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所发动的统一战争,始于1926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起兵,期间经历分分合合、各种变故,直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算是完成北伐。

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8个军约有10多万人,后发展到近百万。

这8个军的军长,当时已经是声望不小的人物,等到后来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第1军军长何应钦(1890-1987)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何应钦,字敬之,出生于贵州省兴义,蒋介石统治时期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

何应钦早年就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到国内后,凭着资历担任了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过程中,何应钦是蒋介石的有力支持者,他的东路军充当了急先锋角色。然而,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始终也只是相互利用。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他联合了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逼宫所致。之后,蒋介石再次上台,何应钦又成了蒋介石的忠诚伙伴,职务也是屡屡提升。

抗日战争时期,何应钦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还担任了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等职,而让他倍有面子的,后来他代表国民政府主持了日本的受降仪式。之后,何应钦渐渐被排挤出政坛,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更是难以在政界立足,直到1987年在台湾逝世。

第2军军长谭延闿(1881-1930)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谭延闿,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官宦家庭,父亲谭钟麟曾做过两广总督。他自小聪明异常,被清廷要员翁同龢称作为“奇才”。1893年,谭延闿考中秀才,1902年,考中举人,1904年,考中进士,之后他考中会元,这是湖南两百年历史上的第一个会元,后来他又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编修。

谭延闿曾一度回到湖南办学,是湖南立宪派首领,出任过“谘议局”议长。中华民国以后,谭延闿曾任职过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911年,他被推选为湖南督军,1912年,他正式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南都督,兼湖南省民政长,并于同年加入国民党,出任湖南支部支部长。

1913年,谭延闿参加了二次革命,失利后被袁世凯撤职,避居在青岛、上海。1915年,谭延闿又参加了讨袁的护国战争。1916年,谭延闿又复任为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期间,他推行湖南人自己治理湖南的政策。

1920年,谭延闿被军阀赵恒惕赶下台,逃亡到上海。1922年,他投靠了孙中山,并再次加入国民党,当年6月他被任命为全湘讨贼军总司令。1923年,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并第三次出任了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1924年,谭延闿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之后,他还出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中政会主席团成员、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0年,谭延闿因病在南京去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第3军军长朱培德(1888-1937)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朱培德,字益之,出生于仕宦之家,早年就读于云南讲武堂,曾加入同盟会,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他是孙中山的忠实跟随者。北伐战争时期,朱培德深受孙中山信任,在第三军军长任上,立下不少战功。

朱培德与蒋介石关系并不融洽,1927年后倒向南京政府,先后出任了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主席职、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湘赣“剿匪”总指挥、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参谋总长等职务。

中原大战时期朱培德曾任职第一路军总指挥,协助蒋介石压服各派军阀,蒋介石对他也颇为信任,屡屡授予要职。西安事变时,朱培德主张和平解决,赢得蒋宋夫妇好感。1937年朱培德在住院治疗期间,因注射德国进口的抗贫血药剂引起血液中毒而去世。

第4军军长李济深(1885-1959)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李济深,字任潮,原名李济琛,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1909年就读于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0年,他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广州军政府,出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黄埔军校成立后,曾任教练部主任,1925年,他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并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北伐战争时期,李济深的第四军擅长打硬仗恶仗,有着“铁军”之称。李济深先前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后又参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活动,1933年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他是积极参与者之一。西安事变时,他主张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国共联合,一致抗日,后被任命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李济深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被推选为主席。1947年,李济深移居到香港,创建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出任了人民政府副主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于1959年去世。

第5军军长李福林(1874-1952)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李福林,字登同,曾经投入绿林,以抢劫为生,后为清政府通缉,流亡到南洋。1907年,李福林在新加坡结识孙中山,就此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李福林极为擅长投机,他曾投靠过陈炯明、袁世凯、陆荣廷,官位屡屡提升,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他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李福林被任命为第5军军长。1927年,李福林曾率部队镇压过广州起义。然而,蒋介石对李福林没有多少好感,等到蒋介石掌权后,李福林被排挤出军界,辞去职务,避居于香港。

李福林在港购置大量房产,积累起不少财富,他一度曾想着复出,但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经邀请李福林出来任职,为李福林所拒绝,算是保持了民族气节。1941年,日本人占领香港,李福林移居到重庆,国民政府授予了他“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军事委员会驻粤军事特派员”几个空头衔。1949年,李福林移居到香港,1952年在香港去世。

第6军军长程潜(1882—1968)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官庄人,他曾经考中过清王朝的秀才,参加过同盟会,后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回国后到四川训练新军。

北洋政府时期,他曾出任过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国民政府时,他又出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职。

1949年8月,程潜发表了湖南“和平起义通电”,率部起义,之后任职为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出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省长等职,于1968年在北京病逝。

第7军军长李宗仁(1891-1969)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李宗仁,字德邻,出生于广西桂林临桂区,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加入过同盟会,1916年前后在军队中担任各种职务,后成为桂系军阀的领袖人物。

李宗仁一直是讨蒋的急先锋,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又进入蒋介石所属的国民党系统。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了徐海会战,知名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在这期间。之后,他还参与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

李宗仁曾任职过中华民国代总统,解放战争中,李宗仁所辖的桂系军队被消灭殆尽。没有了资本的李宗仁,于1949年11月去往香港。之后,他又去往了美国,1965年回到国内,于1969年病逝在北京。

第8军军长唐生智(1890-1970)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八位军长,仅有一位是蒋介石心腹嫡系

唐生智,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市人,早年就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进入湖南陆军。

唐生智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从见习排长做起,权势地位逐步提升。1926年,他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北伐战争。唐生智与蒋介石的关系若即若离,有反对也有支持,有斗争也有合作,分分合合之际,唐生智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九一八”事变以后,两人才算是携手言和。之后,他先后历任了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训练总监部总监、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等职务。

抗日战争期间,唐生智曾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他本人表面表示准备与日军背水一战,战势不利时却乘机撤退,而未向城外军队及时下达撤退令,以致使损失惨重。抗日战争胜利后,唐生智出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副主任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之后,他又再次反蒋,反对内战。

解放后,唐生智先后历任了湖南省政府副主席、土改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于1970年病逝。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