“柏木”就是适宜墓葬的优质木材,在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着柏木“纹理直,结构细,质 稍脆,耐水湿,抗腐蚀性强,有香气” 。此 外在汉代人心中“柏木”还有驱邪的神圣作用,有 着正气、高尚、挺拔的象征,所以上至王公、下至平 民都对柏木都有着一种崇敬之情。根据汉人崇尚 的“事死如生”,那么他们采用“黄肠题凑”葬制自然是符合的。

(二)汉代雄厚的经济为“黄肠题凑”葬制的发 展提供条件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恢 复生产发展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而后在几代皇帝 的努力下,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繁荣局 面。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达到鼎盛,汉朝成 为闻名九州的大帝国。 《汉 书 · 食 货 志》( 食货志卷24P1135) 中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腐败不可食。”经济的繁荣为上层贵族实行“黄肠 题凑”葬制提供了经济基础。另外雄厚的经济基 础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行业,手工业、农业、林牧业、 交通运输业等也都相应的有所发展,而这些行业 的发展为“黄肠题凑”葬制的修建,材料的提供和 运输都提供了便利。

( 三) 厚葬之风的推动

秦汉时期是我国厚葬之风形成之时,早在秦 王朝统治者开始就十分讲究陵墓的修建。如秦始 皇的骊山墓,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始皇初即 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官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 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身之。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谓是相 当壮观。到了汉朝时,汉承秦制,加上社会安定, 经济的恢复,这种厚葬之风就愈演愈烈,出现了 “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的社会现象。汉代的 这种厚葬之风可以说是自上而下兴起的,新皇从 即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陵墓,《文献通考 - 王礼 考》十九“山陵”条载“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天下 贡 献 三 分 之,一 供 宗 庙,一 供 宾 客,一 供 山 陵。”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见其奢侈 程度。皇帝既然如此,上行下效,各地的诸侯、贵 族自然也不甘落后。《后汉书·张衡传》: “时天下 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喻侈” 。如江 苏大云山刘非墓,庞大的椁室、完整的江都王陵园 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用奢侈的厚葬来显示墓主的 地位。由此而看“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葬制,在 厚葬之风的环境中被许多诸侯贵族所青睐,用近 乎与“天子之制”的葬制来显示地位和权力也就无 可厚非。

(四) 政治原因

笔者看来“黄肠题凑”这种高规格葬制的出现 是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有着一种象 征意义,同时也有着政治考虑。

在周正义的《大葆台西汉墓及刘建其人》一文 中提到“黄肠题凑”葬制是一种汉代统治者“霸王 道杂之”的表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能说是适 合汉朝中期和中后期。笔者整理了关于全国黄肠 题凑墓的一些资料,发现目前的 14 座墓中可以推 断确切年代和墓主真实身份的有 9 座,他们分别是 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江苏省高邮县神居山广陵 厉王刘胥夫妇墓、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夫妇 墓、河北省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安徽省六 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 以及最近发现的山东定陶汉墓。分析这些墓主我 们可以发现,除了汉武帝时江都王刘非和汉哀帝 刘欣之母丁姬的“黄肠题凑”墓,我们可以很肯定 是天子对其的一种恩赐,其他的诸侯王墓或许是 另有一番原因: 赵景王张耳是秦末汉初时的人,曾 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成为刘邦的部下后被称为赵 王,死后谥曰景王,享以“黄肠题凑”的葬制,这也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赵景王张 耳为什么能够享受这种特殊的葬制呢? 笔者认为 这可能是出于他本人的愿望。张耳先是跟随武臣 的起义军被封右丞相而后投奔项羽被封为常山 王,在汉高祖二年投奔刘邦,后封为景王,观其一 生都是地位非常高的,另外,汉初异姓诸侯王普遍 想取刘姓而代之,那么他有天子之制的向往自然 也不奇怪。而黄肠题凑中黄心柏木、“木头皆向 内”的堆垒方式都是天子之制的一种象征,正好符 合了他的要求。加上汉初又缺乏健全的礼制,那 么在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定的情况下,诸侯王随 心所欲,自行其事,相互僭越都是有可能的。在这 种情况下,不管皇帝是否知晓,这也是无力阻止 的,所以这一时期的“黄肠题凑”墓的出现是一种 政治象征意义。到汉武帝时期“霸王道杂之”的 “汉家制度”开始确立的。六安共王刘庆是其父刘 寄最得宠的儿子,刘寄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众多的兄弟中两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后来,淮 南王刘安谋叛的事牵扯到刘寄,谋叛暴露后,刘寄 十分害怕,发病而死。武帝穷追刘安的党羽,株连 几万人,而刘寄不但没有被追究,他的儿子还被封 爵,更加说明了刘寄身份的特殊。那么作为刘寄 的儿子六安共王刘庆死后被享以“黄肠题凑”的葬 制,则可以说明这是汉武帝初使“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广陵厉王刘胥和广阳顷王刘建是生活 在汉宣帝时期,这两个诸侯王都是有瑕疵的,刘胥 因诅咒一事而被迫自杀,刘建曾因父亲谋反受牵 连而贬为庶人,直至宣帝即位才恢复其太子地位, 任命为广阳顷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宣帝曾赐予 他们“黄肠题凑”葬制,而在他们的墓中却出现此 葬制,由此来看该葬制可能是他们自己所采用的, 虽然没有得到皇室的正式应允,但皇帝事实上已 默许了。中山怀王刘修墓也是如此,这也是汉宣 帝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在丧葬制度上的影 响,一方面遵循儒家尊亲的思想封赏诸侯或默认 他们的做法,实行王道; 另一方面监视或限制他们 的势力,实行霸道。这也是为什么“黄肠题凑”葬 制能够在汉代中后期发展到成熟。

