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還在用這句童年的噩夢傷害你的孩子嗎?

前幾天加班到很晚回家,一進樓道就聽見一個孩子哇哇的哭聲。

等到了家門口才發現,鄰居家6歲多的男孩兒正面對緊閉的大門哭泣。

我走上去安慰孩子,聽見屋裡傳來媽媽的怒吼:“什麼時候不哭了,再進來!”

我敲門把孩子送進屋,男孩的媽媽說:”這孩子就是太倔了,不給他點教訓不行。”

說完又轉身對孩子說:”下次再哭,就直接去門外哭。”

很心疼這個男孩。我想,他一定經歷了一個非常恐懼的心理過程。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還在用這句童年的噩夢傷害你的孩子嗎?

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忘記是犯了什麼錯,被爸爸關在門外思過。

那種被拋棄的恐懼,至今回想起來還那麼清晰。當時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讓我進屋,我什麼都聽你們的。

後來,很怕聽到 ”被關在門外” 這樣的話,對我來說,那是最嚴厲的懲罰。

給女兒讀過一本繪本印象特別深刻。企鵝媽媽對著企鵝寶寶大吼,把企鵝寶寶的身體震得四分五裂。

後來,媽媽找回了寶寶支離破碎的身體,重新縫在了一起 。企鵝寶寶回來了,可是縫起來的身體還是原來那個嗎?

看似完整,卻早已傷痕累累。

對孩子的怒和吼,就像是無形的刀,是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傷疤的。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還在用這句童年的噩夢傷害你的孩子嗎?

孩子會變得不自信,沒底氣

上小學時,我有一個女生朋友,膽子很小。在人多的時候從來不敢大聲說話,上課被點到名字會嚇一跳,回答問題總是結結巴巴。

一次,學校組織了一個節目,媽媽說好了和她一起上臺,但是在節目開始前卻變卦了,逼朋友自己上去。

在聽到媽媽說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沒用的東西” 後,朋友最終還是硬著頭皮上臺了。

已經忘記了是什麼節目了,但她那雙含淚表演的眼睛,卻一直印在了我腦海中。

現在想想,朋友曾經性格中透露的不自信,怕是與媽媽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係。

媽媽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人,孩子會無條件地相信媽媽、依賴媽媽。

如果媽媽總是對孩子歇斯底里,孩子很有可能變得沒有自我認同感。

父母吼出來的往往不是威嚴,而是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像大人一樣情緒化嚴重
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孩子的脾氣也好不到哪兒去。

還記得那個因為和家人爭執而服農藥自殺的「殺魚弟」 嗎?

他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受到的委屈,這種決絕赴死的心境讓人心痛不已。

據說,「殺魚弟」 的爸爸經常打罵他,最嚴重的一次,孩子差點摘除眼球。

把隨意宣洩情緒當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這注定了孩子不會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而動不動就發脾氣打罵孩子的父母,這種「惡」 還可能會遺傳給孩子。

最有效的溝通,只需要做到這兩點

養育孩子的路很長,也很累。我們每一位父母都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但是起碼可以做到把情緒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其實孩子並沒有那麼難溝通,只是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掌握對的方法。


聽得懂孩子的反話。

很多父母對孩子發火,是因為孩子總是和你「對著幹」

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男孩總是不聽話,爸爸經常會用皮帶抽打他。時間久了,孩子習以為常。

見爸爸臉色不對,他會主動拉下褲子:「你打吧。」

小男孩真的希望被打嗎?他不怕疼嗎?

並不是。

孩子說的是反話,他並不是為了氣爸爸,只是他已經不知道如何能夠讓爸爸消氣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衝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時,孩子腦子在想些什麼呢?

他可能在盤算:「快吼完了,這就罵完了……」 。

此時如果你再追問一句:「聽懂了嗎?」

得到的答案肯是:懂了。

但孩子說的不是真的,只有說假話、反話他才能逃過一截。

當我們發火的那一剎那,其實就是在用這種形式讓孩子屈服。

孩子要麼沉默,要麼反抗,而這兩種結果對孩子來說都已造成傷害。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還在用這句童年的噩夢傷害你的孩子嗎?

✓把嚴肅的批評換一種鼓勵的說法

比如,孩子做事非常慢,有的媽媽會說:「快點兒,別磨蹭!」有的媽媽則會說:「你做得不錯,要是效率再高點就好了。」

這兩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對孩子大發雷霆,換來的,往往是孩子暫時的妥協。

而當你語調輕緩,低聲對孩子說話時,收穫的可能是孩子發自心理的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我也知道吼孩子不對,但真的做不到呀。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還在用這句童年的噩夢傷害你的孩子嗎?

錯了!

我們不需要壓抑情緒,但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為人父母,我們有這個義務。

在每次發脾氣之前,先在心裡默數30個數,或者直接到另一個房間待上幾分鐘再回來。這個方法很簡單,卻真的很管用。

你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你的剋制對孩子來說是榜樣。

要知道,父母不快樂,孩子也不會快樂。控制情緒,亦是控制人生,願我們交付給孩子的,是一個快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