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不滅亡的前提下,明朝的內閣有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嗎?

宋安之


這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一丁丁點可能性都沒有,即便明朝沒有滅亡,再延續一百年也不會發展出來君主立憲制,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明朝不滅亡也不會出現現君主立憲制,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一個概念,什麼叫“現君主立憲制”?

“現君主立憲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好了,現在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現君主立憲制”,反過來,我們拿它和明朝的制度做一下對比,明朝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創新,它結束了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或者叫丞相,都是一回事),在明以前,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皇帝是通過宰相來領導政府的運轉,不過皇帝是終身制,宰相是輪流制,有道是“鐵打的皇帝,流水的宰相”,宰相領導百官,他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人,但不是決策人(正常情況下),換句話說宰相就是企業的總經理,皇帝是企業的所有人,也就是“老闆”,這買賣是皇帝他們家的,宰相是打工的,當然了,那得算“白領”,但這裡存在著一個問題,宰相雖然是打工的,可他也握有相當大的權力,“相權”有時會威脅到“皇權”甚至於會顛覆皇權,西漢的王莽、東漢的曹操,都是以宰相架空皇帝,甚至篡奪皇位,東漢的霍光可以費立皇帝,從這可以看出“君權”和“相權”是一對矛盾體,此後歷代都想法來提防“權相”,只不過,這個問題始終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明朝,明朝出了個朱皇帝,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但攆走了蒙古人,更是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相爭的問題,老朱做為大明王朝的創始人,不但有謀略,更是有魄力,老朱說:朕是老闆,不需要總經理,老子一人說了算。得了,把總經理開了。不僅開了,而且還立下規矩,往後誰也不許再聘總經理了。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到這算是壽終正寢了。

可沒了宰相,活誰幹呀,沒辦法,誰把人開的,那誰來幹吧。只好老朱自己來幹了,可把老朱累壞了,他說:“別人以睡我未睡,別人未起我先起”,每天批閱奏摺都得到後半夜,看到了吧,啥時候都一樣,想說了算,你了也得多操心、多挨累。老朱是草根出身,自己知道把“企業”辦起來不容易,為了能把“企業”辦好,挨點累也認了。可後來的皇二代、皇三代、皇四、五、六、七、八代可不幹了,幹啥呀,老子才不挨這累呢。

“企業”要運轉,活總得有人幹呀,誰幹?又不讓聘總經理了,咋辦?有辦法了,皇帝找幾個人來幫忙,總是可以的嘛,好了,說了半天,關鍵的東西來了,找這幾個來幫忙的人,就是後來的“內閣”,從朱元璋時就有了,後來朱允炆繼位,就把這秘書班子確定下來了,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這些秘書顧問的品秩都不高,是低級官員,後來就不是了,“內閣”是由六部尚書選拔的,明朝的“內閣”實質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給皇帝當顧問的,並沒有決策權。這和君主立憲制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說明朝後來各別時期的“內閣”能左右朝政,但決策權始終在皇帝手中,明朝最有名的“首輔大臣”張居正在萬曆前期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皇帝在他面前都得規規矩矩的,可就是這樣,他每次要推行什麼政策,也是先把他要實施的方案,透露給下面的官員,然後再由下面的官員把方案報上來,他票擬完了,再呈送給皇帝,由皇帝最後決定。

明朝是高度集權的時代,而君主立憲制是分權的制度,這在本質上是對立的,所以明朝是不可能出現君主立憲制的。

最後再說一個問題,君主立憲制也是通過鬥爭得來的,並不是過渡出來的,這個問題不在本篇範圍內,就不在這講了。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明月清風話古今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的回答就三個字:想多了!

明朝內閣制建於永樂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時期,其選派入值文淵閣的七人(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榮、金幼孜、楊士奇),金幼孜即本人先祖。

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來答這個問題最合適不過了。

但是,儘管如此,筆者還是不得不給明粉愛好者們潑一瓢涼水,什麼明朝內閣制發展下去會成為現代內閣制,甚至成為英國那樣的君憲制國家,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很簡單的道理,明朝搞內閣制是為了削奪沿襲已久的宰相權力,是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而不是分散皇帝的權力,如果連這個都看不到,豈不荒謬!

