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莫泊桑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的其中一篇。莫泊桑被譽為法國短篇小說大師,《羊脂球》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小說講述了十八世紀70年代普法戰爭時期,名為羊脂球的妓女在反抗德國的搶掠後不得已坐馬車逃往港口,遇到9個不同階級的同伴,在逃離的過程中遭受到同伴的背叛嘲笑的故事。

在看這篇小說的過程,一度的憤怒不已。《羊脂球》的篇幅短小,不到三萬字。但在這短短的篇幅裡,莫泊桑卻把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無恥、法國軍隊的腐敗無能以及法國各階層的精神面貌和愛國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在狹窄的馬車空間裡,法國社會的政界、商界、教會以及社會底層的代表都集中在了一起。莫泊桑把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這些人在逃亡路上的不同表現,對法國人在普法戰爭中的態度以及民族精神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其好惡之情溢於言表。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在當時包括現在佔據讀者的心,給到文學領域建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善於使用對比的手法進行人物塑造以及巧妙的語言描寫,讓小說活靈活現。

今天就從藝術創作手法(對比藝術)及語言表達手法來分析這部世界名作。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01

從藝術創作手法來看,採用了4種對比藝術分析

《羊脂球》之所以能一舉成名,主要是居於這部作品構思的獨特性以及結構的精緻性,作者還採取了他在短篇創作上一貫手法——對比。

對比藝術,就是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係。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羊脂球》運用對比的方法,把類似事件,不同場景人物對比;正反人物的行為對比;人物行為前後矛盾對比;同類型人物的對比,把小說的兩種矛盾加以對照,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所闡述的人物更加深刻,更有藝術魅力。

①類似事件,不同場景人物對比

小說整個場景經歷馬車——旅館羈押——馬車的過程。第一次馬車中,面對飢餓的同伴,羊脂球傾情解囊。

第二次是在羊脂球獻身,放行後的馬車上,路途行駛的過程中羊脂球沒及時準備食物,飢餓難耐,同伴卻自顧享受還嫌棄蔑視為了救大家的羊脂球。

沒有人看她一眼,也沒有人想到她...這些傢伙先是把她當作祭品獻給普魯士人,而後又把她當作一件無用而骯髒的東西拋棄掉。

同類場景下,鮮明的畫面對比,把人性的善和惡烘托起來,極具諷刺意味,讓文章讀起來更形象,寓意深

②正反人物的行為對比

小說里人物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正面人物:羊脂球,另一派是反面人物是9個不同階級的人,其中包括公爵,商界人士、資產階級、以及其家眷、政界代表,修女。

故事的開頭講述了九個不同階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受損失,夜裡坐馬車舉家逃離,對比妓女羊脂球是反抗了德軍的搶掠,得罪了德軍被迫逃離。

在去港口的路上,一開始大家表示對羊脂球的身份蔑視、譏諷。

大家一旦認出了她,那幾個正派女士便放肆地交頭接耳,評點議論了起來,說什麼“婊子”啦,“社會恥辱”啦

因出門匆忙,9人幫飢餓難耐,羊脂球對陷入飢餓中的旅伴, 自願把食物進行分享。

這幾張嘴不停地大吃大嚼,大吞大咽。鳥先生十分委婉地問他們的這位“可愛的旅伴”,能否允許他給自己的太太拿一小塊雞。

得到食物後,對羊脂球的稱呼,語氣,態度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可以說是非常的狡猾。面對德軍的暫時扣押, 對羊脂球提出卑劣要求時,羊脂球所表現出來的是反抗,憤怒。另外一群人卻心懷鬼胎想盡一切辦法來把羊脂球推出去,以保全自己。

在一次次對比中,作者把人物正反美醜顯露無疑。

③人物行為前後矛盾對比

羊脂球不願委身普魯士人時,大家挖空心思想,好話說盡;羊脂球在大家的遊說下,決定作出奉獻後,9人幫開始喝酒暢飲,甚至惡意大聲對著樓閣諷刺,攻擊。

但願我們還能見她活著回來,可別讓那畜生把她搞死啦!”這些玩笑雖然粗鄙下流,但卻使大家開心好笑,並未引起任何人的反感。

言行的前後矛盾對比,暴露了階級幫派前期的虛偽面孔,後面行徑卑鄙無恥的作為。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④同類型人物的對比

同類人物是指9個不同階級的反面人物,在同一水平上不同程度的人物描寫。

比如:德軍的士兵表示要羊脂球陪夜時,9個不同階級的反映,明裡暗裡共同對付羊脂球,不同的人不同做法讓人不禁作嘔。

最為明顯的伯爵,保持著紳士的外表,內心裡骯髒不堪,作者通過他對羊脂球的對話,把這個人物醜陋刻畫的淋漓盡致。

伯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既懂得保持“伯爵先生”的身份....親密地以“你”暱稱羊脂球,說:“親愛的,你要知道,事後他一定會大肆炫耀,說他嚐到了人間尤物的滋味,那是在他本國嘗不到的。”

逼羊脂球就範過程當中,伯爵夫人對其使用的是講述大量的動人故事來進行旁敲側擊;兩個修女運用宗教獻身的聖詞,激勵羊脂球獻身。

小說通過這些多層次,多場景的對比,把人物的特徵美與醜塑造了出來,刻畫了羊脂球的鮮明人物個性 ,同時也揭示了其餘九個人醜陋的共性。

同時作者還藉此脫離了浮誇的繪飾,寫出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細節,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們內心真實的世界。揭露當時社會普魯士人的殘暴罪行,法國軍隊的無能,譴責資本主義人士的不道德,虛偽的德行,弘揚正義的民族精神。

