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文丨《那些年》瑞格格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三字經》中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此劉晏,即為今天要講的主角。

劉晏因年少聰慧被寫進《三字經》,但其之所以被歷史銘記,則是因為他對大唐王朝做出的重要的貢獻。

劉晏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長期擔任財務相關要職。尤其安史之亂後,國家凋敝、國庫空虛,劉晏以其卓越的能力在經濟這條戰線上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

不吹不黑,他可謂是大唐王朝的管仲,中國古代的亞當•斯密

打通糧道

“要想富,先修路。”

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從古至今未曾有變。這可不僅僅是把老鄉家裡滯銷的那點蘋果運出來那麼簡單,而是——

更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

唐朝時的漕運主要是水路交通。然而經過安史之亂,漕運廢弛阻塞,關中糧食緊缺,導致糧價飛漲、饑荒四伏。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老百姓吃不上飯,可是要亂的。

於是重任落在了劉晏肩上。764年,唐代宗任命劉晏接辦漕運。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疏浚河道,目的是南糧北調。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過去,一艘糧船一行到底,但由於各河道水況不同,時有船毀人亡的情況發生,因此糧食運到目的地時多有損失。於是劉晏採用過去裴耀卿的辦法,改直法為段運法,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立中轉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杜絕了翻船事故,大大提高了運糧效率。

成本思維

“企業家每天想著怎麼把員工的待遇提高,員工要想著怎麼把活幹好,這才是和諧。”——董明珠

劉晏是理財專家。之所以稱之為專家,也是因為他知道何處當節約,何處不能省。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運糧的基礎建設改良了,運糧的人是否靠譜也很重要。

這個如何保障呢?劉晏的辦法是:

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為一隊,軍官負責押運。同時,船工由過去的徵調改為僱傭。

對於軍官而言,糧食有沒有損失,直接與其升職加薪掛鉤。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用心保護糧船。

對於僱傭的船工,劉晏選擇給高工資。劉晏設立了十個造船廠,每艘船造價高達一千串錢。有人質疑,每艘船的成本也就五百串錢,你這麼燒錢,是不是太浪費了。劉晏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你得先讓人家幹活兒的人維持在一定的生活水平,衣食寬裕,人家給政府製造的東西才可能堅固耐用。事實上,他是對的。劉晏去世後,其他官員接手造船工作,削減預算,船廠沒有利潤,造出來的船越來越脆弱,一撞就壞,一度使整個糧運工作停擺。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劉晏的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每年水運稻米在幾十萬石到一百萬石之間,有效供應關中,確保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當年,第一船糧食運到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敲鑼打鼓出城迎接,盛讚劉晏,“愛卿啊,你就是我的蕭何啊!

稅收之法

“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英國經濟學家哥爾柏

在西方的經濟理論中,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還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學派都無分歧。卡爾·馬克思也曾說,“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所以說,收稅沒毛病,關鍵是怎麼收。劉晏的理念是:其一,養民為先;其二,取於無形。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何為養民為先?就是先把人口搞上去,把蛋糕做大。

劉晏認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以愛民為先。”他增加稅收的辦法,不是單純依靠增稅,而是通過休養生息的政策,增加人口,促進生產,從而擴大稅源。

何為取於無形?就是不直接收現金,而是從商品中收稅。

劉晏認為,“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足用。”什麼是百姓急需之物呢?鹽。因此,稅於鹽價,使鹽利成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項目。這跟管仲的“官山海”是一個邏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

看不見的手

“他們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進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亞當·斯密

同時,劉晏還明白兩個道理:第一,要杜絕中間商賺差價。第二,市場也需要調節機制。

誰是“中間商”呢?鹽官。誰來調節市場呢?政府。

劉晏認為:鹽官越多,人民受到的騷擾也越多。關乎國計民生,必須杜絕腐敗。所以,只在產鹽的地方設置鹽官。

收鹽的人把鹽轉賣給商人,商人隨意運往他們想去的地方。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

但是,商人也都是趨利的。一些偏遠之地,商人運糧成本高,自然不願意去。於是,在這些地方設立運鹽官,由政府把鹽運到這些地方儲存起來。有時,鹽商受阻,供應緊缺,鹽價躥升,政府便拿出庫存壓低鹽價賣出,調節市場價格,此法稱為“常平鹽”。如此,政府既可賺到利潤,而百姓也可不再缺鹽。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劉晏這套辦法很有效。起初,海鹽稅收不過四十萬串錢,後來已高達六百萬串錢。從而,國庫充足,人民也不覺得有負擔。史家贊其 “斂不及民而用度足”。

包括在賑濟貧民的問題上,劉晏也有其獨特的主張。他不贊成進行無償的賑給。他認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憊;善救災者,勿使至賑給

”。因此在發生災荒時,他除了及時進行減免賦稅和必要的賑濟之外,主要還是利用常平法,在災區以平價出賣糧食,以維持平衡。在當時,這樣的經濟思想,可謂相當超前了。

劉晏初受命為轉運使時,全國只有二百萬戶,國家財政收入只有四百萬緡。到了779年,戶口增加到三百萬戶,財政收入達一千三百萬緡,其中鹽利過半。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書中載:“安史之亂,天下戶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費不資,皆倚辦於晏”。劉晏為挽國家之傾危,解人民於倒懸,身體力行,嘔心瀝血,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雖沒有馬革裹屍、血染沙場,但卻是大唐王朝經濟戰線上不折不扣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