當然,這也難怪有些人看走眼了或抱有幻想,那就是明朝的皇帝奇葩比較多,比如不上朝不理政還活得久的嘉靖、萬曆,還有正統、正德之類的。

正因為這些皇帝瀆職、怠政,這才使得明朝內閣承擔了皇帝的責任,有名的首輔權臣,如其中有名的首輔如張居正如嚴嵩等,給人的錯覺是內閣權力很大,甚至可以約束皇帝。

但是,很遺憾的告訴大家,這不過是因為明朝皇帝瀆職怠政造成的假象罷了。

事實非常清楚,從皇權制度上說,皇帝才是至高的權威。只要皇帝一句話,什麼內閣、什麼首輔都等於零,而這是由中國傳統政治的基本結構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明內閣比同於西方現代政治制度的內閣、假想內閣首輔能夠約束皇帝,無疑是一種白日夢囈。

太簡單不過的例子,崇禎的強勢就是明證,管理內閣也好首輔也罷,哪能頂不過皇帝一句話呢?

如果說內閣真的有制度約束力,碰到崇禎這種稍微強勢的皇帝就立刻土崩瓦解,更何況是朱元璋、朱棣、康熙、雍正、乾隆這種有為之君呢?

還輪得到你什麼內閣、什麼首輔說話的份?這不是找死嘛?還奢談什麼制度約束?

以此而言,明清皇帝通過設立內閣制、軍機處是加強了皇權,而不是相反。

換句話說,很多明朝愛好者所陶醉的所謂明內閣是什麼西方君憲制的萌芽,好了,該醒醒上班、上學去了。


坑爹史冊


都不知道什麼是君主立憲,連個概念都沒有,怎麼立憲?那個"憲"字怎麼寫,別看有文化,在當時,有那個含義的"憲"字還沒有誕生,是後來後來的人們說了句就用這個字《憲》來表達吧,才有了那個"憲"字,才有了這個舊字的另一個新含義"憲"。以後會寫這個字了,也不見得知道它的內涵,否則這不會是個問題。

驚雷一聲,會不知所措的!

在這:"憲",它不只是一個字,而是很多很多年的積蓄,它不是科普,是養成;而是一種文化傳統,它要求有文化平等的意識,而且文化不能是專用的工具,要普及,不只是為了優則仕,否則文化就變成和普通人繞彎子的工具;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有下意識的主動;而是信念,它要求人們去主動維護,因為它不是天然白送的,是當初轉眼即逝的;而是由個人形成的整體信仰,因為它不是一個人一群人的事,這裡沒有"特"這個概念,在它那裡私心見不得光……

它不是快餐!它不可能說拿來就能用,這一點在於這個字的那些內涵,這一點不在於是否有君主倆字,這一點在於"承諾",寫在紙上的"契約",不平等只會等同於賣身契,否則這個字啥也不是,寫在紙上還浪費了白紙!


F14560678


明朝假如沒有滅亡,明朝內閣是絕不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在古代,由於是封建社會思想,人們腦子裡整天想的是除了忠君報國,還是忠君報國,君主立憲制就等於把皇帝架空,就算借明朝內閣一萬個熊心豹子膽,明朝內閣也不敢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假如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就像英國現在一樣,明朝皇帝和英國女王差不多,誰都清楚,對皇帝一點都不利,這是其一,其二,君主立憲制在明朝末年是萬萬行不通的,因為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滿清韃子,這兩個加起來,已經夠讓明朝統治者頭疼的了,明朝滅亡是遲早的事情,首先,明朝沒有外戚干政,明朝16位皇帝對外態度都很強硬,但是,明朝差點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可是明朝皇帝把皇權看得太重了,才沒有實現,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白了就是朕是皇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朕的土地,天下的臣工都是朕的臣工,你們都得聽朕的,從上面就可以看得出,皇帝是帝國的獨裁者,更別提內閣什麼的了,內閣都得聽皇帝的,還想發展成為為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在明朝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


我的祖國叫中國2017


明朝內閣制是否有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石頭君要說確實很有希望,但卻基本沒可能真正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說很有希望?

