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此前,Uber的自動駕駛事業雖然也不算一帆風順,但這一次,一條人命給了Uber致命一擊。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事情發生在北京時間3月20日凌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公共道路上,一輛正在進行測試的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撞擊了一名正在過馬路的女性。當時,這輛自動駕駛測試車的駕駛席位上坐著一名駕駛員,但他並沒有對此次事故採取任何措施。事故發生後,這名女性很快被送往附近的醫院進行搶救,但最終搶救無效宣告死亡。事故發生後,Uber方面很快叫停了所有正在測試中的自動駕駛車輛,並在Twitter上對死者家屬表示了哀悼。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表示他們已經派遣調查團隊前往坦佩,同時Uber也發表聲明正積極協助調查此次事件。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每當有與自動駕駛相關的車禍發生時,總有一些“自認為擁有話語權”的媒體或者自媒體會跳出來破口大罵,此次也不例外。事情發生後不到12個小時,檢索相關關鍵詞就已經可以看到一篇篇對Uber和自動駕駛汽車口誅筆伐的聲討。但諷刺的是,隨後坦佩市警方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一些已經得到證實的細節,瞬間讓這些人收了聲。

截止至目前為止最新的消息表明,在此次事故中不幸遇難的49歲女性名為Elaine Herzberg,事故發生時她正推著一輛自行車橫穿馬路。坦佩市警察局長Sylvia Moir表示,他們從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中提取出了攝像頭拍攝到的視頻。“坦白講,事發時這名女性正在從陰影之中橫穿馬路,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手動駕駛,想要避開她都有些困難。”Moir局長談到,“我們依然會繼續調查此次事故是否因為自動駕駛車輛本身存在缺陷,當然也會保留對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上駕駛員的起訴權利。”

事故責任的最終結果仍然在調查當中,我們不願也不能對此妄加揣測。但對於自動駕駛以及整個行業因此受到的牽連,筆者卻希望辯白幾句。

是否應該全盤否認自動駕駛?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你看,才測試了多少公里,就出現了這麼大的事故,自動駕駛肯定不靠譜……

—自動駕駛老標榜比人類駕駛員安全,結果上來就闖了個大禍……

—都撞死人了,誰知道下一次會不會撞上我呢?堅決抵制自動駕駛……

在反駁上述言論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到目前為止,自動駕駛都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會有,100%安全不發生任何事故的能力。放在中國有句俗語非常貼切——世事無絕對。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在整個自動駕駛研發歷程之中,像之前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碰撞導致翻車的事故,以及雪佛蘭自動駕駛測試車和摩托車手剮蹭的事故,甚至去年11月在拉斯維加斯發生的自動駕駛大巴與卡車的輕微事故比比皆是。但奇怪的是,其中絕大多數在公共道路上發生的事故,最終責任都歸結於人類而非機器。人,成了整個現實條件中最不可控的因素之一,也就成了那個無法達到100%安全的最大障礙。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與同在一條道路上卻無法捉摸的人類和平共處”,但它是各個自動駕駛研發團隊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工程師們為車輛安裝了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也試圖讓機器在嚴格遵守法則的情況下,儘量模仿人類的大腦進行思考和判斷。

自動駕駛技術很可能在短時間內都無法真正達到完美,它需要隨著測試的積累不斷學習、迭代、進化。無奈的是,這種學習和積累沒有辦法完全放在實驗室中進行。它必須要離開簡單的實驗環境,在複雜多變無法預測的真實路況中一邊學習一邊成長。是的,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存在風險,所以工程師們也配備了各種預防措施,包括在車上配備一名駕駛員來隨時進行干預。遺憾的是,即便是這樣,我們仍然無法避免上述的這種事故發生。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你可以說,Uber在這件事情中表現出了非常激進的態度。他們不謹慎的評估自身技術水準,狂妄的在傍晚這種特殊時間進行測試;你也可以說,坐在方向盤後面的那個駕駛員沒有盡到自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考慮到自動駕駛忽略的隱患,他應當為這起事故承擔一定的責任。沒錯,出現這樣的事故一定是不好的,不正確的,需要嚴懲的。對於這類事件,也不能因為對方是“機器”就免於追責,反而應當對這輛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公司進行責任認定。因為在人類駕駛員和人類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時,我們也是如此處理的。

但是,這能成為我們全盤拒絕自動駕駛的理由嗎?不能。你和我,不也一樣是從完全不會駕駛開始,通過駕校的訓練(封閉道路測試)和路考(公共道路測試),最終成為一名汽車駕駛員的嗎?我們很幸運,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這樣的事故,但總有人類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幸發生意外車禍吧?難道我們應該因為一個人發生交通事故,就否定所有人類都不適合駕駛汽車嗎?當然不能。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事故從來不能成為拒絕自動駕駛的理由,人類之所以要研發自動駕駛,就是為了避免更多的事故。

規矩是自由的法度

話說回來,這次事件的出現也應該為當下的自動駕駛行業敲響一記警鐘。請各位正在研發和即將研發自動駕駛的汽車製造商、科研團隊、初創公司捫心自問:你們是不是對自己所製造的技術過分樂觀了?

當我們看到Waymo發佈L4級自動駕駛宣傳視頻,畫面中試乘自動駕駛汽車的乘客們露出笑容甚至在車上熟睡的時候;當我們看到Uber採購25000輛沃爾沃XC90,用於組建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通用豪擲1億美元用於改造生產線,試圖加速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Cruise AV量產的時候;當我們看到特斯拉和百度大膽預測,自動駕駛將會在X年內正式普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對整個自動駕駛行業,太樂觀了一點?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動駕駛領域從誕生至今仍沒有一套標準和體系化的監管制度。同時,各大公司對這塊蛋糕的垂涎欲滴促使著他們不斷的遊走在危險的邊緣,這種競賽式的技術比拼在刺激著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這一次的事故,或許是因為Uber迫於Waymo和通用的壓力變得激進了,那下一次發生事故的又會是誰呢?這場悲劇不應該只是對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和公司的“當頭棒喝”,更應該是對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的一記耳光。

對待這個全新出現的技術,所有人都是在黑暗之中摸索著前進,那麼既然此次Uber已經撞到了牆壁,是不是應該儘快出臺相關的規定和政策,來收緊和限制一下已經有些壓抑不住的“激進者”呢?退一萬步講,哪怕法規和條例的制定還需要一些時間,是不是也應該出臺一些“暫行辦法”來給大眾一個交待呢?比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測試區域和時間,並且在道路範圍內明確標註“自動駕駛公共測試區域”來提醒路人,或者是針對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出現事故時的責任劃分辦法。要知道,人們發明牽引繩並不是為了限制狗狗的自由。恰恰相反的是,有了牽引繩,人們才能更加安全、可控的在公共場所跟自己的狗狗玩耍、散步。

Uber測試車撞人致死事件分析:到底應該給誰敲響警鐘?

人類生存的地球本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危險,人類自身也很清楚,這些危險無法100%避免。正如上面所說,自動駕駛可能永遠都難以達到“絕對安全”,只能儘可能的做到“相對安全”。對於這樣需要在不斷的修正和更新之中前行的技術,我們當然不能以過度樂觀的視角去看待它。但這項技術卻有著比人類駕駛員更加安全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也無法阻止科技的發展。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希望此次事故中的死者家屬能夠節哀。

Uber的自動駕駛大業怕是要涼上一陣了,希望其他的同行們能夠穩紮穩打,切忌急功近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