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宋會要》:則地方監司,無不託公詢私,誅求百姓,公然竊取,略無畏憚,玩法貪汙,遂致大小循,貨賂公行,莫不能禁。


上面是一段關於宋朝的“吏”的描述——或者說的更準確些,是控訴,這裡面說他們徇私枉法,欺壓百姓,貪汙受賄,簡直壞到了極處,而且還無法禁止。

那麼具體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關開封府的“吏”的故事,而且還和著名的包青天包拯大人有關。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話說在包拯大人知開封府之前,按照舊時慣例,正門從不打開,告狀的人必須先把狀紙遞交守門的小吏,然後再由他們轉呈府尹,然後具體是否受理,何時開審,再由小吏通知原告,而官員和訴訟人在此之前是不會見面的。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弊病,那些小吏就以此為由索要賄賂,否則根本都不會替你轉交狀紙,任憑你有天大的委屈都沒用——因為府尹大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也就是“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民間俗話的來由。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後來包大人看到這一幕很不滿意,直接改了規矩——從此開封府大開正門,任何告狀人都可以直接來公堂向官員訴訟,這樣就避免了小吏在中間的徇私舞弊,中飽私囊。

百姓對此自然是拍手稱快,但是我們卻要注意另一個事實——那就是這裡的吏有多麼的狡猾和貪婪,就靠著這點小小的權力也能大發橫財,而且別忘了這還是在宋朝的“第一府”開封府,相當於天子腳下都如此猖獗,那在山高皇帝遠的小地方有多黑暗,那就可想而知了。

鄆城縣的政治生態為例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路,州,縣的三級行政編制,這最低一級別的就是縣,而這也是朝廷的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再往下的鄉鎮,村等等,就沒有政府官員參與了,都是一些保正,村長之類的地方鄉紳來自治,也就是統稱的“胥”。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水滸傳》大家應該都讀過,而這裡面正好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鄆城縣,我們就以此為參考,來看看當時的“官吏”關係。

鄆城縣的縣令是時文斌,進士出身,標準的走科考路線的文官,而且為官也是比較清正的,這一點在徽宗年代已經殊為不易了。

而這裡面有哪些小吏呢?首先就是做押司的宋江——這是個管理文書並部分刑獄工作的職務,而且從濟州府上差觀察何濤來公辦的時候,是由宋江來代替時文斌知縣坐班,可見他和知縣的關係還是很好的,權力也很大。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其次還有兩個步兵都頭朱仝和雷橫——這是負責縣城治安和剿匪的縣尉下面的兩個助手,手底下也都各有百十來個土兵,這就是鄆城縣的主要武裝力量了。

而實際情況卻是怎麼樣呢?當時東溪村保正晁蓋——其實也算是胥吏的一員,實際上卻是一個黑幫的大哥,組織了一群人打劫了大名府重鎮的“生辰綱”,然後被偵破了,他們卻還一無所知,危在旦夕。

可就在這個時候,負責接待何濤的宋江一聽是他的好朋友犯事兒了,馬上穩住何濤,然後脫身離開飛馬去給晁蓋報警,體現了一個相關司法系統公務員的“優秀素質和滴水不漏的執法經驗”。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然後晁蓋他們急忙大驚逃跑,由於動作不夠快還是被縣尉帶著朱仝和雷橫兩個都頭給截住了,然後朱仝毫不猶豫的假裝天黑看不清路,磨磨蹭蹭的,放了晁蓋他們一條生路,雷橫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心知肚明,也在縣尉面前幫朱仝打掩護。

就這樣,本來可以甕中捉鱉的晁蓋一夥兒就這樣在鄆城縣的眾“吏”的幫助下順利逃脫,並且上了梁山,成為了更高級別的罪犯

我們先拋開徽宗年間政治黑暗,官員腐敗,百姓水深火熱的一面不討論,單單從鄆城縣一個縣的政治生態來分析的話,宋江,朱仝,雷橫這三人全部都是嚴重瀆職,和本地的黑社會勾結在一起,出賣了國家利益。