石頭君說明朝的內閣制很有希望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明朝的內閣制確實和現代君主立憲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即君權虛置,以公務員為決策主體。而且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思想體系和政治體制通過一些西方來的傳教士的親身描述和往來書信傳入歐洲,對伏爾泰和萊布尼茨等啟蒙時代的大家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

啟蒙時代介紹儒家思想的書籍

在政治方面,最大的影響就是中國的文官體制,這和當時歐洲的貴族統治體制完全不同,即官員不是因為出身和血統而獲得官職,而是因為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在考試中取得優秀成績而獲得官職。這種體制對當時的歐洲來說是革命性的,也在後世被歐洲各國先後採納。而歐洲最早出現的英國文官制度,更是直接來自公元1806年東印度公司對中國文官制度考察之後在印度殖民地仿效中國製度建立的文官制度。後來這一制度在1855年被英國本土所借鑑,使英國在歐洲率先建成文官制度,之後歐洲各國又從英國借鑑,使其最終成為全球近代政治的一種規範,也是現代政治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其實明朝的那種成熟的文官制度及其在頂層的代表內閣制度,確實是和現在政治制度在一些方面有非常近似的特點,因此也確實有希望演化成現代君主立憲制度。

為什麼又說基本沒可能實現?

但為什麼石頭君又說基本沒可能實現呢?因為明朝內閣制度的出發點和現代君主立憲制度是完全相反,甚至是背道而馳的。現代君主立憲制度的宗旨是限制君權,即君主權利不是最高權利,君主權利要受人民制定的法律的制約,君主只能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行使權利,其所有權利來自法律的授權,而法律是人民選舉出來的議會制定的,因此這些權力最終是來自人民的授權,所以本質上現代所有君主立憲國家的君主都是沒有任何行政權力的。

明朝內閣的權力是來自君主,而不是來自人民

而中國雖然自古就有“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但卻從來沒有發明出一套能夠直接讓人民能夠行使權利的制度。人民的權利只是體現在能夠發動革命,推翻王朝這一點上。而明朝的內閣制產生的初衷,也完全不是為了限制君權,而是為了讓君主能夠更方便地行使君權,內閣的權力完全來自君主授權。後期出現君權虛置只是因為這套體制運行成熟之後,君主發現自己不去操心政治制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正常運轉,自己主動放權,不願為政事操心的結果。但如果君主願意,任免任何大臣,收回任何權力都不會有任何阻力,也沒有任何制衡力量能夠限制。

古希臘的公民大會是君主立憲制度能夠實現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能夠做到對君權的限制,並不是通過內閣制度實現的,而是通過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公民大會制度。這個制度經過改造成為了西方近代的議會制度,而議會對君權的限制才是西方近代君主立憲的源動力,內閣制和文官制只是為了實現高效治理而採用的具體施政方式,所以只憑內閣制是不可能產生對君權的實質性制約的,因此也不可能使其輕易轉型,過渡到君主立憲。就算在時代的大潮中,最後可以實現,期間也必然會經歷類似革命式的巨大變故或者超長的過渡期,所以這裡面其實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桃花石雜談


根本就不可能的,我們看中國政治制度演化的軌跡不難發現是一直朝著對上集權,對下分權的方向發展,對應的就是皇權中央集權的加強。這一方面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另一方面對下分權導致官僚隊伍日益的龐大腐敗蔓延效率低下,而老百姓從思想到行為都被管的死死的,一切不利於穩定不利益於皇權的因素都被儘可能的扼殺掉,而之所以中國古代不可能發展出君主立憲制是因為中國人雖然經歷了很多的改朝換代,農民起義各朝各代也並不鮮見,可不管怎麼造反大家反的從來不是權力本身,也從沒幾個人會想著去對掌權者進行限制使得公權力運行的更合理,說句不好聽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群權力的瘋狂崇拜和迷信者,只要你有無上的權力,大把的人會把你吹捧成神。中國也缺乏精神獨立的知識份子,所謂的士大夫階層知識份子絕大部份不過是強權的附庸奴才而已,這樣的民族性以及有這樣的知識份子群體君主立憲根本沒有土壤可言,誰掌握了權力都會變成魔鬼,人們對魔鬼趨之若鶩,一沒有限制權力的意識,二有一大群權力的崇拜者迷戀者如何產生君主立憲?


