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孩子參加活動沒得獎,父母不要過於焦慮,首先調整自身心態和行為

元旦前兒子所在的幼兒園組織了迎新表演,要求每個小朋友的家長都參加。我問孩子都參加什麼節目了,孩子悶悶不樂的說“什麼都沒參加”。

我抽空給他們班的班主任老師打了個電話,班主任老師很尷尬的說人數有限,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參加,我把孩子的情緒跟老師說了。

晚上回來,聽孩子說安排他在話劇中演一棵樹,只要穿上服裝站在那裡就行,就這樣一個小角色,讓他也很高興。

元旦那天我去看孩子演出了,在演出的間隙,班主任老師給幾乎每個孩子都頒發了各種獎狀,什麼最佳表演、最佳服裝、最團結等等。看著節目單上的節目都快演完了,兒子跟著大部隊上臺演他的那棵樹去了,我去找了班主任老師問問為啥沒有兒子的獎狀。

孩子參加活動沒得獎,父母不要過於焦慮,首先調整自身心態和行為

老師直接解釋說獎項是按小朋友參加的節目事先評好的,並沒有考慮到臨時增加了人數。眼看節目都要結束了,老師急中生智從辦公室臨時找了一張空白的獎狀寫上“最善良”,頒給了兒子,不知情的兒子領獎時候興高采烈的樣子讓我卻難過了半天。

晚上到家後孩子興沖沖地把獎狀貼到了自己房間並且拍了照片發給出差在外爸爸,並且給他們打電話大聲說“這是我得的第一個獎狀呢”。

晚上回家我忍不住給當教導主任的姐姐打了個電話,她聽了事情的前前後後給我分析,說我還是太焦慮了,其實只要遵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孩子成績就差不到哪去,更何況這才是幼兒園階段,孩子其實無所謂,家長過於焦慮導致孩子更加焦慮。

對待孩子的得獎情況,也可以說面對著孩子的成績差強人意,家長到底是採取很激烈的行為制止還是溫和的疏鬆孩子的未知呢?

首先,品德的培養才應該是第一位的。

最近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的“肩上扛著的是家庭、嘴上叼著的是自己、手上牽著的是未來”的重慶“棒棒冉師傅一家十年的變化的照片”感動了無數人。這個不善言辭的父親以自己的言行教育了孩子,孩子現在讀初一了,當上了班長和歷史課代表,成績名列前茅,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扛起七八十斤的貨物,在父親犯了腰疾的時候幫父親幹活。

我們身邊多少孩子生活在蜜罐中,眼裡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沒有他人的一丁點,哪怕是爸爸媽媽,這樣的孩子真的走向未來,碰壁會更多。

孩子參加活動沒得獎,父母不要過於焦慮,首先調整自身心態和行為

其次,一定要用愛孩子的心態來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以“我是為你好”,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權利,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淪陷於各種排名並且熱衷於各式各樣的競賽。讓人體會到的是孩子是被綁在了“學習”這輛瘋狂的馬車上,只顧埋頭趕路而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是什麼。”

給娃打雞血的盛行讓父母的關注焦點只有孩子的學習。給孩子報的各種補習班往往是不徵求孩子的想法,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長、天賦等等強行安排在孩子身上。孩子往往疲於奔命,完全是應付了事,什麼都會一點,又什麼都不擅長。往往就是因為違背教育的初衷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僅僅是浪費金錢,原本的天真快樂和對學習的興趣被消磨的一乾二淨。

孩子不是私人財產更不是玩物與玩偶,爸爸媽媽需要端正個人態度,真正的將孩子獨立起來,符合孩子正常的身心發展。

還有,家長要管住自己的焦慮。與其做一個天天“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家長,不如以自身的熱愛學習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家長天天就知道刷手機、追劇,怎麼能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引發的家長的各種焦慮和攀比如果一股腦的體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產生厭學、逃課、輟學、早戀等等青少年問題,而這些現象的可悲之處就是家長的“我是為了你好”,往往導致了家庭悲劇的發生,孩子問題的根源,80%以上都出現在家長身上,而合格的家長,一定是不斷反省的。

孩子參加活動沒得獎,父母不要過於焦慮,首先調整自身心態和行為

父母的焦慮來自於父母個人的生活成長經歷,來自於對孩子未來的未知,其實大可不必,未來自有未來的生存方式,父母能做的就是從現在給孩子打好堅實基礎。

孩子需要從小抓起,但抓起的重心不是成績而是習慣,是品質,這才是大局觀之下的育兒之道。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