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2020年大學老師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讀書單,請查收!

大年初一,小微先祝大家新春快樂!聽說,大學老師放假也不會忘了提升自我,所以小微特地精選5本好書,希望各位大學老師的春節也有書香為伴。

教師日記

2020年大学老师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读书单,请查收!| 荐读

推薦書:《上課記》作者:王小妮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5年,在“也許我能試著做一個好老師”潛意識的鼓勵下,詩人王小妮轉而從事教育,走上一所海島大學的講臺。2006年,她開始在上課間隙,隨手記錄下與學生相處中有趣的事情以及所感所悟。《上課記》便是作者2006至2010這五年間“教後感”的結集。

作為詩人,王小妮用更敏銳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經驗,也耐心觀察年輕學生的精神和思考狀態。在本書的前言部分她這樣寫道:“記錄和寫作的過程,也是審視反省自己的過程,從一節課的準備開始到一個學期的終止,不斷地自我調整修正,從一個傳統施教者的角色漸變成一個講述傾聽討論觀察者的角色,這變化絲毫沒有被動性,我想只有這樣才可能更接近一個今天意義下的好老師。”

或許有人認為,書中收錄的少則一二百字,多則一兩千字的文章,像是一篇篇流水賬。但其實細細品讀,讀者能感受到一名大學教師在五年間觀察事物情感和角度的變化,同時也能看到一屆屆大學生不同心態和自身處境的變化,以及在這背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在王小妮看來,其實每一位教師都能寫出自己的“上課記”,只要他對教育工作投入了情感和價值觀。這樣的老師有很多,只是他們自己沒記錄,也沒被別人記錄。

民國老校長的遠見卓識

推薦書:《大學之魂——民國老校長》作者:智效民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在我國現代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一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治校方針為我國現代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行為方式和人格風範在治校過程中大放異彩,在歷經了時代變遷的當下依然熠熠生輝。

《大學之魂——民國老校長》的作者在廣泛蒐集史料的基礎上,為讀者講述了蔣夢麟、胡適、梅貽琦、張伯苓、竺可楨、任鴻雋、羅家倫、胡先驌這八位民國期間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校長的治校、治學故事。在他看來,雖然這些老校長做人做事各有千秋,但卻有很多共同點——懂教育,負責任,重人才,沒私心,有魄力。

例如談到“懂教育”,近年來人文教育的缺失和應試教育的危害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從這些民國老校長的治校故事中,我們能看到他們注重文理科溝通,倡導通才教育的遠見卓識。比如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在上任後就提出,要設立中國文學系、史地系,一年級不分系,將通才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他認為,大學教育目標,絕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大學之魂——民國老校長》出版於2012年,“民國傳奇校長的治校經歷,把脈當下教育之病”是當時對這本書的推薦語。近年來,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臺,讓高校對如何辦好學校、做好教育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和更清晰的規劃,也為當年的“教育之病”找到了“藥方”。相信本書對八位教育大家的人生經歷、教育思想和人格風範的梳理,依然能為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提供某種借鑑。

給大學生的19封信

推薦書:《十九札》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寫給學生的19封人生信札彙編成書《十九札》,為學生的大學學習、生活提供指引。這19封信件的收信人,既有作者本系新生,也有在大二學業陷入迷茫的外校學生,以及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學生。信件內容大到大學之意義、學術規劃、科學與人文之辨,小到如何讀書、寫學術論文、整理資料卡片,多方面解答了各個專業、各個年級學生的困惑。

如在本書第一章“大學的意義和性質”中,作者對新生講道:“大學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職業訓練,甚至許多課程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沒有什麼關係,大學要求它的學生——理性與科學系統的新的參與者做許多‘無用’的學習。”

在“關於提問”章節,作者反覆提到“提問”的重要性。“提問不僅有學問中問學求知的動機,還有對課題的設置和解決方法的追尋,更有對精神成長的一種懷疑、辯駁和創造的積極鼓勵。”

對高校管理者而言,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對如何做教育、做教師進行了深入思考。

《十九札》作為北大的通選課教材以及很多高校的“新生必讀”書目,近20年來再版數次,2019年又推出新版,足見其在新生教育中的“經典”地位。而從一封封回信的字裡行間體現出作者對教育的熱愛與無私奉獻,相信也能給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帶來觸動和激勵。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變革

