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許多文化界名流或撤離,或隱居。因而,彼時的上海文壇寂寞得可怕。然而,在某—個晨曦,卻驚現了兩朵別緻的花朵,一朵是那個世人皆知的傳奇女子張愛玲,一朵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傳奇女子蘇青。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張愛玲

蘇青,1914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原名馮允莊。據說,她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馮止凡乃是一屆舉人,後經商,遂成了那時城市裡新興的殷實市民。因此,這蘇青亦是書香門第大戶人家的小姐。自古以來,女子在家中的地位都是輕的。出身於書香門第之家的蘇青,雖說有幸受到正規的教育,但是在父母的眼裡,這到底不是女兒家的正經事。所以,她還是落了個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女性一樣的命運,於14歲那年,經由家長之命、媒妁之言與一個叫李欽後的男子訂了婚。1934年,已是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學生的她,和在上海東吳大學法律系的李欽後於老家正式完婚。不久,她便因懷孕而退學,正式結束了她的大學生活。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民國風

不久之後,她和丈夫肄業移居上海。至此,她的生活便與十里洋場、滿眼飛花的上海灘有了綿密的糾葛。1935年,她為抒發生產的苦悶,寫就了那篇名為《產女》的散文,並被髮表於名為《論語》的雜誌上。由此,她正式踏上海派文學的道路,並與那個傳奇的女子張愛玲一起,走了一條現在看來完全是“非主流”的寫作路線。她們一起紅遍當時的上海灘,也一起被中國現代文學史遺忘。當人們在追憶老上海的風花雪月時,張愛玲終於紅透祖國大地,而她只是那影裡的舊人,把一抹春痕模糊在舊時上海的夢裡。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上海灘

其實,蘇青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寫作,卻直到淪陷時期才聲譽鵲起,短短三年內,她出版了一系列小說、散文集,還創辦並主編散文半月刊《天地》,自己寫稿、自己發表、自己出版,能幹潑辣,可謂文界“女強人”。儘管她聲言最喜歡散文集《浣錦集》,但帶給她最大名聲的,還是這本自傳體的長篇小說《結婚十年》,它在40年代已再版達40版次,實不多見。

1944年,蘇青與丈夫離婚。這一年,她31歲,他們結婚整整10年。這段婚姻,於她而言真是無以回望而頂失望的一件事情。《結婚十年》這部小說描寫了一位有文化、有上進心、熱愛生活、追求愛、嚮往自由的青年女子“蘇懷青”,由家庭包辦而結婚,幾經周折,最後終於離婚的故事。小說盡數用了大膽的標題和內容,她寫初婚的感受、生育的痛苦和歡樂,她亦寫婚外戀,寫與各種男人打交道,並於書中細微描述著婚姻生活中女性真實的性心理。一時間,她被稱為“大膽的女作家”。譭譽參半的評價,將她推向歷史的風口浪尖。於是,她的生活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民國女性

這是一部介於新舊之間女性的人生史,也是三四十年代寧波、上海一帶的風俗史;它形象地展現了一代中國女性怎樣擺脫了“鍋臺轉”的命運,不得已地走上了自立的道路,也生動地反映了舊式婚姻關係如何在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下暴露了它先天的缺陷而終至解體。但在小說中,這些“大題目”卻都是通過女性日常生活的細節來體現的,顯得絲絲入扣而又親切自然。小說寫十年的婚姻生活,從頭至尾是夫妻家庭的日常瑣事,既沒有大悲大喜,也沒有浪漫傳奇,而能寫得有聲有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對於女性生存的隱秘空間──這一向為我們的文學所忽略和遮蔽的地帶──的塑造和挖掘。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民國女子

應該說,《結婚十年》對女性本能狀態的刻畫,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大膽的,而在當時,它更具有反封建禮教和反映時代動盪的意義。例如,小說以“我”的婚禮開頭,特別點出自己做新娘子內急難忍這一細節,從中見出舊禮俗的迂腐,顯得新鮮別緻;它詳細描繪了“我”三次懷孕生子的過程,抨擊了把女性當作生育機器和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並通過“我”拖著產後的虛弱身體和女兒逃難,客觀上揭示了侵華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它通過“我”與丈夫不冷不熱的夫妻生活的寫實描繪,肯定了女性渴望得到了解和尊重、獲得情愛和性愛滿足等諸方面心願……

