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敬誠先生把熊十力、梁漱溟、錢穆、蕭天石、南懷瑾五人,列為20世紀中華文化的續命者,也是託命人。其中熊十力、梁漱溟對現代儒家有開創之功;錢穆先生在史學方面,有另闢蹊徑之舉;蕭天石和南懷瑾,一個是道家心性,一個是禪學人生,他倆互為好友。南先生名滿天下,但蕭天石的名氣卻埋在深山人未知,而他的學問和才華卻遠在南氏之上。

有讚譽他為“刊萬世不刊之書,傳千聖不傳之學”, 是公認的在20世紀研究與弘揚中華道家文化最傑出的人物,被譽為“當代的老子”、“當代的黃石公”,

敬誠先坐贊之曰:“百年來唯一學貫天人的人”。

有問:“當代道家兩巨頭陳攖寧與蕭天石誰為卓越?”答:“陳攖寧先生言論有偏仄處,修為有待商榷;而蕭天石先生學貫天人,是真正的傳燈之人。”

有問:“佛道兩家蕭天石和南懷瑾誰為傑出?”答:“蕭先生於道於心性上融會貫通,已入化境之妙,可謂獨步一人;南先生名滿天下,在通俗流傳上有獨特之功,在人禪合一上有實修之見,但其深邃幽微研幾,則逮蕭天石遠甚”。

實為真切之言。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正如他自己所言:“願以道家獨識之慧眼,寫天下不世之傳人!”。

南懷瑾說:“餘友蕭天石先生,英姿挺拔,才氣縱橫,早於二十餘歲,即有鑑於此,乃著《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一書,以為諷世而寓雅。自此書問世以後,舉國上下,競讀而研習之者,遍於朝野,而著者亦因是書之作,名滿宇內。

隱居海隅,復秉其二三十年之經驗閱歷,再加修整再版二十次之原書,完成此一鉅作,即可想見其內容之豐富與體驗之確切矣!所論進德修業之言,雖主儒思想,亦多有出入於佛老之間,確為別有會心之處,其言人生修養與乎世道士風之高見,亦確為當代言修養諸書之冠。”

學者名流李寰說:“蕭子天石,誦遍四部之書,而旁及乎內典,溝通儒道之郵,而折中於孔子。放彌卷藏,胸羅宇宙至道,允文允武,手握將相韜略,棄廟堂而樂山林,嗜研幾而事著述,今天下之黃石公也!

《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立論準據,悉本孔老薪傳,而旁搜遠紹古今中外學術,圓融清湛,得未曾有,明禮達用,獨步當代。由於其習靜有年,定中生慧,闡發蘊奧,直入尼山苦懸之室;而發為應用,又能治儒、道、法、兵、縱橫諸家於一爐,鑄世間世出為一體,洩天機以拯人群,說妙法而挽浩劫,慧劍所指,魔伏萬方,智囊一開,決勝千里。世有欲作天可汗及帝者師其人者乎?請合掌皈依,一誦蕭子之書。”

蕭天石幼治儒業,窮研經史;長究武學,深擅韜鈴;終參道佛,潛心玄妙。曾於南京、長沙、成都等地創辦出版社、書店及報刊雜誌。著作及輯有的《今古樓全書》、《孫子戰爭理論之體系》、《大學中庸貫義》、《世界名將治兵語錄》、《道家養生學概要》、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老子聖義闡微》、《道德經聖解》、《雍正御選語錄》、《心燈錄》、《道海玄微》、《禪宗心法》、《道藏精華》等,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百冊,全書所收儒家108種、道家58種、陰陽家9種、法家6種、兵家7種、農家1種、雜家19種,總類之部共收101種,此100冊書全部捐獻全世界500大圖書館收藏。

31歲,得摯友南懷瑾及其師袁煥仙先生之介,師光厚老禪師,習淨土禪法與天台宗法,又遵師言,遍參道家名師,訪求延生續命之術,志求發揚道家文化。

35歲偕南懷瑾遍訪僧道,曾參岷山派羅門,師禮羅春浦真人,而得陳希夷先天道秘旨;又從二仙庵無名子道人,學得北派真訣。三十六歲自天師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傳;復由易心瑩道士而得盡窺藏經樓之秘籍,並攜出青城秘錄及其他多種不傳之鈔本。