推薦書:《重新想象學習:互聯社會的學習變革》作者:[英]格雷厄姆·布朗-馬丁譯者:徐曉紅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作者格雷厄姆·布朗-馬丁是教育設計實驗室和“學習無邊界”的創始人。該書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現代化城市到連電都不通的農村,從印度的偏遠山村到加納的電子書革命,分享了來自中國、阿聯酋、加納、新加坡、英國、約旦、卡塔爾、黎巴嫩、巴西、印度等11個國家的教育創新案例。書中,世界教育、技術、設計等領域的思想家與實踐者分享了他們對教育的作用、學習的本質,以及如何在互聯社會中應對教學新挑戰的看法。

書中講道,地球正面臨著資源與環境危機,許多國家也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讓孩子懂得什麼、掌握什麼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另外,書中還重點闡釋了目前教育評價系統的問題。書中認為,“目的”是衡量一個學生在一段學期結束之時所獲得的成績或熟練水平的標準化測試是最常見的評價形式。這種方式的原則就是用同樣的方式測試所有考生,以此一致而可靠地比較所有考生的成績。如果每個考生都一樣,且測試內容可量化,那這種方式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今天,在數字化互聯的世界,一本書指向另一本書,一條信息指向另一條信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正在轉變為向學生提出問題並鼓勵他們自主探究以解決問題的朋友。因此,學業的評價標準需要發生轉變。該書指出:“今天的社會所看重的技能,比如創造力、企業家精神、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幾乎都無法用現有的標準化測試體系來精確衡量。”書中呼籲教育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介紹了數字技術的教育創新給加納等國家帶來的變化。這些國家的經驗顯示,通過援建學校及配套的平板電腦、電子書,雖然不足以彌合當地的孩子與發達國家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卻可以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務,幫助減輕了平民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這對這些國家而言意義深遠。

總之,該書的價值在於給我們提供了廣闊且較為全面的探討教育的空間和視角,讓我們看到了不同類型地區的教育狀況和未來可能性。無論是專注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還是教育的利益相關者,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大學何為 何為大學

推薦書:《大學何為》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誠如書名《大學何為》所言,本書其實就是從歷史記憶、個人經歷、精神建構以及社會實踐等層面,來回答“大學何為”這樣一個問題。

《大學何為》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平原所著的“大學五書”中的一本,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大雜燴”。陳平原教授將近年自己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按照“大學之道”“北大情懷”“學院內外”三輯,把論文與隨感、演講與問答、歷史與現實、宏大敘事與私人記憶摻雜在一起,就理想與現實、中國與西方、制度和精神等進行了論述和探討。本書聚焦現代大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冷靜溫和且客觀理性的態度來討論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及當下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第一輯“大學之道”的首篇文章,他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展開了論述。他認為“世界上的大學,千差萬別,不是命定如此,更不是別無選擇。恰恰相反,大學辦成什麼樣子,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主動選擇的結果”。他說,大學辦得如何既“有外部條件的限制,但主觀上的努力同樣很重要”。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呢?

大學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這種關注,最終落實在媒體上關於大學的集中報道中”。所以,他首先從媒體眼中的大學進行了討論。他分析了為何大學會成為熱點,並指出:傳媒關注當下,需要熱鬧;大學追求久遠,必須冷靜。他說,辦一流大學很難,需要社會的熱情鼓勵,需要大學中人的艱辛跋涉,需要積累,需要衝刺,而且還不一定成功。媒體代表公眾的趣味,其關注大學,自有理由;大學必須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目光與襟懷。他認為,所謂大學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能簡單理解為“訂單式服務”;將大學全都推向市場,不是好主意。

他說:“正因為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

2020年大学老师提升自我的第一份必读书单,请查收!| 荐读

春節來臨

或許你也有一份私藏

陪伴你、薰陶你、滋養你

除了小微特薦的這5本書

老師們

您還有什麼樣的私藏可以分享

本次分享有【獎品】領哦~

【獲獎原則】

在本文文末留言分享

可以獲得

2020年麥可思高教管理精美臺歷一本

活動截止時間

2020年2月3日12:00

等你喲~

作者 | 麥可思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