與之同時展開的,是對市民日常生活空間的開拓和日常生活情趣的發現。它從頭到尾是一筆筆“流水賬”,表現出對於俗世人生的極大興趣和關懷,她饒有興致地列出結婚的各色禮品和賀儀,孃家送給孩子的種種衣物糕點,上海的菜價,小家庭的家用,收支的盈餘或虧損……她有閒情在兵荒馬亂的逃難途中插入幾節無傷大雅的笑話,她有敏銳的眼光,在最瑣碎的事情上,看出人與人微妙難言的心態和關係,使作品隱隱晃動著《紅樓夢》《金瓶梅》式的花團錦簇下明爭暗鬥的影子。然而正是這最迫切的需要:小菜錢、孩子的奶錢……,正是丈夫一句“你可以自己賺錢呀!”的嘲諷,逼著她偷偷地拿起筆來寫稿,換取稿費──在人們的想象中,“作家”是多麼高尚呀,出走的娜拉又是多麼勇敢呀,對於她都只是出於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金錢和自尊。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民國女子

所以王安憶讚美蘇青,認為在她的作品裡“可以試出當時上海的涼熱”,張愛玲激賞蘇青,是“偉大的單純”。《結婚十年》是典型的“蘇青體”,毫不講究謀篇佈局,通篇順敘,如話家常;其語言是白話口語和書面語的結合,叨叨不已中常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雋逸”,令人興味盎然;這裡活躍著一個介於新舊之間矛盾不已,但仍然堅持著自己走下去的、倔強的女性形象,這個形象有血有肉、有個性有缺點,與她自己是如此接近,有時令人討厭,更多是悲咽辛酸,而總的來說是親切。

在蘇青之前,沒有一箇中國女作家能像她那樣直言不諱地談性。她,把女人溫情脈脈的假面撕掉,還原出一張“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真面目,逗號前移一格可使無數女子花容失色,亦可令一些衛道士暴跳如雷。實則,她的“赤裸裸的直言談性”,是讓許多的正人君子挑燈夜讀,捂在被窩裡竊笑的。她是深懂女人的,亦深知男人心機的。於她眼中女子全然是那慾望中的“蛾”,男子則全然是那薄情寡義的“負心郎”,多是靠不住的,是見異思遷的。他們家中有嬌妻,卻還要於外面廝混一個情人,這還不能夠滿足,於是又要去嫖妓。如是深懂,讓她的文字有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世駭俗。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夫妻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由於蘇青與大漢奸陳公博的密切關係,蘇青備受輿論壓力,被罵作“文妓”“性販子”“落水作家”“漢奸文人”等。1945年11月出版的司馬文偵編的《文化漢奸罪惡史》,列出了張愛玲、張資平、譚正璧等16位文化漢奸,蘇青亦在其中。1946年陳公博被捕,被執行槍決。1947年,《續結婚十年》出版,蘇青在書中對陳公博的死表示:“我回憶酒紅燈綠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誠摯的,滿目繁華,瞬息間竟成一夢。人生就是如此變幻莫測的嗎?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現在什麼都過去了,過去了也就算數了,說不盡的歷史的悲哀啊。”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陳公博法庭受審

當新中國成立伊始,當張愛玲眼見花開無人賞,別人的熱鬧亦是和自己不相干,於是遠走高飛時,蘇青卻因著骨子裡是個天真熱心的人,想著一個新的社會總是好的,便在上海紫祥裡的芳華越劇團裡熱熱鬧鬧地安了營、紮了寨。她過的依然是真實的日子,又因著自己紮實的文學功底,寫出了不少好劇本。然而,人世浮華如夢,滄桑過跟如雲,好日子才開了頭,厄運便從天而降。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開始後,她被投放在一個叫“提籃橋”的監獄,過了一年多白日黑夜不可辨的牢獄生活,出來時,已物是人非。她被開除公職,貧病交加,一無所有。當她求助於至愛骨肉之時,寒意更由心底升起,對方聲稱已與她劃清界限,從此斷絕往來。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老上海弄堂

面對親人的無情,她唯有躲在真實生活之下隱匿地過活。她閉門謝客,只守著滿園的花草。她說:“這些花是我生命末期的伴侶。”病中的身體,於時間的飛轉流逝中愈來愈惡化,她並不去醫治,一任它如同惡魔般侵蝕她的身軀。她在致老友的最後一封信中說:“成天臥床,什麼也吃不下,改請中醫,出診上門每次收費一元,不能報銷,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麼人也不通知。”她是已經對生活失望了,抑或是絕望,唯一希冀的便是快快死去,好讓不如意的險惡世相如滾滾東流的逝水般流去。那個用十年走完百年路的堅韌女子,關於她的那些繁華過往便都隱匿於那夢裡,便只成了繁華舊夢一樁而已。

亂世佳人蘇青:張愛玲已經大紅大紫,而我仍然活在舊上海的陰影裡

鄉村葬禮

“生命不過是一場墳地裡的盛宴,飲罷唱罷,死亡就微笑著翩翩飛臨。”1982年12月7日,身患糖尿病、肺結核的蘇青於上海寂寞離世,時年69歲。據說,當時靈堂裡沒有哀樂、沒有花圈,前來送行的親友也只不過四五個人,全部的送葬時間僅七八分鐘,十分淒涼。(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蘇青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