高高不可沉默


哇塞!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哦!我願意相信——如果明朝不滅亡,真的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制滴!

明朝是1644年滅亡的!那就是說,明朝還會延續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甚至更久啦!還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噢!這二三百年的歷史,由明朝來延續也許會是另外一幅歷史情形……

首先,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絲織業中心蘇杭等地的私營手工業中已經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即資本主義僱傭關係。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決定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其發展的程度也決定了中國能否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也就是說,從根源的角度來說,中國具有進入君主立憲制的根本因子……

其次,中國在1644年前後(即明末清初),出現了進步的啟蒙思想家(如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對傳統儒學進行了反思批判。

如,質疑孔子的獨尊地位,批判理學的虛偽……認為君主專制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主張限制君權,改造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等等……

可惜的是,上述啟蒙思想不佔主流,僅僅是吶喊,尚末超出儒學體系,僅僅是對君主專制的改造,沒有提出取而代之的政治構想。但畢竟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如果假以時日(也許需要一二百年時間),上述進步的啟蒙思想進一步發展,能夠進一步理論化、體系化,進而能夠與傳統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禮,甚至逐漸佔據主流思潮,從而為中國的社會改革提供相對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動員……

再有,明朝雖然實行過海禁、閉關政策,但是並沒有禁絕對外貿易往來,新航路開闢後,中西貿易往來仍然繼續發展,西方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旺盛,中國依然是世界貿易中心之一。……

明朝中後期,伴隨新航路開闢,西學東漸,像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知識傳教法、儒學化、中國化的傳播方式也必將繼續,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

而且,如果明朝不滅亡!……崇禎帝拯救明朝成功……其繼任者勢必勵精圖治,調整政策,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初步啟蒙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官制度的演變,中國絕對君主制是有可能發展成為有限君主制滴,即君主立憲制。

當然,歷史是沒有假設、如果的!上述的假設如果,不過是說明:如果沒有西方工業列強的殖民侵略截斷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也必將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由傳統的農耕社會緩慢地進入到近代的工業社會……

鴉片戰爭的發生,西方工業列強的殖民侵略,一方面,截斷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正常進程,使中國逐步淪入半殖民地反封建社會的深淵,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傳播了西方的工業文明,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的社會轉型,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

但是,中國由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是以深重的民族恥辱換來的歷史性進步,更是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的結果。……

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近代化,爭取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偉大曆程!……


逛一逛3


肯定不能。

在明朝,內閣的權力的確有時候很大,但這往往建立在皇帝本人怠政的基礎上,比如嘉靖號稱有20年不上朝,萬曆則更誇張的有30年不上朝。在天啟帝的時代,天啟帝那麼愛在後宮做木匠活,如果不是魏忠賢如此會搶權,大明朝的天下照樣是內閣說得算。

但是,一旦換上一個愛事必躬親的皇帝,比如說崇禎皇帝,內閣的權力就大大縮小,首輔頻繁被換,在位十七年換了幾十位首輔,還殺了幾個。在這種連生命權都保證不了的情況下,再說內閣權力有多大就是自欺欺人了吧。

從表象上看,在西方近代的君主立憲制之下,西方內閣的權力和明朝某些時期的確很相像,但如上所說,西方君主立憲制的虛君制是得到制度保障的,立憲立憲,你首先要確立個憲法,再去談君主權力受限制才有意義。在明朝語境之下,的確有時候君主不太管事,內閣權限很大,但這個權力結構哪裡有什麼“立憲”支持啊,只是君主主動而為罷了,碰到一個像崇禎這樣想收權的皇帝,這個脆弱的權力結構馬上就散架了。

在中國歷史上,時有皇帝權力被架空的狀況,但這大多隻是權力鬥爭的結果,和“君主立憲“沒有半毛錢關係。你難道可以說因為漢獻帝沒有權力,是“虛君”,權力都在曹操所掌控的“內閣”(那時候沒有內閣,只有霸府)手中,所以漢獻帝就時代很接近“君主立憲”制了?