作者熟練自然的對比效果,真實顯示小說的藝術魅力,也是羊脂球成為經典作品的關鍵。

02

從語言文字技巧來看,採用了精細文字描寫與“言語社區”的方式

語言不只是語言那麼簡單,更是對自身地位的一種展現和塑造。甚至成為了一門語言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語言,描寫語言的結構、功能等以揭示語言的本質,探索語言的共同規律。

《羊脂球》的成功,一方面在於它強大的現實意義,而另一方面則在於其本身具有鮮明的語言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讀者。

莫泊桑對《羊脂球》文字的加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精細的文字描寫,另一方面是言語社區的引用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精緻的文字描寫。

這一技巧主要來源於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

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曾教導他:

一定要“用幾句話就把一個人或一件事表現得特點分明,並和同其他的人同類其他的事有所不同"。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麼, 只有一個詞最能表現它!只有一個動詞最使它生動。只有一個形容詞最使它性質鮮明, 因此就得去尋找“決不要利用矇混的手法”。

即使是高明的矇混手法,不要利用語言上的戲法來避免上述的困難。這就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一語說”的來源。

莫泊桑謹遵師父的教誨,經過長期的刻意練習的能力穩步上升。在《羊脂球》這部短篇小說裡,隨處可見他對文字的敬畏,《羊脂球》篇幅雖短,文理精密協調,用詞精確。

她個頭矮胖,渾身圓滾滾的,肥得油脂流溢,連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只有每個骨節周圍才細一圈,皮膚緊繃而發亮....她的臉蛋像一隻紅蘋果,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兩隻美麗而烏黑的眼睛閃閃發亮,四周圍著一圈又長又濃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

在刻畫主人公羊脂球的時候,文字的代入感極強,清晰,簡潔明瞭,張弛著文字的力量。

第二方面,言語社區的應用。

莫泊桑在對《羊脂球》的語言處理上, 注重對言語社區的合理使用。

言語社區是指在一定地域,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際過程中遵守相同語言規則的人。

作為社會最底層的羊脂球,在一開始坐馬車面對不同階級的人,詢問大家需不需要食物時,是膽怯的,猶豫的,而作為資產階級,商人的夫人們表示自大和地位界定,面對德軍不放行,直言羊脂球的身份不堪,讓其認識到自己地位低下。

莫泊桑獨到的語言結構,將階級特色,行為,語言習慣類似的人聚集在馬車裡形成了階級反面人物言語社區。羊脂球作為正面人物社會底層反抗社會腐敗的言語社區類型。以致不同階級社區的人形成明顯差異。

言語社區的劃分清晰展現小說中不同階層的人在行為,言語習慣、價值觀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體現出其截然不同的價值認知。

莫泊桑的文字特色,再加上細緻的心理描寫,由此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國文學史上的語言大師之位,也使《羊脂球》更具文學價值。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03

從主題表達藝術來看,用羊脂球隱喻了“替罪羊”

莫泊桑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莫泊桑18歲時, 因教會學校的學監發現了他夾在《聖經》中寫給即將出嫁的表姐的一首抒情詩而被趕出教會學校,幾年教會學校生活, 給莫泊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於他後期的創作也自然的添加非常明顯的宗教觀念元素。特別是由宗教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的“替罪羊機制”在莫泊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現,比如:《羊脂球》中羊脂球、小說《橄欖園》中的流浪漢、《流浪漢》中的雅克·朗臺爾等都是無辜的替罪羊。這些也成為小說特點。

替罪羊最早來源於聖經《舊約》:挪亞後有個叫亞伯拉罕的閃族人,他99歲得子。一天,耶和華突然降臨,要他殺子以撒獻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隨父親上山,亞伯拉罕準備好一切,正將兒子放上祭壇欲動刀時,天使飛來拉住其手,不准他殺子,告訴他只是耶和華的考驗,並改用羊來做為祭品。

後來替罪羊這一說法被法國當代文學批評家勒內·吉拉爾在寫成一書《替罪羊》,著有“替罪羊”機制的理論。

通過殺害一隻替罪羊, 犧牲一名無辜的受害者, 來挽救社會的危機, 調和團體的矛盾, 即“一個人的死亡來換取大家的平安”,這就是“替罪羊”機制。

在《羊脂球》中, 羊脂球就是充當了“替罪羊”的角色。

勒內·吉拉爾曾闡述了替罪羊機制的特點, 首先是集體暴力的操縱者為了煽動人群。將導致社會和文化危機的各項嫌疑、緊張和報復全都歸罪於受害者。小說中,羊脂球從始至終都是無辜的,出場就因身份的特殊而被眾人恥笑;大家苦難時伸出援手;被扣押時大家覺得都是羊脂球的錯,大家才被滯留,但其根本的原因是戰爭使然。

替罪羊機制的第二個特點是受害者既破壞秩序又帶來新秩序, 原本被團體認定的“混亂者”又成為重建社會秩序的重要角色。當

大家齊心協力把羊脂球推下火坑,換取階級人士們的放行後,被利用完的羊脂球,不僅不被感恩,還繼續遭受歧視,淪為集體性暴力迫害的犧牲品。

《羊脂球》發表後,受到許多讀者人同情,無辜的人善良卻受到傷害,而真正的兇手卻逃脫了懲罰,成為勝利者。在現實生活中替罪羊多處於弱勢地位,莫泊桑的小說正是從深層上體現了當時法國社會文化的這一特徵,揭示集體暴力的罪惡。

從創作手法、文字技巧與主題隱喻3方面,看《羊脂球》的文學魅力

結語:

作者的創作主旨在於,除了批判普魯士人的侵略,法國社會的黑暗,表達對底層人們的同情與尊敬。側面也反應了社會集體暴力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容易讓人失去了一定的辨別力,那麼清晰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面對社會集體暴力問題,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