而對此,鄆城縣的時文斌大人不要說懲罰了,甚至從頭到尾都被矇在鼓裡,這就是當時“吏強官弱”的真實寫照和縮影

說完這種現象之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具體原因。

第一,窮,沒工資

這第一條非常的直接粗暴有力,因為這些吏大多數家裡頗窮,而且還不像官員一樣國家給發工資——“夫富者不為吏,而為吏者皆貧”。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但是朝廷對於這些吏,或者是乾脆不發工資,或者只是發少許的工資和補助,這樣他們顯然是無法生活的,因此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找外快”。

他們的外快從哪裡找呢?自然只能是老百姓,或者是來告狀的訴訟者,或者是牢房的犯人,對此其實有些官員也是知情的,但是沒辦法,他們既發不出工資,又要靠這些人去辦事,所以只能睜一隻閉一隻眼,甚至還同流合汙。

比如林沖被髮配到滄州之後,不僅要給差撥(吏)送五兩銀子的好看錢,同時還要通過他給上面的管營(官)也送,可見這兩者早已經勾結在了一起,共同魚肉百姓,中飽私囊。

第二,操守品德差

這第二個原因也很重要,因為宋朝的地方官考核還是很嚴格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走科考途徑進來的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其品德和操守相對還是比較高的。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但是吏就不同了,他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並沒有讀過什麼書,受過什麼品德上的教育,也無法走正常途徑來做官,這才無奈選擇了這個行業,因此一旦遇到機會,肯定會大撈一把,而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

第三,吏有封建,而官無封建

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而且根源正來自於宋朝。

宋朝上承五代,那是個地方割據十分嚴重的朝代,尤其是武人當政,完全粗暴執法,宋太祖趙匡胤有感於此,這才採用了許多手段,大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官員之間的監管還是很嚴的,但是吏卻很難

這樣地方的主官們武官數量變得極少,而且掣肘和監管及多,比如州的主官知州有通判,知縣有縣丞或者主簿,而且還有一個重要手段,那就是給地方官設置了任期——比如近的縣三年一任,遠的四年。

任期一滿,不管你這一任幹得好不好——好的上調升遷,中等的平調,差的降職甚至罷黜,但是決不能繼續再在這個地方幹,而且官員還要避嫌,不能在自己籍貫所在的地方做地方官,以防照顧家人。

這樣導致地方官的權力大大的被削減,制約和監管了,從唐末就開始的“地方割據”——或者說是“地方官封建”的問題極大的被限制了,但是由於“吏”們往往都是本地人甚至世代以此為業,所謂“鐵打的胥吏,流水的地方官”,因此就形成了“吏有封建”的新問題

紅塵君說

綜上而述,這就是宋朝“吏強官弱”的現象和原因。

以“鄆城縣”為例談談宋朝的“吏強官弱”想象,以及其根本原因

但是這個有辦法嗎?老實說,沒有,由於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本質和皇帝完全凌駕於所有法律之上的特性,因此他們對於官員——尤其是超過他們掌控範圍的地方官員們,肯定是採取不信任態度的,否則就會出現唐朝末年到五代的地方割據抗拒中央的情況——那樣自然更糟糕。

而一旦官員監管的比較嚴格了,那地方官們就沒有足夠的權力和機會來管理手下的小吏,就被這些人趁虛而入。。。

正如哈姆雷特的那個著名的疑惑一樣——是放任地方官使得“官有封建”呢,還是放任本地的胥吏讓“胥吏有封建”,這是一個擺在宋太祖趙匡胤為首的宋朝的統治者面前的一個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封建王朝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止宋朝,包括後面的元明清三朝也同樣無法根除,只能在更先進的民主開明的生產關係之下,才能釜底抽薪,予以根治。


參考文獻:

《宋史》

《宋會要》

《水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