這明顯很荒謬對吧?明朝的內閣制的表面強大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事實上,明清恰恰是中國歷史上君權最張揚,相權最小的時代,與其說明朝內閣制接近君主立憲制,那還不如說西漢、唐朝特別是宋朝更接近了呢?大宋朝可是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傳統的。


張明揚不說話


絕對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君主立憲是虛君,責任內閣負責實際軍政事務,進行決策;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幫助皇帝處理軍政問題,為皇帝決策提供意見。

你說這能一樣嗎?

1、君主立憲是虛君

英國在光榮革命就是通過不流血的方式實現了虛君,在之後漫長的時間裡實現了責任內閣制。讓女王成為國家的吉祥福。

內閣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而負責的多數黨代表諸多利益群體。

最終各方形成平衡,治理國家。

(英國內閣是決策機構)

2、明朝內閣是皇帝秘書處

在歷史上,許多人認為明朝內閣就不能算政府機構,這個見解基本沒錯。

明朝內閣是什麼?最初就是皇帝的顧問,皇帝選一幫有文化的人在旁邊,平時就是抄錄、

收發文件。等有困惑的時候,諮詢、討論。

內閣在後來雖然權力擴大,和司禮監一塊構成了皇帝辦公室。一個是秘書部門、一個是綜合性部門。

(這個表可以看出明朝內閣是決策輔佐機構)

前者負責草擬文書、確定方略。後者負責審核、通過及其他方面。

其他的六部是業務部門。

這麼下來,內閣、司禮監的最高負責人是皇帝。顯然不可能構成責任內閣制,將君王架空。

在內閣最強勢的時代,即張居正時期,也需要和司禮監馮保、內廷太后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虛君。

指望內閣能獲得軍政大權,太難了。

(皇帝和他的大臣們)

總結:

相對而言,英國內閣更像一個自下而上的機構;大明內閣就是皇帝秘書處,依附於皇權,負責處理實際政務。

參考文獻:

範毅. 明初政治改革視角下的內閣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5.

徐劍. 明後期武人的政治參與[D].華中師範大學,2014.

潘才高升. 明代內書堂考論[D].福建師範大學,2012.

李龍. 嚴嵩內閣閣權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1.

時江玲. 明朝嘉靖至萬曆前期的內閣首輔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閆利軍. 嘉隆萬時期的閣部關係[D].天津師範大學,2009.

韋榮建. 論英國內閣制度形成與發展[D].華中師範大學,200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不多說了,先看看什麼是“君主立憲制”吧!

所謂君主立憲,是以憲法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可分為議會制與二元制兩種。

注意,明朝那時候中國既沒有相反,更沒有資產階級,哪裡來的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只能是清朝晚期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有了民族資產階級發生的事兒。

明朝的內閣制是什麼?從明代起,皇帝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

可是,這只是明初形勢下,明太祖帶有個人特點(如權力慾極強,猜疑心重,統治經驗豐富,精力充沛等)所採取的措施。

作為制度,後代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皇帝是沒有能力,也不願意照樣執行的。可是“祖訓”又不便公開違背,怎麼辦呢?

反正中國人有智慧,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改造,內閣制度便逐漸形成,以一種新的形式起著限制君主獨斷專行的作用。

不過,沒有憲法的約束,沒有議會制表決,內閣制在皇帝眼裡仍然是形同虛設,因為無論什麼決策最後拍板定奪還是皇上。

生產關係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一切政治制度的變革都是權宜之計,不可能超越時代的限制,所以到了名中晚期,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就原形畢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