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年轻人没有理想干不成大事,有了理想也不一定能干成大事。如何让远大理想变成辉煌成就,陈平和陈藩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借鉴。

陈平和陈藩都是汉朝人,不过前者是西汉初期,后者是东汉末期。两人都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陈平封侯拜相,陈藩也官至三公,权倾朝野,但是两人年轻时志向都是渴望修身齐国平天下,最终一个志得圆满,令人称道古今,一个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大致原因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陈平年轻时为乡里人分肉,大家都非常满意:“陈家这小伙子分肉分的真公平啊!”陈平来了句:“如果让我主宰治理天下,也会和现在分肉一样公平公道天下人都满意。”试想一下,那时的陈平还是贫穷单身狗一枚,连个媳妇都娶不上,竟然都在谋划将来治理天下,可见陈平不是庸俗之辈。果不其然,一个富翁看上了他,执意把自己白富美孙女嫁给了他,不仅不要彩礼,还倒贴很多金银财宝。从此陈平开始了自己宰天下的漫漫人生征程。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平先是跟着魏王干,不能大显身手,就投奔了当时最厉害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封他为都尉,相当于卿的官职,他也为项羽出了不少力。当时鸿门宴上,他看到了刘邦,他敏锐感觉到刘邦才是真正干大事人。所以他封印退金,不辞而别,千里迢迢就去投奔刘邦。刘邦慧眼识英雄,当场就封陈平中军都尉,成为刘邦身边最亲信的人。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离间项羽、范增,楚势由此颓衰。

第二:乔装诱敌,使刘邦从荥阳安全撤退。

第三:封韩信王郊,使韩信耿心效命刘邦。

第四:联齐灭楚,刘邦于是战胜项羽。

第五:计擒韩信,使刘邦翦灭异姓王而固其刘家天下。

第六: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匈奴险境。

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平非常机智。当年他投奔刘邦乘船,船上的艄公和几个贼头贼脑人不停对他上下打量,他就知道这几个是想图财害命。陈平二话不说,把上衣一脱,就对船老大说:“师傅,你撑船太辛苦了,我来帮你撑一会吧。”说吧就卖力划起桨来。船上的几个人一看陈平身上除了一身白肉,没啥金银铜钱,就不再打陈平主意了。一场滔天大祸被陈平巧妙化解,陈平的聪明伶俐可见一斑。

陈平是识时务的俊杰。刘邦不知道哪根筋出了毛病,非要陈平去杀自己连襟樊哙。陈平没有盲目去执行刘邦命令,而是把樊哙捆绑起来亲自交给刘邦自行处置。这样既没违背老板刘邦命令,又没有得罪吕后一家人。事后吕家人都对陈平感激涕零。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吕后想封娘家人为王,陈平举双手赞同。当时身为宰相的王陵对陈平见风使舵极为不满:“汉高祖曾经杀白马和大家共同盟誓,有立异性王者,天下共击之。现在先帝尸骨未寒,就有人冒天下大不韪想封异性王,你陈平不仅不据理力争,还觍着脸拼命奉迎,你陈平做人真是没有操守,一点都不讲原则。”陈平笑了笑,说:“王老兄,你将来就知道我的为人了”。

陈平成了右丞相。吕后一死,他就联合太尉周勃把吕家收拾了,博得青史留名光耀千秋!最后安享晚年寿终正寝,真可谓生前风光死后哀荣。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咱们再来看看陈蕃。陈蕃是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联合准备收拾以曹节王莆为首的宦官,结果不仅没有收拾了别人,反而被别人给收了,弄得满门抄斩。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了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尽的悲壮。