刘庆柱曾说过: “先秦以后进入帝国时代,人 们对于丧事的办理已经不只是为了怀念、祭奠逝 者,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目的,如通过丧葬活动达到 丧葬办理者的某种政治目的等。”“黄肠题凑” 葬制的出现到兴盛,除了前期是诸侯心系“天子之 制”外,后期可以说很大程度是受这种政治策略的 影响。

三、汉代“黄肠题凑”葬制消弭的原因

(一) 丧葬制度的改革

我们前面提到汉代的厚葬之风尤为盛行,建 造高大的坟丘、奢华的墓室、大量精美的随葬品等 一系列的葬俗,让逝者享受顶级待遇的同时,也给 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劳民伤财,甚至有 人为此倾家荡产,《论衡》中记载: “畏生惧义,重死 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对于这 样一种情况,许多皇帝也开始下诏禁止厚葬,丧葬 制度的改革也就从东汉开始慢慢兴起,黄肠石墓 代替黄肠题凑就是丧葬制度改革的产物。另外在 《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曾提到: “木质的黄肠 由多生长缓慢的柏木或硬杂木制作,其中黄心侧 柏要经历一二百年的生长期,方能成材。”可见 柏木的稀有与珍贵。加上长期大量的使用柏木修 建陵墓、宫室、甚至是家居,就会造成木材的匮乏。 《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 “发常 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 郡,工徒及送致着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 郡。” 由此看来长期大量的砍伐已导致 数郡之木不能满足一葬之用,丧葬改革也是势在 必行。黄肠石开始代替珍贵的柏木。这也是为什 么在东汉会发现类似变质的黄肠石墓。

( 二) 盗墓之风的盛行

在古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第一 次就是在汉朝,由于当时官方准许民间私人铸钱, 因此许多铸币盗墓者就盯上了先秦时代墓葬中的 铜器和兵器等随葬品。加上汉代盛行厚葬,盗墓 在那时就尤为猖獗。许多的统治者、诸侯王就想 着能够加强陵墓的安全性来反盗墓,加固墓室当 然最为重要。黄肠题凑是木质结构,相比于石质 的材料在防盗墓上自然是逊色很多。因此许多人 为了不让自己的陵墓被盗掘,尸体被抛之棺外,而 放弃木椁墓选择坚硬的石质墓。由于盗墓的盛 行,人们为了能够死后免受打扰而放弃黄肠题凑 也是有可能的。

( 三) 新的墓葬形制的兴起

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椁 墓这种汉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渐被取代。这些对 最高统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层贵族也开 始倾向于石质的崖洞墓或石室墓。这类墓葬形式 相比于黄肠题凑墓有着三种优势: 第一,和木质相 比石质更加坚固并且不易腐烂。在盗墓风盛行的 汉代,这种墓葬形式更有利于保护墓室的安全,免 遭盗墓者的骚扰。第二,崖洞墓和石室墓更符合 汉人的灵魂观,英国学者罗森指出汉王室在山洞 中修建崖洞墓或石室墓是为了像西王母那样永生 居住,这也符合汉代的“事死如生”的灵魂观。 第三,石材在当时比木材更容易获得。我们知道 在当时的汉代国力强盛,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冶铁 技术、凿石技术相比于以前更为发达,取石凿石相 比以前就更为简单。此种情况下,取石筑墓比花 大力气寻找昂贵木料修建墓室要简单的多,并且 石料保存更加持久,对棺椁的保护性上更胜一筹, 石墓取代木制“黄肠题凑”就是必然的。