48歲開始陸續出版的《道藏精華》《密宗叢書》《禪宗叢書》等,發古智慧之玄奧,盡天人道學之精微,為老友南懷瑾所歎服。在其仙逝後,南先生曾親撰輓聯曰:“著偉人成功秘訣而揚名,退步學神仙,蓬島歸真君去也;在華陽錦裡相識而定交,傷心失益友,重洋痛哭故人稀。”

就佛道文化的傳揚來說看,蕭天石和南懷瑾可謂臺灣兩大標誌性人物,即使在整個近現代之中華大地,亦可謂卓然出群者。

南環瑾以泛觀博覽通俗簡要推行於人群為主,而蕭天石則窺聖神之堂奧,博大復入於精深,且於天人之際體貼出智慧,成就了一個真隱者的曠世情懷,堪稱近百年來唯一窺破天機的人

蕭天石以道貫道,一語達天。最重“無為心法”,堅信心力無邊,他關於心性功夫和超常功能態的論述圓融真切,讀來蕩氣迴腸!

他說:“忘人兼忘我,忘世復忘年,忘物兼忘意,忘神復忘生;有相非為相,無相始近禪,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有念念無已,無念念成園,有住難為道,無住斯即玄。”這是他修道的座右銘。

“忘”的最高境界就是他說的無心定、自性定:“此心寂然,無動無感,無慾無念,這一念不生時,自然靈光晃晃,有時可大放光明,照的四大皆空、無人無我無物!斯時便常有感而遂通、感而遂應的境界,非有夙緣人與慧根深者不易修得。”“無世界、物我、生死、時空諸相,故能超生死而入於不生不死,而以生死存亡為一體!”

何謂“無相”、“無住”呢?他說:“吾之法身盡是空處,一切空處皆吾法身,故無相可見、無法可說。功夫下手,全在一“觀”字,夫善觀者,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神;心隨神往,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之玄意自得之矣。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只用無色眼,不可著意見,不離真如是,法相空體安。”餘常教人觀《金剛經》之“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不傳秘法,亦即宋儒所開示之“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之中。

此一指點,其中玄妙處,實乃空相中之實相,實相中之空相!亦即無相之相也。”箇中玄妙堪稱古今修道之不二法門。

“神力通宇宙,自性徹乾坤”,蕭天石認為佛、道、儒三家上乘旨趣皆直指心之本體,“夫心之為物,無形無體、有能有用。就其無形無體言故能寂然不動、虛靈不昧,就其有能有用言,故能感而遂通、神妙莫測。心本虛靜,然其‘心能’則放射神智不已,吾稱之為‘心電子或靈電子’,究此一神通妙用之學,即為心靈學。待科學能究及於無相無體無形之精神時,此門學問或有大放異彩之日。

“心之‘能量’無限,不但可入聖,且亦可通神,不但可前知,且亦可妙化於無窮。宗教家之所謂神通,並非子虛,實只在修煉此心所固有之能,使之擴充至無限,變化至無窮而已。

用之於科學,則無所不能也。用之於自我之身,就其變化氣質言,自可超凡入聖;就其變化形體而言,自可長生不老;就其變化“神明言,自可超聖入神,參天地而贊造化,彌綸宇宙而萬古長存。此心無形無體,故無壞無滅,形可壞而神不滅,質可壞而氣不滅,身可壞而靈不滅,充乎天地者,莫非此神此氣此靈耳!能修之即可得證,不修則不可得證。”

至於談到談道家修為與人品,蕭先生認為:

“學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則凡心輕一分;道念重一分,則俗念輕一分。果信道心堅,修道心切,行道心力,即根器鈍劣,亦必終能有成”,“學道之人,多讀一日書,則多明一份道。

易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不讀書,何以窮理?不能窮理,何以儘性至命?不能儘性至命,何以證道?”,學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則凡心輕一分;道念重一分,則俗念輕一分。果信道心堅,修道心切,行道心力,即根器鈍劣,亦必終能有成”;“學仙佛聖賢,總要以博學為根本。博覽群書,貫串今古,提其綱,守其約,復能歸根返本,自可一字有一字之用,一書有一書之用矣!”實為博大精深字字珠璣之言。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又曰:“在歷史上,老莊之流亞,其博大精深之學,極千萬世之上,窮千萬世之後,無可與方者,固無論矣!即如伊尹、太公、范蠡、張良、諸葛、伯溫,與乎希夷、堯夫等,無不住世而不為世縛,居塵而不為塵染;用則可為帝王師,隱則可為萬世則。

