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讓孩子有教養的幾個要點,寶媽們是如何做的?

順序與秩序

寶媽們在孩子1歲以內的時候,不知是否注意過這樣的細節:到該吃飯的時候了,孩子困得在打瞌睡,那麼,此時是讓孩子

先睡覺還是讓孩子先吃飯呢?

讓孩子有教養的幾個要點,寶媽們是如何做的?

對於兒童來說睡眠比吃飯重要,因為大腦主要通過睡眠不斷髮育完善,而其它行為又是由大腦指揮的,因此,大腦這個指揮中心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特別是孩子在0-1歲期間,應當將大腦的發育需求放在第一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根據大腦發育的不同階段,可以不斷調整做事的優先順序,以訓練大腦的控制能力,這樣做出的事情就會井井有條,秩序與順序是有教養的一種表現

耐心與耐力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孩子平時在家有時因沒到吃飯時間餓得不行了,要先吃,是讓孩子先吃呢還是等其他家人一起吃呢?餐桌上的表現也稱為飲食文化,是判斷一個人行為和教養的重要方面。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雖然吃飯和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不能有所馬虎,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2-3歲的孩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引導,在這種剛性需求方面,讓孩子等一會,忍一忍,對訓練孩子的

耐心與耐力意義重大,以後長大進入社會遇到排除時也不會隨便插隊。人的這兩種能力也是訓練出來的,只要不把孩子餓壞了,適當的訓練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帶孩子出門參加聚餐時,孩子平時積累的這種忍耐力和耐心,是有教養的無聲體驗,在大庭廣眾之下,可是能給家長大漲面子的哦!

讓孩子有教養的幾個要點,寶媽們是如何做的?

隨機與應變

再大一些的孩子,到了六七歲上學了,甚至上中學了,寫作業有些拖拉,或許是寫作業太專注,到吃飯的時候作業還沒寫完,是先吃飯呢?還是先寫完作業再吃飯?

此時,家長應當給孩子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如果家長沒事,就可以等孩子或陪孩子做完作業再一起吃飯。如果家長有事,可以告訴孩子,先吃了就不等了;還可以詢問一下孩子,大約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是一個百思不得其姐的難題,不妨先吃飯,飯桌上的靈感可能比作業本身更讓孩子有成就感,換一種思維海闊天空

何為教養

指教育,指營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是指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後,不僅在言談舉止、為人處事方面彬彬有禮,還表現在孩子的體型、體態和整個肢體所傳遞出的那種

陽光氣質,而後者由營養決定。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能力,是通過後天訓練提高的,然而,訓練也是有規律的,身體各部位的能力訓練,也是靠大腦來統一指揮的,因此,大腦想到的,再通過身體其他器官得到感應,就是正常的訓練過程,孩子就會比較有樂趣,也會表現出更高的興趣。這種興趣表現出來給別人的感覺,往往就是比較有激情,令人賞心悅目,也可以說這個孩子有教養或氣質很好。

生命不息用之不盡的無形資源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說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似一個器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壓制鋒芒、解脫紛擾,和順光輝、混同塵垢,這高深莫測道理,無處不在。

讓孩子有教養的幾個要點,寶媽們是如何做的?

教養猶如一個人的心臟、血液,生命不息用之不盡,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無形資源,親愛的寶媽們,您是如何發揮這種優質資源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