四、结语

“黄肠题凑”墓现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视为汉代 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是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 鉴于它这样的特殊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该葬制 也有着一些的研究,除了一些考古发掘报告外,还 有着一些相关的专题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多少 著作。另外对于“黄肠题凑”葬制的研究也主要都 是集中在其内部结构的探究,对其他的方面并未 做过多的探讨。笔者通过整理相关的一些资料, 以汉代社会为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黄肠题凑”葬 制兴衰原因分析的浅显观点,虽少有价值,但可做弥补缺漏的材料。


杭州刺史


“黄肠题凑”,即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一般而言,只有帝王、嫔妃和皇帝特许的大臣才有资格使用这种葬制。

“黄肠题凑”是什么意思呢?

三国时期,魏国人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解释“黄肠题凑”一词时,是这样说的: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简单来说,黄肠指的是黄心、看起来像肠的柏木,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而题凑指木头内向,主要强调墓葬的结构。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黄肠题凑,实际上是指用黄柏木,向心层累而成的框椁结构。


为何东汉后,“黄肠题凑”就几乎绝迹?

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柏木资源的枯竭。

柏木的生长周期较长,而“黄肠题凑”需要用到大量的柏木。例如,北京大葆台曾出现过一个“黄肠题凑”,由15880根柏木组成。

因此,到后来,柏木资源就供不应求,“黄肠题凑”自然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第二,“黄肠题凑”劳民伤财。

皇家陵墓使用的木头通常是巨木,数量还比较多,而巨木通常只生长在深山老林中,距离皇家陵墓也有一定的距离。古代的交通运输业并不发达,因此,当时就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深山老林寻找巨木,找完后还要将这些巨木运到皇家陵墓。

在《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次皇家征用柏木,但巨鹿、常山等盛产柏木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材料,从其他六州十八郡调用的工徒达到了上千人。而东汉后的统治者提倡节葬,所以就使用黄肠石代替黄柏木。


第三,和盗墓贼盛行有关。

东汉的盗墓之风比较猖獗,而石椁墓和砖椁墓的安全系数远高于木椁墓。因此,为了保证墓穴的安全,后来的统治者就不用黄柏木了,改而使用黄肠石。毕竟,使用黄肠石不仅可以提高墓穴的安全系数,而且其颜色一直都是高贵的象征,也是皇家御用的标志。

由于这几个原因,自东汉后,“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墓制就几乎绝迹了。


金兔历史


“黄肠题凑”是一种等级很高的墓葬形式。出现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只有皇室,和皇帝批准的宠臣才能够使用。“黄肠指的是使用的木材必须是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层层平铺,不用榫卯,“木头皆内向"。

柏木的生长周期很易“黄肠题凑"对树种的要求更加苛刻,而黄家陵墓使用的木材都是巨木,都生长在深山老林很难找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在东汉的时候,不仅交通不便,资源稀少也劳民伤财,所以在东汉以后这种墓葬形式也就取消了。


王玉洁507


“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的形式,出现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黄肠题凑”是当时最高的墓葬形式,只有皇室,和皇帝批准的宠臣才能够使用。“黄肠”指的是使用的木材,必须是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层层平铺,不用榫卯,“木头皆内向”。

第一、资源枯竭,柏木生长周期极长,而“黄肠题凑”对柏树树种的要求更是苛刻,必须是黄心柏才可以。而皇家陵墓使用的木材,都是巨木,巨木生长之地,定时深山老林,不仅难寻,运输业是极为的不便,

第二、东汉丧葬改革,汉兴厚葬,在墓穴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彩礼,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后来就用石头,代理巨木,而且石头的坚固,耐腐蚀,都要远超木材。

第三、东汉盗墓之风猖獗,甚至出现了十墓九空的现象,相对于木材,就是更加的坚硬,这样更能保证墓穴的安全。





历史太傅


东汉时期出现了用石头取代木材的做法,“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