其綜羅百代之才,又豈為常人所可企及。及丹道派中之鐘、呂、邱、張……等超世高蹈,卓具仙風道骨之士,其學問之汪洋淵懿,識解之精純超特,神思之深玄幽遠,心光之澄澈圓融,與乎德行之高潔,人品之超邁,又為何如也?良以道家人物,無不從最高明處最遠大處最上乘處立足也。”

關於以“中”喻道,別有生氣氣象。天石有云:“中不可須臾離,可離非中也。”宋儒常教人 “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即觀此中也。觀此中,即守此中也。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即先天氣象,無感時之氣象,亦可以說是無氣象之氣象,此乃先天中和境界也。如何得中?太極動交則得中。

“六鑿未分誰擾擾,一爻才動自紜紜。”良以心不可動,意不可動,念不可動,神不可動,動即失其本體矣!本體失,中亦自失矣。故孔子又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不能期月守,孔子之自謙也;唯由此亦可證儒家亦同以“守中”為教。蓋中為道體,守人身之中,可致天地之中也。

世間學問多矣,或為安身立命之學,或為經國安邦之論,或為生意圖存之道,或為競利圖名之思,而於窮理盡性上達於天,下應於心身的通透天人之學,則寥寥無幾矣。

他,1908年生於湖南邵陽縣龍山鄉文山村,1986年仙逝於臺灣故宮,或雲其靈乘道應天而去了。

他的一生是與道並行的一生,是與文化連接的一生。

早在楚南蠻荒之地,他就自幼隨父誦讀經史子集及佛老經典,1930年畢業於武昌中山大學中文系,有振興文化之理想。但感切當時之亂世,志毅以武安邦興國,1930年進入黃埔軍校,但很快又感覺文化發揚才是人生更廣闊的學問,畢業後隨即棄武從文,創辦國防半月刊與東海書店於南京。

1936年,他出版《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一書,融文治武功為一體,使他一舉成名,成為當時的暢銷書。

然後,他為了傳播文化分別創辦了《興華日報》《大江出版社》等傳播媒介,主要是希望出版薈萃其所學之《今古樓全書》。

1939年,在成都,他和南懷瑾、袁煥仙、光厚老禪師等相識,有專注於發揚文化之願。

兩年後,他出版的《孫子戰爭理論之體系》與《大學中庸貫義》兩書,顯示了他做學問的功力。1942年,他34歲時,忽地生了一場大病,幾近生死邊緣。光厚禪師傳以淨土禪法與天台宗法,使他活轉過來,並囑其遍參道家名師,訪求延生續命之術,而他卻以文化之永久生命為志向,從此開始了他立志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和道教養生文化的人生之途。

1944年,36歲。他出任四川省灌縣縣長,在其管轄地青城山下,他遍覽中華道教養生秘笈,從此沉迷於道學深層。

1948年,任和平日報副社長。

1949年渡海居臺北。

1952年,為傳揚中華文化,創自由出版社。不久,出版《世界名將治兵語錄》。1956年,出版《道藏精華》第一集,以後陸續出版至第十七集,費時二十餘年。鋪墊和成就了他作為道家文化代表的一生。

1963年,出版《道家養生學概要》一書,本書為應讀者要求、針對道藏精華叢書所作之概括介紹。1966年,出版禪宗叢書之《雍正御選語錄》與《心燈錄》,南懷瑾撰序。1974年,出版其《道海玄微》一書,自言本書為新道學之啟蒙書。1975年,《禪宗心法》出版。1979年,歷經14年,《道德經聖解》出版,實為專精力久之作。是年冬,《道藏精華》全套75冊出齊,最終完成了他傳揚道家文化的宏願。

蕭先生編撰的《道藏精華》是自宋以來,空前第一部道藏精華與道家學術名著。蕭天石寫於1973年之序曰:“特廣搜海內外秘藏珍藉,以及散存名山之孤版鈔本等,窮數十年之力,嚴為審訂鑑別考證刪節,取精擷華,造刊書凡六百七十五種,列為道藏精華。陸續分集出版,以廣流通,而續聖脈。”

《道藏精華》收書以丹經和道教哲學著作為主,廣錄各種叢書,而且多收善本、秘本,甚有價值。所錄不但為萬卷道藏中之精華,且尤多自明清以來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經與孤本佚籍,為一般學人及藏書家所罕觀者,因能補道藏書之不足。