历代评价

《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

陈蕃15岁时就有志于“扫除天下”,可谓年少志高。他生活在东汉,那时朝政腐败,朝廷长期被外戚、宦官窃据,官吏鱼肉百姓。陈蕃要扫除的就是这些污垢。他官至太尉,多次反对宦官专权,被称为“不畏强御”的人。后来他与人合谋诛杀宦官,结果计谋泄露,反而被害。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蕃的志向虽然未能实现,但他“扫除天下”的豪气为后人所推崇。也有人不赞成陈蕃的观点: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一个房间也不肯打扫干净的人,怎能去扫除天下的恶人坏事?因为要成大事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雄心壮志而无脚踏实地的行动,大志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看陈蕃一生,志向远大但不拘小节,这从他那句“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就可看出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忠心耿耿光昭日月。但是他的性格却有明显缺陷,那就是不符合儒家倡导“中庸”,另外就是做事不严谨。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陈蕃是有能力,但是他不能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动不动就由着自己性子来。可以说陈蕃一生是最能证明官场跌宕起伏的,他不是在准备升官,就是被罢官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好不容易不待见他的汉桓帝死了,窦太后报答他重用他让他执掌朝政。当时窦太后父亲窦武是大将军掌握兵权,刚上台的汉灵帝还是一个狗屁不懂的十几岁的娃娃。一文一武大权在握,收拾个吧小宦官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先去请示窦太后,窦太后一个女流之辈能有多大魄力?何况当时窦太后还非常喜欢那些口蜜腹剑的太监宫女。做事大大咧咧,窦武更是商量吧这样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就回家睡大觉了。结果被一群宦官抢占先机,率先胁迫皇帝,陈蕃和窦武两个大汉忠臣却被皇帝和众人当成了乱臣贼子。结果的结果是双双殒命,从此掀开了大臣宦官党争这个潘多拉盒子,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历史对陈蕃评价有两种结论。一个是东汉末期乱而不亡,是因为有了陈蕃窦武等忠臣良将,宦官们不敢太放肆放手推翻汉朝政权。一个是说当时宦官们虽说卖官鬻爵乌烟瘴气,但还是维护大汉王朝的,只是皮肤出了问题而不是心腹大患。是陈蕃彻底把这个浓包捅破,从而让大臣和宦官彻底撕破脸成了不共戴天之仇死对头,从而导致东汉末世一直是大臣宦官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最终谁也没过好,也把东汉政权给彻底葬送了。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所以说“远小人之法不可以不严,而去小人之几不可以不密,”。有人这样说陈蕃:身居一室尚凝尘,天下如何扫得清。须信修齐可平治,绝怜志大竟无成。蔡东藩在《东汉演义》这样说:及桓帝告崩,窦后临朝,陈蕃有德于窦后,而进列上公,窦武更位极尊亲,手握兵柄,二人同心,协谋诛奸,似乎叱嗟可办;然必不动声色,密为掩捕,使妇寺无从预备,一举尽收,然后奏白太后,声罪加诛,吾料太后亦不能不从,肃清宫禁,原反手事耳!计不出此,乃徒向太后絮聒,促令除奸,何其寡谋乃尔?且陈蕃疏中,固尝云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祸不旋踵,彼既明知诛恶之宜速,处事之宜慎,奈何尚请宣示左右耶?谋之不臧,语且矛盾,识者已知其无能为矣。窦武之死,其失在玩;陈蕃之死,其失在愚。彼曹节王甫等,蟠踞宫廷,根深蒂固。太后嗣主,俱在若辈掌握之中;即使谋出万全,尚恐投鼠忌器,奈何事已发作,尚出轻心耶?武之误事不一端,而莫甚于出宫归府,不先加防;蕃与武密谋已久,仍不能为万全之计,至闻变以后,徒率官属诸生,持刃入承明门,岂寥寥八十余人,遂足诛锄阉党乎?诛阉不足,送死有余,何其愚也?

再来看看大家对陈平评价。《太史公自序》:“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班固:“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

陈平立志宰天下,重在合权应变,其智慧让人称道,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陈蕃不扫一屋却立志扫天下,虽然也成就一番事业,但最终因考虑不周做事不缜密导致身家败亡,还被后人称之“愚”,可见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尊重细节,从一点一滴做事,把人生的每一步都走的坚实稳重,学习陈平,不要学陈蕃。饭要一口口吃,力争把人生每个细节都活到极致,这样可能很累,但是一定会有收获,说不定你会获得很大成功,不信你就试试看!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陈平立志宰天下,一生志得意满;陈藩立志扫天下,最终功败垂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