其蒐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我國道藏書,為集道家道教及神仙家學術思想大成之唯一文庫,其中丹道派典籍,向為絕不公開流傳之秘典,以往恆萬千金難得一睹。故古哲曾謂:“洞真語錄三千卷,不是神仙不許看。”又謂:“元珠密語金丹注,具是人間未見書。”其名貴可知矣。凡欲深究道學之玄微、丹鼎之秘奧,及欲從事超凡入聖、超聖入神之聖功修養,怯病延年、長生不老之命功修煉,與欲探究“道家別傳”之學的內容及其哲學思想系統者,便不可不潛心一讀。

此外,蕭天石還著有老子、莊子、陳希夷三大傳。

有心難作佛,無心易為仙,心性化境遠超南懷瑾,當代老子蕭天石


蕭天石先生語錄:

靜坐可以使精神集中,如物理學上所謂焦點之作用也。其點愈小,其效愈大。中學時代,以鏡映日,調成焦點,便可燃物,君豈忘之乎!

靜坐之初,兩目宜凝視山根片刻,次守臍下丹田,使心火得以下降。後乃存神泥丸,忘機絕念,但一片清虛,與萬化冥合,斯得之矣。

坐至靜時,呼吸自然細、長、深、勻而下沉丹田也。

行住坐臥,提起正念。何謂正念?蓋只有一念,別無他念之謂也。

擔得起,放得下,看得空,凡屬道家,皆當有此氣魄也。

談道學,貴在博覽群經;做功夫,貴在一門深入。

道家功夫,撤始撤終,只是一個“靜”字。靜者,陶鎔身心之不二法門也,既可固其命元,又可澄其性海。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信然。

道家煉精,非煉後天之濁精,乃煉先天之元精;煉氣,非煉後天之凡氣,乃煉先天之元炁;煉神,非煉後天之識神,乃煉先天之元神。然離後天便無以見先天,故不得不從後天做起。

開關途徑:由導引法逐漸開關展竅者,是一路;由氣力充沛,忽然八脈全通者,又是一路。

但開關展竅,尚非基本問題,其關鍵完全在乎“育陽”。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則生有,有則神矣。故目勿多視,耳勿多聽,口勿多言,日常清心寡慾所以育陽也。又靜坐之時,心無雜念,一片清虛,靜極陽生,亦育陽之一法也。

北派清靜功夫,雖力量較小,收效較遲,然鍥而不捨,銖積寸累,亦可成道無疑也。

道家功夫,十九守竅,而“仙學真詮”則謂文始派功夫,至簡至易,不守任何一竅。但非上等根器,恐不易入門爾。

靜坐之時,虛極靜篤,丹田之內,真火自生。伍柳仙宗所謂巽風吹噓者,似猶不得謂之真火也。昔光厚老和尚,其煉成之三昧“真火”,可由拇指指頭傳出,按人脈門,立即起包。此雲“真火”,庶幾近之。

事來則有,事去則無,如行雲流水,純任自然,道人日常修持,固宜如此也。

綜觀文始經全文,其道要不外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虛則無相,無則無執,故能精氣合一,心性合一,形神合一,而自然頓超聖域矣。惟修文始派之虛無大道,下手最難。全在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初則似無邊際,若無落腳處,其實只要將功夫做去,自能體會到虛中有實,無中有真。本老子道德經與黃帝陰符經而妙用神化之。古真所謂:“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關尹子曰:“一無所有,一無所為,一無所執,一無所得。虛之極,亦無之極也”。能如此者,則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故又主張,去識、去智、渾人我、同天地。

其下手則在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

仙學真銓中引文始經曰:“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蓋忘精神者,虛極靜篤,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此虛無大道之學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化炁,煉神還虛,此以神馭氣之術也。學虛無大道者,雖不著於精炁,然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有無隱顯,變化莫測,其壽無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舉上而兼下者也。以神馭氣,則著於精炁矣。然保毓元和,運行不息,沖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於神,長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

仙學真詮又云:“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只須逕做煉神還虛功夫,直到虛極靜篤處,精自化炁,炁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最簡易,最直捷”。

一切修為,以一虛字為本,以一無字為根;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便可一悟永悟,一得永得。開始似無下手處,然一入門得訣,即可立超直入,而海闊天空,逐處皆通矣。

道門中功夫有守竅者,有不守竅者。有不守竅而守空者,有不守竅亦不守空者。守竅入手易,最後證果難。不守竅入手難,最後證果易。守竅之授受易,不守竅之授受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